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头等大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1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__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典礼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群众,奋力担当作为,发扬奉献精神,始终把“人民至上”融入到精神血脉,转化为行动自觉,落实到工作全程。
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群众,切实拓宽便民通道。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怀揣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带头“走村入户”,主动“上门服务”,把上级的政策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切实拓宽便民渠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尤其要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真真切切的帮助,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做细做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员干部要奋力担当作为,持续推进利民政策。“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只要事关群众利益,哪怕是细枝末节,也需拿出百倍热情。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乡村振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民生政策,要想让这些利民政策落地生根,还需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真抓实干,奋力担当作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视作干事创业的“方向标”,做到群众的需求点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重心就要转移到哪里;群众的期盼在哪里,我们的努力方向就要延伸到哪里。“行利民之事”不是简单喊喊口号,而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利民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期盼摆在前头。对群众的诉求认真对待,对群众的困难尽力解决,对群众疑问及时解答。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在一件件利民惠民的政策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党员干部要发扬奉献精神,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头等大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以“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把一腔热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立足本职岗位,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勇于担负起一切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记牢公仆的身份,承担肩上的重任。坚决抵制不良作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用实干践行初心,用奉献落实使命。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2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立为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南。纪检机关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担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小口切入、精耕细作,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可见可及。
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增强治树护林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结尾号召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两百多次提及人民,通篇浸透着民生温情、凸显着人民立场。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根本目的,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强大力量源泉,维护党的纯洁性和肌体健康。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中感悟民本情怀,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坚守人民立场,做监督执纪为民的拥护者和践行者。要以人民视角把握新时代脉搏,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职尽责,做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作风连着党心民心,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十八大后,全面从严治党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优良作风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党的十九大把作风建设列入新时代党的建设重点内容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今年以来,我们从推动落实市委改作风提效率一个意见、两个办法入手,开展电视知识竞赛、网络廉考、为官不为专项整治等活动,思想教育和强力问责双管齐下,在全县掀起效能风暴;开展集中整治问题线索排查月活动,在圩镇日摆摊设点现场释疑受访;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亲清行动,构建新型政商沟通方式,全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部署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全南实际,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慵懒散拖、四风等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依靠群众拓展监督渠道,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建立健全明察暗访、通报曝光、问责追责机制,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强调要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党的十九大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准确判断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和成效。今年以来,我们制定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流程管理办法,完善廉政谈话制度,运用第一种形态更加高效规范;在全市率先建立覆盖面广、管理规范、运用科学的党员干部廉政档案电子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助力监督执纪问责,案件数量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两违专项整治,严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百日行动,查处了一大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纪导向,以坚如磐石的决心,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一刻不停歇地推进全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畅通信访反映渠道,加大接访连心力度,延伸巡察触角,倾听群众呼声、对焦工作方向、回应群众期待。加大开门反腐力度,探索党风廉政建设公示公议制度,鼓励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查微腐败,整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增强自我革新的紧迫感。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这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过去五年来,全南纪检监察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经受了磨砺和考验,树立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标杆。今年以来,我们继续自我加压,出台纪检监察干部九不准硬十条,运用手机app加强考勤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开展周学月训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宗旨意识、民本理念。当前,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进入巩固深化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正在全国推开,两类重大改革处于承接期和交汇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改革工作依靠人民、改革措施回应人民、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南纪检监察干部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组织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实现内融式发展。坚持刀刃向内,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健全内控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纪检监察干部自我革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3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到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受到热烈反响。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人民至上,是他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既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特殊的深意。
这深意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庄严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广大人民,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个“根基”和“血脉”就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守护好、践行好。即便走得再远,也要永远铭记我们是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为人民所信赖。
这深意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险阻、谋求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年代,无数英雄战士奔赴前线、英勇牺牲甚至未曾留下英名;改革开放时期,无数贤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建设发展倾尽心血与汗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之中,凝聚起催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尤其是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人民的力量更是凸显得愈加鲜明。就如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决定性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自律、支持、奉献、牺牲,才能构筑起最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线,才创造了如今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人民,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在应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这深意就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清楚“我是谁”“依靠谁”更要深刻明白“为了谁”“为了什么”,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更要“落实好”“完成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指标”。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深意就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即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也要进行,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极大彰显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厚度和深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也变得愈加险峻复杂,而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要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其首要的、根本的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4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显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头。谈到“忘我”,似乎都会联想到“忘我工作”这个成语,而此处“忘我”之境的“忘我”却是指忘记本我,以职责身份来引导自己的言行。共产党员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对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认知。在这重身份的背后不仅有荣光,还有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国家和民族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以时代重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发扬勇立潮头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克难。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越需要党员干部时时牢记“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职责”,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境界,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5
感谢区委、区政府提供学习、交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平台;感谢区委组织部精心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感谢组长提供给我汇报学习心得的机会。通过这几天各位教授讲师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相信在座的给位领导、各位同学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上会有更深的领悟、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好的落实。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受益匪浅,现就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这是党的宗旨观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为各级政府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和使命,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钉钉子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接受“新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政治判断,深刻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再次提醒我们,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不忘“我是谁”,时刻找准共产党人对自我身份的准确定位;始终不忘“我从哪里来”,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始终不忘“我现在在哪里”,廓清标定好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坐标;始终不忘“我将要到哪里去”,切实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与目标。身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时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献务实之策,不负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摸清新时期“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意味着在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要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建设,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我们要时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基层党员干部明确面临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同人民干在一起,始终做到为民造福。我们要时刻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主业”,通过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联系“新纽带”,实现服务“零距离”。我们虽然年轻,但要对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誉,想得透、看得淡;对群众的疾苦要多看多问多想,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众眼中的“自己人”,基层情况的“明白人”,事业发展的“牵线人”、群众情感的“贴心人”。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踏上“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身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们,要勇于实践,深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整体布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身素养,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原则、敢抓敢管,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勇于进取,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为建设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白塔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6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心得体会篇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利的显着优势,使我们坚定四自信具有更深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中,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好,优越,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心里守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
习近平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抢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人民主义。永远保持新中国人民的本色,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家庭主导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制度体系,根据时代、实践和人民需求不断完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决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穿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表现中国制度的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着优势,也是我国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显着优势。我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大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管理的一切活动中,把实现良好、维持良好、发展最广泛的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立足点,不支持人民,不赞成人民,不高兴,不承诺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薪阶层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党在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肉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大众组织力、社会呼吁力不断增强,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发挥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幸福。
复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这一切灾难苦痛,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中国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人口众多,实现丰衣足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无论灾害程度还是发生频次都大为降低,灾害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经济社会也能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不能有效防控并及时战胜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制度优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下,全体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里,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日益成为现实。
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牢固建立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随着其日益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深刻揭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