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2023年游龙门石窟的感悟 消防员游龙门石窟心得体会(优秀13篇)

2023-11-05心得体会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一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和文化遗址,位于洛阳南郊,距离洛阳市区大约20公里。它是北魏时期的一处石窟艺术遗址,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像和壁画。本次我们消防员组织的“游龙门石窟”活动,旨在通过参观这一历史文化遗址,加强队员的文化素质和团队意识,同时培养我们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段落二:游览中的收获和感受

  整个石窟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最有名的是中部的五大洞。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沿着窟道前进,感受着这些佛像和壁画所传递出的深厚文化内涵。在看到那些精美的佛像,特别是石刻上的细节和表情时,不知不觉地便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在石窟内艰苦的环境,也加深了我们消防员的进攻意识,对于未来遇到复杂形势会更加的从容。

  段落三:深刻认识消防员的职责与担当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消防员行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消防员,我们不仅要具有出众的技能和勇气,还必须有强大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不计个人得失地救援群众。而且,我们要加强培训,在行业技能、安全保障、危机应对等方面不断提升,时刻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尽心尽力。

  段落四:凝聚团队精神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锻炼和挑战。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熟悉,逐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在狭小的洞穴环境里,我们互相协作,相互扶持,体现了消防员团队的精神。我们感受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也只有通过这种某种程度上的生死相依的训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消防员。

  段落五:总结和展望

  在这次游览中,我们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一次全面的学习和接触,对消防员工作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消防员队伍在不断加强,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也更加认识到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融入团队中去,为将来的工作保持最佳的状态。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的经历,可以增强同事之间的友谊,凝聚消防队伍的力量。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有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而我遗憾的是自己却未曾亲眼见到过。这次,我终于有机会在洛阳一睹我国的名胜古迹——龙门石窟。

  走进西山石窟的大门,左边的一座大山便映入眼帘,只见它裹着一层厚厚的绿草和绿树,远看虽然不够巍峨,却足以见证石窟的厚重,正面裸露着的地方,便是一个个雕凿在山上的佛像洞窟。右边是洛阳的洛河,绿色的水随着清风慢慢地荡起一条条波浪,河边翠绿的垂柳也在风中整理着枝条。

  我们顺着台阶缓缓上山,一路的石壁上,那大大小小的佛像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古都洛阳的无穷魅力。你看!大的佛像似乎要撑破山岩,而小佛像仅像字典大小,端正地坐在一个石壁上的小洞里。

  此时,山上的洞窟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其中最大的一个洞足有几米高,洞的正中央凿有一个高大的佛像,盘腿端正地坐着,双手举起放在胸两边,看上去像是在念经。佛像的头微微低着,又似乎在看着人们。大佛像的两边,各有几个小佛像,身上披着袈裟,笔直地站着。洞顶画着大幅彩色的壁画,把大佛像衬得更加威严。导游告诉我们这些佛像都是唐朝时期建的,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一刻,我深深地被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所吸引。

  我们继续向前走,一会儿便来到了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处,我立刻就被这巨大的雕像震撼了,迫不及待地奔上前去静静凝视,那挺立的佛像叫卢舍那大像龛,高17米多,仅仅一个头就高4米,大佛像坐在宝座上,身披袈裟,身旁闪烁着一道道佛光,它的两边站着两个佛像,手拿武器,样子十分凶恶,像是在日夜守护大佛一样。四周的石壁上还有数十个小佛像,那场面真是叹为观止!我又一次不得不被我国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白园。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地,那里景色非常迷人,处处都覆盖着绿草和树木,一条小溪从高处潺潺流下,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沿小路往上走,便看到了白居易的墓碑,旁边石头上镌刻着白居易许多千古名篇,看到白居易那句句诗篇,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看过了龙门石窟的佛像,我不仅赞叹我国古代雕刻家那巧夺天工的手艺和古人的聪明才智,我更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之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我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资料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那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很多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所以,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四

  前些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河南,虽然那里没有北京、上海的都市繁华,但是我被那里古老的文化气息深深地迷住了。

  我们游历了好几个古迹,开封的开封府,清明上河园。

  登封的少林寺,洛阳的白马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洛阳的龙门石窟。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慢慢进入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共有2300多座窟龛,其中最大的佛高17米,最小的佛才两厘米,全世界仅中国有。我最喜欢其中的“万佛洞”和“奉先寺”。

  先说说万佛洞吧!在万佛洞里,你猜有多少佛?一万五千零一尊佛像,那些高不盈寸的小佛密密麻麻却又整齐地雕刻在南北两侧的墙壁上,生动细致,栩栩如生。在万佛洞中间,还有一尊主佛,就是阿弥陀佛,安详地端坐在莲花座上。望着眼前这些巧夺天工的宏伟巨制,我不禁惊叹起来!

  和万佛洞的小佛比起来,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算得上巨佛了。它身高17米,头高4米,耳朵儿1.9米。哈!光耳朵就比我高很多呢!这尊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注视下方。高高的鼻梁,小小的嘴吧露出祥和的笑意。因为形态圆满、安详、温存,所以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看完龙门石窟,我觉得古代的能工巧匠真是太有智慧了,恐怕有些能力连现代人也望尘莫及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五

  星期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洛阳玩。一到洛阳我们首先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龙门山色“为洛阳八景之首。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

  奉先寺是龙门石奉先寺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次旅行让我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能把石头雕成这样,我很敬佩这些人。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六

  星期日我和家人一齐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由于是第一次来,所以我显得异常兴奋。早上,当天刚蒙蒙亮时我们就坐车出发了,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不一会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洛阳龙门石窟。

  刚从车上下来,一阵凉爽的微风扑面而来,我们跟着“临时导游”——爸爸来到入口,龙门石窟的大门是横跨在伊河上的桥,门口人山人海,还有许多“外国佬”。龙门石窟的参观大道是沿着伊河修建的,左手边是伊河,右手边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著名的石窟就修建在山上。我们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才挤到佛像前。当我看到耸立在我眼前的佛像时,不由得惊呆了:不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先们用了多大的智慧,竟然能把石头雕刻得如此精细,连指甲盖都雕刻出来了!像这种几十米高的大佛像得刻多长时间啊!

  在龙门石窟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它劈山而造,气势雄伟,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高度均在10米以上,其中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它“光明普照”的面部形象也被专家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之一。当我们把视觉从山水风光转移到龙门石窟,你必须会为眼前他那宏伟的气势所惊叹。同学们,如果你们有机会的话必须要去龙门石窟参观、学习,我想你们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

  -->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七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

  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八

  在元旦节放假之际,我和爸爸、姑姑、姑父和爷爷一起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我和爸爸买了门票,随着人流走进了带着神秘色彩的龙门石窟。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我们进入了龙门石窟后,顺着指示牌的方向前进,我们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的洞窟,赞叹之声一声比一声大,我们领略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也领略了古人的心灵手巧,古人实在是太伟大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整个龙门石窟最大的石佛——卢舍那大佛。这尊大佛神态安详,凝视着前方,好像在欣赏着清澈见底的伊河的美丽。平静的伊河就在这尊石佛的前方。

  我们不知不觉走到了河东,站在伊河东面,望着西面的像马蜂窝一样的大大小小的石窟,我的心十分震颤,古人都能把这么大的一个石窟修好,我们平时在学习上也要多下功夫,只有多下功夫了,我们才会有所成就。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九

  各位旅客大师好!

  欢送伴侣们到龙门石窟参不雅旅游。我叫×××,是xxx游览社的导游员。很侥幸能为大师供给导游讲解办事。上面,我先为旅客伴侣们引睹一下龙门石窟的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北13千米的的地方。大师请看,这里龙门山、喷鼻山两岸僵持,伊水从中穿流,远了望往便像一个自然的门阙,是以被称为“伊阙”,后因隋炀帝皆乡洛阳的宫乡乡门正对伊阙,而当代帝王以实龙皇帝自称,是以又被称为龙门。龙门区域,青山僵持、伊水中流、飞虹卧波,风光壮秀。唐朝著名诗人曾讲“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自古便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环球著名的龙门石窟便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北北长约1千米,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散合的地方。概略有的伴侣会问:释教为何要凿窟造像呢?本因是多方面的,北魏时释教在我国传播很是遍及,佛经上说,造佛像可以广积功德,进进仙人间界,再说,关于泛博的下层老苍生往说,识字皆很困难,更不要说念什么梵文的经典了,而石窟造像可以把慈悲安详的佛像和***的内容形象曲不雅地发挥阐收回往,更能起到宏扬佛法的教化做用。

  是以我国也展现了很多释教造像艺术。龙门一带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溶洞,既利于凿窟造像,又利于经久保存。是以,自北魏孝文帝迁皆洛阳时,龙门石窟便开初营造,前后延尽长达400多年,此中北魏和唐晨是两次建筑的下潮。北魏造像秀骨浑姿、宽袍大袖,而唐朝造像体躯歉满,面相圆润,线条劣美。待会我们参不雅时,大师可以体味一下这两个晨代造像分歧的风格特性。

  龙门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奉先寺等。好,伴侣们,我们边走边说,便往到了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它开凿于龙门山腰之间,完工于唐下宗年间,用时25年,取“奉祀祖先”之意。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指颠终建持而得佛果之身,意义是灼烁普照众生。

  它通下17.14米,头下4米,耳长1.9米,结跏跌座于莲花宝座之上。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因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设念者便遵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摩武则天形象,将佛形成女性形象,身披通肩式袈裟,头上螺形发髻,面目相貌歉满娟秀,嘴角微翘,成现出坦白而又奥秘的浅笑,是以有人把它称为“东方的受娜丽莎”。

  大师请看,在东、西两山上稀散着像蜂窝样的大小佛龛,此中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以数量之多位列我国三大石窟之首,它不只是国家重点文物护卫单元,借在20xx年11月被列进了《天下遗产名录》。

  卢舍那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迦叶看上往是饱经沧桑,而阿难则是显得虔诚大方。再往两侧是两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素装,并挂璎珞,显得矜重羁绊。

  在北北两侧,各有一天王,一力士。大师概略主意到了,天王、力士的足脖怎么这么乌乌油明呢?官方传说,抱过天王、力士足脖的人是有福的,是以很多旅客皆曾俯身一试,这不禁使人念起“平常不烧喷鼻,临时抱佛足”的趣谚。不知讲大师感遭到没有?奉先寺的全数规划,如同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排场,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壮大,它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各位旅客伴侣,龙门石窟便给大师引睹到这儿,感谢各位的撑持!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十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正是怀着这种情绪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光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构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构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这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此刻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光,在此,我们每分钟能够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超多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超多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超多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应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十一

  三年以前,我曾经到过开封,寻时正值军事时期,我和林枝,还有我的一个学生张君,搭了军作列车到开封时,已经夜半过后两点钟了。在车站附近一位朋友家里休息了一回,天亮后三个人徒步入城,沿路只是一片慌忙愁惨的景象。那次在开封仅仅逗留了一整夜,当开半夜我们便托了朋友的情面仍然搭军用列车离开这里。我我记得那时开封给我我印象是这古老的城市真是太古老了。

  不料三年不见,这古城地会变得这样地摩登:摩托车,高跟鞋,巴黎香水,现代咖啡店……我几乎不认识它了。但待我走完那几条新开的马路,踏上所有其他的街道时,分明看见阳光中有无数千万的沙寺扬着飞着而停留在那些满口“中不中”和“你做啥”的人们的嘴角和鼻缝里――呵,他那昔日的画影,我是依然能够把握得到的。

  汴梁自古为中原重镇,赵宋定都于此,故城垣雄伟,至今尚不失故都遗制。但因川流塞,积沙盈途,千百年来所有名迹,几乎尽为它所埋没。现在所尚能找得到的,只有禹王台、龙亭和铁塔等寥寥的数处而已。

  禹王台不曾去,据说其中藏有禹王治水所用的几件木头家伙。但闻禹者蝎也,蝎怎么会使用木器呢?这样想着,决定还是不去的好。剩下两处,承鼎洛的好意,陪我都看了一遍。

  龙亭原是宋朝的“大内”,现在只留着一座高广十余丈的.将记的台。台上有神座,神座下有满刻着龙纹的方石;从台上一望,两面无非是低洼的田地和积水。太荒凉了,自然引不起游人的兴趣,于是有人在台下设了茶棚,里面有女人唱着哼着――那里倒坐满面人,都宽余着纺绸长衫或西服,还有挂武装带的,胸前也就免不了炫耀着徽章。

  铁塔并不是完全用铁建造的,像宜昌的那样;它仍然是用砖石砌成的,不过里边的阶级是铁质的罢了。那当然没有什么可看;倒是塔后面后个小亭子时厅以喝一碗开封所不容易喝到的茶,因为开封城内的井水多半是苦涩的,只有这里是全城无比的某泉。但这里只住着一对老夫妇,所以那天在这里喝茶的,除了我和鼎洛以外,并没有别个。

  亭子里另外不住着尊丈余高的菩萨,它大概是专司那一对老夫妇的命运的;但那对老夫妇的命运的;但那对老夫妇却竟力要把它的职权扩大,他俩同声劝他们它求一根签。我求了一根今年的流年,是上上;再求一根明年的,是下下。鼎洛说:“我来求一根终身的罢。”却是中平。于是鼎洛笑着说:“也好,但愿能永远保持着中平的状态过这一生……”

  然而,生活在这样混乱的时代里,有谁真能够永远保持着中平的过这一生,如鼎洛所说的呢?菩萨怕也未必知道。我们暂时都无语,终于惘然地出来了。

  晚上,赓虞约我们到味莼楼去吃黄河鲤鱼。夏天的夜太缺少夜的意味,但对于我,地仍不失其为长。喝了几杯酒后,躺在施舍里的意味,听到远远近近的celetialsong似的市声时,忽然觉得有一种在江南所曾经感到过的动荡的感觉向我混身袭来。我无论怎样也睡不着了,便决定明天一早离开这古老而又摩登的开封。

  原来还想到藏有殷周遗物的河南博物馆去看一看的,现在也决定不去了;想起有人告诉过我的贸因那里的东西已不及十分之一时,我陡然地明白了过来:要看我们的那些古物,应该上东京或纽约去,无须乎再逗留在这里。

  明天一早,我便毫不踌躇地拿起手提皮包向车站去。最近的开封,江西话异乎建党地出着风头;感谢天,我就全凭那一口假江西话,避免了不少检查的麻烦。一无阻挡地上了火车,便向曾经一度做过国都的洛阳进发。洛阳虽也算是我的旧游之地,但建都以后的洛阳却还未曾见过。火车驶过平原,驶过郑州,穿过或长或短的十一个隧道,看见了两边黄泥山上土人所挖以当居处的许多洞穴,不久便到了洛阳。邙山在北,洛水在南,全城街道都是黄黑色的污泥,呵,洛阳,另来无恙,你一切都依然如昔。怪不得他们马上就要你了,你这乡下姑娘,怎比得上南京上海的摩登蜜丝?你的一度受宠,那时恐你在梦中也未必想到;如今事过境迁,旧梦已如流水,请不要再作那非分之想罢――除非有一天又需要长期抵抗时,你这黄脸婆许重会走一步桃花运也说不定。

  龙门石刻,名满全国,这回才得去一看。这也是建都以后的功德之一,因为以前洛阳附近萑苻遍地,出城数里便有被劫的危险,自从一度迁都于此以后,匪徒望风而逃,现在总算可以不必再歌《行路难》了。那里形势很好,横亘如龙的山,至此忽而中断,两崖相对峭立,伊水出乎其间,故曰龙门,亦曰伊阙。山石上浮雕石像,大者数丈,小者数分,总计不下几十万。但几十万的佛头,存者百不得一,因为所有佛头,早都被人挖下,卖给日本人了。

  另外还可以看出一度建都的事实来的,是里巷间大家小户的门口,偶尔还可以发见写着种种钟名目的白色纸条,大概便是那时中央各重要机关的所在。但小脚女子依然一颠一拐地在街上穿来穿去,使我禁不住想起沈约的“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的句子和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来,觉得实在太缺少南京上海那们的新鲜味儿,就是比起最近的开封来,了有点望莫及的样子,这大概也是此地之所以建都不永的理由之一罢。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龙门石窟。很高兴为大家讲解龙门石窟。

  现在呢,我们已经踏上旅途,行驶在郑少高速上,途经新密、登封和伊川就会到达咱们今天的目地地——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呢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的地行为两山夹一水,河以东是香山,河以西则是龙门山,远远望去,龙门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门阙,故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正对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时改伊阙为“龙门”,沿用至今。

  龙门石窟是我国的重点观赏风景区,大家来看这的龙门石窟的门上有一位佛和两条长龙,我们进来时,大家看这些洞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姿态,小佛在两旁,中间有大佛。从前有个传说,古时代有一个长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听到地下有声音,于是他挖地,忽然地咧开了一个大洞,里面出来一个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龙门石窟的称号。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进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龙,这个龙是守护佛的龙,一但佛被破坏,这个龙就会震一下。提醒我们要保护好祖国是文化遗产。

  好了,龙门石窟的历史讲解就先到这里,下面是观赏的时间,注意不要乱画,影响美观。

游龙门石窟的感悟篇十三

  今天,大家将在我的带领下,去游览世界著名的龙门石窟!

  一提起河南的洛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名满天下的牡丹和以雕刻技术精湛著称的龙门石窟了,所以,龙门石窟早已成为了洛阳的代名词!

  大家看,这就是龙门石窟了!我们的石窟分布于两山之崖上。东边呢,是香山,右边呢,则是龙门山,而中间的这条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于这样两山相对,望之若阙的地理位置,所以龙门石窟又被称为“伊阙”。

  在唐朝以前呢,石窟的中心是云冈。但是迁都洛阳之后继续开凿,慢慢的就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唐代开凿的。可以说,龙门是石窟寺的中心。

  在所有的石窟群中,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就要数我们面前的这尊卢舍那佛了!它高达17.14米,它居中端坐,雄伟的身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真的是让人望而生畏啊!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龙门石窟的介绍呢,就先到这里了,下面请大家慢慢游赏,半小时之后,我们在这里汇合,谢谢!

上一篇:军训心得体会初中生 初中生军训心得体会(模板11篇) 下一篇:最新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