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
初读《骆驼祥子》后就感觉祥子是一个命苦的人,他虽然有一颗想要赚很多钱的心,每次都计划着要怎样赚钱,然而命运就是要和他开玩笑,每次他快要实现赚钱的梦想时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破坏了他的计划,最终因为打仗而拾到了两匹骆驼,因此祥子的外号就叫骆驼了。
再次读了《骆驼祥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很深刻: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陪人家送了多少回宾;不知道何时何地会想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由此可见,祥子在未打仗之前是如此的积极,有梦想,然而打仗之后,是如此的堕落。这改变祥子的的原因就是封建教育的无效,封建社会的人性的本质。
老舍用祥子一人的遭遇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因为教育的无用,大部分的人都是愚昧无知的,导致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哀声一片。
祥子是不幸的,出生于那个时代,然而我们90后是很幸运的,不要面临着东躲西藏,没有战争的威胁,而且还接受着高等的教育,但虽然我们有个很好的环境,我们的同学却不知道好好的珍惜,好好的利用,反而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惹事生非,不积极进取,甘愿堕落,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虽然我自己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叛逆,但是,我心里明白,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我在学习上就甘愿堕落,老师想拉我一把,我还不领情,死命地往后退,刚开始的豪言壮志,如今已全都抛之于脑后,现在想想真觉得可笑,那是不切实际的,通俗一点讲我那就是叫自大,我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现在我明白过来了,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不知道现在反思还来不来得及。
祥子是好梦想的,要强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在遭遇突变之后,他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只是随波逐流,他麻木了,他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不知道他现在要干什么,也许这不是祥子的错,而是那个社会的错。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
依然清晰的记得简·爱说过的那句话,"我一生下来,父母就给了我一个内在的宝库,就算我一切外在的欢乐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或者要靠我付不起的代价才能有幸获得,我都能靠它继续存活下去"。是啊!她没有美丽的面庞,长相一般,孤独无依,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且极易发怒,爱记仇,她确实有好多的缺点,在丽特夫人眼里,没有比她更坏的孩子了,但那时的她毕竟是个孩子,被冠以那样的恶名,加上骨子里的自尊,让她觉得在众人面前,它将永远抬不起头来,于是,她想反抗这种不公平待遇,换来的却是对她更为严厉的惩罚,而她,也彻彻底底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坏孩子"。然而,曾经这个众人眼里的怪物,通过她坚韧的性格,以及自尊、自爱,终赢得身边人尊重,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实,自出生,我们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宝库,那里隐藏着未被激发的可贵品质和一些潜伏着的缺陷,而我们,要学着去挤掉缺陷,让人生更加完美,让宝库更加充盈。
在盖茨海德府的那段日子,简·爱宝库里的东西真的不多,那些可贵的品质也未被激发,因为没人在意她,偶尔贝茜会安慰她,这已经让她很高兴了。她想要去爱与被爱,可现实却让仇恨环绕着她,当她忍无可忍,指控和恐吓丽特夫人的罪行,无所顾忌的由自己的怒气发作时,她第一次体会到复仇的快乐,就像那甘醇美酒,入口温暖,而后的心酸辣人,让她有种饮鸩止渴的感觉,她才深刻体会到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别人,又被人嫉恨的处境是多么的悲凉,这时她宝库里收获了同情、包容。
离开盖茨海德府,那段在劳沃德的十年漫长岁月,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难得的知己-艾琳·邦斯和坦普尔小姐。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她的缺点一点点减少,宝库一天天富足起来。当她极力不去回忆自己的过去,想要重塑自己在劳沃德的形象时,不自认为不堪的过去却暴露在众人面前,她环抱双臂在清风中伫立,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该怎么办,对于如此看重尊严的她,却被当众羞辱,她有多绝望啊!她不再奢望会有同伴愿意和她玩,是艾琳·斯邦,她告诉她,"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你坏,都恨你,但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道你自己是清白的,你就会永远拥有朋友",坦普尔小姐则当众还她清白,她们让她的宝库里增添了爱与被爱,同时让她明白自尊自爱,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很短了,用它来记仇恨,岂不是用错地方了"。离开劳沃德,曾经的冲动已经平息了,也许长期受规章制度的影响,她更谨慎了,现在,她已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文雅之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一手好琴,会画画了,她已经自立自强了。
离开了劳沃德,开始了她另一段新的人生,在桑菲尔德府,她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罗切斯特先生。对于这,她自认为没有未来的爱,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也许受到劳沃德的影响,在爱面前,她显得过于被动了。她曾说过,"他(罗切斯特)性格的各个方面我都研究过,好的、坏的都有,权衡两者,来做出公正的评价,现在,坏的方面我看不到了",这分明是由喜欢到爱的过程,因为喜欢才会关注,因为爱才会包容,可她,太谨慎了,当她得知他的妻子还活着,在聆听他的过去时,她又在想,"假使我忘掉自己的尊严以及曾经灌输给我的关于尊严的教诲,以任何借口、任何辩解或受到任何引诱,去学那几个姑娘的样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现在这种亵渎对她们的回忆的相同感情来回忆我",这一可怕的想法在她脑海里不停的闪现,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他的过去,她没有坦白,选择默默地离开了。
《简·爱》的结局是美好的,她的一生是她内在宝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苦短,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去感受爱与被爱,用爱去包容他人。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4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5
最近,我读了曹文轩的名著《青铜葵花》。这本书使我深有感触。
文章描述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了一个村庄生活,她认识了一个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孤儿,善良的青铜家认领了她,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青铜一直呵护着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了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想;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卖掉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聪明的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个晚上……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小时候,我常常跟爷爷一起去放风筝。总认为顺着风跑,风筝就会飞得很高,于是拼命地跑啊跑,但是很快风筝就被大风挂倒在地。爷爷说,只有逆着风跑风筝才能飞得高。我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以后的日子,我常常在想:人好比风筝,只有在逆风中才会飞起来,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更高、更远的发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青铜一家人十分善良,充满爱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青铜一家人那样关心别人,那么这个世界该会多么美好呀!人不能只顾自己,更重要的是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了爱心,就算日子过得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我读这本书时,恍如身临其境,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感人肺腑的情节,那动人心弦的故事……让我回味无穷。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6
昨晚看完了《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我生活在今日——一个能够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我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应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我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我把握的了的幸福?——最终,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能够通向幸福的路吗?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我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7
读罢《水浒》,阖上双目。复杂的心绪像带刺的荆棘,缠绕在心头。心中有种情绪,像是前些日子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又不是。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再加之书中的其他无名,甚至无姓的好汉,哪一个不是在争?为活着争取。不然宋公明不会上梁山,卢俊义亦不会落草为寇。那心情究竟是什么呢?
有恨愤吧。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四大奸臣当道。高俅为了个人恩怨在朝廷用人之际赶走武艺高强的王进,又因自己干儿子看上林冲之妻而害林冲全家。他几次攻梁山未成,全军覆没却知情不报。这等逆贼在朝野之中为害社稷,国家岂能兴?蔡京为一代庸相,儿子、女婿皆以其名搜刮民脂民膏,载舟之水已苦不堪言,国家岂能兴?童贯、杨戬也都是为私怨或利益大打梁山忠义之士的小人,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为官,国家岂能兴?国无国法,残害忠良,以封建之制摧残人才,这一切的一切宣示着一句话:此朝将亡矣!
有嘲讽吧。呼保义尽管有无数江湖中人支持,仍一心只想受朝廷招安:于公,是为百姓谋福,不让朝廷乃至天下被贼人荼毒;于私,也只为光耀门楣,而不图什么富贵荣华。虽然有好心,但他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统治者的贪婪。于是,他终究没有躲过上位者的忌讳,高俅的一杯毒酒,了结了他的性命。可笑,这么对他的朝廷,他竟不怨,就算是死,也怕李逵聚集众人攻打朝廷,拉着好兄弟同死在毒酒之下。迂腐,只懂得愚忠,却到底不知什么才能真正为百姓获到安定生活。最后还拉着李逵与他同尽——为了那真正给百姓带来灾难的朝廷。这样,就算是英雄,是众将之首,也磨灭不了他带领一百零八将没落的罪过。朝中有臣,却只有奸臣像高俅和庸臣如宋江来左右天子,这也是北宋在宋徽宗时期衰败的原因啊!
有同情吧。卢俊义仪表堂堂,武艺高强,本又为员外,气度不凡。即使入了梁山,也自有一番潇洒姿态。他和宋江一样,也是愿意受到朝廷招安的,却被那四个贼臣设计陷害,将水银放在天子赐他的膳食中,以至于他回庐州不能骑马,而在淮河立于船上消遣时,因此册立不牢,失足落水而亡。本是一代骄子的堂堂玉麒麟竟会落得“屈作水中冤抑鬼”的可悲下场,让我不禁唏嘘不已,心中免不了一阵同情。
有敬佩吧。吴用满腹经纶,足智多谋,担任着梁山军师一职,但这并不是让我敬佩的最主要原因。我的敬意来源于他对宋江的情义。在我看来,以学究的才智,无论到哪,都会被委以重任,予以款待,即使他曾是梁山上人,徽宗也定会招安重用他。可他宁愿追随公明,在他坟头自缢,也不愿任皇帝调遣,就可见其重义之心。他以死亡的方式诉说对公明之情,虽然这种方式我不尽认同,但此精神却令我感动、敬佩。想替公明说一句: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对同高俅等一样的奸臣们愤恨,对如呼保义一般的庸臣们嘲讽,对同玉麒麟一样的好汉们同情,对如吴学究一般的英雄们敬佩。
这便是我读完《水浒传》后的感想。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8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看的,在我通读朱永新先生的这部著作之后发现,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这本书通篇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读了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中的“理想的智育”一章,使我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因为这样的“理想智育”是我们广大师生心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希望教育”。身为教师,和许多同行一样,我们都在自己心中播撒下了无数的梦想,再把这些梦想交付给我们的学生。无数次苦口婆心,兴师动众,我们把理想播在了学生的心中,满以为学生胸怀大志后会斗志昂扬,可我们想错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谈理想在他们那里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仅是我们教师的理想,是家长的理想。他们自己的理想一点一点埋没在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中,埋没在了稍有些反常规举动就招来批评的做错事中,埋没在了家长无数次向老师探听“我家的孩子乖不乖”诸如此类的问话中。学生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就抽象成了一个个分数,抽象成聪明、愚笨、听话、不懂事等词语解释。我们漫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就为这学生一生的发展下了定义。在这样的成人监控下,我们的学生还有自己的梦想可以保持吗?如果有一天真的是梦想成真,那个梦也仅是一个虚幻的水泡而已。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作文。”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为什么?因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因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真实做法呢?我们的家长在分数上钻了牛角尖,有时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我们,迫不得已也会加入到其中队伍,拿分数不自主的评价起学生。结果当然就是,学生成了悲剧的主角。搞了一学期的素质教育,也就在此功亏一篑了。
梦开始的地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也是奔向光明、理想的起始地点。梦,之所以为梦,是她有绚烂诱人的前景,是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是那心灵一隅中一直在不断呼唤你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梦,理想也就插上了翅膀,指日可飞。《新教育之梦》让我看到了那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这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9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一部小说作品,她后来对人说,《飘》的写作占去了她近10年的时间。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和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单纯而又复杂的内心描写,让《飘》成为20世纪文坛上的一颗熣灿夺目的明珠。
郝思嘉的任性,白瑞德的神秘,卫希礼的温柔帅气,韩梅兰的柔弱善良。这就是我初读《飘》时对书中人物的印象,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我原先想的那样。
郝思嘉:全书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人的爱情纠葛。郝思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原本的她是农场主的大女儿,生活无忧无虑,每天和小伙子们调情,总喜欢展现自己最美丽动人的一面,虚荣和爱美充斥了她的心。后来,她坚定的喜欢着卫希礼,又因为希礼将要与梅兰订婚而草率的嫁给了查理。在这一点上我及其不认同思嘉的做法,太轻率,她还只有16岁,最后落了个早早当寡妇的下场,她能怨谁呢,难道是卫希礼的错吗?但是,当看到思嘉在战争中始终没有离开梅兰时,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勇敢可爱的姑娘。她有无数的机会可以抛下在亚特兰大的一切,回到母亲身边。可是,她为了将要生孩子的梅兰并没有这么做。当然,照顾梅兰是希礼在参军前嘱咐思嘉做的,可是在危急关头谁还会想着曾经对谁的承诺呢?窗外是焚烧城市的红色,窗内,思嘉同梅兰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以思嘉的勇敢而感到骄傲。
在家里,她和父亲像是朋友一样,各自都有不可以被母亲知道的秘密,思嘉也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嘉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在战争中回到塔拉的那个整天为一屋子人寻找吃的的郝思嘉。虽然没有了华丽的衣服,却多了几分朴实;虽然没有了高贵的气质,却多了几分成熟;虽然没有了白皙柔嫩的双手,却多了几分勤恳。我很喜欢米切尔笔下思嘉的那双手。尽管那双手杀过人,尽管那双手上全是金钱。但是,我喜欢的是那双手上的血泡和老茧。那些是劳动者的象征。是思嘉在穷困的时候,面对一屋子的老弱病残而劳动的成果,那双手是美丽的,是惹人怜爱的。
思嘉的第二次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虽然她伤害了自己的妹妹,但这次婚姻比上一次要有价值的多,她救回了父亲留给自己的农场,起码她是努力过的,尽管不是什么上乘的方法。我也不能清楚的了解思嘉的第三次婚姻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虽然她失去了两个孩子,但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只有瑞德才是她真正爱的人,虽然思嘉在最后才明白过来,但是我相信思嘉一定有能力把瑞德追回来。因为她是那么的有魅力,尤其是对瑞德,不是吗?
白瑞德:通读全书,最令我震撼的就是瑞德对思嘉坚贞不渝的爱。虽然瑞德不是什么上等人,但他拥有很多财富,以至于思嘉会主动找他,而他们每次见面都会互相嘲讽,对于瑞德对思嘉的嘲讽,我想一定是嫉妒心在作怪。瑞德本可以离开亚特兰大,带着一笔财富远走他乡,过这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放不下思嘉,毕竟他在战争中离开了她,虽然瑞德为思嘉做的已经够多,更因为他对思嘉的爱而使他又回到了亚特兰大,时不时的出现在思嘉的生命里,为思嘉解决困难。思嘉对他的影像是很大的。但是,瑞德这个浪子对梅兰小姐是很尊重的。我觉得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邪恶的年代,正是梅兰那伟大的心灵感染了玩世不恭的白瑞德。使他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
对于白瑞德,我很欣赏他对思嘉的那份坚持,虽然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可是他却累了,因为长期以来一厢情愿的付出而累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郝思嘉的三次婚姻没有一次是出于真心,是瑞德的付出,使找到了真爱。而梅兰总是在包容不能干的卫希礼,即使在死前也祝思嘉要好好的照顾他。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荡气回肠。《飘》不愧是令世人感慨的世界名著!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桑提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老渔夫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流了84天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marlin),这是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2英尺的鱼,是在拖着渔船整整两天两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鲨鱼,经过殊死的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没有让老人桑提亚哥成功,却以光秃秃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面对挑战如是说。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义所在,还有他趋向坚韧的力量。故事的头尾,都出现了名叫明诺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继承老人的事业。何止捕鱼的事业要被传承,这副铮铮铁骨又何尝不为我们所崇敬、所供奉、所学习呢。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文中多次描写到狮子,阿非利加海滩上,狮子在笑闹嬉戏,它们浮现在老人的梦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样揭示了老人永远不会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1
“海明威真的姓海么?”。我很认真地问过爸爸。他笑了笑,没有回答。记得第一次打开《老人与海》,我就问了这个问题。有段时间,由于沉迷游戏,我的成绩一塌糊涂。
正好我们吴老师要进行课外阅读学习,于是爸爸拿出他最珍爱的一本书。湛蓝的大海,一条巨大的金枪鱼高高跃起。远方,一艘倾斜的小船上站着一位勇敢的老人。太棒了!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圣地亚哥、曼诺林、还有海明威每天都和我在一起……现在我已经不再关心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姓名了。
而让我感到十分难理解的是爸爸提到的另一本书--《赢家一无所有》!“这个问题太复杂”,爸爸不紧不慢地说:“先说说圣地亚哥在梦里看到了狮子,为什么呢?”“因为他喜欢狮子。”
我觉得太简单了。“你问过爸爸,很努力了,为什么考试还是不理想”爸爸笑着说。我点点头。“因为你没有梦到过狮子。”爸爸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是么!我恍然大悟。从此每天晚上睡觉我都拼命去想狮子。
可是我还是没有梦见过狮子。虽然我已经在学习上取得很大的进步。狮子代表勇气和力量!直到有一次,我当众输棋后躲起来流泪时,我突然想起了狮子。“没有选择”,爸爸找到我笑了“人生就是大海,我们都是圣地亚哥”。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2
在徽宗皇帝三番下诏招安后,宋江等归顺朝廷,为朝廷破大辽,平草寇,打方腊的故事。
“死生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
一读《水浒传》,梁山好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之情深深撼动我的心灵。最令我难忘是方腊时,每有兄弟阵亡,好汉都是眉头不展,面带愁容,止不住地痛哭。这是多么难得!在那个提倡“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封建社会,更何况好汉们并不都有亲缘关系……
但是反观民主社会的今天,且不提没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就连血浓于水的亲兄弟,总是因为父母的爱,因为名利,因为家产等争吵。即使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也在所不惜,一丝兄弟之情都没有。如此鲜明的对比,真让人倍感悲哀!
“好人有难皆怜惜”
二读《水浒传》,我深深的领悟到“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多么重要!真的!《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便是一个活鲜鲜的例子。宋江出身微贱,只是郓城小吏。可说是“没后台”,“没钱财”。但他却凭著平日里仗义疏财,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好。即使怒杀了阎婆惜,犯下滔天大罪,也有知县、同僚为他遮掩,助他逃命。
由此可见,做一个好人是多么重要!我自己心里也暗下决心:要以宋江为榜样,助人为乐。即使无法仗义疏财,也要周人之急,扶人之困。
“快心事过必为秧”
三读《水浒传》,我发现不少梁山好汉都是因为一时之气杀死了人,犯下滔天大罪,才被迫逃到梁山泊落草的。宋江,武松,鲁智深,杨雄等比比皆是。虽然可能是故事发展需要。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告诫我们不要逞一时之气,而祸害终生,要凡是“三思而后行”。
夕阳西下,晚风徐徐。我轻轻合上《水浒传》,倚窗而望——世界真美,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复……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3
“爱所维系的生命线,在风浪中摇曳,我依然坚守这一切,老人他默默牵着线,和我一齐哽咽,也许明天也许很远很远”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老人与海》这首歌,脑海中就出现了对“老人”这个词的疑惑。之后,真正接触《老人与海》这本书就顿时被这本书的灵魂所吸引。
看《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时候,我会经常性地感觉到老人仿佛是海中一条久经沙场的大鱼,也许这样的形容不准确,或者说老人就是海,可却是历尽沧桑的海。老人的眼睛如文中所提一样,时间在变老,可那双眼睛却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老人与小孩都时常用谎言去修饰那穷迫的生活,小孩对老人的尊重甚至充满了崇拜,他对老人的信心有增无减,并不断地激励他、照顾他,男孩儿更带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是他见到逃过去的自我。所以,独自在海上的那三天,他经常念叨着:“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每说一遍,他就能重振精神来应付这艰苦的考验。小狮子也起着同样的作用,他“爱它们,如同爱这男孩一样”。我有时在想,老人就像一条大鱼,虽然身疲力尽,可是绝不向大海和渔人屈服。老人的身体、力量在逐渐缩小,可老人那长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促使他存有信心,能捕捉到大鱼的信心。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没有这小男孩,老人会怎样,他会有信心干出别人不敢想像的事吗?
可老人却始终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他做的是别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虽然有许多人不理解他,可他照样做。老人在海中经历了太多的事,当他捕到一条大青花鱼的时候,也兴奋的嚷了起来,经过两个多月来,他没有捕到一条鱼的事实,他开始自言自语,在海上交谈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仿佛成了所有出海的渔人之间的一种品德,可老人却由于孤单也许有其他的外在因素,促成老人嚷出了自我心中的话,老人渴望遇见走失的鱼群,因为大鱼肯定会在其中,老人在八十五天的时候用大青花鱼做为诱饵,太阳在他的脑后,海岸远离了他,在他的视眼里有的仅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海与那青青的山。
经过老人的努力,一条马林鱼在吃下老人的诱饵,老人灵活地握着钓丝,用他那经验与技巧同躲在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鱼做着较量。老人感觉到大鱼的重量,慢慢将手中的线放下去,经过了好一段时间,老人决定收网了,可鱼也是很精神的,在那平静无波的水上,老人与大鱼做着无声的较量。老人的汗干了,全身冷冰冰的,两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就这么耗着。鱼叉、短棍、舵把……老人用了各种方法,鱼肉还是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能够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可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梦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读完这本书,我坚定地要做一个梦想主义者,在我的眼里,尽管老人只带回了一副鱼骨,但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能够独自出海捕鱼就注定了他是一个胜利者。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我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人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永远值得我们敬重的。
老人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而我们此刻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我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可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
当我们下次遇到困难时,是否需要研究一下应不应当想老渔夫那样坚定信念,战胜一切呢?毕竟我们的困难和他遇到的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的手没有老茧,皮肤没有晒出斑点,夏天在家里吹冷气,衣服是父母帮忙洗,每一天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能够成为挫折的东西。
我们的烦恼、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的那小小的不满意而已。这些就能够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吗?显然,这都是一些愚蠢的的理由,我们的字典里不能够存在“放弃”这两个字,我们能做的仅有尽自我全力拼搏向上。
人生就如一片海洋,很宽,也很危险。它能够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我所有的幸福。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要明白,一个好渔人,是拥有老渔夫的意志和精神的。我们更应当热爱生活,并且学会坚强的应对一切的挫折。
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在今后我们会遇到比以往更加多的,更加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他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会学着坚强,自我应对困难。人生之路就算再困难,有了老渔夫的精神,再苦再累,我们也有信心坚持下去。携带者老人的精神,我们也扬帆起航,奔赴我们最好的未来!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4
今年假期我又读了一遍《童眸》,真的让我爱不释手啊!这本书描写了苏中小镇“仁字巷”里一群孩子的成长故事。这本书中讲到了朵儿、弯弯、卫南、卫北、大丫头、二丫头、细妹子、白毛等一群孩子在仁字巷中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朵儿。她善良,仁爱,有同情心。好婆说她是有一颗“佛心”,但太善良了也会受伤。我觉得说得很对!因为有一次白毛当上了卫生检查员,滥用权力,故意刁难马小五,因为马小五没有擦被风刮坏的窗户。他们矛盾升级,吵得面红耳赤。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朵儿挺身而出,默默地爬上桌子去擦那块碎玻璃,但突然玻璃完全碎了,掉了下来,砸到了她的脚,她的脚严重受伤,被缝了6针。作为一班之长,朵儿大公无私,以自己的行动来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我觉得很了不起!
我特别有好感的一个人物是马小五。他很仗义,说话算话,有男子汉气概。有一次,因为白毛惹怒了马小五,他生气地杂碎了他的墨镜。那副墨镜可是白毛的命根啊!没有了这幅墨镜白毛只能眯着眼睛去上学。马小五决定买一副墨镜补偿给他。因为听朵儿说墨镜只能在上海才能买到,怎么能够筹钱?他又听说一个建筑工地需要碎砖,所以他召集了很多朋友跟他一起去敲碎砖卖!之后他用卖碎砖的钱买了一张去上海的车票,义无反顾地为白毛买墨镜去了!虽然小五脾气暴躁,但还是有好心的一面,他没有把责任推给其他人,而是选择一人做事一人当!我觉得马小五做事情的时候不要那么冲动,因为冲动是魔鬼!
我最反感的是白毛。我一开始对他挺有同情心的,因为他得了一种怪病,有可能导致死亡。但是我读到最后对他越来越讨厌。特别是有三处地方让我对这个人彻底反感。一、有一次好婆在讲故事的时候,大家听得入迷的时候,突然他随意插嘴,引起马小五的冲动,但是白毛很_猾,用了一个激将法“我反正要死了,你打死我好了”。我觉得白毛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珍爱生命。二、白毛想借弯弯的铁圈,弯弯大发慈悲把它借给他。他占为己由,玩很长时间,故意不还给他。我觉得他很自私,故意利用了人们的善良。三、白毛利用老师对他的宠爱,怜悯,就像一个“小偷”一样把班里所有同学的好胜心,荣誉感和上进心统统地偷走了。尤其在当卫生检查员时,他自大狂妄,尖酸刻薄,偏激鲁莽,故意挑起同学间的矛盾。我觉得白毛虽然生病了,是个弱势群体,大家都去帮助他,但是他没有感恩之心,就像我们身边散播负能量的人。我真心希望白毛能够回心转意,弃暗投明,做一个心态阳光的男子汉!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5
今天有幸拜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它给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思如潮涌。我们教师的一个个绚烂的梦在朱永新先生朴实的阐述和鲜活的事例中逐渐真实,它们变得是那么清晰,甚至只要你一伸手便能触摸到它们。全书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笔调清新、通俗,从小事着眼,小中见大,催人深思。
朱永新先生提倡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只着眼于眼前,一切只看分数、升学,只会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朱永新先生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很通俗的讲述,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学和教的目标清晰异常的摆在了我们眼前。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无不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充分融合。这就是我们打开新教育之门的钥匙。成功的教育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者只有静下心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只有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走上新教育的康庄大道。
细读全书,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更有内心的激扬,它不但让我们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也教会了我们方法,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6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生版的《史记故事》,书中所选的都是《史记》中的精华,它从远古的五帝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通过这本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负荆请罪的廉颇、飞将军李广、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所有故事中让我受益最多的应该是《毛遂自荐》。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毛遂,在赵国平原君需求人才时,不顾别人的白眼,勇于自我推荐。到楚国后的关键时候,他软硬兼施,向楚王陈述利害,说服了楚王共同抗秦。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是非常佩服毛遂的。可也有人认为毛遂的行为违反了中国人谦逊的美德。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不错,谦逊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物极必反。谦虚得过火,便成了自卑。二十一世纪强烈地呼唤着"毛遂自荐"的精神。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香,自会香飘万里。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酒再香,又能传出多远?茅台酒,够有名了吧,但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大名,是闻到了酒香吗?相信路远的都闻不到,是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它。像“统一鲜橙多”“旺旺碎冰冰”“康师傅方便面”等等等等,在广告里谁不把自己说得美味无穷,让人垂涎三尺呀!其实这发扬的就是毛遂自荐的精神,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产品才卖得那么火。如果他们在广告里说“旺旺碎冰冰,吃了牙会冷”试想会是什么结果呢?
想要实现理想就要勇于自荐!只要觉得自己某个方面还行,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失败了,也是一次生活的体验,就当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本学期开学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谁愿意当语文组长?语文组长在我班可是个“领导”,不仅有收发本子的权力,还有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特权呢。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想当的人肯定不少,可环视教室一周,我发现举手的可没几个?为什么?没自信呗!我也有些胆怯,生怕举了手老师又不选我,那还不糗大了。此时我想到了毛遂,他当时挺身而出的时候也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门客呀。再说了,我在班上人缘、成绩都还能说得过去,干嘛不试试呢?于是我勇敢地举起了右手,当我看到老师向我点点头露出欣慰的笑容时,我仿佛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似的,心里甭提多骄傲自豪了。因为在克服胆怯的同时我的自信又增加了几分。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7
夜已深,拉开窗帘,月亮把自己隐藏在黑夜的背后,注视着这场撩动世界的风雨,这场风把原属于西方的雨,吹到此处。
风雨敲打窗棂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走到书架前找到了刘星的《西窗法雨》,或许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这是一部有关西方与东方法律思想的一本书,这场“雨”塑造着每一个人关于法律的价值观。如果问我什么是最神圣的,那必须的是法律,因为只有法律能不管你的权势地位,真正的做到“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我们常听的话就是的诠释。
《西窗法雨》不仅仅是法律思想的介绍,这里还浸润着作者颇为尖端、颇为前沿的研究心得。正是研究西方法理学的学者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功底,也正是在这里人们认识到,社会需要方圆,但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方圆,而什么是方,什么是圆,凭什么方,凭什么圆,如何方,如何圆都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极大的智慧。读了《西窗法雨》你会悟到,中国正在呼唤这种智慧,而你也不会怀疑,中国人有这种大智慧。
“法”这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孔明的军法、包拯的律法、周恩来总理的国法,现在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入法治中国。法律意识成为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意识,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呼吁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野生动物;在面对网络暴力的危险之下,网友们呼吁官方制定法律文件,后来颁布了《网络信息生态管理条例》。对于“没有是非,只有立场”的争论,法律无疑是的标准。在各种情况之下人们总是能第一时间想到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可见法律的权威性。法律虽然是一堆理论,但是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近法律、相信法律、尊重法律、践行法律、守护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说道法治不得不说与之对立的人治,书中提到过西洋历史中出现过短时期的人治,但是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法治,原因是西方人认为人的自律是不恒长的。
法律究竟还有多少秘密啊!带着一个深不可测的问题,在这场法雨中做一棵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的常青松,正是这场法雨浇灌了我内心梦想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如果有幸做一名律师,我将用毕生来捍卫法律的尊严!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8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经验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超多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动地还原了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同时把事件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潜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体会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事件。《看见》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审视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恶人、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见》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看见了还有卢安克那样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用心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向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一书中描述的作者10年从业来一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大学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未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好处,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这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见》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齐成长着,以她的视角审视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以前。“《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报道里,我只选取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明白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就是柴静在《看见》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看见》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后,《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书籍资料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认识了一位很坚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期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好处的启示和指引吧!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19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0
只要读文章,就能写出读后感。狼来了的故事是我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的,产生了一些读后感。这则故事其实挺深刻的',它并不只是在教导孩子们不能撒谎,不能戏弄别人,它还提到了诚信。
这个故事中的小孩,因为戏弄大人,不仅被狼吃光了羊群,还让大人们产生了一种“小孩子说话是不可信的”这样一种想法,哪怕是真话,由孩子们说出来也会变的不再可信了,他们会以为你是贪玩,或者也是在戏耍他们,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你所说的话有多么的不可信。这就是说谎后的代价。这就和商家在买东西一样,如果你去超市买东西吃,结果因此食物中毒生病了,那么你还会再去那里买东西吃么?而其他的顾客也会因为食物中毒事件而再也不去光临那家超市,毕竟没有人愿意被欺骗,这也是商家一直在强调的诚信为民的原因。
昨天我把这则故事讲给了4岁的侄子听,他奶声奶气跟我说起自己的读后感—故事里的那个小男孩真笨。我愣了一下,问他为什么会觉得小男孩笨,他一板一眼的说:“想耍大人,多简单啊,男孩用得着用这么笨的方法。”他这么理直气壮的说完,我竟然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反驳他。
想想也是,毕竟只是一个小孩子,恶作剧是可以,但是不管年龄如何,一旦触及到原则问题,就不是一句“恶作剧”就可以解决的了。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1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的童年。晚年的作者回忆着他的少年时代,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夜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刚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鲁迅,虽然有些不愉快的的事情,但却时刻透漏出来那份天真灿烂的感觉,我看着,陷入了沉思……
我喜欢在有空的时候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件件永远难以忘怀的事情,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是我将我现在的一切烦恼抛在脑后,沉浸在其中,回味着……
在这漫长的12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然离去,只有记录着自己所得所失的成长足迹会永远驻存在记忆之中。童年就像咖啡,浓郁可口,细细细品味时很苦涩,但苦涩中又带有些甜美,却回味无穷。
童年的那些琐碎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你不经意的'以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咖啡,翻翻这本成长的“日记”,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2
我非常喜欢看动物小说,从小就买了很多本动物小说,其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便是沈石溪写的《残狼灰满》。
书中的主人公叫灰满,是一头狼,他非常不幸成了一头残狼,更不幸的是,还是一头断了两条右腿的狼。众所周知,四条腿的动物以一旦断了两条右腿是无法保持平衡的,就像我们断了一条腿是很难站稳的一样。而狼这个动物,断了两条右腿是无法生活的,更不会有什么疗养院或残疾狼协会,只能是被生活无情的淘汰掉。
而灰满不仅没有被生活淘汰,还一跃成为的狼王,最终在所有同伴的心中永远的印下了英勇的形象。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是狼群中没有比灰满还健康,比灰满还勇敢的狼吗?还是所有的狼都瞎了眼?都不是的。
灰满残疾后,连他最喜爱的母狼——黑珍珠也对她不管不顾。在灰满心灰意冷,放弃生活时,有一头名叫黄鼬的母狼来救了灰满。一听她的名字就知道她非常难看,灰满自是瞧不上她的。黄鼬却非常喜欢灰满,他尝试让灰满骑到她身上,两只狼一起练习用六只脚来走路。渐渐地狼群中有了一个新物种——双头六脚狼,灰满也重拾信心,回到狼群,并且很快成为了新狼王,还有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双体狼酋。
但是灰满只是把黄鼬看成一个走路的机器,在狼群中,又重新爱上了黑珍珠,但也因此遭到了黄鼬的背叛。当灰满咬了黑珍珠一口后才,重新挽回黄鼬的心。但,黄鼬是个母狼,也想生儿育女,不得已灰满只好忍着对他的恶心,和他结合,才留住她。黄鼬当了母亲,不可能每天载着灰满东奔西跑了。灰满也想开了,早死晚死都得死,与其到时候成为残疾狼耻辱的死去,还不如在死之前在其他狼的心中留个英勇悲壮的形象。于是,在狼群将一只公原羚逼到悬崖上时,毫不犹豫的冲向公原羚,抱住公原羚和公原羚同归于尽。灰满成功了,他把自己双体狼酋的尊严,威风和熠熠闪光的形象永远定格并镌刻在每一头狼的记忆深处。
灰满是多么英勇啊,看完这本书,我坐在这里深深的思考,灰满断了两条腿,依然成功的登上了成功的宝座。虽然有人会说:要不是因为黄鼬,灰满再坚强也不可能成功。是,话是这么说,但是要不是因为灰满有毅力,有生的渴望,就算再有十头黄鼬都是没用的。因为他早就想死了,多活一秒反而是一种煎熬。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人生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应该有信心,有毅力,去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希望,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希望让你拥有一个成功的机会。并且我们要让一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不虚度光阴,为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3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谁都想当强者,在群狼中也不例外,每只狼都梦想着成为狼群的统治者----狼王,《狼王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想当狼王的故事。
从前有两只狼,公狼叫黑桑,母狼叫紫岚,黑桑就有过当狼王的梦想,他身材魁梧,肌肉丰满,聪明机智,帅帅的他一生都想当狼王,他也有这个实力,可惜他却死在野猪的手中,紫岚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一心培养狼儿,希望狼儿中有人能成为狼王。
紫岚妩媚动人,为黑桑产下五只狼崽,第五只刚出生就死了,剩下四只依次起名为:黑仔,蓝魂儿,双毛和媚媚,只有媚媚是母狼崽,黑仔长相最像黑桑,也最受紫岚的疼爱,他就是紫岚心中未来狼王,在母亲的溺爱中,黑仔渐渐长大,可惜梦还没有开始就被金雕叼走了。蓝魂儿虽不像父亲,但在紫岚的训练下也是机智勇敢,曾经只身冲进狗熊的窝内把狗熊逼出来,在没有食物的冬天救了整个狼族,可是他太冲动太勇敢,观察不仔细最后掉进猎人的陷阱里。双毛自幼受尽黑仔和蓝魂儿的欺负,自卑感很重,紫岚为了教他甚至废了一条腿,双毛长大了,有黑桑的勇敢,比蓝魂儿更有脑子,渐渐成了狼群中最棒的一个,就在他要杀掉狼王成为新狼王那瞬间,老狼王的临死庄严的一吼,却唤起了双毛内心的自卑,自卑让他前功尽弃,死于狼王之手。
三只优秀的狼儿,各有自己优缺点,蓝魂儿如果遇事能够认真仔细一点,他应该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双毛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多一点自信,他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黑仔少拥有一点过分的母爱,也许他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人生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必须要认真仔细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才能获得成功!我们要克服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长处,用知识武装自己,遇事多想多动脑,努力学习,我们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因为我们的身边有最无私的、最伟大的母爱支持我们!
读过《狼王梦》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放弃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的!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4
我读过成千上万的书,但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常常抱怨命运安排的种种不公。
谁不想活的精彩,过的多姿?我时常庆幸自己的生命中充满着光明,因为光明让我能够更清楚的看到这个世界。光明——总使我想到一个震撼全世界的人——海伦凯勒。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迪。或许,正如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她出生于1880年6月27日,谁也没想到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生19个月便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最终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更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生活失去光、声、语的女子竟成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她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后有吧慈爱的双手伸向了世界。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再和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
海伦姐姐一生共写了14部著作,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真实的记载了她艰辛又充满荣耀的一生。我如饥似渴得看完着本书,已是深夜。熄了灯,我敢肯定海伦姐姐眼中的黑暗绝对要比这黑夜更恐惧,但我不得不承认她心灵深处的光明足以让她看遍全世界。我自始至终认为这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黑暗世界的海伦,无比的伟大。她那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品质让我深深感动。之前,我并不认为会失去光明,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浪费的光阴足以让无数个盲人过上三天的光明日子,足以让他们哪怕只看一眼这美好的世界。我有些惭愧,因为我目睹了海伦姐姐真实、艰辛的一生目睹了一个奇人对生活的求知想法,对光明的渴望之心。
它用它那颗坚强不屈的心挑战光明,挑战命运,她更用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警惕了我。我已经目睹了12年的光明世界,现在,我终于找到了心中那份真正的光明。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5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6
谁没有过懵懵懂懂的童年?谁没有过敏感脆弱的儿时?可疲于现实的我们现在都已经快忘光了,每天生活的琐事、现实的残酷让人烦不胜烦。可静下心来和儿子一起读了这本《一百条裙子》,倒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了。
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敏感自卑而又自强的穷孩子,同学们那不无恶意的取笑让她无所适从,一时想融入集体的冲动让她口不择言的说出了一百条裙子的谎言,从而一步步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而她的同学佩琪却又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她的尴尬,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她的这句话来刺激她,玛蒂埃呢,虽然同是穷孩子,能体会旺达的痛,却不敢勇敢的站出来做出正义的选择,懦弱也好,自保也罢,反正就是无所作为。最终事情以旺达不堪忍受而远走他乡告终。
虽然紧接下来的事情还算是比较喜剧的,佩琪和玛蒂埃想找到旺达和她做好朋友,而且她们的努力也换来了让她们心安的结果,可我认为,如果不是绘画大赛上旺达的一百条裙子的作品是那么优秀的话,别人是不会在意旺达的离去的,佩琪和玛蒂埃也不会对旺达的离去产生自责的。孩子固然有孩子的思维,可她们心底的善良到底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除了让她懂得善待他人,还应让她懂得理解别人的痛,就如同他自己的一样。我是这样想的。
总之,无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谢谢刘老师的推荐!以后又有什么好书的话告诉一声,谢了!(附:孩子自2岁起,我们就一直睡前一起看书讲故事的,从没间断过,那是我俩最幸福的时候!)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7
有一个人,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没有在那个腐朽的社会随波逐流,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同整个封建社会斗争,他就是大文学家鲁迅。有一本书。它反映了在封建社会时麻木不仁的统治者和贪婪迂腐的国民,它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这本书里面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散文。这十篇散文读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还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这本书还有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
鲁迅本来应该快乐的童年,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不时透出了一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就要去骂,去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藤野先生》,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比如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散文中的这个对比手法,其实能让我们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看到书中日本学生的这句话,我的心就像是被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屈辱的岁月。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这本书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而在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又该怎么去做呢?是继续成为不进取不乐观的人,还是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家就要听长辈的话,在校就要听老师的教导,从小事做起。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我也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到。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8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一部巨著,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思想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本书开篇就讨论何为正义,对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进行了讨论。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等众多学者以对话形式就何为正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苏格拉底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反驳,从而提出正义的概念。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同时他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并提出建设理想城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者阶段;二是辅助者阶段;三是统治者阶段。
柏拉图还提出了“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理念。他认为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只有政治家是哲学家才能明白什么事真正的正义,而能够让国家秩序井井有条。柏拉图通过阐述什么是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人,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对政治体制进行划分,他将政体分为五种,即王者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详细讨论了后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从而总结得出哲学王统治的政体才是正义的,因此他认为的政体是哲学王统治的政体。哲学王是政治家,具有比普通人更加智慧的政治理念,所有哲学王的使命是建立城邦,颁布法律,管理城邦。柏拉图的思想主要受历史及社会环境等条件制约,无法摆脱其束缚,希望通过哲学王,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以贤德治国,从这方面理解他的思想具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的梦想是一种理想,甚至是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的梦想。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29
阅读名着,感悟成长大家应该都知道海伦?凯勒吧!我读了《海伦凯勒传》后感触很大,她的一生历尽坎坷与艰辛。
海伦一出生便开始遭遇不幸,她从小因生了一场大病而导致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为了学习,父母帮小海伦找了一个家教老师。为了学习盲文,小海伦把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家教老师心疼的为她包扎了伤口,因为她勤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哈弗大学女子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能够看见世界无数风光的“心灵之窗”——眼睛,还有可以领略各种优美声音的耳朵,但又有许多人不珍惜他们少年时的时光。将来到了社会上成了一个没用的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海伦呢?她生来就有残疾,但她十分珍惜时光,十分努力用功读书,学习。不浪费时间,学习盲文将手摸出了血,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社会上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呐要知道珍惜时间!
海伦的一生都十分坎坷,但她却用她的行动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成才将来是否光明,不是靠你的优越条件而是靠你是否努力了!要拥有一双智慧之眼去观察世界,去发现人文地理,去了解社会情感。海伦是一名生理上有障碍的人,但她却在父母的关怀下,老师的关心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读书写字,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不停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对世间的任何事都充满了兴趣,对任何事的表现都仿佛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似的,兴奋激动,而我们却不会去发现,常识已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想象的空间。我们也要去发现去创造。
海伦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一生不会被命运改变,我们要去改变命运。我们要学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我们也要去学习那位家教老师的精神,去呵护,去关心残疾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向着改变命运去出发。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0
今天我将结合假期中对教育名著的学习,报着一种相互交流的思想,谈谈我读教育名著的一点体会。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陶行知教育文集》、《魏书生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回想自己当初的评价是认为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才明白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总之,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名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读教育名著,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一份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的新乐章。而教育名著的引领──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1
寒假里,拜读了哈珀先生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起初只是被斯库特与杰姆发生的种种故事所吸引,只注重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但越是后面越是吸引人,我渐渐地被阿蒂克斯的人性光辉所感动,他的善良与正义让我感触颇深。这部小说反映了美国民众在经济萧条时期种族间的隔阂与歧视,白人始终看不起黑人,而那些黑人也遭到了“莫须有”招来的灾难。书中那只知更鸟指的就是被黑人所讨厌的黑人汤姆,他也成为了那个黑暗时期的牺牲品。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法庭审判的部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事情的真相后,大家都知道黑人汤姆是无罪的,我本以为法庭上人人平等,可在两个小时后,陪审团的判决却让我大吃一惊,由十二个白人组成的陪审团给出的判决却是被告罪名成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大家都知道汤姆是无罪的,但还是会带有偏见的判处,然而,黑人们只能无奈地接受。看到最后,不知怎的,竟有一种莫名的心寒,才发现,正义竟如此难以伸张。
正如书中阿蒂克斯所说:“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作者赞美了阿蒂克斯的善良与正义,因为阿蒂克斯是一位“给黑人帮腔”的人,他始终在坚守正义与良知,这一点,让我打心底里佩服。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也就只有阿蒂克斯才会去尊重、关怀黑人与社会边缘的人,阿蒂克斯始终在推着正义艰难前行。
正义、公平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沉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城市里的人看不起乡下人,而有钱人看不起穷人,人们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他们炫耀着自己的优越,带着偏见去对待他人,甚至有的人恃强凌弱,这些种种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用正直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更应当像阿蒂克斯一样,选择抗争,勇敢地捍卫公平与正义。文中还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勇敢就是,在你还未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并且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阿蒂克斯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应有的品质。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偏见就去放弃,去退缩,正义始终都会艰难前行!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2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我最喜欢读的一本就是《水浒传》了。
水浒传主要讲了那个时代_臣当道,人民困苦,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历经了磨难,聚义在梁山水泊,后来,受到朝廷招安,南征北战,最后受到重用,被_臣所害的故事。
之所以我喜欢看水浒传,是因为作者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里面的好汉忠心耿耿。好汉中,我最佩服“及时雨”宋江,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官员,文笔精通,他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人豪爽大方、小心谨慎,有正义感,处理问题考虑比较周全。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有才能,关怀兄弟,仗义疏财,有号召力。
宋江在晁盖死后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招安后,他将替天行道改成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领袖变为顺臣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书,我知道了: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 篇33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