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护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篇1
在我个人看来,实习,是一种期待,是对自己成长的期待,是对自己角色开始转换的期待,更是对自己梦想的期待;学习,也有一份惶恐,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不安,有对自己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担忧,更有怕自己会无所适从的焦虑。带着一份希翼和一份茫然来到了xx医院,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从此,我的身份将从一个学生变为了一个实习护士,生活环境将从学校转为医院,接触的对象将从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对于这三大转变,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实习护士,虽说老师对我们已是千叮咛万嘱咐,可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怪不适应,怕被带教老师骂,害怕自己做得比别人差怕,自己不知从何入手……
第一个轮转科室是icu,我的带教老师是万凌老师,她是院里的操作能手,
干活麻利,动作漂亮,操作规范,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大压力。实习生活的开始就让我有种挫败感,在老师面前感觉自己很渺小,甚至于工作都不带脑子,只机械的执行任务,每次只想把工作做好,可越想先做好它越出错,越错越害怕,越怕越错,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至于我都不敢主动要求做操作,可这样老师又觉得我干活不主动,有时候觉得委屈了就自己大哭一场。每天面对着老师如鱼得水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只有怨叹,怨自己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怨自己在以前见习时没有好好学,愿自己笨手笨脚。
可能是我适应能力差,又不会与老师沟通,进了ccu还是处在彷徨中,但我也很感激我的带教老师,对我很耐心,也很关心我。到了手术室李楠老师每天都能看到我的进步,即使是一点点她也鼓励我,即使我很笨犯了错她也会给我讲原理,让我知道错误的根源而不是训斥。它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路,又重新有了工作的激情,不管多苦多累只要心里舒服,我就可以开心度过每一天!
现在我进入了第四个轮转科室骨三,本以为可以很快适应,但现实确泼了我一头冷水,感觉自己变得更傻了,不知该干什么,而老师也觉得我们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又是本科生,做起事来应得心应手才是,面对老师的无奈我真无地自容!我又一次陷入了低谷,又回到了没脑子的生活,做事一点条理也没有。然而何婷老师知道了我由于自卑、不主动而没有得到操作锻炼时,她就给我讲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并帮我寻找锻炼机会,是老师又一次激发我的热情,真的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我也会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现在对于“实习”,我还是又憧憬又惶恐的。憧憬是因为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学了四年的理论去应用于临床,实在是非常新鲜而有意思,然后,要在病人身上操作,要想真正地通过症状看到疾病本质,心中却没底,便难免惶恐了起来。也曾问过不少实习同学,各说纷纭,总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使用懂得知识的真正掌握是把它用于实践,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学会如何与病人、老师交流is very important!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学好了将使你受益匪浅。经过这近五个月的实习,我也有了这层体会。在此,我了以下几点:
中级护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xx月至xx日我有幸去参加护理训练与教育基金会·专业访学。这次的学员来自全国六省市三甲医院14个单位,共2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大学教授2人。
学习内容:
1、由9个老师进行20个专题的授课
2、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3、参观xx医院、xx医院、夫人那大素医院、氏何妙龄那大素医院、白普理宁养中心等6家医院。
居民社会保障完善。 公营医院经费9%由政府资助,3%来自收费。住院第一天自付150元,以后每天100元(包括治疗、检查、护理、吃饭等全包)。除急诊外,专科门诊均是预约看病。门诊就诊环境有序安静,每个就诊诊室布局温馨、人性化并设施齐全(氧气、负压装置)。注重感染安全管理,重视手卫生,工作人员洗手池、病区洗手池、公共洗手池均设施齐全、注重细节、使用方便。患者住院日短,一般3天。缩短住院时间主要措施有:日间手术(一天内住院手术及出院)占40%,日间手术前准备占30%(手术当天入院),家庭延续护理(各种管道带回家),住院病人出院后社康护士电话及家访跟进服务。在护理管理方面:善用人力资源,进行流程重组,实施无陪护病房。通过时间计算护理人力资源而不是工作程序(病房)。支援人员(健康助理、文职人员、抽血人员)大大缓解了护士工作压力。白普里宁养中心是专为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提供舒缓服务的机构。有舒缓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师、职业治疗师、营养师、医务社工、义工、心理学家、牧灵工作者、家人)。舒缓服务范围:住院服务、家居探访、日间中心、专科门诊、衰伤辅导。
两周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医疗机构留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法制健全、制度完善、行为规范、以人为本、诚信务实、区域管理、社区支援、网络服务、注重院感、设备先进、信息发达、监管有力、高薪自廉、敬岗爱业。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是这种:人性化、信息化、社区化、国际化、注重院感的现代化管理。
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1月,初名为中国护士训练及教育信托基金,由姚瑞棠(现已91岁),谢永慈(现已xx6岁),韦婉静,梁宝健,罗吴翘英五位护士担任信托人,负责筹集资金,以资助国内护士来港培训、学习、进修、考察、参观、交流等专访活动。到去年年底已经为内地培训护士达xx000多人。其中基金会的经费主要由护士及其亲友捐赠,不受政府资助。于红磡置宿舍一所,免费供被邀访人员入住,住宿设备简朴如学校宿舍,不设雇员服务,访员自理饮食及打扫居室,出入乘公交车,以符俭学原则。会务由姚老、谢老无偿负责,所有协助会务的护士、朋友包括代表院、校及各类机构接待访员的人员,不受酬劳,义务服务。还有义工一同协助工作,其目的是致力于推进与内地的护理交流,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短短的半个月的学习是紧张而又辛苦的,但是也是愉快而充实的,每天在快节奏的学习参观中感受着学习知识的快乐。每上一次课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节课结束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到一家医院或者社区服务中心都能看到xx医院、护士对人、对病人的健康及康复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及人文关怀,对生命的呵护,对病人的尊重,即使是老年痴呆的病人和生命垂危的病人。在学习中我也看到了护理前辈对护理事业的执着,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精神。
姚瑞棠老先生是基金会的主席,如今已经年近一百,但思路依然很清晰,一生致力于护理学的事业,一生无私奉献,曾是云贵战争年代的战地护士,让人敬仰。曾经一度要颁发南丁格尔奖给她,她拒绝了。她觉得她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培育更多更好的护理人员,不求其它。在学习期间,姚老都要电话查房,每天晚上会打电话约一小时询问我们学习情况,认真负责。问大家能不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我们学习的感想等。并要求我们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家和大家一起分享,多为病人做些事情,特别是把护理理念、护理文化带回来传递给大家,并带领大家帮助病人做好康复工作等等。慈祥而亲切,如母亲一般关爱着每一个位学员。谢永慈老师也年近八旬,在护理界称谢老为“男丁格尔”。谢老是一名专科护士,给我们讲康复护理,并给我们展示了自制康复器具经济而又实用。他每天批改我们写的感谢信,在学习之中对我们要求严格,轮流值日,而且他生活简朴,节俭不浪费,在他身上也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的伟大品质。他说他希望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平时要节俭。提供给更多人学习的机会。在每天欢乐的学习之中,如同回归了学生时代,无比开心。本来应当安享晚年的老人,却一直坚守在护理事业上,是无比伟大的。还有其他的几位老师,也是无偿教学,还有那些数不清的义工,都是可敬的!
通过学习,我也看到了我们与护理的差距,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向大家传递,让大家知道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文化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这种理念、品质、带到我院的工作中,让大家在快乐之中工作。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是为医学所生,病人是我们的上帝,他们的每一个康复的微笑是我们最好的礼物,积极乐观的工作,从而更好的奉献于护理事业之中。
中级护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篇3
在护理部的安排下,在我们科组织了一次三级护理业务查房,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护理查房,现将本次护理查房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参加本次护理查房的有护理部副主任、各科护士长、部分护理业务骨干及我科护理人员共计20多人,查房病例是特重型颅脑损伤,由护士长刘青润主持,首先为大家讲解了颅脑损伤的概念、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让大家对颅脑损伤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责任护士黎春燕老师给大家介绍患者病情,接着到病房进行护理查体,虽然患者还处于浅昏迷期,不能配合检查,但在大家的积极配合、相互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床旁查体,然后运用护理程序五步骤对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了一一的分析,并提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整个查房过程在提问和解答中进行,大家积极交流经验,集思广益、让很多存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参加这次护理查房,我掌握了护理程序在业务查房中的运用流程。在黎春燕老师边演示边讲解的操作中,我对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病理征(巴宾斯基征、霍夫曼综合征)等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刘青润老师为查房准备的相关理论知识及鼻肠管的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及新的护理技能。
通过这次护理查房,提高了我对整体护理的认识,让我明白护士的工作并不只局限在常规的打针、输液上,而是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不断提高护理临床思维。
通过护理查房的学习,提高了我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作为一名护士,我们应该放低姿态,亲切的和患者家属交流。通过与患者家属的交谈,可以了解患者的需要以及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从中收到反馈信息,使整体护理工作能做的更好。
总之,通过这次护理查房,同事们的积极发言,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讲解中,让我受益匪浅,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