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学习心得总结 篇1
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
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又如讲“重力”这一节时,提问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问二:手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的一小球,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一是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是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通过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号的情景中,层层迭进,波澜起伏,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常认为木块浮在水面是由于木块受到浮力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由于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怪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铁块的浮力大小。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
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3、演示实验的美妙绝伦,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总结 篇2
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创新思维,要有创造力,要在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不分年龄的,不分职位的,人人都要重视创新,人人都要参与创新,人人都有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自己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无限潜能,才能使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才能够运用创造技法去发明和改造一些东西。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大大提高。我通过对创新实践这门课程的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章的自我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最终要勇于实践。要知道实践的重要性。在掌握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基础上,我要对某一日常用品进行改进。现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读小学就有很多书,而且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以至于小朋友都背一个大书包去上课。有的孩子本来就长得矮小,再背上一个大书包,感觉整个人都没了,快趴到地上了。孩子的负重量太大。我想利用分析列举型技法中的缺点列举法对书包进行改进。首先现在的书包的缺点有:(1)书包的体积过大,但还是不能装很多东西。(2)面料太差,很容易磨坏。(3)不能防水,底部过薄。(4)双肩包有时过于沉重,造成使用者脊椎的问题,并且影响身高。(5)书包过重,什么都不装都有好几斤沉。(6)很容易脏。(7)书包拉链很容易拉坏。针对这些缺点,可以做以下的改进,从而生产出另顾客满意的书包。(1)这种书包的体积很小,他是折叠式的,你不用时可以将它折好放在衣兜里。但是你不用担心它的容积,它会根据你东西的多少自行调节容积。不会将它撑坏。(2)将书包的面料做成皮的,但是这种皮质量好,耐磨,而且又不重,它可以轻如薄纸。(3)它可以防水,但是和雨衣、雨伞的差别很大。(4)这种书包不用背它,底部有两个轮子,打开它之后,可以像推车一样,将它拉走,它自身会隐藏重量。所以,拉起来一点也不累。(5)书包有很多小包,可以放很多东西,拉链都是用最好的工艺做的,不会拉坏。(6)这种书包的一大特点就是永远也不会脏,它有自动清洁功能。总结起来,就是方便,快捷,易装,能装。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方便,减轻了负担,不会影响他们身体的成长。
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创造性思维,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通过对一些东西的创新,开发思维,开动脑筋,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太禁锢、太局限。要使思维活跃,才能有很多奇思妙想的想法,这样才能谈得上创新。经过学习,我发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过现在我找到了提高自己的途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拓展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学习其他的任何学科都有帮助,它是很有灵活性的。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总结 篇3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师生交流心得体会,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五、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者,需要开拓者,那么教育就应当时代的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