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
其美多吉: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颁奖词】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你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主要事迹】30年,往返甘孜与德格之间6000多次,行程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35圈——在这条被称为“鬼门关”的雪线邮路上,其美多吉唱响了一曲不畏艰难、为民奉献、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之歌。邮车驾驶员,开开车、拉拉货、送送信,似乎没多少“技术含量”,但如果这项工作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夏天常有塌方、泥石流,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积雪半米多深甚至遭遇雪崩的环境下完成,如果一干就是几十年且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那么,这个“技术含量”是不是很高?不管气候条件多么恶劣、道路多么难行,其美多吉心心念念的只有邮件、邮车。儿子出生时,他在邮运路上;家人春节团聚时,他在邮运路上;面对抢劫的歹徒,他怒吼“不准砸邮车”……用生命坚守在邮路上,这样的职业担当、敬业精神、劳动品格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雪山可以崩塌,汉子不会倒下。在经历了被砍17刀、4根肋骨被打断、头盖骨被掀掉一块的抢劫之后,他本可以提前退休了;在伤到经络、肌腱断裂、复原几无可能的情况下,他本不能再开车了。然而,他没有放弃,顽强地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回到了他忠诚、热爱的岗位上——小小邮车,凝结着这位钢铁汉子对职业、对人生的坚守与痴情。这份情义,雪山一定听得见,白云一定看得到。钢铁汉子,同样柔情似水。在雪线邮路上,他的邮车里常年带着氧气罐、红景天,只为帮助那些遭遇风雪、进退两难的陌生人;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他就成了义务交通疏导员;哪里有了争执摩擦,他就成了“人民调解员”……其美多吉和那抹流动的“绿色”让很多人在雪山高原感受到了温暖。在大山深处,在白雪皑皑的高原,其美多吉将自己活成了一座矗立不倒的“山峰”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中国短跑第一人苏炳添,现年31岁的苏炳添(20__年8月29日即将年满32岁),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巅峰年龄,但是在之前结束的20__年中国田径分区邀请赛上,苏炳添却跑出了出人意料的9秒98,以绝对优势拿到了第一名,第二名的谢震业足足有0.18秒,足以证明苏炳添的实力有多强,逆风的情况下苏炳添都能跑出这样出色的成绩,那么换成顺风,他的成绩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苏炳添做到了!亚洲“飞人”苏炳添凭借着自己强悍的实力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国人为之骄傲。
奥运会是一项家喻户晓的大型的受人欢迎的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100多年来,奥运会在延续,奥运精神也流传至今,就像奥运圣火的火焰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而世人的身上也都散发着拼搏的芳香。这次,我的思想主题则只有十六个字:“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砾志拼搏,走向成功。”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
《感动中国》晚会1月20日在北京录制,马旭的颁奖词由策划刘凯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执笔撰写。
对于马旭,我们强调以最朴实的形式来表现,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们就是非常朴实地把她的事迹呈现出来,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中)和白岩松、敬一丹商量给马旭颁奖环节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白岩松和敬一丹20xx年来一直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经退休了,很少主持节目,但是对于《感动中国》她非常认真。这次,正在照顾生病母亲的她,专程从外地飞回来主持节目。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主持词都由他们自己亲笔撰写。他们说,虽然每年主持很多节目,但《感动中国》一直是他们最期待、最看重的节目。他们的主持词、现场采访,全部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他们不希望策划团队代劳协助。栏目组每个人都是这样,为《感动中国》倾尽全力,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与节目制作,倾尽各人专业能力的最大限度来完成每一个环节。
和马旭面对面:老人的质朴、倔强让节目组成员落泪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4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5
尽管在艾滋病监区工作,可毛卓云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手套,面对面与在押人员谈话、交流,有时还免不了发生身体接触……举动看似“另类”,实则大有深意。
因为毛卓云发现,这些艾滋病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脆弱,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聊聊天、拍拍肩、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对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把他拥入怀中,才令他的情绪渐渐平复。
毛卓云还想方设法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拾自我;向他们传授病理学等知识,帮助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并为他们申请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教导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回忆:“自从我得艾滋病后,连亲朋好友都躲着我,可毛警官却像父亲一样教育我,我怎能不认罪悔过,好好改造?”
善意,温暖了冰封的内心,感化了盼归的心灵。12年来,毛卓云的监区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6
我们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有“两弹一勋”朱光亚,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制造出了核武器。这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不得不使我们敬佩;有“无臂钢琴师”刘伟,他在一次天灾中失去了双臂,却学会了用脚做事,并学起了游泳,准备参加残奥会时,却又患上了疾病,不能做激烈的运动。可他并没有气馁,又开始学习弹钢琴,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钢琴师,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得不让我对他竖起大拇指;有孝女孟佩杰,自幼被送给养母抚养,可养母瘫痪了,养父也走了。十多年来,她一直照顾着养母,每天为她打理起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孝心着实感动人心;还有爱心老人白方礼,年迈的他一直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位老人用他的爱心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在这些人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刘伟,他虽然被无情的命运夺去了双臂,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用脚学会了吃饭、写字、穿衣服。他又想起了学游泳,在一番刻苦训练下,他终于学会了游泳。可是又是一场病让他无法剧烈运动了。万籁俱灰下,他又开始了学钢琴的艰苦旅程。用脚弹钢琴,他需要做比常人更艰苦的训练,终于,他学会了弹钢琴,成为了优秀的钢琴家。他用脚弹奏出了生命的美丽,用坚持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如果换做是我,我肯定不会像他这样坚持不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这份坚持实在是令我钦佩!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7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张桂梅。偶闻云岭张桂梅,起初内心并无太大波澜,但在看完她的第一个故事后,又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看。从普通教师变为一长,再成为一位身兼数职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云南华坪县的教育事业,换取华坪大山深处女孩们的光明未来,留给福利院孩子们温暖的回忆,即使生命的灯火日渐微弱,她仍旧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撼动之余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
张桂梅本身条件不好,她如今已经63岁,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身体患有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的23种疾病,每天只靠止痛药来过下去。
信仰在战争年代,让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里,张桂梅用“我将无我,不负初心”的宽阔心胸与博大的情怀所诠释的奉献,正式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人应该学习和实践的。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8
彭士禄,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禄主持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负责我国第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能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上有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土、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彭士禄的病房中始终挂着一顶海军军帽,帽子上绣着中国的核潜艇。几个月前过生日那天,他的病房里摆放的也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模型。核潜艇、核事业,是彭士禄一生的牵挂。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至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百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
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这种条件下怎么开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我们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一-‘自教自学’。”
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有的人手臂摇肿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坚持摇下去,直到验证准确为止。
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攻克了诸多重大技术关键一一不到3年,就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仅用不到6年,我国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他能从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桨!”如今,82岁的热功专家黄士鉴回忆起与彭士禄共事的经历,做出这样的评价。那时的彭士禄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也离不开核事业!”
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经常“敢于拍板”,他引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以无穷的力量。
核潜艇是大国重器,于无声处壮国威;核电则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事关国计民生。和平运用核能,将核能服务于社会,是彭士禄的毕生心愿。他曾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中国发展核电,究竟该走哪种技术路线?上世纪70年代,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经过科学论证和调研,彭士禄力排众议,提出应采用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国刚建成的陆上模式堆技术经验及其工业配套设施,容量可暂定为30万千瓦。
压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认可。这一方案也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我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回顾彭士禄的一生,像这样“敢于拍板”的事例不胜枚举。“时间很紧,总要有人拍板,不能无休无止地讨论呀!”彭士禄曾对其他科硏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虽然经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禄却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他曾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但人总不完美,对事物总有几分模糊。这时就要不耻下问、调査硏究、收集信息,通过试验等来搞清楚。”
198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禄又担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几十年来,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自主成功硏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建设秦山、大亚湾等一批先进核电站,再到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以彭士禄为代表的核工业人,用自己的韶华与汗水,赋予国家自立、民族自强以无穷的力量。
“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他心里揣着两笔账,一笔是公事的“明白账”,另一笔则是私事的“糊涂账”
很长时间以来,彭士禄的事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鲜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国核潜艇之父”,被他严词拒绝:“核潜艇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工人集体努力的结晶。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事。”
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两次被捕入狱……这让彭士禄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15岁辗转来到延安后,彭士禄常对延安中学的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后又因国家建设的需要,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彭士禄和同事们“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他们就自己动手挖野菜、白菜根吃。
为了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他“打起背包就走”,在四川的一个偏僻山沟里,一干就是好几彭士禄心里揣着两笔账,一笔是公事的“明白账”,另一笔则是私事的“糊涂账”。他说:
“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对工程技术能亲自计算主要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49岁时,彭士禄就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术后,他仅仅住院一个月,就又开始了工作。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9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为人民服务。为了接近老百姓,黄文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贫困户干活,与群众谈心,与群众做朋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更是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干成事,发展支柱产业,建立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户增收,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理想与信念。扶贫干部要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本来,黄文秀可以有很多选择,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服务基层。从繁华首都回到家乡,把初心镌刻在扶贫路上,书写了一个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黄文秀用生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虽然她已逝去,但她的精神应永远刻在领导干部的心中,她的扶贫精神、理想信念、使命与担当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党员干部应力争成为“黄秀文”式扶贫干部。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担当与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黄文秀从来不曾把自己的努力拔到太高的位置,她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在入党申请书中,黄文秀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青春无悔,誓言无声,为了初心和使命,黄文秀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扶贫精神。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扶贫干部们不忘初心,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百姓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黄文秀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所说:我们百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将百色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同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有信心我们会大获全胜!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30年来,好人王娅倾尽所有坚持助学,直到弥留之际,王娅还专门写了一封遗赠书,委托陈海兰把她去世后会得到的一些钱款捐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并委托居委会帮忙进行公证。遗赠书里写着:“本人王娅,女,66周岁,特立遗赠书如下,料理自己身后事,以终余年,了无牵挂。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王娅生病期间,来自河北、浙江、甘肃,甚至海外的爱心人士纷纷为她捐款、捐药。陈海兰说,所有个人捐款王娅都退了回去,因为这有悖于王娅的初衷。
“王娅资助贫困学生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她对自己节省到苛刻。”王娅生前好友高桂芬边收拾王娅的遗物边说,王娅买菜都买处理的,问她原因,她只说“你不懂”,直到后来,高桂芬才知道王娅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虽然王娅走了,但是她的大爱还将继续温暖着贫困学子,也将影响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说。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的身体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陈海兰一直照顾着她。陈海兰告诉关心王娅的人,王娅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1个月,她走得从容安详,红十字会尊重王娅的遗愿,已经帮助她成功捐献遗体。而得知王娅病逝,很多关心她的人参加了她的缅怀告别仪式,表达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娅最后一程。
王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间大爱,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国网人”。她的无私奉献,烛照人间。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今年农历元宵节前后,我看到了电网退休女工王娅用生命之光点亮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感人事迹,这深深震撼了我。王娅三十年如一日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用一生的默默付出,诠释了无私的真正含义,用真诚的信念和行动展现了电网人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在王娅的事迹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她勤俭持家、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在她身上,待人待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自己,她极为节俭,使用自制竹竿输液、吃饭最爱吃白水煮菜,生活极为简朴;对他人,她不仅坚持30余年帮扶贫困学子,甚至生前就捐出了唯一的住房、死后更是捐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无私奉献到了极致。
学习了王娅的先进事迹,我将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大的热情奉献服务他人。奉献是电力人共有的特质,体现在我们全力做好供电保障、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上。
我是电网企业的一名基层班组负责人,负责天津市红桥、南开、西青三区20__余千米的电缆安全运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王娅“三十年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毅力转化为坚守本职岗位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方面,持之以恒做好日常巡视和保电工作,充分发挥身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做好“传帮带”工作,将自己30余年来积累的“宝年电缆线路运行维护法”等电缆巡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将“腿勤、嘴勤、眼勤,动脑筋、想办法”的工作精神传承给新一代电网人。
连日来,连续追踪报道了好人王娅“裸捐”助学的凡人善举,她的事迹不仅传遍津沽大地,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王娅生前三十载倾尽一切捐资助学无怨无悔,如今悄然离世又把全部遗产用于公益事业。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王娅传递的就是这种力量,她用爱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唤起更多人的良善之举。如今,“王娅精神”的火种在津城越来越旺……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王娅生命之路虽行至终点,但她的奉献精神却仍在延伸。 受到王娅捐献遗体的感召,很多人也加入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这几天,不少市民致电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27306997),询问办理遗体捐献、器官捐献的流程、报名条件等相关事宜。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__年起,市红十字会已连续8年在位于蓟州区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的“奉献”碑前举行缅怀公祭活动。今年,“奉献”碑将会镌刻上一个新的名字——王娅。 王娅退休于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她的感人事迹在广大职工中引起了热烈的回响。记者获悉,公司将追授王娅“感动检修”人物特别奖,并开展学习王娅精神的系列活动,以王娅事迹为主题开设“道德讲堂”,与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共同开展“重走王娅捐资助学之路”活动,组织员工赴甘肃捐资助学,参与公益事业。 在王娅居住的西青区,王娅的事迹将被创作成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西青区还将开展“学习王娅精神,传承榜样力量”基层巡展等活动,组织全区干部群众参与爱心公益活动,传播人间大爱。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里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质,最让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东。
官东是一个海员,他很有责任感。一天晚上,海上东风做起,天上乌云弥天,东方之星被击落,东方之星的轮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员们立刻出动,官东他不想让其他队友去冒险,就像一个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来一个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时候,有队友陪他去,他很不情愿,可是官东一下海,就被信号绳缠住,官东为了救人,把信号绳给剪了,把信号声剪了,就等于把原路返回的机会丢失了,官东为了去救人,从来不想自己的生命,队友已经救上来人了,只有他还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他的氧气瓶被卡住,他努力挣扎着,因为氧气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气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气瓶扔了,憋了一口气,到了海面。
官东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为了帮助别人不顾一切、也不想一切代价,舍生取义。我也有这样的小事。
一天,王志辉向我借笔,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笔多着呢!我一会借你的,”我什么也没想,吃完早饭,他找我来要笔,可是我却迟迟不肯给,我心想:我给他,他还会给我吗?转念又想:他肯定会给我的,不就是一根笔嘛!我还是给了他笔吧。我内心纠结着,最后还是给了。
官东是为了朋友而不顾一切的,而我只是一个借笔得一个小事,都没有像关东一样,我以后一定会向官东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周秀芳老师在我们的期盼中来到了七善轩,她原本在别的地方定好了餐的,听说我们这里是对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儿童进行国学教育的,就欣然答应过来了。她说不是为了来吃这口饭,因为吃饭来回九溪江跑,没有任何必要,关键是来看看这个国学教育,来看看这里的学生的,而且她本次带了一个也在进行国学推广的爱心企业家。
她来到七善轩大门口,被这里的文化感染了,看到一个小女孩,叫我“园长妈妈”,她不顾疲劳,忍不住一把把孩子抱了起来,跟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走进七善轩,听我介绍屹立在门口的孔子铜像,表示无比地敬仰。
随着我的介绍,看望了430课堂的孩子,看了我们的课程表,还谦虚地问,可不可以照像,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问了我们书籍的来源,都是爱心捐赠和自己掏钱购买的,连声说“不容易呀,不容易”,还说,在这里的学生有我们在这里教育很幸福,她支教的山区的孩子很苦,基本是事实孤儿,想让他们去浙江读书,很多老人舍不得,把孩子耽误了,自己年纪大了,来这里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她坚持给民政局张局长打电话,要他过来看看,我笑着说,张局前天还在这里跟我们一起开展关爱孤儿活动呢。她听说我们业务主管单位是文化局,连忙给金局打电话,让金局过来,金局因为有事过不来,民政局张局急急忙忙赶过来了,张局一见面就说“您是我们溆浦的慈善大使,我哪怕再忙,必须过来见您”。
他们俩个一见面,顾不上喝茶,甚至顾不上坐下来,一直聊县慈善总会及民政局去宁波对接慈善活动的事情,由于张局马上有一个会,急急忙忙离开,握手道别时,周奶奶说,“我不仅想帮助这里的孩子,更想帮助这里跟我们浙江进行产业扶贫结对子,我们宁波的宣传部长已经给杜家毫书记打电话了,欢迎蒙书记去那里开展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来了仅一个小时,她不顾疲惫地一直在打电话,在跟很多人交代,为她准备的素食美食早已经凉了,我催促她先吃饭,后谈工作,她看着我为她准备的满满一桌纯素食,非常高兴,说“吃素好,吃素好,吃素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妈妈坚持吃了七十多年的素”。在饭桌上,咨询着我们七善轩的教育及经费运作,听着没有爱心企业,基本没有政府扶持,她特别着急,不停地说,“你们做教育慈善很不容易,我自己是老师,知道孩子不仅仅只是缺衣物,如今条件好多了,他们更缺少的就是关心和陪伴,更缺感恩教育,国学教育我们必须支持!”。
随即又一次拿出手机,给我们教育局的关工委钟主任打电话,在电话那头,我也听到了钟主任对七善轩的赞美。她一再强调,她捐赠过来的校服和电脑一定要先满足七善轩,让七善轩先挑选出来!饭后,我们回到办公室,我把一些资料送给她,她拿着资料说“我要把你们的教育理念带回去,我要带团队来参加你们的活动,更希望能带爱心企业过来帮助你们长期发展!你们这样付出,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很让我感动,暑假你们做夏令营时一定通知我来参加!”由于明天早上还有一个学校动工仪式需要参加,她在与孩子道别,与我们文化志愿者合影留念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在离开时看到我们430课堂的孩子对她鞠躬行礼问好时,她非常高兴,连声说“孩子们真有礼貌,你们辛苦了!”。她加了我微信,挥手告别,我们相互拥抱,彼此都不约而同地说“好好休息,保重自己的身体!”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回顾以前,站在奥运田径赛道上的都是黑皮肤的人。可是,这次的东京奥运会上,在一排黑种人里有一个耀眼的黄,那是亚洲人,那是中国人。黄种人是第一次站在奥运田径决赛场上的,是第一次和黑人竞争,而这个人正是中国的苏炳添,他是亚洲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三、二、一,跑。发令枪一响,苏炳添立刻起跑,抬出右腿,身体前倾,两手一前一后,接着左腿向前迈出来,抬高,下降,右腿紧接着又迈开一步,这样来回交换,在空中画出了一条唯美的弧线。超越,超越,继续超越,离终点近了;加速,加速,继续加速,全速冲过终点。9秒83,新的亚洲纪录产生了,这个成绩使他成功地晋级了决赛。
黄种人能站在奥运田径赛场上就算了,还是和黑人竞争;和黑人竞争就算了,还作为亚洲第一人晋级了决赛;晋级决赛就算了,还是以突破10秒的个人最好成绩进入决赛,这就是中国的选手,这就是中国的拼搏精神。
决赛开始了,苏炳添和“飞人”们一起向前冲,他起跑稍有落后,在随后的途中跑,他努力提速,最终第六个冲过终点,成绩是9。98秒。
看过激动人心的比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很敬佩他,虽然第六名的成绩与奥运奖牌无缘,但苏炳添毫不畏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新的历史。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生活就是这样,到处都充满了未知,我们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6
“教育是最好的扶贫,我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周秀芳说。三年多来,在她牵线下,为湖南溆浦山区捐建了22所希望小学,目前,已经建成16所,在建5所,还有1所,就是5000余名爱心网友众筹的红花村希望小学,即将在月底竣工。“从北京回来,我就会去湖南,这次去参加红花村希望小学落成典礼,顺便会带这边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老师到溆浦那边去开讲座,上示范课。”
此次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周秀芳心里最牵挂的还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募集了3大卡车的物资,她筹划着要运往到延吉和溆浦;知道此次获奖人士中也有建了很多希望小学的爱心人士,她希望有机会多和那位爱心企业家交流:“溆浦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些学校男生没有宿舍住,只能睡走廊,看着真是令人心疼。”
在捐建希望小学,助学结对贫困学子之外,周秀芳也致力于产业扶贫。在她的努力下,象山“红美人”柑橘有望免费在溆浦尝试100亩的嫁接;浙江茶叶协会会长毛立民两次到溆浦考察后,将于明年4月,到北斗溪镇宝山村,帮助那里的茶农们在采茶、销售等品质提升上帮扶一把,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上周,周秀芳参加了央视扶贫攻坚表彰特别节目录制,节目以“庄严的承诺”为主题,通过视频短片、现场颁奖、情景MV、光影表演秀等方式,对20__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99位先进个人和40个先进单位做一次集中展示。节目将在17日晚上播出。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周秀芳认识了获奖人士中安吉白茶生产基地的相关人士,她努力牵线,希望能够把安吉白茶引进到溆浦去,继续拓展产业扶贫的力度。16日晚上,她还和参会的延边州一名扶贫干部,商量运送爱心物资的事宜。
周秀芳告诉记者,上周的央视节目录制和这一次表彰大会,让她对脱贫攻坚事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有的献出年轻的生命,有的患了癌症还继续在扶贫的岗位,对比他们,我做得还太少太少。”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7
我没上过大学,但这段经历能改变人的命运。如果能帮助孩子们上大学、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镜头里的王娅,消瘦的脸庞布满皱纹,此时却绽放出欣慰而温暖的笑容。这个笑容定格在20__年2月16日,66岁的她被癌症夺走了生命。这位普通的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职工,被推选为“中国好人”。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王娅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走进全国总工会机关,为来自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的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上了一堂特殊的主题教育课。
在1989年之后的30年里,用大部分工资和积蓄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7年无偿献血,6次给灾区捐款;身患癌症,却放弃治疗,在生前把唯一住房赠予助学基金;临终时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将遗体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王娅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报告会现场,一部纪录短片展示了王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品质。报告团成员,“时代楷模”张黎明、王娅徒弟赵颖、大学生张宁宁、《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分别作报告,甘肃受助学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王娅的思念之情。他们用真诚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王娅的生前身后事,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王娅。
“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王娅弥留之际留给受助孩子们的最后一段话,散发出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聆听报告会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王娅用生命做善事,用爱温暖贫困学生的心,她的大爱初心、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值得广泛弘扬和传承,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娅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王娅已去,但她激起的“爱心涟漪”还在继续。据了解,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已向全国能源化学地质职工发出呼吁,开展向王娅学习活动。在王娅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员工踊跃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已向兴华基金会捐赠157万余元,用来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同时,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启动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8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里面讲了每个人的感动故事。
第二个颁奖者是王峰的妻子,因为王峰他去世了,是因为有一次晚上,一个看似平凡的小区,却有极大地危险即将诞生,一辆自行车着火了,后来,整个小区都着了大火,而王峰家在第一层,他第一时间感觉到起火了,就赶紧把女儿和妻子抱出去,再抱两个儿子,他想到楼上好多人还在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王峰想都没想就直接向楼上冲上去,挨家挨户的敲门,当最后一个人被救出来时候,他已经被上了救护车。
有一个人在王冲被送进医院的时候中拍了一张照,他的头发没了整个身体都被烧焦了,还有的皮都烧没了,成了一大块一大块的血坑,在医院没有补救成功,但是他们说:“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补救他的!”说完便坐上飞机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进行抢救,还有好多人为他捐赠皮肤,他的妻子还说:“如果皮肤不够的话还可以捐赠她的皮。”经过还几天的治疗他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记着在看案发现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些细节——在最顶层上,有一些血脚印,那一串串脚印就是王峰留下的。
过了几天汪峰的病情突然严重了起来,最后他轻轻地挥了挥手,就在放下手的那一刻,一位英雄的生命离开了美好的人间。
后来,经过采访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却说:“他这样做,我感觉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平时就是这样做的,要是他不去救人我才感到奇怪。”
我以后要向他学习舍己救人的行为,我就那我的一个例子和他去作比较,有一次,献血车来了需要人来献血,但是我说什么也不敢去,下次我要以他的例子做榜样!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19
2月18日晚,在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3位来自四川的候选人入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他们是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和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2月19日四川日报)
在“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的现场,来自四川的3位候选人无疑是惹人注目的,相较于英雄机长刘传健和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而言,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却更让人侧目。
在扶贫的路上,如同张渠伟一样的扶贫干部非常多,可以说这一份殊荣的获得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为更多坚守一线、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获得,这是对他们在基层一线扶贫攻坚工作的肯定,是对他们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而点赞。
其实,不管是英雄机长刘传健还是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亦或者是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当成自己的首要工作,能够让自己扎根在“群众之中”,才能够接地气,通民气,顺民意。
世界上不是缺少伟大,而是缺乏发现伟大的眼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很普通,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当那些点滴汇聚成河,汇聚成海的时候,我们才感叹“绣花功夫”的精湛和伟大,正是平时功夫的积累,才能在关键的时候让人意外,让人感动。
事实上,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只是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也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缩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心系于民”的真诚,看到的是“一心为民”的真心,正是有了这种爱民至深,为民至诚的情怀,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深耕”。
感动我们的不是一刹那的芳华,而是那些点滴沁入人心的温暖,感动我们的不是他们嘴上说着多么“漂亮”的话,而是他们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干着多么“漂亮”的事,在“感动中国”中我们被触及的是泪点,更是触动我们心弦的为民之心。
“感动中国”给了我们更多感动的瞬间,也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路上,期盼有更多的“扶贫式干部”能够继续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让奋斗成为幸福生活最美的声音。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0
王娅生前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当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王娅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今年2月16日,王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后,又将遗体捐献给医疗事业。
任何时候都在替别人着想
“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可是这些荣誉她却再也看不到了!”王娅的“发小”陈海兰轻声说道,“王娅离开我们已经快10个月了。”12月2日,记者随同陈海兰从西青区中北镇华亭丽园居委会领取了王娅去世后所获得的荣誉——第六届天津市道德模范证书、奖章、奖杯和绶带。
记者再次来到王娅生前居所时,门上还贴着过年的春联。打开房门,记者看到,屋内的衣架上还挂着王娅的衣服,厨房的灶台上还放着她生前用过的粉色水杯,这一切都像是在等着主人回家,只有卧室内的台历上“定格”在了今年2月,再没有翻动过。
陈海兰向记者介绍了王娅生前手机里和友人的一些往来信息,其中一条信息的内容是,在她弥留之际,有朋友想去看望她,却被她婉拒了。“你们好好过春节,千万不要到我这来,你一定得答应我,我这挺好的,放心吧。我病了,让大家都没有过好春节,心里已经过意不去了,千万不要再来了。”陈海兰说,王娅总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在替别人着想。
在她生病期间,有受资助的学生也发来信息,想要给王娅寄一些特产,王娅回复说:“心意收下了,但是不能收你家乡的特产。请转告学子们,我只希望你们都有出息,希望你们对社会有贡献,并把爱心传递下去,相信你们能做到。”
让王娅精神带动更多人
白瑞刚告诉记者,甘肃、青海、河南、四川等地的19所助学定点学校为好人王娅投了票。“各个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被王娅的事迹深深打动着。虽然她生前为人低调,但是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把她的这种大爱展示出来,传递下去,让王娅精神带动更多人!”白瑞刚感慨道。
白瑞刚说,受到王娅助学事迹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联系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让人感动的是,陈海兰将王娅生前留给她看病的10万元也捐给了基金会。王娅资助了7名中学生和5名大学生,其中有3名学生在天津上了大学。今后还会有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受到王娅的资助来天津上学,因为这是王娅生前的心愿!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1
20__年11月28日,以《助学路上,点燃生命之光》为题,报道了身患重病的天津退休女工王娅“裸捐”助学的善举。报道刊发后,西青区迅速作出反应,在医疗救治方面为王娅开启免费“绿色通道”,成立医护救助组24小时随时待命,并定期为王娅作全面体检。同时,特聘请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购进专用药物及器械,帮助王娅和时间赛跑。本市热心市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王娅的病情,还有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甘肃的爱心人士在治疗方面提供帮助。
遗憾的是,2月16日,王娅永远离开了我们。连日来,刊登了《好人王娅,为助学倾尽所有》《王娅走了,留下沉甸甸的爱》《“好同学,让我们来送送你!”》《好人王娅,完成人生最后捐赠》等报道。很多读者深受感动,给打来电话倾吐心声。“王娅阿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里笑容依旧……”来自王娅母校二十一中的教师动情地说,“虽未曾与王娅谋面,却感觉相识已久。她的一生,平凡却伟大。她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将传承她的爱心事业!”
网上也掀起了学习王娅精神的热潮,网友“沉迷北宇的六六小姐”留言道:“王阿姨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让社会有了温度,让生活更美好。我要像王阿姨一样做个善良的人。”网友“任建好说话”留言:“之前天津有位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圆贫困生上学梦的白方礼老人,而今又有;裸捐;助学的王娅,他们让天津这座城充满了人情味!”网友“如意”写道:“王娅,一路平安,您是天津人的骄傲!”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2
时隔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完成万众瞩目的壮举。一瞬间,中国沸腾了、世界华人被点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
“即使面对强敌,也能从容应战的勇敢无畏。”
“即使几近失败,也要险处逢生的绝不放弃。”
“即使战到最后,也不忘默契配合,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即使伤痕累累,也坚定为国而战,无怨无悔的爱国信仰。”
为了那份从81年开始的那份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女排精神”,我们等待了12年。我们始终铭记,从1981到1986,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连冠”队伍,为世界女排史留下了中国女排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始终铭记,中国女排在03年战胜日本队,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我们始终铭记,20__年中国女排艰难逆转俄罗斯,重揽错别20年的奥运金牌,重创辉煌。
当然,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中国女排再度迎来低谷,08年北京奥运的遗憾,10年日本世锦赛的谷底,12年伦敦奥运的意外……我们的成绩也许不那么理想,但女排精神却从未消失或离去。我们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打倒,无论何时,都要凝聚在一起、团结如一家,女排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回顾女排的里约赛程,可以说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我们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以小组第四名的成绩惊险晋级;淘汰赛越勇,一分一分顽强拼搏,战胜东道主巴西队,挺进四强,逆转荷兰晋级决赛,最终战胜塞尔维亚,一路突破最终夺冠,创造了逆袭的奇迹。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向世界诠释了“女排精神”,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女排精神”的实质。正如郎平指导所概述的:“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女排精神一路指引着中国女排前行,给予她们无限的动力,也一直感染、激励着无数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魅力所在,也是“女排精神”的伟大之处。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应该轻言放弃,要始终坚持信念,勇敢前行。让我们祝贺郎导和女排姑娘们,让我们感谢她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让我们铭记女排精神,把女排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3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在20__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__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净化我们的心灵。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4
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奉献的支老师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朴实无华,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们用不负使命的那份信念、那份初心完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把毕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这力量会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病、友爱代替仇恨,而明媚的花园,也终将代替暗淡的荒地。
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一双平凡的握粉笔的手,撑起了整整两代山里人求知的天空。这双手握住了奉献,又攥住了信念;这双手握住着焊枪,更握住着共产党员的坚守。这是握住了党旗的双手,更是一个充满家一样温暖的爱的屋檐。正是千千万万个“支月英”用这样的一双双手,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撑起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挺立的青松、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五星红旗上璀璨的星。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5
王娅 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 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__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 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 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 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 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 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 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6
在天津医科大学,师生为王娅举办了简短的遗体捐赠致敬仪式。几十名学生和教师手举黄色菊花肃立默哀,现场张贴有“迎接大体教师”的白底黑字标语。大体教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医学生踏入医学殿堂,第一门重要基础课就是解剖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理论、讲实验,但是真正的老师,可以说是这些无偿奉献遗体的大体老师。
志愿者捐赠的遗体将用于学校医学生的解剖课教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本科大一、大二学生会进行实际操作,将人体分为各个局部的部位,用解剖工具操作,更深的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生理、病理的变化,为将来成为临床大夫打下坚实基础,没有这个环节,理论学习就是空中楼阁。
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去世前留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医学院供病理解剖。在他的感召下,社会各界人士摒弃传统习俗,志愿将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捐献供医学使用。王娅是今年我市第19位遗体捐献者。至今,天津医科大学已经接收了600多名志愿者捐赠的角膜和遗体。
仪式上,天津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辅导员郭琳向学生们介绍了王娅无私助学、捐赠遗体的事迹。“今天我们集聚于此是要迎接我们的大体教师回校,她的名字叫做王娅,她以逝者之躯启迪再生之人,引导所有医学生向死而生……”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7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 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8
近日黄文秀的名字和事迹从广西传遍了全国,她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29
王娅作为普通的电网退休女工,默默坚守心愿30年,帮助着有需要的人。即便生活清贫也要倾其所有,即便生命的最后也未曾犹豫。她像蜡烛,燃尽自己最后一点能量,照亮寒门学子的求学路。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坚持三十余载毫无保留地做好事。她把小我融入了人间大爱,把爱心传播给广大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新时代国网人的责任担当。
每当想到王娅大姐,我就感觉充满了力量!工作的26年间,她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先后担任北郊220千伏变电站值长、海光寺基地站值长,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坚守在变电运行的岗位上,从未发生过安全责任事故。大姐爱岗敬业、专业专注的职业操守让我十分钦佩。习近平总书记来津考察时寄语国网人“继续努力,再创新高!”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履职是责任,更是使命。对于我而言,被授予了“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荣誉,要牢记嘱托,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身边的党员群众,用担当、进取、作为的实际行动激励公司的干部员工,切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走在建设“三型两网”,争当“四个先锋”的前列。
从1985年开始,王娅大姐已经走上了爱心公益之路,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再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爱心善举的痕迹。她无私忘我、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要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创新开展“黎明+”活动,沿着她的足迹,将人间大爱和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用真心、真情、真意点亮万家灯火。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0
一部以聚焦内地扶贫工作为核心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开播。主持人陈贝儿带着一共5个人的团队,历时三个月的拍摄制作。
从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出发,历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等6个省份,探访10个曾经是属于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地采访,展现了许多不为香港人所知的内地扶贫故事。
陈贝儿攀爬过闻名中外的悬崖村钢梯,滑乘过怒江天险溜索,甚至前往四川理塘去采访了国民网红——丁真。
《无穷之路》对于香港人来说,是讲述了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故事。
对于内地人来说,是将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告诉整个世界。
首先,主持人陈贝儿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香港土生土长,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被誉为“香港乐坛金牌监制”的陈永镐先生。
她精通三文两语,从小到大都就读于名校,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世的女主持。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便端》,取得很高的收视率。
从这样一位城市姑娘的角度,一路去探讨、认识、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她没有为任何人或者机构组织“背书”的责任,只是从内心深处去真实感受一切。她代表着700万香港人来感同身受当地群众数十年来的悲欢离合与变化。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1
今年农历元宵节前后,我看到了电网退休女工王娅用生命之光点亮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感人事迹,这深深震撼了我。王娅三十年如一日热心公益、捐资助学,用一生的默默付出,诠释了无私的真正含义,用真诚的信念和行动展现了电网人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在王娅的事迹中,最打动我的就是她勤俭持家、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在她身上,待人待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自己,她极为节俭,使用自制竹竿输液、吃饭最爱吃白水煮菜,生活极为简朴;对他人,她不仅坚持30余年帮扶贫困学子,甚至生前就捐出了唯一的住房、死后更是捐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无私奉献到了极致。
学习了王娅的先进事迹,我将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大的热情奉献服务他人。奉献是电力人共有的特质,体现在我们全力做好供电保障、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上。
我是电网企业的一名基层班组负责人,负责天津市红桥、南开、西青三区20__余千米的电缆安全运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王娅“三十年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毅力转化为坚守本职岗位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方面,持之以恒做好日常巡视和保电工作,充分发挥身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做好“传帮带”工作,将自己30余年来积累的“宝年电缆线路运行维护法”等电缆巡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将“腿勤、嘴勤、眼勤,动脑筋、想办法”的工作精神传承给新一代电网人。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2
2月14日,《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各地群众在评论中认为,《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继20xx年春晚之后的又一暖心力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杰出的文艺工作者阎肃、为国家努力奉献的优秀军工匠人徐立平、一心为群众服务的少数民族村官买买提江、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奋不顾身救助落水者的好战士官东、为抚养孤儿茶楼卖艺的戏剧名家王宽、专门帮助寻找被拐儿童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为学生鞠躬尽瘁的中学校长莫振高等人获得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抗战老兵和海外侨胞表达了特别致敬。
而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寻找被拐儿童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的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xx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xx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xx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3
朱老师的课是注入了情感的课。因为职务的关系,常常听教师的课,经常在校园里巡视教师上课,我始终感到不同教师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眼睛发亮,兴趣盎然;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似听非听。即使以同一份教案让不同的教师去上,也会呈现出这样的不同状态。产生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是否具有上课的激情。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工作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一个缺乏激情的教师是很难将工作做好的,是很难上好课的。朱老师的课注入了她丰富的情感。她的课上孩子们总是眼睛发亮,兴趣盎然。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说就是“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这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情景。朱老师的嗓音略带沙哑,并不是那种银铃般悦耳的声音,但因为情感的注入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深深地感染了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课上,朱老师不时微笑着看着孩子们。课上有一个环节,朱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给全班同学听。第一个孩子选读了课文的第二小节,写天空的那一节。孩子读得比较平淡。朱老师并不急躁,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如果你带上微笑去读,会读得更美。”朱老师的微笑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最真诚的期待。我不相信,有哪一个孩子能够拒绝朱老师的微笑和微笑背后的鼓励及期待。我在学校一直倡导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本质是把对学生的感情写在我们的脸上,把我们对职业的热情、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样的课堂学生如沐春风,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享受生命的成长。朱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她的课是她和孩子们共生互享的课,是渗透了她的生命体验的课。
做朱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帕尔默说,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深情款待。做朱老师的学生,每天都能受到朱老师所创造的好的教学的深情款待。现在,朱老师带的这一届孩子已经升上三年级了,孩子们已经受到了两年多的深情款待,并且还要继续享受这一份款待,真是莫大的幸福啊!今天的课上,孩子们始终高度地投入学习,没有一个分心,也不见一个走神,表现出良好的听课、读书、答问、写字的习惯。只要朱老师一提问,孩子们总是那样踊跃地举手,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课上,孩子们有很多机会读词、读句子、读段落、回答问题,朱老师的提问面很广,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孩子站起来朗读过或回答过问题。总体上,孩子们的朗读流畅而富有感情,反映出两年多来朱老师朗读教学的显著成效;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清晰而又有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出孩子们比较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不管是朗读还是答问,孩子们的声音都清楚响亮,显得很自信。我一直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我听的只是一节课,但从这节课上反映出来的孩子们的素质却是一个带班教师持续多年教学的综合成绩。这个班是朱老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今天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是朱老师两年多来教学成绩的综合反映。这种成绩并不容易用统计数据来反映,其重要性却远远高于平时我们所关注的优秀率、合格率(以前还有平均分)。
做朱老师的学生更是幸运的。我一直坚持认为,好老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说:“遇到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庭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古人说,“幼无良师、长无良友、壮无盛事、老无令名”是人生四大遗憾。其中第一句话“幼无良师”反映的就是人们对好教师的强烈期盼,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热切期待。我们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个人都应该像朱老师那样努力做一个好老师,使孩子们遇到我们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幸运。
我听过很多的课,听过很多老师上的不止一节的课,朱丽华老师是我每次听她课都深感满意的教师之一。不管是她精心准备的研究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只要走进她的课堂,我每次都留下了非常愉快的记忆,深感她这样的教师十分难得。希望我们的学校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朱老师这样的教师!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王娅事迹心得体会 篇34
语文课上,老师问了我们这么一个问题:“‘热爱祖国’是小学生守则的第一条,谁能说说热爱祖国表现在哪里呢?”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一阵沉默之后,终于有同学举手了:“爱国就是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老师听了点了点头说:“你说得没错,但是,长大后建设祖国,那是将来的事情,我们现在讲爱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请问升国旗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在升旗仪式上要肃立,向我们的国旗敬礼!”“说得好!”老师话锋一转问道:“可是我们真的全做到了吗?”同学们又一次沉默了,是呀,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不是还有个别的人在说话吗?不是还有个别的人在左顾右盼吗?
“热爱祖国”这不只是一个空空的词,做为一名小学生,热爱祖国,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升国旗时,我们肃立、敬礼,这是爱国;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这也是爱国;爱护公物,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这也是爱国;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每一棵小草,爱每一朵鲜花,这,也是爱国。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对祖国的热爱无疑就像一种规则,它无时无刻不约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同学们,现在你一定知道了,爱国就是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祖国合格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