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2023年论语的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3篇)

2023-10-31心得体会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外交家。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著作和讲话记录,其中《毛论语》是其中之一。这篇著作以对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追求为核心,涵盖了许多有关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和观点。通过研读《毛论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教训。

  第一段:《毛论语》凝聚着毛主席的智慧和深思熟虑。在他的著作中,他谈到了许多启示和隐喻,这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毛论语》的第一章,毛主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具有潜在的善良和正义感。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发掘和激活它。

  第二段:《毛论语》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地刺激了我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例如,毛主席写道:“四十而不惑”。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在成年之后,我们应该超越自我,拥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应该远离肤浅和狭隘,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此外,毛主席还提醒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告诉我们亲身经历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我们的经验融入到我们的人生道路中。这些建议和观点引导着我思考人生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激发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奋斗。

  第三段:《毛论语》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是毛主席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他写道:“教学相长,学会为师”。这句话告诉我,教育不仅是老师教授给学生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相学习和分享,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此外,毛主席还提醒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这些观点,我认识到在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段:《毛论语》中深刻的道德观点对我的行为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毛主席提出了“仁者爱人,人心归善”这一观点。这句话告诉我,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善良和友好的态度,尊重他人,助人为乐。此外,毛主席还提醒我们:“为民请命,复仇何难”。这句话鼓励我服务于他人,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观点引导我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公正、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五段:总结一下,通过阅读《毛论语》,我从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训和思考。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毛论语》,我学到了关于道德、人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教训。我将继续研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毛主席的思想,更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他的智慧来指导我的行为和决策。通过研读和应用《毛论语》,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幸福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观论语是一本有关修行和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在阅读这部书籍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启示。以下是我对于观论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修身篇的启示

  观论语以修身篇开篇,对于一个人应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给出了明确的指引。书中讲述了仁、义、诚、敬等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使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首先通过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我。只有内心真正强大和善良,我们才能在社会中为人尽职,为他人带来实际的帮助。同时,修身篇也提醒我们虚心向他人学习,接受教导和改正错误,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找到方向。

  第二段:君子篇的感悟

  观论语中的君子篇深具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书中讲述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告诫我们不仅要做一个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和名誉的人,更要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和品行的人。通过君子的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品格和人品好坏。只有坚持高尚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坚守和对道德伦理的尊重。

  第三段:学问篇的启示

  学问篇为我们展示了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书中强调,知识和智慧是人们取得进步和创造力的基础。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也能够给予社会更多的贡献。学问篇给我们以启示,告诉我们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智慧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四段:家庭篇的思考

  家庭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和睦和稳定的重要性。观论语强调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以及亲情的珍贵。书中提到了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和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我们才能获得家庭的温暖和力量。通过阅读家庭篇,我深感家庭的重要性,明白了在家庭中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同时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维持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第五段:治国篇的启示

  治国篇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善治国家的理想蓝图。观论语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国家需要有公正的制度和有能力的领导者。同时,观论语还强调了仁政和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通过治国篇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不仅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更取决于每个公民的素质和道德风尚。只有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和发展。

  观论语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贵指南,更为我们揭示了人生智慧和真理。通过阅读观论语,我深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和观点。我相信,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智慧,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成就。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文化瑰宝。它是一本精辟的思想宝库,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结晶。我在阅读《论语》时,深感其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真谛。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修身篇(250字)

  从《论语》中,我们了解到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一个人为人之基本。首先要有礼貌谦逊,对他人要有基本的尊重和关心。而齐家则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兄弟友爱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治国平天下则是指理想的政治秩序,要以德治国,以德善待百姓。这一点,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安宁,也是为了自身的幸福。

  第三段:师友篇(250字)

  《论语》中强调了师友的重要性。孔子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师长、朋友的指导和帮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选取良师益友,与他们交流、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扩展我们的视野、开拓我们的思维。同时,又能激起我们的斗志和激情,共同追求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第四段:礼义篇(250字)

  《论语》在礼义观念上有着重要阐述。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待人以诚以和,要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宽容与谅解。孔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礼貌和谦虚,做一个有修养、有原则、有道德的人。

  第五段:人生篇(300字)

  《论语》中关于人生的探讨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尊重人性和个体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走自己的路。同时,《论语》也以忠诚、勤奋等品质指导我们摆正人生的态度,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中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结尾(100字)

  阅读《论语》将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种惊人体验。孔子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生观,发展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我希望能将这些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我们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实践其中的道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立下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作为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典籍,《论语》引领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道德风尚。经年累月地阅读《论语》,我得到了许多观点和感悟,对待人生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

  第二段:非议不当

  《论语》中有一段话经常被人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新朋友的态度。在经历着成长和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与人为善,主动结交新朋友,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我们对他人的评论和非议不应该随意、肆无忌惮,我们应该选择保留自己的评论,态度要宽容,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

  第三段:父母之理解

  文章中的“父母之行,焉复从之?”这句话使我反思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不满意自己的家庭,对父母诸多埋怨。然而,《论语》中强调了关于父母的尊重与孝道,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们要感激他们的关怀和爱,尽孝道于他们,理解他们的辛苦,而不是指责和争执。读过《论语》后,我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学会了互相理解和尊重。

  第四段:为学之道

  《论语》中提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论语》的世界里,学习被视为一种乐趣和快乐。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注重开发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经验,培养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论语》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让学习的过程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第五段:仁义之道

  《论语》传达了仁义和道德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道义准则。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是我们作为人应当追求和尽的责任。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品德追求,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尾: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智慧启示的经典之作,读后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了良好的指导。通过读《论语》,我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和价值。只有遵循《论语》的教导,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品质的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大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心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探讨《论语》给我们带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尊师重道

  孔子强调对师长的尊重与道德约束,他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至理名言告诫我们要遵循礼仪,不仅在对待师长时要如此,与人为善、待人诚恳也同样重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尊重师长和他人的行为纪律仍然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三段:修身养性

  《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非常丰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两句话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学习、友情和包容心态的重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与朋友交往,我们可以增进友谊和欢乐;通过宽容待人,我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品质。修身养性并不仅仅是注重外在的美,更是对内心品质的追求。

  第四段:谦虚谨慎

  孔子注重谦虚虚心与人交往,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中要保持谦虚之心,并且能够妥善处理意见分歧。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错能改,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常怀谦虚之心,举止端庄、谨慎从容,以避免因傲慢自大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与冲突。

  第五段:诚信为本

  诚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与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忠诚和真诚来面对他人。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到只有诚信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结尾段:总结并展望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启迪。通过尊师重道,我们维系了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品性;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提高了人格修养;通过谦虚谨慎,我们处理了人际冲突;通过诚信为本,我们建立了可靠信誉。《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学问。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用智慧行动来践行《论语》的教导,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这些道理的深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九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以语录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他们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论语》的文言文较难理解,但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受启迪和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将从教育观念、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治国理政和人生价值等方面,谈一谈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教育观念

  《论语》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念。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平等教育,强调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他自己的教育。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应简单地以分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升学率和成绩。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一原则也被称为“格物致知”的基本道德准则。这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去伤害别人,要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与他人和谐相处。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能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做一个善良、宽容、正直的人。

  第三段:修身养性

  《论语》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君子不器”、“修己以安人”等论述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和修养的人。修身养性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内心境界的要求。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宽容和真诚,摒弃虚荣、浮躁和狭隘的心态。通过修身养性,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段:治国理政

  在《论语》中,也有一些有关治国理政的观点。孔子提出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观点,强调为官者要有担当,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这一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深厚的道德和才能,需要为人民的福祉和幸福而奋斗,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功名和利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和进步,也能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五段:人生价值

  《论语》中还涉及到一些有关人生价值的思考。孔子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只有应用才有价值,只有喜欢才有真正的价值,只有快乐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和成就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能够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应该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快乐和满足,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论语》是一部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并体悟《论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观念、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治国理政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性。我相信,《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将继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谈到“止”,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静谧、安宁之意。而在论语中,“止”一词,则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以至于其成为了孔子对待人生、社会、经世的一大智慧结晶。在笔者近期对论语的学习中,不断思考和领悟的便是“止”的内涵所在。这里,我希望通过本文,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日常生活始止之地

  “巧言令色,鲜克有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会遇到那些长相出众、口才了得的人,这些人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可靠。因此,“止于至善”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在遇到这些人时,及时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二段:做事起止之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师,孔子时常教导他的学生:要知道学习知识,不仅仅要标准和切实,还要反思所学内容和自己当下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关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遵从“止”的原则,我们应该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的起点和目标,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需付出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段:处事务正止之道

  “治人先治己,为国先为民。”作为一位古代经世致用的先哲,孔子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们,成为一位有用的人,不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也应该遵循“止”的原则,首先从自身做起,处理身边的事物,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其次,我们要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应该牢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此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宏图伟业。

  第四段:人生至善止之要

  “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在论语中常常强调自我反省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们在整个人生经历中都应该牢记“止”的原则,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止人生迷失。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及时行乐”的艺术,“玩乐适中即可”,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放松身心,更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第五段:论语所突显的“止之表现”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孔子散见于论语中的种种宣言和哲学思想都在不同层面上突出了“止”的重要性。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捕捉,都明显流露着“止”的文化内核。我们应该从中感受到“止”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冲击,理解其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全面理解去处理每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总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扮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所蕴含的广泛意义也是值得深思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这一价值观,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认识自己,做有意义的事,回归自我,才能积极地投身于工作、生活和社会事务之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一切的潜力。

上一篇:最新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实用9篇) 下一篇:最新红军长征胜利的心得(模板1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