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一
心理讲座是一项旨在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帮助人们面对生活压力的教育活动。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参加心理讲座,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心理讲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开始明白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的。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并学会了一些调整情绪和应对压力的技巧。例如,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我现在会使用放松和呼吸技巧来缓解焦虑,同时也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以减少冲突和不愉快的感受。这些知识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心理讲座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让我能够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例如,我学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方式不尽相同。当我遇到一个情绪激动的人时,我现在不会轻易发脾气或冲动地判断他,而是试图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我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并试图以更温和、理解的方式与人沟通。这种理解和同理心不仅有助于我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还让我成为他们的情感支持。
第三,心理讲座帮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生活,追求金钱和地位。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在心理讲座中学到,心理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和满足感的基石。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克服困难,同时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幸福至关重要,同样也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表现。因此,我决定将心理健康作为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并努力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心理讲座教会了我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与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相遇。心理讲座教给我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我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例如,我学会了放松和冥想的技巧,这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我还学会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如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避免过度劳累和疲惫。此外,我还学会了寻求帮助的重要性。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无论是找朋友倾诉还是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能够带来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参加心理讲座让我坚信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应该关注和重视的事项。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和满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更加积极、健康地面对每一天。我希望将所学习的心理知识和经验与他人分享,并通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心理讲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技巧,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参加心理讲座是我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它让我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使我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健康的人。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追求更加幸福和满意的生活。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对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我应该对自己有个的规划了,让没有梦想的日子远离!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的历史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共产党员中持之以恒的开展党史教育意义重大,学好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必修的第一课。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谱写了历史长河中的壮丽篇章。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有成功有喜悦,有挫折有教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中国共产党的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学习党史作为最基本的党性要求,作为毕生的修身之道。回顾党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牢记使命,力争上游,再创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期间,经历了挫折,也收获了辉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革命史、发展史、建设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总体上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长期的和平发展,使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忽视对党性修养的锻炼,宗旨意识、危机意识丧失,主要表现是:在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有的作风不正,宗旨意识淡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贪图安逸、奢侈浪费,庸懒散现象突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不敢碰矛盾、不去着力解决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原则性不强,奉行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热衷于搞“小圈子”;有的为政不廉,无视廉洁自律要求,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加强党史学习,可以使我们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加强党史学习,可以使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自觉地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善于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能够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学习,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xx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随着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管党治党任务越来越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当前,全党正在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反对“四风”。一方面,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近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传统在一部分领导干部那里被淡忘。党员干部们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职业构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组织分布以及干部队伍状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党史学习,是提高党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从党员队伍结构看,全国有女党员2026.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8%;少数民族党员580.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3408.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0%;35岁及以下的党员2180.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从党员职业看,工人725万名,农牧渔民2534.8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15.7万名,企事业单位(含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9.6万名,学生290.5万名,离退休人员1553.8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73.3万名。从基层党组织分布看,全国7245个城市街道、3.3万个乡镇、8.7万个社区(居委会)、58.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面分别达到99.97%、99.4%。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达到99.98%。147.5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数的99.95%。4.03万个社会团体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数的99.21%。3.9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数的99.61%。新党员已是“80后”成为主流,成千上万青年党员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其中,走上省部级岗位不乏被称为“70后”的党员。青年干部虽然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勇于开拓进取,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党的历史知之不多,有的还没有认识到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因此,面对众多的青年党员干部和各种职业成分的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加强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上的先进典型,可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认真学习党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全球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北非、中东、东欧动荡不安,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周边的领土纠纷日益复杂化,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学习党的历史就是实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途径。一个重视学习的政党,是充满希望、富有活力的政党;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政党。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了解昨天,才能了解今天;只有了解昨天和今天,才能对明天做出科学地预见,也才能制定并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党的历史,不仅是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富裕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我们党从领导根据地内的政治经济建设到解放后领导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95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治军、理政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过程中,只要认真地学习、吸取和借鉴党史的智慧,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我们就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三
韩老师从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述,感觉老师讲的这些都很贴切实际,很实用,尤其对于我们老师工作压力大,听完讲座心里感觉轻松了很多,感觉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并且在课上听的很轻松没有感觉累,一天时间觉着过得很快。并且在以后教育学生上和自己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会有万能的、普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怎么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让孩子们喜欢你。学生在喜欢你的基础上,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因为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二、在我的心里上,老师的讲座让我释放了很多压力。首先让我知道生活是五颜六色的,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有压力时,我们要学会把心思放下来把担子放下来,学会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码的独立性。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我们要试着适应环境。
3月28日和29日,有幸参加了威海市教研中心在文登实验小学举办了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会。报告会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与继续教育部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教授和莱西市教科所李绪坤老师,分别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学习心理辅导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培训。报告中设计了现场互动的环节,最让人叹服的,还是好几个一线教学的老师,对于案例的分析讲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透着专业素养,丝毫不逊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吴教授以《聆听学生的心声——班级心理辅导实务》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基本理论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效性两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吴教授通过对社会变迁与学生成长状况的思考及“情绪失调生辅导”、“青春期辅导”、“优秀生辅导”等七个案例的剖析和现场互动,让与会者全面了解了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明确了心理疏导的不同方法。这些案例主要是探讨中学生自卑、早恋、打架、升学压力等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些都需要密切关注家庭教育状况,查出问题的根源。案例7是《他不说脏话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总是说脏话,作为班主任,我们听到学生打小报告后都很清楚自己习惯怎样解决这种问题。看看心理健康老师的策略:侧面了解,谈心,了解到原因是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解决问题,设计了三问:受女同学欢迎的男同学的行为举止有哪些?你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引起女同学的反感?你自己哪些行为受女同学欢迎?好了,做个真正受欢迎到孩子吧。看似简单几步,其实是摸清了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评:你骂谁了?不准骂人。相信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其他几个案例辅导措施及干预策略课件上都有,需要的老师可以到共享查阅,因为主要是初中的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
李绪坤老师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大量案例做了精辟分析,涉及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方面,我觉得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辅导。李老师说,好的木匠会看材质,好的老师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其理论方面说的和上个月听王书记介绍的几乎是一脉相承,关键是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方法上强调了团队合作的指导。划分的小组应该每月更换,使孩子能够适应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伙伴,同时也有新起点的新动力。小组分工可以设主持人、书记员、观察员、发言人、计时员、裁判员、联络员、保管员,如果人数少何以一人身兼两职。书记员应该是归纳能力比较强、书写速度比较快,写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其中观察员除了要观察纪律,还要观察老师、观察其他小组的进度;计时员要有手表,安排交流时间,最后还要留有总结时间;裁判员既要对内裁判,又要对外裁判,比如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发言等;联络员可以问老师,了解其他小组的状况,可以下位出去看看;保管员负责管理物品……我们学科教学中如果真正发挥了小组的这些有效合作,相信课堂的效率应该是非常高的。另外李老师说可以让团队设计自己的海报,内容包括起一个队名,设置标志,建立团规,明确各自分工等,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自律。李老师极力建议老师表扬时表扬全组,千万不要小组合作之后因为个人发言好就表扬个人,那样会使得其他同学轻视凝聚力忽视团体荣誉感;还有他建议小学中高年级逐渐取消物质奖励,可以奖章来代替,并且奖章一发就发给全组。这些天我自己就在班级试验了一下,只要措施得当,让全组的孩子来盯着某一个不守纪律或者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比自己盯者有效的多,当然前提时必须选负责的会分工的组长,并且老师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必须及时总结。
李老师还谈到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座位越围圆越好,形式非常重要,体现亲和平等(国际上也一般是圆桌会议)。我想班主任老师如果找几个孩子个别谈话,也注意尽量围坐起来促膝谈心,我自己以前就不大注意,经常时叫到办公室居高临下谈话,想想也是,即使话语再怎么温和,孩子也会因为高度心虚,更何况温和的时候少,习惯了快节奏还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一大堆的活干不完。
最后一天下午,李老师谈了学习心理的辅导。他以他女儿的具体事例,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李老师说孩子贪玩还夸他聪明,就是错误的。聪明是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呈现。有的孩子被夸惯了,怕别人说不聪明,反而找个台阶——玩。潜意识里要是不玩了还考不好那不就等于自己笨吗?所以就是硬着头皮也要玩下去。我以前评价学生也经常犯这个错误,说你很聪明就是贪玩,结果学生和家长都美滋滋的。非常感谢李老师提醒,控制不了自己能是聪明吗?这个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不要找理由,为面子,应适应环境,自我完善。头脑记忆力用进废退,一直用一直长进。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真确的认识,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你更聪明,上学就是学会管自己。考试除名次、得分外,应该更重视失分,失去多少分,试卷的价值就是多少分。教师或者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找到关键的点,如果是马虎错了,不能只说下次认真一些就行了,究竟是小数点点错了还是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背错了,要找到关键,每天有针对性地加练一道这样的题目。他还说他女儿高考前的英语完形填空总是错,就找出错的类型每天一道练,结果一个月后正确率由30%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最后他女儿考到北大,现在上海读博士了。听着真是感觉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在方法上引导的的确不到位。
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他强调了生活习惯的善始善终,做事提速1/4的时间;摆放东西整齐有序,装书包东西要随用随拿;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也应是有秩序的,举了找珍珠的例子——老师每天给的珍珠,有的孩子乱堆一气,有的穿成一串,要什么颜色的马上取出,很有启发意义;提到了课前三备:知识、物质、心理,课中三动:动口、动脑、动手;课后三结:随堂随结、单元小结、考前总结。总之,李老师对于辅导学习很有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思路清晰,滔滔不绝,让在座的老师感觉收获很大。
两名专家一直站立一整天为我们讲课,心里无比感动;也很敬佩他们的坦诚心态与专业水准,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充实的过程。用吴教授的话说“关怀孩子健康成长面临两难抉择,减负目前比较艰难”,而看看咱们在座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吴教授那句话隐含的意思不必多说大家可能也都会理解,所以在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少些抱怨,多些主动吧。而我自己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原本想有幸去听了报告,尽量掬其精粹原味转述给大家,但是水平有限,心有余力不足,汇报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最后,用李老师推荐的一句话作为本次活动的结语: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四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心理讲座,并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次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二、认识自己
这场心理讲座教会了我如何认识自己。讲座中,讲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心理测试方法,例如性格测试和兴趣测试。通过参与这些测试,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个人优点与缺点。这些认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我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会有特定的反应。只有深入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三、理解他人
通过这次讲座,我也学到了如何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讲师讲解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倾听和尊重他人。他强调了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让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体谅他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情绪状态。只有通过理解他人,我们才能够建立更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四、压力管理
心理讲座还涉及了压力管理的话题。讲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放松技巧。他解释了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鼓励我们运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压力。同时,他还教授了一些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和运动。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缓解焦虑和疲劳。这对于我们维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五、人生发展
最后,这次心理讲座还帮助我明确了人生发展的方向。讲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心理成长经历,并强调了坚持不懈和积极发展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挑战和困难,但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这次讲座,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总结:
通过参加这次心理讲座,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心理与人性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这次讲座是一次宝贵的心灵启迪之旅,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心理知识和实践心理技巧,我将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将永远感激这次心理讲座带给我的启示和改变。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人际心理的讲座,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在这场讲座中,讲师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机制,让我对人际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第二段:认知影响人际关系
讲座中,讲师首先强调了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指出,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因此,要改善人际关系,就需要先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并试图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我深感这一点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关注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第三段:情绪管理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接着,讲师介绍了情绪管理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指出,情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情绪的负面传递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的扩散,进而破坏人际关系。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情绪,以及正确引导他人情绪。这个观点让我深思,我决定更加注重情绪管理,并努力影响身边的人,一起维护良好的人际氛围。
第四段:有效沟通的关键
讲座的下一个主题是有效沟通。讲师强调,有效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它涉及到倾听、表达和理解,而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信息的失真。为了有效沟通,我们需要打破自己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意图。我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有效沟通,那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将变得更加容易。
第五段:尊重他人的需求与差异
最后,讲师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需求和差异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我们不能期望他人与我们完全一致。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并学会适应和包容他人的差异。这个观点让我产生了深远的思考,我意识到只有真正尊重他人的独特性,才能够建立起健康、平等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结:
通过这场人际心理讲座,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认知、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和尊重他人的需求与差异。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快乐。我决定将这些心得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与他人建立更加亲密和持久的关系。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六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 。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理讲座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提到健康,多数人只能想到关于身体各方面健康的问题,却不想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中国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人数大约为28万人,200万人自杀未遂,70%以上的人心理早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却不自知。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会通过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喜怒哀乐来判断他是否心理健康,对关注自身、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
经过学习,我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心理健康,尽可能的减少心理问题,要保持以下三个方面:
1、希望的品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众所周知,1935年,毛泽东在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触景生情在甘肃省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词主要是讲述了红军长征路的艰难历程,他们在长征的途中并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能否成功,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希望,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要想成为身心都健康的人,要像红军一样充满希望,不要太在乎结果,走好每一步路。
2、宽容的品格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难免会遭受不公平、误解或者吃亏,我们最理智的选择就是要学会宽容,试着尝试原谅理解他人,也能让自己变的不再计较,心情舒畅,学会宽以待人。
3、热爱生活、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近年来,随着就业难的问题,大多数人也许从事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背井离乡,导致日常心情压抑。我们要善于自我调节,即便生活、工作是枯燥的、辛苦的,我们也要尝试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化解这些苦闷的情绪,尽量不存在过多的负面情绪。
另外,关注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成年的教育,而是要从小抓起,尽可能降低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自杀、犯罪等一系列行为。
以上是我简短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在遇到困难、挫折走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迷茫。能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心理治疗,积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成为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
近日,参加了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通常人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通常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20__年10月,在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一个心理健康讲座,由心理学硕士鲁丹凤老师演讲,为我们做了一次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现谈谈自己的体会。进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我发展,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在改变,大学生要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科学确定新的目标,逐步树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差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自立自强,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客观现实,寻求对策,赢得主动。
我不知道怎么样的心理才是正常,怎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我想说每个人的心理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内心里想的东西要是不通过语言、行为动作等表现出来,我们也是无法知道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与天使,有各种各样好的或不好的想法,但是只是想法,并不是行动,谁的内心深处没有动过邪恶的念头,但是我们是一个善良的人,即使不是每一件事都为别人着想,舍己为人,也不会想说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所以,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毕竟,人无完人。
但是,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基本的身心健康是要有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我们要做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最起码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正确。身心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这当代不仅此于身体健康,也都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架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状况,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更好地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们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相互之间特别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摆脱寂寞感和孤独感。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真诚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其次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际圈。交多一点朋友,在大学四年收获真挚的友情或者甜美的爱情,这都是很美好的。
老师在说的时候,是围绕我们的大学生活说的,从以前的学习模式,生活模式过渡到现在的大学生活,我们总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还是受约束的,我们还是要认真学习,学好专业知识,起码要对得起自己,不要浪费我们的青春,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费比其他学校要高几倍,我们更要努力,不能让父母失望,让父母和自己的付出付诸东流。同时,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成年人了,要以成年人思维方式思考做事,这是老师在会上强调的,在为人处世方面,在情感问题方面,我想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学习,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这也是我们在大学所学习到的社会知识,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对我的大学生活有着无限憧憬。我希望在大学里可以真正学到对自己的将来有用的知识,虽然这样说的很空泛,何为有用的知识,除了专业知识,除了技术,除了实验,除了理论,还有一系列的人文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社交知识,我希望四年后我有一身的本领和一堆的好朋友,希望我会变得更自信,更美好,这次心理讲座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大学的导语,新的导航与启迪。
3月28日和29日,有幸参加了威海市教研中心在文登实验小学举办了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会。报告会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与继续教育部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教授和莱西市教科所李绪坤老师,分别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学习心理辅导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培训。报告中设计了现场互动的环节,最让人叹服的,还是好几个一线教学的老师,对于案例的分析讲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透着专业素养,丝毫不逊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吴教授以《聆听学生的心声——班级心理辅导实务》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基本理论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效性两方面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吴教授通过对社会变迁与学生成长状况的思考及“情绪失调生辅导”、“青春期辅导”、“优秀生辅导”等七个案例的剖析和现场互动,让与会者全面了解了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明确了心理疏导的不同方法。这些案例主要是探讨中学生自卑、早恋、打架、升学压力等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些都需要密切关注家庭教育状况,查出问题的根源。案例7是《他不说脏话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总是说脏话,作为班主任,我们听到学生打小报告后都很清楚自己习惯怎样解决这种问题。看看心理健康老师的策略:侧面了解,谈心,了解到原因是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解决问题,设计了三问:受女同学欢迎的男同学的行为举止有哪些?你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引起女同学的反感?你自己哪些行为受女同学欢迎?好了,做个真正受欢迎到孩子吧。看似简单几步,其实是摸清了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评:你骂谁了?不准骂人。相信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其他几个案例辅导措施及干预策略课件上都有,需要的老师可以到共享查阅,因为主要是初中的内容就不一一赘述了。
李绪坤老师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就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大量案例做了精辟分析,涉及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方面,我觉得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辅导。李老师说,好的木匠会看材质,好的老师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其理论方面说的和上个月听王书记介绍的几乎是一脉相承,关键是老师的爱心与耐心。方法上强调了团队合作的指导。划分的小组应该每月更换,使孩子能够适应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伙伴,同时也有新起点的新动力。小组分工可以设主持人、书记员、观察员、发言人、计时员、裁判员、联络员、保管员,如果人数少何以一人身兼两职。书记员应该是归纳能力比较强、书写速度比较快,写字比较好的同学担任;其中观察员除了要观察纪律,还要观察老师、观察其他小组的进度;计时员要有手表,安排交流时间,最后还要留有总结时间;裁判员既要对内裁判,又要对外裁判,比如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发言等;联络员可以问老师,了解其他小组的状况,可以下位出去看看;保管员负责管理物品……我们学科教学中如果真正发挥了小组的这些有效合作,相信课堂的效率应该是非常高的。另外李老师说可以让团队设计自己的海报,内容包括起一个队名,设置标志,建立团规,明确各自分工等,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自律。李老师极力建议老师表扬时表扬全组,千万不要小组合作之后因为个人发言好就表扬个人,那样会使得其他同学轻视凝聚力忽视团体荣誉感;还有他建议小学中高年级逐渐取消物质奖励,可以奖章来代替,并且奖章一发就发给全组。这些天我自己就在班级试验了一下,只要措施得当,让全组的孩子来盯着某一个不守纪律或者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比自己盯者有效的多,当然前提时必须选负责的会分工的组长,并且老师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必须及时总结。
李老师还谈到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座位越围圆越好,形式非常重要,体现亲和平等(国际上也一般是圆桌会议)。我想班主任老师如果找几个孩子个别谈话,也注意尽量围坐起来促膝谈心,我自己以前就不大注意,经常时叫到办公室居高临下谈话,想想也是,即使话语再怎么温和,孩子也会因为高度心虚,更何况温和的时候少,习惯了快节奏还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一大堆的活干不完。
最后一天下午,李老师谈了学习心理的辅导。他以他女儿的具体事例,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李老师说孩子贪玩还夸他聪明,就是错误的。聪明是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呈现。有的孩子被夸惯了,怕别人说不聪明,反而找个台阶——玩。潜意识里要是不玩了还考不好那不就等于自己笨吗?所以就是硬着头皮也要玩下去。我以前评价学生也经常犯这个错误,说你很聪明就是贪玩,结果学生和家长都美滋滋的。非常感谢李老师提醒,控制不了自己能是聪明吗?这个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不要找理由,为面子,应适应环境,自我完善。头脑记忆力用进废退,一直用一直长进。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真确的认识,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你更聪明,上学就是学会管自己。考试除名次、得分外,应该更重视失分,失去多少分,试卷的价值就是多少分。教师或者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找到关键的点,如果是马虎错了,不能只说下次认真一些就行了,究竟是小数点点错了还是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背错了,要找到关键,每天有针对性地加练一道这样的题目。他还说他女儿高考前的英语完形填空总是错,就找出错的类型每天一道练,结果一个月后正确率由30%提高到百分之___
十。最后他女儿考到北大,现在上海读博士了。听着真是感觉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在方法上引导的的确不到位。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他强调了生活习惯的善始善终,做事提速1/4的时间;摆放东西整齐有序,装书包东西要随用随拿;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也应是有秩序的,举了找珍珠的例子——老师每天给的珍珠,有的孩子乱堆一气,有的穿成一串,要什么颜色的马上取出,很有启发意义;提到了课前三备:知识、物质、心理,课中三动:动口、动脑、动手;课后三结:随堂随结、单元小结、考前总结。总之,李老师对于辅导学习很有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思路清晰,滔滔不绝,让在座的老师感觉收获很大。
两名专家一直站立一整天为我们讲课,心里无比感动;也很敬佩他们的坦诚心态与专业水准,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充实的过程。用吴教授的话说“关怀孩子健康成长面临两难抉择,减负目前比较艰难”,而看看咱们在座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吴教授那句话隐含的意思不必多说大家可能也都会理解,所以在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少些抱怨,多些主动吧。而我自己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原本想有幸去听了报告,尽量掬其精粹原味转述给大家,但是水平有限,心有余力不足,汇报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最后,用李老师推荐的一句话作为本次活动的结语: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教师的辛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己与教育的奇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但有一些习惯是好习惯,有一些习惯是坏习惯。比如在学校逃课不交作业就是坏习惯,而早睡早起就是好习惯,为了我们的学习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们就要养成一些好习惯。小编在一本杂志上阅读过一篇看于丹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咨询讲座心得,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今天早晨7:40,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责任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抗击压力、面对挫折及防止被骗的能力;四是家长面对孩子叛逆、发脾气、不爱学习等问题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不要与人斤斤计较,尽力去主动帮助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那是我的能力有缺陷,但是这种缺陷是可以由自己培养训练之后可以弥补的,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制定学习计划,来锻炼的学习能力,把这种能力缺陷补上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自信的优秀的合格人才。
上周日在新教师培训中,我听了__老师的心理辅导讲座——压力与压弹培养。
李老师通过压力觉察游戏、自画像投射测试、自制人际支持系统网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浅谈压力和压弹的培养。整整两个小时的讲座,学生听得饶有兴趣,丝毫没有疲倦之意。讲座中,我有几点感触很深:
一、年青教师压力不小。
据讲座资料显示,从年龄坐标比较,20——30岁的年青人是中国压力最大的人群。20——30岁是人踏上社会的转型期,压力主要来源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从行业坐标比较,中层管理者80分,经理层75分,教职员工75分,高于下岗工人(68分),也高于一般企业工人(59分)。
年青教师的压力一方面来自自身:自身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来自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繁琐事情多、学生声音嘈杂、社会期望较高、家长关系难处理,虽然工作时间固定,但完不成的工作还得带回家做,此外,备课的工作可能使教师回家去后还在苦思苦想,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案。
确认年青老师有压力是正常的事情,就应该正确对待它。就我个人来讲,就应该正视压力,培养压弹。“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处世积极,能够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能量。
二、了解你——我——他。
李老师在讲座上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了解。人和人的交流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但不恰当的语言的运用会适得其反。尽管本意是好的,但情绪的宣泄却可能伤害他人,破坏彼此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尝试着去理解他人,那就会知道别人最需要的是怎样的语言,自己真正需要说些什么。讲座上,李老师谈到了两点:
1、要就事论事,不要就事论人。
人是通过事情来了解人的,往往因为一些消极的事情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当一个人被全盘否定时,那种感觉非常难受,并不利于他的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所以不能够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该就事论事。
2、知道说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说,知道对谁说。
说话之前要打好草稿,选择合适的时间、想好合适的内容、考虑彼此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网络。
李老师在讲座上要我们画了一张蜘蛛网图,网的中心是“我”,按照远近次序,分别在网中填上当自己遇到压力时可用的资源。
我发觉自己的压力网络比较窄,当遇到压力时可倾诉的人也只有4—5个。尽管自己感觉已经够多了,也足够了,不过李老师说,压力网络越大越好,而且要在网络中加入学科中的领军人物与优秀教师。学科中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师往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给自己补充心理能量。
四、区分清楚工作的重点。
“要区分清楚压力的来源,确认重点,确认那些可以放弃。”教师的工作很繁杂,从早到晚基本没停下来的时间。如果事事都觉得是同等重要的,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散,那会事倍功半。刚刚进学校的新老师,往往会想把什么事情都处理好,但是总觉得力不从心。我曾经就有这样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踏踏实实地把课备好,课后作好反思工作。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有师傅来听,而且备课的辛苦可能也不能为人所知,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教学能力的提高必定能有所进步。教育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一、什么是心理学,和我们有什么关联性?
心理学这个名词诞生于欧洲,由欧洲传播到东亚的日本,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大家如果觉得心理学是外来的舶来品那就错了,其实中国的先秦时期就有了心理学的雏形,来自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道家的思想“智、信、仁、勇、节”就较好地诠释了人内心的几种情绪,事情做得通顺叫做智慧,做得不通则称之为成见。
二、情绪的本质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情绪,情绪是出自我们的本性,它是不受控制的。情绪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主观情绪是自我的感知体验,遇喜则喜、遇忧则忧,是因人而异的。外部表现主要是恐惧、烦恼、悲伤等心理创伤,失魂落魄不知如何表达,如经历地震、车祸等失去亲友的人表现极为突出。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受到外界影响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比如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会有厌食、失眠等症状。
三、压力是怎样产生的?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压力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刺激性反应。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看见体型较小的狗会产生喜爱的心情,但是如果见到体型较大的狗会就会产生恐惧,我们面对大体型的狗的时候生怕它会咬人,自然就产生了心理压力。
四、我们的情感都有哪些规律?
第一、我们的情绪是人的内在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情绪的过程如山形曲线,我们不要太在意得失,顺应规律,它自然就消失了。第三、放任情绪的发泄,只能够得到一时的心理满足。第四、我们试着去适应情绪的波动,情绪会慢慢平复。第五、情绪是存在叠加效应的。第六、精神上存在交互作用。第七、行动会创造新的情绪。第八、情绪和压力是交织在一起的,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但是超出承受的范围将造成心理应激障碍。
五、在工作生活中怎样应对压力与心理的冲突?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需要刻意去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说不负责任的话,不做不负责任的事。面对压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1、树立良好的信念与信心。
2、摆正自己的心态构建最佳的心境。
3、多做开心有益的事情,将不良的情绪逐渐淡化。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向信任的人吐露自己内心的不快。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人生。
6、给自己设立一个短期的目标,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就感。
-->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__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__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__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八
-->
听完“心理疏导”等专题讲座后,感觉收获很多。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自己要保持健康的心态
我认为,领导干部是单位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推行者,一个成功的领导干部,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领导干部,能在工作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单位同事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所以,领导干部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同事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同事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岗位的深厚感情,努力做到态度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工作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工作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领导班子,使每一个同事在良好的环境里工作。
当然,在新改革形势下,我们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领导干部采用怎样的工作方式,选择怎样工作方法去实现工作目标,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工作中会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展现在你面前,此时,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来对待呢?是气愤、激怒、伤心,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处理,我想,工作中需要耐心和宽容,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每一个同事。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要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一名党员,参加党课是我个人党性修养的重要一环。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党课心理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受益匪浅,深感党课对于我们党员的思想引领和心理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段:认识与了解心理健康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与了解。我了解到,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人格、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统一而协调发展的状态,它对于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后,讲师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他们的原因和影响。这个部分让我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心理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程度上。
第三段: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讲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他强调,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节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主动去调节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积极设想法”。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积极设想好的结果,从而帮助自己积极应对困难并寻找解决办法。此外,还有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适当运动以及良好的社交等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四段:提高党员心理素质
党员作为先锋模范,我们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讲座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党员党性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讲师用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思想开放、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党员,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变化,还能更好地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心理韧性,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第五段:深化理论学习,践行党的精神
党课心理讲座的最后一部分,讲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如何深化理论学习,践行党的精神。他强调,党课是我们党员的基本功课,通过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讲师还提醒我们,党课不是一次性的,我们要将党课学习贯穿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和素质。
总结:
通过这次党课心理讲座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对于我们党员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将党课的学习贯彻到实践中,践行党的精神,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党员的模范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十
作为一名准医务人员,我深知卫校心理讲座对我们的重要性。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并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于卫校心理讲座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卫校心理讲座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讲座上,讲师详细介绍了人的心理构造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让我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基石,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因此,通过心理讲座,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心理观念,并且下定决心要积极主动地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其次,卫校心理讲座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应对技巧。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考试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给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困扰。通过专题讲座,我学到了一些有效的心理应对技巧,如积极认同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节等。这些技巧在我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各种困难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此外,卫校心理讲座也教育我们如何关爱他人的心理健康。医学专业是一个高度紧张和压力巨大的领域,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心理互动。这使我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加关注对方的感受,更加注重舒缓他人的紧张情绪,从而真正关心和关爱他人的心理健康。
卫校心理讲座还增强了我们卫生专业人员的心理护理意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对病人进行身体上的护理,但更重要的是对病人的心理进行护理。在讲座上,讲师多次强调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实际的操作建议。通过学习这些心理护理的方法,我逐渐感受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对于他们的康复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心理护理应该成为我们医疗团队的一部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卫校心理讲座对卫生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参加心理讲座,我树立了正确的心理观念,学到了有效的心理应对技巧,增强了关爱他人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心理护理的重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一
学习爱的选择艺术主要应了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并了解怎样的选择才能保证爱情的和谐发展。我国学者孙守成等人根据大学生择偶的目标取向把择偶标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精神满足型。这类大学生选择恋人以理想、信念、价值、事业、能力等标准来衡量对方的水平,或以气质、性格、兴趣的相投作为共处的基本条件。
第二类是以获得纯粹感官满足为目的爱情,它是一种对“情欲之爱”的追求。择偶者着重注意恋爱对象的外表(身材、皮肤、相貌)和风度的吸引力。
第三类是以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之爱,其实质是一种相互交换、互惠的理性考虑。现实的择偶标准分为物质、虚荣和利用三种类型。
这三类择偶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纯粹持一种标准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择偶是在三种标准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对理想对象的要求。心理学家曾经调查大量幸福美满的家庭,得出爱情和谐至少需要以下三项保证:相互了解、地位背景相配、气质类型相投。要使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的恋人也是有必要的。
二、爱的表达艺术
爱的表达艺术主要指恋爱之初的表达,即求爱的表达以及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表达艺术。
怎样恰到好处地表达求爱呢?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的表达时机和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时机,即首先要选择对方和自己都处于好心情的时候,双方关系十分融洽,情绪轻松愉悦。然后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应是一个能私下面谈的地点,一个不会给对方和自己造成心理紧张和不适的地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即选择你自己最擅长,对方又最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关于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达艺术。男女间的爱情达到一定程度,渴望用语言、行为,尤其是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学生的性爱的行为主要有握手、挽臂、接吻、拥抱、爱抚、性交。
三、爱情纠葛处理艺术
关于学会拒绝。在谈恋爱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必须明确地拒绝。一种情况是当别人追求你,你却觉得对方并非你所爱的人时,要理智地拒绝。另一种情况是当谈恋爱进入心理碰撞阶段后,发现对方并不是你心目中的他(她),也应理智地拒绝。
关于学会争吵。当恋人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尽量局限在以理智为主导的争论范围内,避免演化为以情绪为主导的争吵。
关于如何面对“多角恋爱”。多角恋爱历来被认为是典型的爱情不专一,朝三暮四,视爱情为游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的感情的基础之上,我们鲜明地反对三角或多角恋爱。
四、爱的升华艺术
在进行恋爱心理辅导中,要使爱得到升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高尚的恋爱道德。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只有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才能采取对他人和自己都高度负责的态度,慎重选择恋爱时机,在自己真正成熟、恋爱观基本稳定、成才目标基本实现以及彼此了解较深、真正相互倾慕的时候,文明节制地进行恋爱交往,自然而然地步入爱情殿堂,并使爱得到升华。
第二,摆正爱情与事业的位置。理性地对待学习与爱情,使爱情与学习相助相长,爱情才会绽开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三,处理好爱情与友谊的关系。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二人世界”,这无益于身心发展,应以友谊作为它的补充。友谊能为爱情提供养料,开阔视野,有利于丰富、更新爱情生活,有利于爱的升华。
第四,注意克服恋爱中的心理偏差。恋爱中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控制心理、报复心理等,这些都不利于恋爱的健康发展,更妨碍爱的升华。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心理学的讲座,深受启发。讲座上,心理学家为我们讲解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并在互动环节中与参与者分享了一些心理案例。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还让我对心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关注。以下是我对此次心理讲座的体会与思考。
回顾讲座,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心理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讲座上,心理学家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我了解到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可以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让我认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心理素质。
其次,讲座中心理学家分享的心理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我看到了人们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情绪体验,这些因素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听取案例,我了解到了心理问题的正常性,人们不必对心理问题感到羞耻或者恐惧。心理学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走出困境。这让我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加宽容和理解,愿意给予他们支持和关怀。
另外,讲座中提到的一些心理调节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当的压力管理,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我对积极心理调节方法印象最为深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困惑,如何积极应对这些负面情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讲座,我学到了一些心理调节技巧,例如积极心态培养、运动放松和自我表达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讲座中心理学家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在讲座中鼓励大家积极提问和交流,让我们成为心理学的参与者,而不仅是被动接受者。通过与心理学家的互动,我懂得了倾听的重要性,并体会到了心理学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思考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与心理学家和其他听众进行交流,这让我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互动让我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也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最后,此次参加心理讲座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深刻理解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重视心理问题,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状态。我也会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此外,我还希望能够将学到的心理知识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之,这次心理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心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改善心理健康。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心理学的人文关怀和智慧,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心理讲座,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篇十三
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
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家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听了张教授的报告之后,再结合十几年的教育经验,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总结如下:
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因此,许多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
学校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心理带来紧张,不安。有的中学生整日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影响了学习。
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阿哥”或“格格”,从小备受父母的'爱护,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宠爱,物质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太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些中学生生活上攀比,摆阔,穿名牌服装,生活上浪费。过生日请客送礼,平日吃饭下饭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追赶“新人类”,无心学习。
有的父母关系不和出现家庭争吵,甚至暴力,严重伤害了学生那颗纯净的心,内心痛苦不堪。
中学生内受青春期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港台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异,禁不住对异性好奇、爱慕。有的中学生谈情说爱,有的陷入单相思,备受感情的折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
有的零花钱不够消费,就从家里偷,甚至向小学生敲诈,走向犯罪的道路。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
没有被评上先进,就恨教师、恨同学;
在家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几句,就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寻短见。这都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