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一
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于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广大年轻人树立了典范。近日,我读了邓稼先的传记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邓稼先
邓稼先是一位出生在湖南益阳市的天才科学家。他在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于机械、电子和物理等方面有经验的学习。邓稼先考入了交通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学习电子工程和物理学等学科。他的研究涉及核武器、通讯卫星和载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荣誉。
第二段:佩服邓稼先的科学精神
邓稼先是一位对科学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天才科学家。他不仅十分崇尚与学术精神,而且他从来不害怕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他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我们怀着好奇心和勇气去探索,我们所能发现的世界是无限的。邓稼先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放弃,做自己的领域,坚持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之路。
第三段:看到邓稼先的故事意义
邓稼先的故事发人深思,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神奇的色彩。这种态度激励我热爱自己的梦想,并让我意识到我们都可以成为像邓稼先这样的人,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探索的追梦者。同时,邓稼先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第四段:向邓稼先学习的精神
邓稼先是一个为人师表的科学家,他的精神也传递了下来。他探索的精神、探索的方法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他的成就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即使经历了失败和困难,我们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和信仰,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期取得突破。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邓稼先的故事打破了我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固有印象,也让我对于未来的展望更加充满激情和热情。在我看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创新也越来越需要。我们应该秉持着创新精神借鉴邓稼先的经验,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掘更多的创新点,探索更多的新方向,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邓稼先的故事激励我们秉持着奋斗与勇气的精神向未知领域迈进。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创新道路,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二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时任国务院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也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昔日好友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也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唁电。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三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自年屈辱历史,扣住落后就要挨打,抒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出杰出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xxx、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邓稼先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以邓稼先同志为首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xxx的水平。二是邓稼先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邓稼先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邓稼先同志的一生。
三、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四
故事:基于现实认知,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钱学森非常尊敬教工程热力学的陈世英教授。陈世英有一次把钱学森应该得100分的热力学考卷,批了99分。他对钱学森说,之所以这样打分,是因为钱学森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为了防止他自满,没给100分。钱学森明白原委后,非常感谢老师。
2、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航空方面的书,还发表了多篇关于航空的文章。钱学森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
3、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学习上如鱼得水。但是他不能容忍美国同学瞧不起中国人的态度。他对同学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做不出来,认为老师故意刁难学生。谁知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门前,看到门上贴着钱学森的试卷,卷面工工整整,试卷右上角有老师批阅的分数,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三个+。本想闹事的学生看着这份试卷,目瞪口呆,从此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4、1936年,钱学森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他想,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研究航空理论。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
5、钱学森跟冯·卡门之间,曾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争论。有一次,师生之间因为对钱学森的一篇文章观点不一争辩起来。冯·卡门一气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冯·卡门在办公室见到钱学森时,给他鞠了一躬,并对钱学森说:“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对的。”
6、1941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科学学报》发表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扰航空界多年的难题。这篇文章仅有寥寥10页,极为简明,而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编有页码的推导演算手稿就达800多页,其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论文完成后,钱学森把手稿存放到纸袋里,并在纸袋外面写下了“final”(定稿)字样。但他立刻想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于是,他又写上“nothingisfinal”(永无止境)。
7、钱学森与妻子蒋英,自幼相识,两家是世交。1947年回国探亲时,钱学森已经36岁。此时,蒋英已成为签约歌手。他追求蒋英,没有甜言蜜语,也不懂送花,只是常常到蒋英家做客。钱学森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吧!”蒋英问为什么,钱学森反反复复老是那一句话:“现在就走,跟我去美国。”没说几次,蒋英就“投降”了。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就立即乘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1958年8月开始,一直到邓稼先逝世前一年(1985年)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国原子武器的第一线,领导许许多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功设计了中国的氢弹,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邓稼先敏锐地预见到“世界性禁核”的趋势,在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期间,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和于敏合著了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
邓稼先的临终遗言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邓稼先却是鲜为人知的。不仅普通人不了解邓稼先的事迹,就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邓稼先的功绩。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向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询问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研制出原子弹,严济慈让许德珩去问自己的女婿——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设计师。
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罗布泊日夜奋战。
邓稼先不仅带头夜以继日地筹划计算,还要凭借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
1982年,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在井下突然测不到一个信号的危急情况下,坚决不离开,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钱学森曾说:“我的父亲是我第一个老师。”父亲钱均夫在花钱给钱学森买书上毫不吝啬,并坚持为儿子挑选图书、画报。钱学森行将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大箱“中华文化丛书”。
钱学森3岁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举家从杭州迁居北京。当时钱家的四合院附近住着许多穷困人家。母亲乐善好施,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邻居。钱学森说:“我的母亲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
念小学时,钱学森叠的纸飞机比同学们的飞得又稳又远。钱学森的同学张维回忆:“钱学森叠飞机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从这里就能看出,尽管年纪还小,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用科学办法达成目的。”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除了父母和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5位外,其余12人都是钱学森的老师。
钱学森1923年到192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念书。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实施了一套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钱学森回忆,他和同学们临考前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钱学森报考大学前夕,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认为他数学好,应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应报考中文系;美术老师则认为钱学森在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学画画。此时,钱学森做出选择:学铁道工程,学造火车头。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
1930年暑假,钱学森因为染上伤寒,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在杭州养病。这一年,父亲聘请了一位画家,教钱学森画国画。钱学森很快掌握了国画技巧。后来,在大学临近毕业时,钱学森所在的1934级级徽以及校友通讯录封面,都是他设计的。
除了作画,钱学森还以音乐为友。他在大学同学动员下加入铜管乐队,当时钱学森每天要花半小时练习圆号。他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有一次得到一笔奖学金,他第一反应是到上海南京路买一张《音乐会圆舞曲》唱片。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邓稼先,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1986年7月17日下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总工会书记罗干、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等领导,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向邓稼先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出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邓稼先庄重地把奖章戴在胸前,高兴地说:“今天李鹏副总理亲临医院授予我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感到万分激动。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但党和国家就给我这样的荣誉,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尖端事业的重视。我现在虽然患病,但我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恢复健康,为国防科研事业再尽一些力量,以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希望。
-->
-->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五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六
-->
天下午我看了中央六套的电影《邓稼先》,换到这个台的时候看到了电影名就停了下来!
看的过程中我也是两次落泪!一次在他看女儿的时候的父女道别,一次是在妻子26年里首次到基地看他的时候的携手!
谁没有儿女情长?他为祖国为人民在奉献的时候,只能把这些深深埋在心里!不知疲倦的工作,带领着同行战斗,直到两弹的试射成功!他的选定目标不放松,对人真诚,对同行、对身边人的爱深深的感染了我,至死之时还念念不忘给国家提核武器发展的方向和保持效果和优势的建议,他的事业是连续的永恒的!这是他的追求,也是大爱............
试问今天,还有多少人还能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奉献祖国,奉献他人...到处充满着欺骗和精明以及商业的化的操作,这些背离了精神价值和人文尊严,如果前人也这样做,民族尊严和发展的环境早已不复存在,今天所谓的幸福何在?他们原本会有所谓更好的生活,却又何必如此呢?在落后的情况下,有些事实在是不能等的,更需要发挥协作,才能保证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尊严自信!前面错一步后面一大步!前面慢一步,其后不可追!
人人奉献一点就不止一点!就是现实考虑也会惠及自身!但可悲的是在个人利益方面没人愿意等,都是争先恐后的先进分子,都是自发自动!一边在空虚中继续前行!现在的人不缺乏自信更不缺乏个性,还不缺乏这样做那样做的理由,和顺应社会主流的聪明!但最缺乏的就是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和为民族国家计的使命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不要做失去的一代!
就说这些吧,总之我深刻怀恋邓稼先等为国为民不计回报的科学家们,他们是伟大的,留给后人最大的就是精神财富和民族自豪!一个人不要生的伟大,一定要活的明白有方向!
谨以此观后感怀念邓稼先等祖国伟大的奉献着,坚定人生的践行者!谢谢!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七
我们语文课,老师告诉我们《邓稼先》。原来我只知道邓稼先是我们国家的两弹父亲。老师教了这一课后,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接受了深刻的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屈辱,但邓稼先改变了这种局面。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自1958年以来,邓稼先在匿名的情况下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一直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最前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中国人激动人心的时刻。
邓稼先是个默默奉献的人。他从不骄傲,也从不宣布自己的伟大事迹。他去世仅13年,______、国务院、中央军委就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以说他和世界上所有和他做同样工作的人都不一样。死前与于敏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核武器的提案。
邓稼先是祖国的骄傲,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精神。
邢台市桥西区第三十二中学初一:薄一波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八
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
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接受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邓稼先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长达28年,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忙什么。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原来当年那个年轻人投身我国的核科学事业去啦。
在当时人才济济的中科院,为什么钱三强会选择年轻的邓稼先主持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这恐怕还得从邓稼先小时候说起。
13岁时愤而当众撕碎侵略者的旗子
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镇的铁砚山房是邓稼先出生的地方。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邓稼先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带着他来到当时在北大任教的父亲身边。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邓稼先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此外,他还对世界名著感兴趣,并且早早地接触了英文、数学等科目。可以说,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本香气。
中学时代的邓稼先越来越喜爱数学和物理,在崇德中学上学时得到了比他高两届的杨振宁的帮助,学习突飞猛进。就在这时,他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枪炮声打碎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
杨振宁是邓稼先的挚友,两人从小就情同手足,并且都在美国留学学习物理,成绩都非常优异。上图为1949年邓稼先(中)与杨振宁(左)杨振平兄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合影。
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让他在美国的学习变得轻松,邓稼先各门功课优异,还拿到了奖学金。这段时间,邓稼先集中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他所喜爱的物理学。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满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学位。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收拾行李登船回国,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博士放弃了在美国可以有的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邓稼先实现了他两年前离开中国时说的诺言--“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接受任务后,邓稼先仿佛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毫无疑问,这是他留给亲人的纪念。
学成归国的邓稼先成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他扎实的学科基础、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流利的英文和俄文让负责筹备组建核武器研究队伍的钱三强选中了他。
1958年8月后,我国自主设计开发核武器的工作正式启动,年仅34岁的邓稼先成了领头羊,其他的小组成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当时,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从零开始,这群年轻人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要知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人。
当时前苏联支援我们的专家事实上实行技术封锁,邓稼先等人并没有获得多少帮助,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专家干脆全部撤走。
邓稼先等人别无选择,只能自力更生。他领衔的理论小组面前的问题很现实,首先要在迷宫中找到方向。很快,他将目光锁定在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方向确立了,邓稼先迅速把理论部的人员组成三个组,分别攻关。邓稼先晚上备课,白天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有时上完课,邓稼先站在黑板前竟睡着了。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每个人专长不同,性格迥异,相同的只有“争气”的劲儿和工作的热情,他们为讨论技术问题,经常通宵熬夜。就这样,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在两年中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朝着邓稼先确定的方向迈出了大步。不久,他们就走到了一个关键之处,要寻找制造原子弹的一个关键参数。当年前苏联专家曾给过一个参数,严谨的理论小组没有轻易使用这个数值,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的结果与苏联专家的爆炸参数相差一倍,计算用的纸装进麻袋,堆满了几个仓库。
1964年10月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中国核工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图为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经过理论小组反复的计算核查,邓稼先意识到,苏联专家给出的参数只是他们的随口一说。为了演算这个数据,邓稼先带着研究员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又请物理学家从出发概念进行估计,确定正确,常常是工作到天亮。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邓稼先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终于,关键性的参数被确定,整个核武器研制的“龙头”昂起来了。数学家华罗庚说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科学家们造精密,复杂的核武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炼制炸药时用的是铝锅,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这里有邓稼先和那一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和他们义无反顾的热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但是,邓稼先等人前进的脚步没有就此打住,继续驻守在大漠深处,开始新的征程。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www.》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释放出生命的全部光辉
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啦。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在往试验场跑去。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邓稼先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1986年6月,杨振宁(右)到医院看望病中的邓稼先,这也是这两位友人的最后一次会面。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九
我们语文课,老师告诉我们《邓稼先》。原来我连邓稼先是谁都不知道。这节课迟到后,我深感惭愧,也深受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中学后,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1948年至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他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学习原子弹制造理论。
在随后的28年里,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带领众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的国防和自卫武器引向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几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重要的日子,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被别人践踏的危机的新的日子!
1967年后,邓稼先继续工作直到去世,为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伟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手术。第二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在此期间,他和于敏共同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核武器的议案》。邓稼先1986年5月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大出血死亡。
邓稼先是最不显眼的人物。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他真诚坦率,从不骄傲。他并不小心眼,一生都喜欢“纯粹”这个词所代表的人物。他是中国农民中最淳朴的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通过学习继续发扬他的精神。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子女篇十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故事: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务必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好处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此刻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忙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联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之后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决定。但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超多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最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刻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