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教师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取得良好教学成果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而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许多教师都会通过写教学工作札记来总结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围绕着教师教学工作札记心得体会展开论述。
第二段:教学工作札记对于教师的重要性(200字)
教学工作札记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中的记录和反思,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工具。首先,札记可以帮助教师系统性地记录教学内容、班级管理经验和学生学习情况,方便以后查阅和总结;其次,札记能够记录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进行反思,从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后,通过教学工作札记的撰写,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教学过程更有条理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工作札记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段:教学工作札记的撰写技巧(300字)
撰写教学工作札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列举几点以供参考。首先,要保持连贯性和系统性,不仅要记录每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其次,要注重分析和思考,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同时,要注意提炼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便于日后的借鉴和改进;最后,要保持记录的规范性和及时性,确保札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总之,良好的教学工作札记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四段:教学工作札记对教师的促进作用(300字)
教学工作札记不仅仅是一项应对要求而完成的任务,更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促进作用。首先,札记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审视教学中的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札记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后,札记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途径,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教学工作札记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五段:总结(200字)
教师教学工作札记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记录和反思工具,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工作札记的撰写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投入和努力。通过不断地撰写、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借助教学工作札记,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二
1. 联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 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 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 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 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 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 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三
《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有的说遇到危急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有的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当说到船长的儿子时,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说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应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有的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不是勇敢;有的说做事要想想后果;有的说一个人要学会为自己解嘲;有的说一念之差会成千古恨;有的说做错了事要有回头的勇气我认为学生这些看法都正确,只是在阐述时说得比较肤浅。于是我在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后,要求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认真读课文或课外书,把自己的想法谈深入一点,两天后再进行交流。
在两天后的语文课上,同学们都有备而来,各抒己见。由于有认识的交流和思想的交锋,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面是几位同学发言的摘录。
吴骋:做人,就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孩子不就是因为缺少点心胸吗?如果他能忍受水手的玩笑和鞭子的戏弄,他就不会把自己引向绝路。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四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根据教学任务,《离骚》的教学课时应以两个课时为宜。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审美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学生通过领会诗歌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感受诗人的思想意蕴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离骚》的字词句解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与崇高性展开。
第一课时应完成课文的思想目标和知识目标。思想目标上,应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目标上,应首先让学生对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离骚》写作背景的观照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楚辞”,文中涉及到大量难读、晦涩的字词,造成学生梳理课文大意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胆朗读,进行适宜的指导,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阅读障碍,还要在课文的字面解释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再循序渐进地梳理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及诗人借此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学目标适宜在第一课时完成,意在使学生消除对《离骚》的陌生感与畏难感,对《离骚》形成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索“离骚世界”的美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于《离骚》的第二课时,应完成课文的能力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和体验《离骚》的审美世界,探索感知《离骚》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历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心灵洗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悲剧与崇高之美,带领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执着美。第二课时应以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主动的姿态走近屈原的心灵世界,完成一场美的历程。
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更是审美的典范。感悟《离骚》,就像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正如赖瑞云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为‘美’。”因此,将《离骚》的艺术美与精神美传达给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与责任,带领学生在“美的历程”中收获阅读古文的知识上的能力,在“灵魂的洗礼”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理想、对人格道德的执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拓展阅读:《离骚》写作背景
《离骚》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五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轮唱和轮读的方式来歌唱处理。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的歌唱,控制好音色和气息。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吟诗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古诗。(出示《小儿垂钓》)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师:谁来念一念,或者拍一拍朗读的节奏?
3、尝试用轻巧活泼的声音齐读古诗。
4、师示范读,找不同。
师:我也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说一说我读的有什么不同?
(1)感受四三拍。
(2)节奏的变化。
(3)认识休止符。
师:这就是四分休止符,停多长时间呢?
(4)找一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5)诵读三、四两句。
6、完整的跟音乐诵读。
二、唱诗
1、听范唱,并熟悉歌曲的演唱顺序。
2、用三拍子的声势的韵律表现歌曲。
3、默唱,画旋律线。
4、用柯尔文手势模唱歌谱。
5、用lu哼唱旋律
6、跟琴完整的演唱。
7、唱好休止符,感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跟音乐完整的演唱。
三、表现
1、露一手。
2、《小儿垂钓》的合唱版,说一说其中的表现形式。
3、设计多种表现形式。
4、综合表现古诗(演、唱、读、奏)。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六
一、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
于老师把《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教学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课题与作者、首联和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课题与作者”部分,读课题,解课题,加进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在“首联和颔联”部分,出示幻灯片,要求看图说话,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是怎么样的;在“颈联和尾联”部分,揭示主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再经由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得出正确读法。难点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关键就是两个部分:读诗句和悟诗情。
三、课堂结构设计
本堂课的结构大致是三个部分:初探性自学、深究形自学、练习。
1.初探性自学:读诗句。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读出正确的字音、正确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以作者为一个点,引出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古诗,联系了旧知。不仅如此,还以ppt形式简要给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对下个环节“解诗意”对课文的更透彻的理解。但是,写作背景这段话太空泛,缺乏教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只不过是百科里复制粘贴的内容。对于学生真正了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学:解诗意。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实质上是看图说话。但是,也正是因为给出了图片,学生只会说实话,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说的内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难再展开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小学生“解诗意”不单是要说出字面意思,还要在说的时候运用诗化的语言,这里主要是要靠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准备,深入挖掘,小学生的课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课一定要备的深,因为教师要有更高的眼界。
3.练习:悟诗情。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是,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我们看不清楚的仅仅是庐山吗?这一环节进行的比较仓促,因为时间问题,这个环节只由老师一人自问自答了一番就结束了。而且,这首诗的主旨也不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对于主旨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师的焦点都在后半句,其实要是没有渴求“庐山真面目”的求知态度,又何来“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还可以依据教学条件。这堂课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择了朗读法、背诵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反馈教学法等,根据教学条件选择了幻灯片放映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基本功
1.备课基本功:能正确理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抓住了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这个重点;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恰当,要求朗读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前面也讲到,文本解读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组织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易到难;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教学结构合理,但是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比如当问出“认识苏轼吗,我们以前学过苏轼的哪些诗?”这样一个问题后,又是先背诵苏轼的诗再介绍苏轼,类似这样的错误比较多;及时辅导,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反馈,并能给予一适当的指导。
3.板书基本功: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字迹工整规范
4.语言基本功:讲普通话;能正确使用名词和术语;但是,语言太累赘,不精要。这或许可以归结到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太少。平时经常听老师们说起,乱七八糟的琐事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拿着一本书就进教室了。
六、教学建议
首先,“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三步骤教学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之前、之间、之后的一些环节,或者说话语太冗赘了。比如,花了四分之一的时间才进入课题,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之后教师直接呈现方法,再解释一遍各自的含义。又比如,看图说话环节花的时间太多,教师先是让学生看一幅图说一句话,大家都说过之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看。这两个步骤是重复的浪费时间。可以缩减为只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并给画命名。类似的。累赘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次,文本解读不够全面和深刻,就像前面所说的,关于本文主旨的把握,仅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八个字就能概括的吗?完全不是。这个可以延伸到作者的价值选择,苏轼为什么要“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以此做一次作者的专题研究。当然这个研究适合小学生那种程度就好。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探究真理呢?如果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选择呢?其实,作者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俯瞰、仰视,就已经透露出作者的选择,他在看一座山时,又横看、侧看,又远看,近看,又俯瞰、仰视,就是因为他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还知道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看出他的选择,他的为人。
最后,说一说课文的教学资源。本堂课并没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只是具备了古诗的一些基本元素:朗读,字义,情感等基本知识。建议可以考虑提炼方法。比如古诗前两句是写景,教师就此启发学生:状物写景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什么叫写景角度呢?这里的远近高低就是角度。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有视觉、听觉结合,有远近结合,还有上下结合、冷色调和暖色调结合等角度。另一方面,再启发学生,一般而言,写景的诗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从之前对写景的分析之中看作者寄托的感情。并在此过程中贯穿“知人论世”,使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学会运用部件组合法来识记生字,并且掌握形声字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感悟古诗大意,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理解其字义,会认7个二类字。
教具准备:小孩图、路人图、草图、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感悟和理解古诗大意,熟读并背诵古诗。
2. 学会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3.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练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学生领读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让学生在诗中画出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同桌之间读一读。
三. 对照书中插画,感悟古诗大意。
1.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涂上画了些什么?
2.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一说。
3.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将给大家听。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垂、侧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八
教学《题西林壁》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古诗,这样让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首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这首古诗的同时,我又穿插了《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辅助教学。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正面目,距今已有9的古诗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课后我又布置了习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九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实习时间已过大半。从木井到丰宁的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很多,和教师、同伴、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学会了很多,积累了必须的经验。现实让我明白了生活中鱼和熊掌绝对不会兼得。
我深切感知到实习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其课程教学的本事,还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班级管理本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本事,让实习生有教学变通的意识。应对不一样的知识和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储备自身知识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要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全面提升自我的教学本事和教学素养。
就我上半学期的整体状态而言:备课时,研究问题不够全面,整个教学设计平淡没有吸引力。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有时欠妥,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状态没有预想中的梦想。
期望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能严格要求自我,持之以恒地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经常与学生代表联系,相互沟通,明白学生心里所想,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第二,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多听指导教师的课。请指导教师听自我的课并且提出宝贵意见和能想到的改善措施。第三,对学生既严肃又亲切,在校借鉴优秀班主任等教师的管理经验,学习更多的管理本事,更好的管理自我的课堂和管理好自习课堂。
期望自我能避免倦怠情绪,一点一点地提高!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十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十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珍惜亲情,母爱。
3. 认识5个生字。
懂得珍惜亲情,母爱。
教师了解一下,学生在自己母亲生日里为母亲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1课时
一、导入 、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一束鲜花》(板书课题),这也是母亲生日那天发生的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读准字音。
2、学生之间对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知道课文里写了什么人,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3、提出字音、字词问题,讨论解决。
三、再读,感悟、交流。
1、引导: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边读边体会,多读多想。)
2、朗读、议读。(学生主动朗读自己想读的段落、语句。)
(1)我与母亲的对话部分。
读母亲的话,注意她表面上语气的平静,可内心对儿子的思念是强烈的。母亲的后一句话,表现了有些失望,但对儿子表示真诚的祝愿。读儿子的话,注意他的思念虽然真诚,但内心矛盾。
(2)我与小男孩的第二次见面部分。要读出小男孩的思母之情,还要读出他的天真、纯洁。
反复度,读出真情实感。
重点讨论交流: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主意,而决定给母亲送花?(引导学生再读小男孩在墓前的那段文字,小男孩说的那句话和“我”内心活动的描写以及小男孩为母亲买花时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促使“我”醒悟的原因。)
3、联系实际,学生自由交谈自己在母亲生日(或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了什么事,说一说真实感受。(集体交流时,尊重学生的感情,自觉自愿。)
四、布置作业 。
写篇日记——为母亲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由主讲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导演和听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由单一变为多元,讨论、探究、合作、讨论等丰富的学习方式进入了课堂,但是,是否师生行为方式转变了,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了呢?我想:并非如此。关键是要看这种学习的效果如何。好多老师追求时尚,让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成了一种形式,原因是: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讨论,学生也可以解决,为讨论而讨论大可不必。学生呢!随即说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为此,我想,首先,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要针对理解的难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观点的碰撞中,澄清认识,本节课抓住“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主意,要亲自为母亲送花?”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课文,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教学札记一般写哪些篇十二
今天上了21.《古诗两首》中的《小儿垂钓》。有两个地方值得回味:
其一、“遥招手”的预设生成。在上课前就对“遥招手”这一词的理解与教学设想做了预设,因而整个过程自己觉得还算满意。在教学这一词语时,先让一位学生说说对“路人借问遥招手”诗句的理解。一位学生说:一位路过的人远远地向这个小孩问路,小孩担心他的声音惊跑了鱼儿,就远远地冲那个人摇手。我顺势问:那诗人为何不把“遥招手”写为“遥摇手”?问题一扔下去,学生都愣住了。我扮作问路人,问一生,他朝我摇手。我又拔高音量问路,那生又朝我摇手。我又一次拔高音量,那生再摇手(下面已是笑声一片)。我这时问那学生,你为什么朝我摇手?生回答说是不让我说话,这样会惊跑鱼的。我说那你这样做我只当是你没听到,会一次次的拔高声音问,你这样做不是适得其反了嘛。其他学生在下面帮忙说是表示不知道,我说那样路人又不知,他还会继续问的,应该如何做这个手势。下面有学生做出往外摆手的动作,意思让路人走开。我说这样你太不礼貌了吧。又有学生做食指指路的姿势。我说这样我还是不明白,隔得太远,不明白你指的路。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无语中,我引导学生说:这小孩要表现得有礼貌,又不惊扰鱼儿,应该怎么做才会两不误。终于有一生在下面说:先摇手,再招手。我连忙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生说这样就可以两不误了。我说第一次摇手,路人没明白,还再问,你应该还要加个什么动作,会让人更清楚明白。有学生在下面做了一个食指放嘴边的紧声的动作。我让两学生表演了这个问路的过程,学生通过表演明白的“遥招手”为何不用“遥摇手”的`原因。后来查资料得知,其实到现在,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我适时引导:“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这一教学是预设中的生成。
其二、“蓬头”、“侧坐”的意外生成。教学“蓬头”前,已看过教参解释说是“蓬乱的头发”,当时也没看书上插图就这么定了,只是再了解了一下“蓬头稚子”大概的年龄是多少,和“弱冠少年”区分了一番。在课堂上,一讲这个词语,头一个学生的答案就出乎我的预料,他的答案是一种发型。在他说答案时,我顺势看了一下书上的插图,果然这个学生的答案比我的更能说服人。但我并没有予以肯定,因为我知道还有学生通过查词典所得的答案和我的预设一样,直接肯定也许查词典的学生会不服。于是我问还有其他的理解吗?于是查词典的那部分学生说出“蓬乱的头发”的意思。我顺着说:是的,有一个词语“蓬头垢面”就是讲头发蓬乱的。那到底该是哪一种解释更确切呢?请看插图再来说。学生一看插图就都同意“一种发型”的答案。当时我的脑海里与课前收集的资料马上联系起来。也为自己课前没认真钻研教材感到惭愧。当然也对学生说清了,古时发型也是区分年龄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虽然与教参的有区别,但我觉得教参教参毕竟是仅作参考的嘛。
“侧坐”更是一个没想到的插曲。当所有的诗句都讲完后,再让学生说诗句中的哪些词语比较有趣味时,前面几个说的都是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中,一切都那么顺利的了时候,有一生站起来说“侧坐”,的确这也是一个有趣味的地方,因为与一般的钓鱼姿势不同,说明这个小孩的确是在学钓鱼,然这位学生的理由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说觉得有趣味是这个词语写出了这个小孩聪明的一面,理由是他坐在莓苔上,石头上的苔藓是很滑的,容易滑倒,正坐危险,而侧坐有脚支撑,安全。真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想法。意外的答案,意外的收获。
《小儿垂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