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最新钱学森观后感(实用11篇)

2023-10-02心得体会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钱学森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们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所以我写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

  这就是钱学森,一个对祖国不离不弃,爱国的一代英才!

  《钱学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钱学森观后感篇二

  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20xx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观后感篇三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这位伟人毕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艰辛历程,为每一个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理想的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代人都在谈论自己的理想。虽然我们很清楚,梦想之于理想的区别在于能够实现梦想的几率远低于理想,但是我们却很难弄清楚,将梦想转变为理想的要点是什么。

  最近,所党委组织观看《钱学森》,电影讲述了这位伟人毕其一生的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共和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艰辛历程,为每一个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关于理想的课。

  每天在茶余饭后读报上网的时候,总会听到和看到很多的抱怨,抱怨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仿佛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于是有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现在的人们只有梦想没有理想。但是,电影《钱学森》用这个伟人一生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理想与梦想之间最大的鸿沟是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真正的行动。

  这部电影看似是在讲述钱学森老先生的事迹,但它实际上向我们展现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他们就是在那样一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武器。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没有来自名牌大学的科学家,没有基本的航空制造技术、没有风洞、没有研制导弹的基本参数,他们有的只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和“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献身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仅由信念与行动搭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在我们“痛心疾首”地空谈我们的梦想时,是否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为这个梦想做过什么。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我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积累,而成功就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

钱学森观后感篇四

   《钱学森》人物传记电影,讲述的是钱学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钱学森》的观后感三篇,让我们走近这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对人民科学家,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钱学森”的一生进行了解,学习感受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矿冶党委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公司会议室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这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反映了钱学森的一生和他的思想,积极向上,体现出了一位伟人破除万难投入祖国怀抱,立誓为祖国做贡献,一名优秀党员的爱党爱国精神,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职工值得深刻领悟学习的影片。

   这一部影片让我们企业所有党员们认识到,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就要像伟大的前辈“钱学森”一样,要有“宁愿被当作没有良心的人,也要坚持发展祖国导弹事业”的那种奉献精神,同时他一直坚持“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真挚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着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的艰苦朴素,他的坚强毅力,他的奉献精神,更应该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贯穿我们生命的主旋律。

   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观看了这部电影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钱学森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去深刻的领悟、学习和传承的榜样。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钱学森》,我被故事里面的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感动着。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钱学森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但是美国多方阻挠对钱学森威逼利诱不成,又把他软禁在美国,并诬陷他,使钱学森被软禁了八年之久。在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以美国11名战俘作为交换条件下,美国才把钱学森给送回国内。在到了祖国后,由于国内设备不先进,技术不够好的环境下,钱学森带领着一批信仰坚定,肯为祖国作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并实现了两弹合一的成果。使我们中国终于不会再被别国瞧不起,因为钱学森为中国铸造了一把锋利的宝剑。

   我觉得钱学森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他的爱国精神。在美国,钱学森什么都有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他还是果断放弃了,他准备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其次,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他的坚强信念支持他,不畏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最后,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终身,就是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此时神州十一号的顺利升天,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该院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这样的一个个年轻充满朝气、充满战斗力的航天技术团体。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战斗精神,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大的业绩。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看完电影,擎着泪水,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这句话,这是当年红极一时,张明敏先生在1984年春晚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中的几句。

   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是多么让人艳羡。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科学界、军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家喻户晓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要回国的讯息时,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能够像从前一样,继续在这片施展才华的沃土上,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是祖国需要,我宁可回去种苹果”,钱学森淡淡的说。言辞坚决,没有丝毫的犹豫。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

   抛弃一切,回国重新开始,这真的是一穷二白。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谈基本的科研条件了。但是,钱学森没有一味埋怨,而是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多年以后,当钱学森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此刻还算完美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

钱学森观后感篇五

  近日,为了更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为了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军事、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西坝河第三小学党支部组织本校全体党员、积极分子观看了电影《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想回到祖国来,但是美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回国的时间长达5年,他是靠着信心和聪明才智回来的。

  回到祖国后,他投入到武器制造中,领导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否搞成导弹,钱学森回答;为什么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头吗,陈赓说;太好了,钱学森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肩上担负着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爱国、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

  他的严谨的学习态度,爱国的思想,克服困难的信心是我学习的.榜样。

钱学森观后感篇六

  有一个人,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金钱,地位,历尽曲折回到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传奇;他一生贡献巨大,却拒绝了名流千古的机会……他是谁?对,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早年留学于美国,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专家。然而钱学森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所以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便要全力回到祖国。而美国人却想:不能让他回去,不能让中国的技术超过美国。所以便把钱学森以“中国间谍”的强加之罪而软禁了起来,并且一关就是五年。后来历尽波折,中国用12个被俘虏的美国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钱学森也完成了他的目标,帮助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导弹。

  我觉得大家要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像他一样无论自己在国外是如何风光,都不能忘记祖国,祖国永远都是你的家。

  钱学森,你就像那灿烂的太阳,光芒四射,照亮了中国科学的道路。

钱学森观后感篇七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好的钱学森观后感1000,欢迎阅读。更多范文尽在观后感栏目!

   “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导演张建亚在电影里将钱学森的爱国情深或明或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发现还是没发现。

   他的一词一句,他的一举一行,甚至连他眉毛的一颦一蹙都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忧思,对祖国的拳拳的的赤子之心。

   电影追溯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结为连理后飞往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要描述了钱学森归国时受到美方的各种阻挠,他在新中国领导人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以及他在当时国家在航空事业一空二白领导一帮有干劲的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对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作为冯卡门的得意门生,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在航空工程理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造诣,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聪明智慧。

   由于对航空方面所做的贡献,美方给予他一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当然不在话下。

   吃穿不用愁外,所接触的都是一些上流社会高级领导型人物。

   可是当他提出想回国祖国时,美方却一直阻挠。

   先是拘禁,再是搜查行李笔记文稿,最后是4年监视。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然而他心向往的一直是那片热土,那片他期待的能种出“苹果”的土地。

   “我们来到美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吗?”这句他对好友所说的话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可见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期间一直没有改变他的目标,坚定,不渝。

   或许这就是他不向美国屈服的力量,跟随着他那颗心。

   影片另一大亮点就是钱学森与其夫人蒋英之间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蒋英放弃了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歌唱事业,跟随钱学森飞往美国。

   在他身边为他打理好生活一切琐事,照顾培养好子女。

   在钱学森事业高峰期与他一起共享幸福快乐;在被美方监视时,蒋英在他背后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共度那段煎熬的岁月。

   当然影响是相互的,钱学森在夫人的影响下,爱上了音乐。

   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蒋英一直陪伴着他,不离不弃。

   钱老晚年倍感对妻子的愧疚,然而蒋英不仅没有怨他,反而非常理解他那颗爱国心,那份心系国家人民,一心只想国家繁荣昌盛的'感情。

   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可以少一个成功的女高音歌唱家,但中国绝对不可以少一个钱学森!对啊,中国不能少造出两弹一星的钱学森,不能少心系国家与人民的钱学森,但中国也不能少舍小家为大家的蒋英。

   心怀坚定目标与理想,努力勤奋,落实每一处细节,对自己充满信心,做最好的自己!

   在自己那方净土上种上可口馋人的大苹果!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向钱老致敬!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

   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

   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

   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

   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

   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

   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弃每一个人。

   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

   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

   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

   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redchina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

   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可以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

   ”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还算美好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全校师生一起观看电影《钱学森》。

   从影片中,我们不仅对科学家钱学森爷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钱学森生于1911年,享年98岁,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中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殊荣。

   这部影片,简单明了的阐述了钱学森爷爷光辉的一生。

   解放前,他在美国求学。

   学业有成以后,在国外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当他得知了中华人民成立的消息时,这位热爱自己祖国的海外赤子,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重返自己的祖国,准备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

   可是,因为当时钱学森爷爷已经是一位才学渊博的科学家,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美国政府使用各种手段阻止钱爷爷回国,并把他关进监狱。

   在留居美国的科学界人士鼎力相救下,他才获得自由但是还是不允许他回国。

   从此,他就更加发奋的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中国政府历经周折,他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钱学森爷爷回国后,对航天的研究没有丝毫的松懈,更是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进行科研。

   当时的中国科技很很落后,科学家也很稀少,他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从事教学,手把手教学生。

   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

   经过他带领众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单合一”也顺利的完成。

   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挺起胸对着外国人高喊:“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钱学森爷爷是个很乐观的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东风二号却不幸发射失败。

   当时,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

   钱学森爷爷却安慰战士们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二’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咱就给它射上去。”在钱学森爷爷的鼓励和带领下,战士们积极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国家,由科技贫瘠逐渐变成了科技强大的国家。

   在电影电影接近尾声时,画面上钱学森爷爷和蒋英奶奶的那段对话,更是感人至深。

   钱爷爷对蒋奶奶说:“如果你不是嫁给了我,将会成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而蒋英奶奶坚定的回答:“在中国,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可以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触很深。

   钱爷爷的爱国行为,令我感动;他不计个人得失的举动,令我敬佩;他的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令我震撼。

   他不仅有着爱国的精神,还有着高尚的品德。

   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

   他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尽管当时祖国的科研条件很落后,生活水平也极差,但他从没有任何的怨言。

   因为他心里装的是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想得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国强大,他想为祖国科技建设和腾飞,竭尽自己的全力。

   钱学森爷爷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他用自己一生,谱写了热爱祖国的英雄篇章。

   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的行为和他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国“科技人”,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尽心尽力,推动着我们新一代的“航天人”,向着更高的科技高峰努力攀登。

  -->

钱学森观后感篇八

  钱学森,钱学森,19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毕生实践着科学报国信念的奋斗历程中,钱学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洁,充分展现出一位科学大师的高尚风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钱学森观后感篇九

  这个暑假,我读了《钱学森传》,说到钱学森,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一生国家做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钱学森年轻时曾在美国留学,因为在美国的出色功绩,在美国成为了世界世界著名的航天事业科学家,在美国很有声誉,红极一时,美国人曾经称他为“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虽然美国给了他非常丰厚的物质奖励,也给了他极高的荣誉,但是他人不忘记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急切地希望回到祖国,但是事以愿为,钱学森被美国人留了下来,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回国,他再次准备回国,却被美国政府所拘留,但是因为他忠心报国的炽热之心,得到了四面八方的援助,这才被政府放了出来。几年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

  这就是钱学森,一个一心为国,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的伟大科学家。

钱学森观后感篇十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

   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

   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

   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

   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

   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

   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

   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

   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

   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

   他,就是钱学森。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爱情点滴,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们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通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

   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

   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

   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

   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了所有的人。

   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

   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

   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钱学森观后感篇十一

  《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对钱学森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他是一个“宁可回祖国种苹果”,也不愿对祖国坐视不理的男人,他是一个甘为祖国牺牲一切的英雄。是的,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会的元素,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人来扮演,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所以你无法评判别人的人生价值。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强者,那么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尽的竞争之中,这个社会需要有人来扮演弱者,也有人愿意扮演弱者。

  我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说我有一个消极的思想,相反,我是一个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我追求的就是成为一棵草。虽然不能像树一样,人们远远的就能看到我,但是我不在乎,因为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欢的是草的淡然与宁静。我喜欢那种平淡的,你也可以说是平庸的生活,但是我喜欢那样。我没有什么很高的追求,我只要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只想以后能有一个美满的生活,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只要衣食无忧。我只想一辈子做一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过我的教书匠生活,我喜欢的就是这份安静。你或许会觉得它太过平淡,太过乏味,太过无聊,但是,请不要对我下结论,因为这是我的理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上一篇:岗前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护士(汇总14篇) 下一篇:保育员心得体会短篇 体会保育员心得体会(实用13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