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攀登者观后感(实用15篇)

2023-10-01心得体会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攀登者观后感篇一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攀登者观后感篇二

  每次跟爸妈去爬虞山,是件非常惬意的事。一开始我总是步伐轻快,逐渐变得气喘吁吁,继续艰难地坚持,终将会到达山顶。那一刻,举目远眺,一切美景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攀登者》。看完走出影院,我才发现,原来“登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特别是攀登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等待攀登者的是深不见底的冰缝,极低的温度,能把人吹到几公里外的狂风……生命在这一切面前会显得尤其脆弱。

  但是,山就在那,外国人还质疑中国人爬不上自己的山。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队员搭起的“生命阶梯”的帮助下,于1960年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但是,又因为丢了照相机,拿不出证据,被外国人嘲笑。十五年后,又经历了无数人的牺牲,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峰峰顶,向全世界宣告珠峰的中国高度!

  山就在那,攀上去,山就在脚下。

  其实,不仅仅是电影里,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都有一座座山。就说我自己,除了学习之外,还在攀登着的山——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因为我坚信只要不懈努力,总有一天会到达登峰。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不也是因为这一句话,成了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相信,我们都可以成为勇敢的攀登者,一起加油!

攀登者观后感篇三

  彳亍在山间小道上,多少旖旎风景都不及雪花。天空,一朵朵雪花飞速下落,落在耀眼的衣装上。洁净的雪花,晶莹的光亮,闪了我的眼。闪我的眼,不仅是雪花,还有《攀登者》影片中一颗颗中国心。

  勇气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座落在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1960年,中国与尼泊尔在讨论珠穆朗玛峰归属于哪个国家时,中国首先提出一国一半,尼泊尔的大使却藐视我们说:“贵国连珠穆朗玛峰上都没有踏上过半个脚印呢!”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但还是组建了中国登山队。

  60余名中国登山队队员,誓死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从来没有训练过这样的登山队,也没有先进科技做支撑,带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坚持

  他们登山成功后,回到祖国,但因为没有录影资料,他们登山的事实就被多国否定了,最后,中国登山队被解散,三个人因此分开。方五洲被下放当锅炉工人,许多人都质疑中国登山队是否登上过世界最高峰,甚至有人还砸碎锅炉房玻璃,以此嘲笑他、打击他。

  1973年,国家决定再次组建中国登山队,并举行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测量珠峰行的高度。听到这一消息,方五洲哭了。不久,国家通知他去登山训练营报道。在训练营中,方五洲为证明3分钟能完成最艰苦的体能测试,亲自示范成为众人领头雁,也证明这13年来,他从没有放弃过登顶,一直在坚持体能训练。

  因为他不想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只有勇往直前,只有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心中的梦想成真。

  信任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登山队不再有窗口期。而徐缨带领的气象组,却宣布:通过科学推算,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相信留学归国的徐缨,就是选择相信科学。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靠着对科学的信任,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如果奇迹有颜色,那就一定是信任科学。

  一个勇气,一种坚持,一份信任,给予我们前进力量是无穷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了共同的信仰,一直在努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让我们为自己鼓起勇气、拥有坚持、互相信任,一切不再是梦幻。

攀登者观后感篇四

  昨天,经老师推荐后,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突发意外,致使相机丢失,未能留下登顶证据,这一次登山未获得国际认可。

  13年之后,中国攀登队再次集合,第一代攀登者的故事激励着第二代。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与重重困难后,中国队终是再次登上了珠峰之巅,将红旗插在了珠峰之上,洗刷了中国攀登者们近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是第一代攀登者队长牺牲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句话语。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所有攀登队员誓下的诺言,只要不倒下,就坚持到最后一刻。

  数次攀登珠峰,克服的是自然极限,耀眼的是不朽精神,闪光的是无畏信念,铭记的是爱国热血。无论风暴,雪崩,冻伤,亦或是截肢,殉难,牺牲。永不放弃,勇往直前。这些可敬可佩的付出和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凝聚在一起的,是不灭的民族精神。

  当我看到张泽饰演的曲松林,像孩子般扑在方五洲怀里,放声大哭时,我的鼻头也是酸的,无论身处何方,看到这一幕,都难免回心酸,眼泪是用情至深的证明。

  其实,我们都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都要面对风雨,碰过绝壁后,找到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伴随着爱与使命,责任与勇气,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我们看这些电影,不单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英雄,更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英雄不老,品质长存。

攀登者观后感篇五

  国庆假期里和女儿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受了,既惊讶于电影院超级的音响,又惊讶于影片的内容。

  《攀登者》这部电影是以1960年我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背景,然后展开的一系列的情节内容。主要是1960年5月国家登山队登珠穆朗玛峰,中途遇到大雪崩,队长牺牲,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舍弃摄影机,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带领队友曲松林和杰布最后登顶珠穆朗玛峰,曲松林为登上峰顶脚趾冻坏。他们为自己能够登上峰顶而自豪,国家人民也为他们登上峰顶而骄傲。但是他们因为摄影机的丢失没有拍摄360度影像,国际登山队并不承认他们的壮举。之后国家困难登山队解散,三人各奔东西。方五洲下放到锅炉队,不放弃锻炼身体。回到家乡放羊群无奈的选择,而曲松林回到国家登山队,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1975年国家重新号召组织国家登山队,几个人重燃热血,全国各地招收的登山队员加紧训练,历经重重困难,最后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这部电影给我诠释了最好的答案。当时1960年世界各国都有攀登爱好者登上珠穆朗玛峰,而我国却没有人能够完成,遭到了世界各国人的嘲笑。所以当时他们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为了测量中国高度,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执着之心,也是他们的信仰。只有我们的人登上山顶,录出影像,升起觇标,测出中国高度,才算完成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

  里面井柏然扮演的李国梁,印象深刻。他的一句台词说,你们这一代人总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担起重责,是时候把重担交给我们,让我们来分担这份责任。李国梁也用自己践行了他的这句话。为了保护摄影机,为了不连累队友,牺牲自己。让人不仅潸然泪下。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怕牺牲努力奋斗,终于迎来最后的胜利。

  平凡中出英雄,让我们向平凡的英雄致敬!

攀登者观后感篇六

  一大波登山运动员聚集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为着同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登上珠穆朗玛峰。

  这是因为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却主张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这个我们怎么可以答应。尼方认为中国人没登上过珠峰,所以珠峰与中国无关。

  中国人怎可忍受这般挑衅,为了国家主权,在1960年,国家组织200多人集结珠峰北坡大本营,只为冲上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证明珠峰的一半是属于中国的。最终三位勇士成功登上珠峰,本以为各国终于可以承认这个事实,可惜,我们登顶时并未留下影像资料,这给别人留下了怀疑的把柄。

  所以1975年,一波新的登山队再次为了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这一次,多了些年轻力量,李国梁、杨光等,还有为登山队保驾护航的以何缨为首的气象队。他们登山队面对的是狂风,路滑,陡峭,低温的恶劣环境。每次狂风都会给登山队的前行带来巨大风险!屏幕前的我随着他们时而高兴时而担心难过。正当我为李国梁到达第二台阶时欢呼雀跃时,他们竟因为意外滑下第二台阶,导致李国梁即将坠入悬崖,为了保护相机,他为此牺牲自己。看的我心如刀割。可是悲伤并未停止,随后何缨为了保证登顶的顺利进行,拖着肺水肿的身子爬到风口联络方五洲,只为他可以安全登顶,可以重新测量山的高度。

  在登上路上,还有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可是他们死的光荣,英勇为国。看了整部影片,只想说身为一名中国人,倍感骄傲。

攀登者观后感篇七

  反正,我相信你,还会再一次踏上珠峰,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题记

  行在山间小道上,多少旖旎风景都不及雪花。天空,一朵朵雪花飞速下落,落在耀眼的衣装上。洁净的雪花,晶莹的光亮,闪了我的眼。闪我的眼,不仅是雪花,还有《攀登者》影片中一颗颗中国心。

  勇气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座落在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1960年,中国与尼泊尔在讨论珠穆朗玛峰归属于哪个国家时,中国首先提出一国一半,尼泊尔的大使却藐视我们说:“贵国连珠穆朗玛峰上都没有踏上过半个脚印呢!”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但还是组建了中国登山队。

  60余名中国登山队队员,誓死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从来没有训练过这样的登山队,也没有先进科技做支撑,带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他们迈出了第一步。

  坚持

  他们登山成功后,回到祖国,但因为没有录影资料,他们登山的事实就被多国否定了,最后,中国登山队被解散,三个人因此分开。方五洲被下放当锅炉工人,许多人都质疑中国登山队是否登上过世界最高峰,甚至有人还砸碎锅炉房玻璃,以此嘲笑他、打击他。

  1973年,国家决定再次组建中国登山队,并举行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测量珠峰行的高度。听到这一消息,方五洲哭了。不久,国家通知他去登山训练营报道。在训练营中,方五洲为证明3分钟能完成最艰苦的体能测试,亲自示范成为众人领头雁,也证明这13年来,他从没有放弃过登顶,一直在坚持体能训练。

  因为他不想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只有勇往直前,只有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心中的梦想成真。

  信任

  1975年,经历了两次冲刺顶峰失败之后,登山队不再有窗口期。而徐缨带领的气象组,却宣布:通过科学推算,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方五洲相信留学归国的徐缨,就是选择相信科学。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靠着对科学的信任,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如果奇迹有颜色,那就一定是信任科学。

  一个勇气,一种坚持,一份信任,给予我们前进力量是无穷的。新中国成立xx周年,xx年春华秋实,xx年不屈不挠,多少人前赴后继,为了共同的信仰,一直在努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未来,让我们为自己鼓起勇气、拥有坚持、互相信任,一切不再是梦幻。

攀登者观后感篇八

  吴京作为近些年来在我国动作片演艺圈中的当红演员,可谓是每部影片一推出就获得了无数好评。我想,很多人都是很喜欢吴京的,从《狼牙》到《战狼1》、《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每一部电影都能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而此次作为献礼影片的《攀登者》也符合吴京作品的一贯风格,让很多观众都为之动容。这些动容也许并不是来自于多么华丽的场景,不是来自于多么精致的画面,不是来自于多么精彩的对白,仅仅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人心头一颤。

  在登山时候,最令人害怕的其实不仅仅是山体上突如其来的风暴,还有那渺无希望的惯性步伐。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在面对暴风雪时很容易杯弓蛇影,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而他们的恐惧感又会席卷整个团队,造成恐慌。而在这个时候,“使命感”便成为了所有人的精神支柱,成为了纯化队员的必要武器。

  使命感到底有多重呢,李国梁队长划断绳索的那一刻,他落下的身体飘下珠峰,像羽毛一样轻盈弱小,但他心中的使命,却似珠峰一般宏伟壮阔。在方五洲临危受命接受嘱托继续登顶的时候,他的生命和全员的生命都显得薄弱不堪,但珠峰的山顶就成为了他们必须坚守的信仰。

  其实,每次看到这类电影时,我们明明都可以猜到结局,明明都知道哪里是导演为我们埋下的哭点,但是每次看时还是有种说不清的感动在牵绕着我们,似乎刻在了骨子里,一直消散不去。

  我渐渐明白了,那些每次看消散不去的是一种使命感,是那些攀登者带给我们的使命感,他们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人生高度”,什么是“中国高度”。

  从1921年英国第一次登珠穆朗玛峰开始,登珠顶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以及登山者不断重视的一件事。虽然我国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在1960年登顶成功,但是因为是夜间作业,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印度实行激进的前进计划,企图一点点侵吞中国西藏的土地。

  而珠峰的另一边是被印度控制住的尼泊尔,在印度教唆支持下,尼泊尔一直不承认珠峰顶是两国国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攀登珠穆朗玛峰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登山运动了,而是一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保卫运动。攀登者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更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斗。

  在影片中的三人说:“前面没有路了,都是下坡。”我才意识到,他们登顶成功了!这场跨越了几个队伍的登山活动,这个在面临生死抉择也毫不犹豫的登山团队,终于在那一刻向世界证明了什么是“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高度”。

  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是什么,是使命!

攀登者观后感篇九

  冰心曾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却不曾看到在绽放之初,它曾经受暴风与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

  如这花儿一般,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中国的五星红旗耸立于珠穆朗玛峰之巅时,成功已向我们展现出它丰盈又明艳的光辉,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背后所经受的种种困苦,番番磨难。

  胸有理想者怀锦绣,这部电影中一位位“攀登者”们,个个自信、心怀大志,渴望与山顶并肩,渴望为祖国争光,于是心中卷起万千浪涛,于是胸中跨过壮丽的山河。有理想,仿佛若有光,于是困难中给予力量,使之不至于气馁彷徨,即使身处险境却仍心存希望,终于在逆风的攀登中收获了自己的梦想,广袤的皑皑白雪中,祖国的壮丽,梦想的来之不易,皆尽收眼底。

  勇于前者得云梯。电影中的风雪大得惊人,呼啸着使人心颤,攀登者难道不畏?非也。他们并非不畏,而只是有着更大的勇气,而只是有着更强的意志,这如同火种般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动着,书写着一份份不畏艰险,勇于前进的壮美诗篇!不是没有失败过,不是没有痛苦过,而只是坚定那份炙热而真挚的勇气,暗自振作,为下一次冲刺积蓄力量。终于,奋勇前进有了最本质的收获,是国旗飘荡的欣喜若狂,是多年理想终得实现的泪流满面。无疑,都是奋进这架云梯所传达的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渴望。

  生活亦是如此,人生长途,难免遇到各种心酸困苦,但又有什么能比那88444.43米的山峰更高哪?但又有什么是真正用踏在泥土上的脚步难以丈量的哪?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颗更加坚强的心,只是需要更添一份勇气从头再来,勇于奋起前进的勇气而已,如此去行,相信吧!成功的花儿也终将向我们绽放。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

  许久不动笔,主要是自身原因,不仅仅是懒惰懈怠,更多的是因为苟且麻木。而《攀登者》却是这些年来少有的让人想说几句的电影,谈不上直抒胸臆,但多少也有几分不吐不快的意味,究其原因大概是有代入感吧。有代入感就能激起共鸣,这也是一部好的电影所必备的,所以,虽然《攀登者》有诸如强植爱情线、配音不合拍、女英雄形象弱化、主角光环过重、部分演员文戏生硬、人物心理转折牵强等一系列已经被吐槽过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仍旧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励志佳片。

  最近两年,偶尔跟人胡乱吹牛说起自己当年跟车行走过川藏、滇藏、新藏等线路时,都能感受到对方微笑中看破不说破的礼貌。想想镜子中那个纯粹的、毫无波澜的中年妇女影像,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自嘲两句掩饰一下窘迫,闭了嘴。是啊,换位思考,一个我这样的人跟我讲那些“过往”,确实像是在吹牛,甚至就连多少年不换的手机抓拍的珠峰日落金山的微信头像,都像是生硬的盗图。

  生活,就像方五洲面前的那个锅炉,它热气腾腾地告诉你,你的位置就在这里,却冰冷刻板地拒绝给予任何解释。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标准的人性让我们畏惧未知,于是除了懦弱地接受,为了活着而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机械地谋生,在按部就班中一点点地让感官钝化和习惯这种钝化,别无他法。最后终于“淡定从容”、“成熟懂事”,变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众生”该有的样子。而方五洲却是“坚韧”的,为了一个“不甘心”,为了一个连希望都谈不上的渺茫的执念,20xx年的简单重复劳动都没有让他放弃一个“攀登者”的信念和锻炼,所以他是主角;方五洲又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时代没有35岁年龄线,他仍被时代所眷顾,这种柠檬式的感受也许年轻的90后或00后并不能充分理解,只是在他最后一次冲击登顶前与徐缨对话提及“20xx年”时,坐在我两边的陌生的同龄男人竟同时发出了叹息;也是这两个陌生的中年男人,在方五洲登顶后挖出20xx年前埋下的国旗并展开它时,又同时发出了喟叹。励志电影总归要给人以希望,正因为多数人的生活不是传奇或童话,人们才更需要感动,更需要源自真实的英雄给予的感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碌碌中获得勇气来对抗生命的平庸和平庸的小挫败。

  屈松林是本片中形象相对最为饱满的人物,一半得益于编剧的高抬贵手,一半得益于张译的精湛演技。他是刚强的,像极了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他凭着一腔不怕死的少年义气率性攀登,他的身上不仅仅是那个叫做“屈银林”的登山队员的缩影,更是1960年、1975年整个登山队的缩影。他死死守在珠峰脚下20xx年看山、看天气,将自创的天气口诀倒背如流,支撑他度过这20xx年苦行僧般生活的`,是血性的不甘和比死亡还要沉重的“愧疚”——为他没能以生命为酬抢救到摄影机。放在时代背景看,这种愧疚是对祖国的;放在生活中看,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本可以轰轰烈烈成为英雄、让伙伴们成为英雄,却只能得到一个武功尽失、伙伴长眠的结局。这并不冲突,家与国、个体与整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本就不可全盘分割,他珍惜李国梁,因为后者被他视作了承载他精神、完成他理想、化解他执念的替身。李国梁的确做到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另一种形式的“实现”,仿佛命运的一个硕大的玩笑。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深知情势的攀登者,他的很多看似武断的决策实际并不莽撞,抛去让人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反而更像是“攻心”之道的战术选择,正如现实中1975年成功登顶的桑珠所说——当年的现实条件下,登顶靠的是“率性”。作为配角,他更像“众生”——“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求不得”,众生之苦皆缩影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的转折来得有些生硬,这也是很多人的槽点,但我却并不觉得牵强。注意一个细节,屈松林拉回了李国梁的尸体,说他学会了“责任”,直到方五洲无线电汇报登顶前,张译的眼中再没出现过执着之光,李国梁牺牲的同时,屈松林这个人物的热血支撑着的不甘、不甘支撑着的执念也随之逝去,他终于低下了头,向生活俯首称臣。形而上的“放下”很难说是否正确,之于更大的宇宙观来说,它当然是正确的,但又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这便离不开对历史的追寻和对现下的探索,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轻松,它一定伴随着痛苦、纠结、反复和牺牲,放下了“执着”也便放下了某种勇气。年少时,常觉得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别人”的要求好难,如今回过头来看,人的一生,最难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囫囵地说服自己总归比内心里左右互搏、痛苦挣扎要来得轻松容易太多。

  我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毕竟中国人有“求圆”的情结。老年杨光在科技的帮助下,终于在近40年后拖着机械义肢成功登顶,这与人物原型是相呼应的,同时也应和了电影开始提出来的主题——“为了未来,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每个人都要有攀登者的精神”。在我看来,最为难得的是,终其一生,他终于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时代是真实的,这个时代里上演的这个无比美好的童话是真实的。适度的懦弱并不可耻,没有人说过只有活成“成功者”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但即使我们已经向生活俯首帖耳,找出无数的借口支撑自己的选择,仍然需要相信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攀登者”的精神拉动着时代巨轮,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父母亲人、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先驱、是探索未知的引航者、是各个领域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是真实的希望之光。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趁着心头还有上午看电视和下午看电影的激荡,借用章子怡在另一部片子里的一句对白,为“攀登者”的故事,同时也是为这篇小文做个收尾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影片有泪点,需多备面纸。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一

  这电影后劲很大,目前已四刷。首先说一下这电影感情戏的时长和全片比起来根本不算长,根本没有什么为爱登山。中间大段大段都是紧张刺激的登山戏,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带节奏的。吴京在这部戏里的动作戏非常精彩,比如被很多人有疑问的酷跑情节,是吴京只用了一根安全绳实景实地拍摄的。特效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电影里登山遇到的雪崩,十级大风,冰裂缝已经绑梯子等情景,效果非常逼真,有一次雪崩的时候,我后面的人一激动踹我椅子一脚,我自己更是全程揪着心,说实话,如果不是穿插的感情戏份能稍微放松一下,感觉看一场电影和坐过山车没啥区别了。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的优点远远大于它的缺点,希望没看过的都去看一下,观影体验是一件很主观的事,听别人的永远不会真正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的。最后说几个我非常喜欢的点,有剧透!

  剧透分割线:

  1,一开始的60登顶,节奏非常好,最后登顶成功发出信号弹,五星红旗被展开,他们用沙哑疲惫的声音喊着祖国万岁的时候,眼睛莫名的就湿了。

  2,方五洲回来去图书馆找徐缨,内心的激动和图书馆的安静,热烈的感情和含蓄的表达,再加上最后的回忆的闪回,非常值得人慢慢品味。

  3,73年国家登山队重建,方五洲拿着信别吃面边不自觉的流眼泪那段,眼泪止都止不住的感觉,吹爆吴京的演技!

  4,训练基地吴师傅大显身手,2分30秒完成所有动作,一气呵成,最后站起来边鼓掌边和张译对视的那一段,眼神和动作真的是超到位!

  5,李国梁牺牲,曲松林拉着尸体回来,和方五洲说我错了,然后痛哭,张译演的非常好!十五年的偏执,隔阂在那一刻终于放下了。方五洲撑住曲松林,挺了一下身体,加上坚定的眼神和一句兄弟,队长的隐忍坚强包容被吴京诠释的非常到位!

  6,几次登山戏中他们遇到的风暴,雪崩,特效都非常好,李国梁掉下悬崖被绳子拽住然后回撞到山壁上,我zqsg的跟着觉得疼了。

  7,登顶成功,方队挖出手电筒给其他队员看,淡淡的说把国旗挂起来,释然的一笑,真的是举重若轻的感觉,我觉得这里处理的很好。

  最后中国高度测量完成,祖国重任终于完成。方队把前的那块化石又埋回原地,15年的委屈和坚持和感情终于有了一个归宿,从山来,回山去,完美的闭环!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句千古名句,被《攀登者》这本书的作者写在了扉页上。

  虽然这并不真实——海拔8848米高空的珠峰顶上,能看到的或许除了白雪,还是白雪。但,我觉得,将此句话写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中国登山队对攀登珠峰的精神。

  我认为,贯穿《攀登者》全书的,正是这四个字:

  中国精神!

  故事,开始于1960年的5月。中国登山队三名队员:多杰贡布、王五洲、曲松林,在夜间成功登顶珠峰,可同由于中途为保护队员而放弃了摄影机,缺少影响证据,所以国际上很多人并不信服,留下了遗憾。

  十三年后,1973年。

  中国登山队再度集结,再度演绎“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13年前的登山队员王五洲,为了心中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背弃”对妻子的诺言,义无返顾地再次离家,加入登山队。

  中国精神,是医生赵军钊“巾帼不让须眉”,在接到登山队邀请时,原地起跳喊出的那声“我愿意!”。这,或许是一句最动听的一声“我愿意”,就像在婚礼上一生的“承诺”,甚至更加掷地有声。

  中国精神,是登山队员李国梁在危急关头,竭尽全力,将摄影机推给其他队员,而选择自己的坠落,“凌空飞向了无底的深谷”。

  最后,九名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虽然没有达到最初二十人登顶的目标,但——无论是登上去的,或是没有登上去的;无论是活着的,或是已经为国牺牲的;无论是健全而归的,或是落下残疾的;每位中国登山队员,都永远、永远地,将“中国精神”留在了巍峨的珠峰上;永远、永远地,将“中国精神”这四个字刻进了世界登山史之中。

  伴随一阵风吹来,那在珠峰顶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正是中国精神。

  四十七年后,20xx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像又是一座“险峰”立在中国人及至全人类的面前。一名又一名医护人员,就像四十七年前的登山队员,勇攀“险峰”,又一次演绎着中国人的中国精神。

  那是方舱医院中,医生带领病人们一起跳起广场舞的乐观和积极态度;中国人的攀登,从来就没有停止;中国人的中国精神,一直都在演绎:

  面对险峰,永不退缩。

  各行各业,都有攀登者。

  只要有中国精神,每个人都是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三

  生活是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尝到苦后甘甜;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赢到最后;生活是一叶扁舟,只有奋力撑桨,才能到达理想彼岸……总而言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只要不放弃,方法总比困难多!

  最近,我看了一部励志电影《攀登者》,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九六零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在经历雪崩、队长的牺牲后,只剩四名队员向最艰险,也是最难逾越的“第二台阶”发起冲击。在攀爬途中,高度不够,四人搭起了人梯,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登山队员只好赤脚登上去,也因此失去自己的半个脚掌。

  成功登顶后,四人在山顶激动的升起了五星红旗,并把红旗装在手电筒里,埋在了珠峰顶上。但由于登山途中为了救队员,把摄像机弄丢了,因此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不被外国人所承认,被救的队员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历经15年后,国家又一次组建登山队,准备测量珠峰的高度,一大批人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赶来,进行紧张的训练,这一次,专门选了一个有登山经验且十分优秀的摄影师。不幸再次发生,在登山途中,又一次的遇到了雪崩和暴风雪,登山队员李国梁献出了自己的年经生命,保住了摄像机。闯过重重困难,登山队员终于又一次的登上了山顶,顺利的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八千八百四十八点一三,鲜红的五星红旗再次再冉冉升起,相机拍下这一历史的瞬间,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精神与强大:

  他们让世界见证中国;

  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

  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

  他们是国家、民族的骄傲!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精神:“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诚非好汉!”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古往今来,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完美生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应当勇敢面对一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低头,像主人公——方五洲一样!

  你要坚信,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生活中,传承攀登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四

  今年的国庆节即将到来,而在国庆档将有多部电影上映,也是竞争激烈。在这其中,有吴京出演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一部就是《攀登者》。相比之下,《攀登者》更为大家所关注。

  电影《攀登者》由吴京、张译、胡歌和章子怡等主演,有了这些实力派演员加盟,这部戏自然是看点很多。不过,这部戏多少受到了题材的限制,使得一些人并不看好其票房。

  对此,吴京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出演这部戏就像《流浪地球》那样,主要还是重在参与,其实只要参与了这个过程,自己也就值了。可见,对于这部电影的票房如何,吴京本人还是很有信心。

  最近,这部戏的国际版预告曝光,据说将在北美和英国同步上映。吴京在转发时,还以“攀登,用实力说话”给自己打气鼓劲。

  很多网友看了新的预告后,认为吴京的确是与众不同。此前的《流浪地球》一开始也不为大家所看好,但上映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以至于跻身于票房前几名的行列,更被誉为开创了科幻题材的'历史等等。

  此次吴京主演电影《攀登者》,虽然主要将攀登者的事情,相信依然会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票房和口碑还是会有很好的保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攀登者观后感篇十五

  国庆节的时候,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由150个队员组成,准备从北坡登顶珠峰。他们经历了暴风雪、冰裂缝、雪崩等重重难关,终于登上了珠峰的“第二台阶”。而此时,登山队只剩下三个人。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2点16分,他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虽然他们登上了珠峰,但是,因为没有拍到照片,所以不受西方媒体的认同。

  1975年,中国登山队又带领了200余人,准备再次登顶珠峰,并打算测量出珠峰的准确高度。在大量的练习和几次的攀登后,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创下了人类首次连续18小时,不携带氧气瓶登顶珠峰的"奇迹!他们还测量出了珠峰的准确高度——8844。43米。

  我们要学习登山队员们顽强的斗争精神。电影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不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

  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中国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上一篇:2023年守边人观后感(实用10篇) 下一篇:2023年寒假社会实践心得(大全14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