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一个人一生对生命的认知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无忧无虑,从不为寿命以及疾病担心的,这大概是在少年时期;一种是拼命工作,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这生命的人,这大概是在中年时期;一种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将衰时,已经与死亡有过真实的或梦境中的交汇的人。
在少年蔡崇达的家庭里,这三种人都有了。
蔡崇达肯定是那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母亲则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为之拼搏的目标是父亲,那交汇过死亡的父亲。
这样一个家虽然有些不幸之处,但看起来十分温馨,似乎没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维持着这个家的是爱和信念。
坚定向上的信念,让他们能团结互助,还有精力互相“演”着对方需要的角色。其实真相早已明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天开始这里有些东西就垮了,你以为他们是真的赞同着对方的决策吗?母亲是真的像从前一样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亲吗?他们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亲的离去么?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劳,也知道对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类显得太过草率。
蔡崇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吗?母亲真的是那个坚强的发出亮光的人吗?
因为父亲,这里的一切都变了。
在重症病房里的蔡崇达,十分享受门诊大厅里嘈杂而且病菌弥漫的“人间味道”,是因为他无忧无虑?不。曾在乡间看见小镇上赶集的人群,挤攘在一起,不嫌脏,也放下以往的优雅,拿着刚削了一半的土豆寻找着熟人。这些每周一次从田野里各个村落相约赶来的人,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为拾起所谓人间烟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与世界有交往。而处在父亲病重期间的母亲,也往来于神祠灵庙之间,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却流落街头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残食。可是,是什么样的食物?是送给柔弱者惯有的礼品——心安。
为什么蔡崇达与母亲时而乐观坚强,时而努力寻找一点给软弱者的安慰?是为了生之乐趣吧。
乐趣是一个不会长存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说如果没有新意,再好玩的东西久了也会失去乐趣。
我们不妨把希望与坚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种乐趣,之于生的乐趣。它当然会消逝,因为这些希望用在这个“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个已经剧透而且没有关卡看不见进展的游戏,它会慢慢变弱,最后在一场暴发中消失的。
所以与其将维持这个家的功劳推与信念这个模糊的功臣,不如归结于生的乐趣。这时走时来,但给人无穷动力的宝物。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母亲的房子。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时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不断奔波劳碌。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女性,倾其一生只为那所谓不可辜负的使命,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所谓尊严而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坚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来是那么不理智,只为那活着的一口气一份情。作者说他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个是邻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断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为玩伴后一心想成为同样的人,不甘变为一介渔夫,但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亲手搭砖砌墙铸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独,香港阿小似乎拥有了一切物质,但内心的空虚还是无法被填满。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来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会为彼此曾经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个9岁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锻炼领导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玩伴,为了让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时整理历史时事大纲,为了不给家里太大负担,努力让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试分数,林林种种,既可悲可怜又似乎引人生羡。但有时,人性的漠然和诋毁,会让一个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颓然。可能会有人天生幸运,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奋斗的方向。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开步伐,愿不愿意拐弯。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很偶尔在浩瀚如海的书城里挑选着下一本书,也是很偶尔地看见了这本蔡崇达老师著作的《皮囊》,书名让我颇有点感触,是因为曾经某人给我说过类似的话,人其实都是一副臭皮囊。当时我虽有同感,但却感受不深。今天特别想看看这本书里是怎么丰富这副臭皮囊的。
两天看完这本书,朴实真挚的语言让我很想一口气读完,读完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读书有感,因为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师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却没办法重述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种很多有感无处释怀的感觉。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给予这本书的评论一样: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皮囊从作者的阿太说起,一位有着极大韧性和坚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岁,经历了白发送黑发,尝尽世间悲欢离合的作者外婆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情或冷酷的事情,她总是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强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带着这股子倔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亲人说,她终于没有了皮囊这包袱,来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们。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写到他的父亲,从父亲为养家而离家奔波,到看似体面地回到家乡,再到把流血流汗换来的积蓄来建一栋让母亲和子女都体面的石板房,父亲背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满载着一家人的期许,这个肉体早已开始臃肿不堪,而随后父亲小生意的一次次失败,也开始慢慢摧毁了一位同样坚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层皮一样,焦虑、沉默...终于在岁月的浊蚀下中风倒下,曾经的石板房也因为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这就像把父亲曾经身上背负的最大的期望击碎一样残酷。而此时,母亲这个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家庭,母亲皮囊中除了倔强还有傲气,她想过用老鼠药解决自己,每当熬不过去的时候都有对生命的动摇,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气,就在她辛苦攒了几年钱之后,她坚决要求要用这点钱重修父亲曾建起来的石板房,这一举动让现在的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拥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们觉得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气,母亲就是要在房子建起来的那一刻推着偏瘫的父亲给全村人体面地说:到时候来家里坐坐。作为子女能做什么,好像只有支持才是他们生命最大的动力。你有必要和他们争执这些钱究竟是放在股市里赚钱还是建个石板房赚钱的问题嘛?你忍心和他们讨论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留下来给我做嫁妆的事情嘛?父母的钱终究就是父母的钱,只要他们用在身心健康之处,乐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亲已经被医生认定无法康复的情况下,每天还在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建立一套蒙蔽自己的虚幻秩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来说,应该比什么都开心,至少父亲没有放弃自己,他在尝试着快乐地活着,所以有时候享受这种虚幻比无情的嘲笑、激烈的争执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张美丽,人如其名,一个美丽开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会嫉妒美丽,更无法接受开放。她因为追求一份浪漫的爱情,而被整个村唾弃为生活不检点,最后逼得只能私奔。之后的故事如电视剧一般狗血而接地气,女孩在外打拼开回来全村人鲜有见识过的高档汽车,身着高档服装,面带精致妆容,顶着那时代还觉得难以启齿的离婚头衔,带着很多钱回到这片曾经抛弃过她的土地,她为什么还回来,她是不是要证明她还是曾经的她,只是现在过得很好。她在村里开了几个酒楼,给学校捐赠,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后仍然是她曾经的故事,最后这个奇女子的经历也很坎坷,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地凄凉,最终她倒在了亲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语暴利,社会的不接纳之中,这种舆论暴利现在社会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郁,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生,他们的皮囊里除了负担着自身的肉体,还附带着周围千千万万和自己有关甚至无关的肉体,举步维艰,终有一天要撑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风的出场,震翻全场人的气势,这种招摇迅速区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风的保守派和愿意为他甘倒涂地的马仔派,最终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马仔派的各种形式的膜拜和溜须拍马,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虽然是一群孩子之间简单再不过的故事,却道出了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后,香港阿小的眼里,保守派和他毫无交集,从此陌路;马仔派,永远也只能用来跟着,因为这辈子即使他自己有多无能也瞧不起这些人;他最佩服那个曾经帮助他,给他很多谏言,真诚对待他却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个人。
天才文展的结局,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初中的少年,先天兔唇,家庭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这点运用的特别好,他学习很好,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他的领导姿态,每件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是有人嘲讽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说: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我意识到,文展内心始终是要获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所以那些对自己某方面极度自卑而产生的斗志有时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为他往往充满了仇恨。最后的文展为了生活不得不为其低头,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经誓死也要离开的故土,看着他微驼着背,疲惫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却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是对自己的冷漠。其实冷漠也许正是失落、怨恨;对自己的无奈、不甘心,种种复杂心情最好的遮挡物,毕竟冷漠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丝丝残存的尊严和傲气。
引用蔡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由若干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在读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后感触颇深。故事的主人公为两个叫“阿小”的人,其中一个镇里的阿小,另一个则是香港阿小。镇里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渔民家庭,全家捕鱼为生,自己却下决心长大绝不做渔民,要走出小镇。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一种孤僻。另一个阿小,之所以被称为“香港阿小”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发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镇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时间。在两个“阿小”的脑海中都有那么一个“远方”,因此,他们似乎可以轻视周围的一切,他们不屑于活在当下。对于香港阿小来说,香港是个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准备”的生活里。他经历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错位中,他能够接触到这个世界最发达的东西带给他的刺激与诱惑,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似乎落后于几十年之久的乡下。他肆无忌惮的消耗着眼下的时间,活在幻想之中。当他真正移民香港时,却发现与那个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个圈子里,他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他依然是孤独的。家庭遭遇变故后,亲友纷纷离他而去,让他感受到城市世态炎凉的一面。不能不承认,他们之于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过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来,乘坐拥挤的交通,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时间一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会到所谓的家,准备第二天的演出。与之相比,镇里阿小的命运似乎要好些,他曾经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发誓自己绝不做渔民,重复父辈的工作。他曾经因能接触到香港阿小的待见而骄傲,仿佛得到了重视,即便染上了种种恶习。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离去和不再联系而失落和伤心。他曾试图抵抗生活,与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留长发,每天骑着摩托车狂飙,直到经历一次严重车祸后,才安心的与父兄一起去捕鱼,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儿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两个阿小这样的人,他们都生活在“错位”之中,生活在对未来的无尽想象之中,他们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脑海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可当愿望破灭,他们又会陷入极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错位”源自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钱、权利等),却有着远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理想”时,他们会被“理想”所拖累,既丢掉了当下,又永远不会达到想象中的“未来”。好比香港阿小,他们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会认为小镇里已经容不下他,他属于香港,像电影中一样,打耳钉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街上狂飙才是他的生活。而事实证明,在香港生活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学校中被认为是‘粗鄙“的乡下人。由于能力有限,在父母这座靠山不在时,他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最终沦落为一名维修工。所有发生这些无关命运,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认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样地,小镇的阿小也曾有过豪言壮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离他格外的遥远,远到看不到,摸不到,几次打击后,他放弃了抵抗,认清了自己,从此甘心捕鱼,甘心在小镇上生活,成家,立业。他很幸运,因为他提早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的后半学期,整个学校像传销公司。老师整天说,别想着玩,想想未来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借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三天读完此书,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并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过电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过的乡村,学校,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这期间也有对过往的种种质疑,追忆,探究和假设。
反复又把我带到那个从小酷爱读书,急于借此了解世界,和自己内心对话的影子前,似乎过去的`这些年都白过了,如同作者一样,到现在都没明白我究竟要怎样的生活,怎样回答我直面的人生,总感觉被现实的世界拖着在蹒跚躅行,突然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的焦虑和愤怒疑惑无奈!不得不说,文中对于人物内心的独白雕琢的务实而细腻,是我喜欢的风格,潜意识中享受于此的同时也在将其归于自己语言的储备库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这样的笔触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
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么慢,我没有回答。
到底为什么?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以前读书总是希望快点读完,拿着厚厚的一本书,首先就没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页页地翻过去。读完了,也就没有了。
多年不读书,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觉。今年重燃对读书的渴望,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不自觉地对着一段文字反复翻阅。看着那直击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无忧无虑的幼年,喜乐交错的童年,迷惘无助却又满怀梦想的少年。
其实我也不是从来没有审视自己,只是仅仅怀念和叹息。如今回想,我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一件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我发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也有太多该做的事没有做,而它们已经不再等待,我再也无法弥补这缺憾。
书中提起很多对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墙筑起,两颗心总是贴不到一起。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皮囊》是由作家严歌苓写的,这本书记载了作者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其中也有一些作者对于生命、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一些感悟。
在《皮囊》这本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其中,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家庭时,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者用极其感人的语言描述了和家人的感情。同时,书中也有一些描写乡土的内容,这些内容中包含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在《皮囊》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关于生命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悟。作者认为,生命就像流水一样,有时候平静,有时候汹涌,有时候会突然停止。因此,作者呼吁我们要珍惜生命,尽可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皮囊》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小说,它描绘了作者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其中也有一些作者对于生命、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一些感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人对于《皮囊》这本书的评价。其中,有一位评论家说:“《皮囊》这本书是严歌苓对于生命的一种感悟和思考,它描绘了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最后,我想说一些自己的感悟。通过阅读《皮囊》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我明白了只有用心去经营,才能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想告诉大家,珍惜生命,用心去经营友情和爱情,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