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一
我是否在做梦?丝绸之路上寻觅塞北的诗歌,塞北的粗狂,塞北的空旷,塞北的荒诞……
我,我最亲的表弟,半夜时分就驾车从兰州疾飞,先到武威,随之就冲入了我向往已久的河西,我在地理书的彩页上忘情欣赏过的陇上明珠。后来从电视的屏幕上飘影而过的河西画面,又一次萌发思恋,她是昭君出塞是一路飘散的泪珠,还是汉武帝挥戈征讨的大汉铁骑的马嘶弦响,是浩瀚的沙海,还是无比绿意盎然的大小各异的绿洲,是梦中都响得响脆而悠远的驼铃,还是小麻驴拽着的小驴车和赶车的老头……都诉说着这千年粗狂而豪迈的诗风。
我这个山村娃娃总觉得,西北的美景,多在乡村。
武威市东北角的民勤县,是我品味沙漠小镇风情的第一杯烈酒:民风淳朴,我们发农药,我们没到一处,店主都热情招待,把当地最好吃的人参果和甜瓜,端给了我们,来自陇原之东的客人。民勤,给我最大的影像就是,大多数妇女,在盛夏时,尽然头裹厚包巾,口戴厚厚的口罩!一时风起,沙尘滚滚,她们的行头就排上了用场,阻挡风沙的袭击!
我们发了货,在归途上也遇上了沙尘暴:漫天沙烟雾蒙蒙,太阳也黯然失色!恰如陇东秋雾四起,所有车在沙雾里,慢行,不敢加速,眼见的不足五米路面!老王师傅也快速摇起车子的先前大张的玻璃窗,打开雾灯,手握着车档,脚踩着刹车,眼盯前方,神情好严肃!车内的气氛好静,马达声,好亮,我们的呼吸声也是彼此听得挺清晰!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1-10集观后感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三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500字
河西走廊观后感600字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四
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包括龙首山、合黎山等)之间的狭长低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走廊底部海拔多在1200—1500米之间,以敦煌一带地势最低。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杭州暮秋游乐活动,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湖西茅家埠的“赏芦品茗”了。茅家埠是近年开发的一个景点,位于杨公堤中段,除节假日外,平时游客不多。据村民介绍,“茅家埠”之名,源于明清时村口埠头布满茅草,野趣横生而得名,这里也是著名“上香古道”的起点。旧时,香客到天竺拜佛,先在湖滨雇条小船,一直摇到茅家埠,泊船登岸,人们向西仰望,只见远处天竺山双峰削立,形同“天门”,知道佛国圣地就在眼前,香客便焚香祈祷。多数香客在茅家埠吃了素斋,沿着“上香古道”直奔天竺、灵隐。沿途寺庵、斋堂、商铺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从湖滨到灵隐开通了公路,游客改乘汽车前往灵隐寺,这条“上香古道”才渐渐沉寂。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五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六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200字左右
观看河西走廊观后感300字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七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八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九
央视用一部大气磅礴、画面精良的纪录片,将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绎出来,展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十集的纪录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过片头,总感觉那满天的繁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各种历史人物与故事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浅薄。
片中结尾: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包括经济与文化,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我对历史不甚知晓,但却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纪录片中,讲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从不知晓的人和事,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为,是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使在异国他乡,经历各种逆境的张骞,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鸠摩罗什,在被关押17年,仍未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还有那个历史书中的奢靡浪费的杨广,原来是一个胸有壮志致力发展经济的一代有为帝王,正如记录片中所说,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古人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画,无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运往国外而震惊世界时,心中有些许的感伤和无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篇十
对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早有耳闻,只感觉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名字。河西走廊作为中原王朝对外扩张的一个窗口,见证了华夏文明与西域各族之间的交汇融合。我花了一周时间看完这部记录片,且不说叙事手法和bgm,就单单是用时间把人物的一生简单勾勒一下就会产生一种超脱时间的悲壮,就足以让人对历史产生足够多的敬畏。
该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记述和再现的方法与纪录片《敦煌》相似,但制作水*却又高于《敦煌》。雅尼为其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和配乐与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气又变幻多端,音乐展开后那种宽阔的气势,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令人震颤流泪。河西走廊攫取了历史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这里既有张骞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行万国*,吐蕃与蒙古会盟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欧洲使者鄂本笃争取去北京大使的资格,林则徐颠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对于天下从未忘记这里,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这样的个体书写,在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中想象性地还原历史、传奇,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政治、经贸、文化地位。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个地理标记,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和使命。绵延不绝的*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继承发展弘扬的光荣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些这里的故事,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永恒。最后一集有一段整个路程的回顾,让人满心感慨。各个时期的人们在河西走廊上驻足,与它同生共息。这一段词也载满了我的所有丝路情: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