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一
昨晚看了《走近科学》感触挺大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农民在赶牛时,用鞭子抽了下牛;就在这时,他的头脑突然很痛,原先他脑伤了;当他到医院检查出有个异物,当医生把异物取出来时,发现异物是一截钢丝;警-察检查了现场后发现他是因为鞭子有一段是用铁做的,抽打时,地上正好有石头;铁的碰到石头断了一截,那一截有反弹回去冲进了大脑所以这样了;可是,他很幸运,没有后遗症。
这件事,都是因为操作时不细心而引起的,它们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觉得,只要做事细心、认真,它们完全是能够避免的。于是我决定,以后做任何事,即便是一件小事,我都要细心认真得完成它们。
《走近科学》是我十分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所以,我自然看过许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这次一样的认真;也是长久以来唯独一次,得到了如此丰厚的收获。
本期节目讲述的是古时的作战兵器----三弓床弩。顾名思义,三弓床弩由三张弓组成,其中第三张弓方向与其它两张弓相反,目的是为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镞的射程,而上弦则是由绞盘旋转拉动挂钩来实现的,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然而,这件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利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期节目中介绍的“能人”又让我们领教了三弓床弩的风采。
“能人”名叫吴景刚,是一个着名的木雕工艺师。他以往成功复原出了诸葛连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对床弩测试历程,却是一波三折。
床弩第一次发射,仅有29米远,实在令人大失所望。随后的几次测试,箭镞都是无力般的矮矮的飞出几十米一头栽下来。难道三弓床弩只是一个传说?吴景刚不相信,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两弓之间的弦卡在了滑轮上。可是即使纠正了失误,床驽也不肯认真“工作”。吴景刚仔细推敲,认定是弓的张力不够,于是重新设计、叠加了三层竹片,又对弩箭进行了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床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称好。
世界上每个人都犯过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误而放弃实践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努力提高实践本事,增强创新意识,更要进取的学习科学文化只是,为自我插上梦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学”,去证明自我。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二
20xx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三
袁隆平,中国大地上一个平凡的农民,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地耕耘着;袁隆平,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危机。他用平凡的一生谱写了不平凡的辉煌。他是伟大的,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在跃进时期,在每个人都为自己自保而忧心的时期。他却能够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他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的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当袁隆平高声地喊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我为他鼓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说白了,就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一口饭吃。这个愿望,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在当是却是那么地遥远与美好。但是,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不断地向前呢?我想,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
袁隆平的心中有一份爱,他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在他的心目中,每一棵水稻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在他的心目中,它们就是他的孩子。它们寄托他“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美好愿望。他可以在倾盆大雨的夜晚冒雨去看望他的孩子们,他会废勤忘食地照顾着他们。就连小小的水稻,他都对他们付出了感情,更别说全世界的人类,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爱啊!
袁隆平是一个无私的人。但他的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之后,他所想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声会有多大。而是想到了尽快将杂家水稻普及全国,全世界,让世界的所有人民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旦有新的突破和发现,就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同伴,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同时他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研究专款,用来组织全国同行共同研究,把申请到的研究课题分配到全国不同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分类指导、合作攻关,不但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而且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各路大军协同作战的局面。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他完全忘记了个人的得失。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四
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业教育及科研工作者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历经艰难险阻,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他为水稻业带来了巨变,使水稻亩产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百分之七十。
观赏了这部影片后,我感触颇深,袁隆平的精神给了我莫大启发与鼓舞,袁隆平科学家成为我十分崇拜和敬仰的人,他的事迹和形象已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我认为我们要以袁隆平科学家为榜样,学习他的高尚品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事业和爱生活。
袁隆平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人。他不仅为人正直,待人诚恳,还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看书、游泳、下棋、打篮球、听音乐、拉小提琴,什么都来,样样都会,且像摸像样,无人能比。“一粒种籽改变世界”,袁隆平科学家以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使他无愧于科技伟人的称号。
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我读出了,做人要有信念。在他研制杂交水稻的那个年代,正值解放初期,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区,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袁隆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志要研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但是在他研制水稻的那成百数千个日日夜夜里,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支撑着他,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使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我读出了,做人要执着、勤奋。爱因斯坦说过“99份努力+1份聪明=成功”,他尚且这么说,又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袁隆平每一次小小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
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我读出了,心系人民不仅要求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同时也要勇于创新。他就靠着他那股脚踏实地的劲儿,不怕苦不怕累,他相信“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就不一定不能成功”。我们之所以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五
201x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六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七
应市卫生局组织,衡阳市中心医院职工于7月22日在红旗剧院观看人物传记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动幽默的插叙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我们与袁隆平教授的距离,伟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见:
坚持
自第一次发现野外杂交水稻已有十余年时间,袁隆平的研究仍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众多专家教授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出了质疑和反对,要求他放弃研究,袁隆平气愤地说:“难道历史上没有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实现?外国专家做不出来的事情我们就一定也做不出来?”很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不能坚持实现梦想。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有这样一句话,“成功在大后天早上,大多数人放弃在后天晚上。”
大爱
在影片中有多处袁隆平教授向发展中国家人民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的片段,袁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普及到菲律宾、埃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推广2.3亿多亩,增产水稻200多亿公斤。
外国记者问他:“对于您的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各国学习和使用您有何看法?”
袁隆平说:“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我希望杂交水稻技术能被世界人民尤其发展中国家更为广泛的运用,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大爱无疆,这种爱突破了区域和国家的局限。
不息
片尾,外国记者问:“您如今还会继续从事超级杂交水稻积水的研究吗?”
79岁高龄的袁隆平举起了手,“生命不息,梦想不止”,顽童般留给镜头一个灿烂的笑脸。现在,袁隆平久居长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在会见有关学者时,他对使用计算机数值算法计算最优化水稻的株型空间分布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生命携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机,生之所生,生生不息。
袁隆平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并不过分:功德无量。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八
20xx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那是世界的福音。
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九
专业:会计学2001
学号:20402010104
姓名:杨峰
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我在我们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中观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剧中的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真实再现了袁隆平数十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影片从小事落笔,以袁隆平普通人的情感和品格体现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报效祖国的情怀、将生命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在逆境中敢于探索的坚定执着、于简单处见不平凡,于朴素中见大情怀。
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为实现这个梦想,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一辈子为此奋斗不止。然而,通过观影,我们才知道,他的科研之路曾走得那样艰辛。
炎炎烈日下,要观察要测量;风里雨里,要护好苗,避免夭折。风吹日晒、挽着裤腿、赤脚下田是袁隆平工作的常态。天灾难料,可能会让精心培育的秧苗毁于一旦,但人为的恶意破坏更是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
有一次,红卫兵冲到袁隆平家中,将他家盆里的水稻苗全部践踏毁坏,导致前功尽弃;在海南三亚农场,试验田里的禾苗被别有用心的小人全部破坏,袁隆平看到眼前惨象,顶着倾盆大雨,在黑夜中,痛心疾首,仰天长呼: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在那黑白颠倒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一名心中有大爱的知识分子想顺利地搞科研,是何等艰难!
“研究了十来年,交了一张白卷,这项目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吗?我看还是取消项目,停拨经费算了!”“外国人都没有研究出来的,你还能研究出来?”面对上级领导的质疑和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袁隆平掷地有声:“不管怎么样,就算是停拨经费取消项目,我决不放弃!”有一次,为了寻找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不小心掉进沼泽地,如果不是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及时搭救,袁隆平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事后,他还风趣地说道:阎王爷见我没研究出成果,还不想收我呢!“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在袁隆平身上,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无论遭受怎样的阻力,他始终初心不改。远离新婚的妻子和初生的孩子,远离年迈的双亲,带着他的助手远赴海南搞科研,一去就是几十年。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袁隆平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所有的精力汗水。当他的爱人告诉他,“父亲已经走了”,袁隆平痛苦地双膝跪地,泪如泉涌,充满了深深的自责。看到这一幕,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回望党史百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漫漫征途中,有太多的时代英雄让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舍弃小我,胸怀祖国,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幸运的是,袁隆平遇到了成洪涛这样的好领导,爱才惜才,理解并支持袁隆平。成洪涛担任省农业厅厅长后,还亲自带着专家赶到海南听取汇报,在众人都反对继续实施项目时,成洪涛力排众议,态度坚决,在人员和财力上都给了袁隆平莫大的支持,也给袁隆平带去了信心和力量。
在影片的最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高产量的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当地村民载歌载舞,鞭炮齐鸣,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可贵。“袁隆平让咱们吃饱上饭,过上了好日子,他是咱们的大恩人哪……”村民洗十八带领着群众齐刷刷地向着袁隆平鞠躬跪谢,这一跪,让袁隆平红了眼眶,电视机前的我,也濡湿了眼睛。
他的身上,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定力,有对艰难险阻的乐观豁达,有卷起裤管的朴实无华。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袁老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魂魄早已浸润山川,辉映大地,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功勋袁隆平观后感篇十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国母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亿中国人民。
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