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造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造精神1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引领,就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四个维度去研究中国精神。
历史维度:中国精神是贯通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国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沉积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寻梦、追梦、圆梦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一系列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时代特色的中国精神。五千多年来,中国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就在于有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与困难对抗的坚韧,也有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坚定,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一路走来铸就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又是中国精神的铸就者,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所创造的共产党精神谱系构成了中国精神最重要的内容。从1921年7月23日上海石库门初心的起航,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上初心的昭示,再到2021年7月1日天安门上初心的传承,践行初心的征程上丰富了中国精神。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精神在历史和时代发展中闪耀光彩。因此,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精神跨越历史,穿越时空。中国精神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传承,也对历史革命文化里面的精华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面的内容进行了联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精神的内容还将继续发展和丰富。
现实维度:中国精神是推动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引
中国精神是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代人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会变化,产生于实践的中国精神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精神凝聚了每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彰显了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英勇杀敌、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战争年代烟火气息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是战火纷飞年代里中国精神的鲜活体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形成了一大批体现中华儿女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里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示。进入新时代,中国精神与当下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中国精神,比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公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发展的最新体现,是中国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因此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精神不断在变化了的实践中进行创新性发展。
理论维度:中国精神是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中国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精神的发展不是无章可循、无规可遵,它的发展也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从理论维度探究中国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当代中国精神的理论起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支点是马克思主义。
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国精神的基础,提供了中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资源。中国精神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屹立在强大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也是最基本的中国精神内容。每一代的中华儿女必须传承这些价值观念,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精神意蕴,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时更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创造出更激发人心、展现中国人面貌的中国精神。当代中国精神跨越历史、超越时空,一边联结历史,一边又引领当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点的。具体来看,首先表现为中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把中国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使得中国精神具有了时代特征。同时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非凡历史,赋予中国精神新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精神不断融通新时代人民的价值追求,在其表述内容和形式上具备鲜明的新时代色彩。
实践维度:中国精神是激励民族前进的重要力量
中国精神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为我们实现共同理想、远大理想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共同奋斗提供精神动力,为全国各族人民承担历史责任、完成历史使命凝聚力量。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传递出来的就是个人对祖国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来阐述民族精神,这将继续支撑着我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激发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创新实践。因此中国精神绝不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简单相加,而是把二者有机融合,转化为中国人民抵御风险和挑战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创造未来。
总之,中国精神是历史的,它既表现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为了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前途而流血牺牲;也表现为新时代中华儿女致力于脱贫攻坚,为了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而鞠躬尽瘁。中国精神又是现实的,它引领当下,凝结了当前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当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造精神2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善于运用这一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强化政治领导,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合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维度,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与西方的现代化有着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现代化。可以说,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维度,不断强化历史主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史,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赓续奋斗的现代化建设史。早在建党初期,陈独秀、瞿秋白等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曾在相关文章中探讨“现代化”概念;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经过28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从建国初期周恩来初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努力一以贯之,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和发展逻辑,标志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我们要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维度,始终做到自信自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不同国家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正确的中国道路,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领导力量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前进方向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战略部署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指导原则上,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首要任务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实现路径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安全保障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世界方位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维度,深入践行“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人民幸福目标对党的奋斗方向的引领作用。在发展内容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性,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首要任务,不断创新为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深刻揭示了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与现实关怀;在发展标准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在人民群众拥不拥护、高不高兴、满不满意、赞不赞成的深刻检视中,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在发展归宿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追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体现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发展保障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制度优势,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更为主动的磅礴力量。我们要聚焦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扎实办好就业、养老、吃水、行路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加大弱势群体关心关爱,积极实施技能提升、岗位适配、创业引领等系列行动,不断拓宽收入来源、稳定增收渠道,确保群众生活更富裕、公共服务更普惠、基本保障更坚实,真正把“民生之盼”变为“民生之赞”。
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造精神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提法将中国发展道路提升到了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最新概括。作为社会进步的指示器,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文明成果的总和,而且是贯穿在种种文明成果之中的内在原则,是一个社会在实现自我进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由于不同社会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所以人类的现代文明也就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时,不同的文明形态也折射出不同的文明逻辑。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社会革命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其所蕴含的新文明逻辑,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
从社会主义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不仅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崭新的文明形态。马克思衡量文明的价值尺度主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实现人类解放,推动人的发展,便是社会主义的文明追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差别,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别。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奠定的主导原则是从“以资本为逻辑”转向“以人民为中心”。是驾驭资本力量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还是牺牲人民利益而服从资本增殖逻辑?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文明分野。对此,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在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上与资本主义相界划。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向“以人的独立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跃进的历史时刻,既要保持现有的文明成果,即“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同时也要摆脱资本逻辑的异化状态,迈向以人为本的文明新境界。
从现代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由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应该复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也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只能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现代化道路的差异同时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异。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现代化成果应当涵盖超大规模人口,这与一些西方国家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征,现代化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与一些西方国家依赖高能耗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这与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而谋求原始积累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在西方文明的限度上展开,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的合理形态。
从中华文明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马克思始终关注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东方古国,反复思索这些文明传统深厚的非西方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诸如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特别是对中国,马克思既批评过中国封闭落后的状态,“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也预言过“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现代转型的理论从预言变成了现实。通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从求出无门、饱受欺凌的境地中超拔出来,使面临亡国灭种深重危机的文明古国从此站稳脚跟,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重新焕发生机。中华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现代转化:正是现代经济建设,使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从自然经济翻新到市场经济;正是人民民主政治,使中华文明的政治载体从封建王朝跨变成共和国家;正是伟大社会变革,使中华文明的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正是对外开放交流,使中华文明的交往尺度从闭关锁国扩展到世界历史。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传承有序,但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条件却发生了深刻改变,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古老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形态。
从全球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具有民族传统根基,同时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长期以来,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人类文明呈现出“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总体格局。随着当代中华文明的和平崛起,古老文明转变成为“新兴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版图。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自信开放的当代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引领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引领人类文明的全面转型:以邻为壑、本国优先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发展壮大的选项,反而是这个文明日渐封闭、走向衰落的标志;弱肉强食、零和博弈不再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局,合作共赢、和衷共济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出路。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关系。面对多元文明,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表明,曾经甚嚣尘上的“文明冲突论”完全可以避免。
总的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道路是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跟跑道路,也是终结“历史终结论”、告别“西方中心论”的并跑道路,更是社会主义推动社会进步、追求人的解放的领跑道路。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仍然在路上,还在自我展开的过程中呈现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