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2023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实用(22篇)

2023-04-04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

  塑诗词文韵之魂,聚时代奋进之力。眼下,春回大地,姹紫嫣红,春意正浓,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党员干部不妨来一场“春日诗词大会”,从中汲取先贤智慧和力量,实干争春早、建功新时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热烈而奔放,绽进取之姿,展初心风采。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春光无限好,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唯有珍惜人生大好时光,不负春光不负韶华,才能拥有人生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争春没有四季之分,正所谓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每个季节都有花儿绽放。只要想拼搏进取,想干出一番事业,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发。只要我们把握好、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虚度光阴,不蹉跎岁月,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我,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浓烈激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沿着自己理性的目标坚实向前迈进,那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四季如春”,让自己脚下无悔、不留遗憾。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慎独而静思,显清廉之态,守纪律底线。

  “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仍然能够按照道德原则行事,不做任何有损道德品质的事。争春,并非一拥而上,人云亦云,而是要沉着内敛、清醒理性、独立自主,沿着自己的步调进行,否则就会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必须严以律己”,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党员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更要善于“慎独”,要在独自一人时“三省吾身”,扪心自问:自己这一天是否尽到了为官之责?人民群众对自己是否满意?自身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离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哪些差距?其实,这样的自我“检视”既是一种谦逊姿态,也是一种自净能力。只有这样勇于自我革命,方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才能切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对党绝对老实忠诚,成为廉洁奉公的好干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爱众而亲仁,怀赤子之心,增民生福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花凋零,化作泥土,滋养母体,其心当赞。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儿子,服务人民、奉献人民是自己的天职和本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眼下,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和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依然任重道远。党员干部当争做那朵“落红”,化作造福人民的“春泥”,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心为民,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赶考新答卷。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三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四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这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联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齐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貌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能够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五

  泱泱华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虽历经岁月沧桑,却更显芳香。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已经历了两年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数字化与传统书写冲突尖锐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抛弃传统的书写转而依赖于键盘,不必再传承中国书法?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必须传承和发展。对中国书法的废弃,会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解读中国书法的内涵,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圣火更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书法生于文人的世界。文人们用优美的线条、刚柔兼济的笔锋对汉字进行艺术化创造,将其形态与意蕴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且看颜体,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正气凌然,展现出其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气质;而怀素的狂草则全然不同,笔画简练飘逸,潇洒自如,无需刻意而为,笔下自有一番乾坤,展现出的则是其存天地于心的浩荡,以及遨游天地无所待的逍遥。可见,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历代读书人展现自身审美与理想的重要途径,也是读书人修身养性,积极入世的重要表达。

  中国书法长于文人的世界,兴盛于文人的时代。从追求曲线美的金文书法到派别众多的两汉书法,我们看到了读书人对于书法的热爱与初步探索;从平和潇洒的魏晋书法到刚健大气的隋唐书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繁荣,更是一代又一代文人对于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能够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在于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大胆创新。

  从这番对中国书法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书法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中国书法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内外兼修的人文情怀。而天人合一、内外兼修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把中国书法这种中国传统文华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之根紧密连接起来,中国书法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与汉字书写和中国书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应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内外兼修的情怀融入书写和书法中,将书法的精髓融入到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将数字化的快速传播等优势与书法发展相结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和谐共生。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大中华。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其中。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更应该深刻解读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之根,更好地传承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愿中国书法,更具魅力;愿中国文化,与天地并存;愿中华文明,与日月齐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七

  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们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唱低吟出岁月的旋律。

  ——题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我们的文明,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这样地冲出了历史的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了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发扬。

  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开始,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经历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文字构成的汉语,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汉语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亦能传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式风情,慨叹着人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国文化,千年风韵,文字夹带着纸墨的香气,被深深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千秋万古,世事浮沉不会使文人骨气和情怀泯灭,却只能激发文人的悲怆和责任。厚重文化渐渐被冷落,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其背后的点点滴滴?在漂迫流浪中,余秋雨演绎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烟雨迷雾中,余秋雨用平淡却又璀璨的文字再现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辛酸。漂泊流浪,烟雨平生。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文字穿过时间,越过空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飞鸿。汉字,她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无休止地涌进街头巷尾时,在《论语》与《三国》《红楼梦》被相继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铺天盖地时,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寻到一个国学教育机构呢?梦里花飘落,这不是春的悲伤,而是夏天的果实已经孕育。在漫天飘飞的花瓣里,光复汉语文明是多么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

  浅吟低唱,我听到她如诗的歌声;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气息;举目遥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里,幽幽地叹息。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代传一代的辉煌到如今的没落,传统文化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让人不禁遗憾。毛笔,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字的代表。没有毛笔,就没有那千古绝唱的《离骚》和《史记》,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毛笔已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书法课,每个人都要会写书法。日本的毛笔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而我们呢?这也许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汉字的态度。汉语,它绝不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泛黄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是它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汉语不是我们文化载体的工具,它是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骨气与精髓!

  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文明的诞生与消失、衰落与兴盛中,在与我们一同到来的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它就这样延续至今,而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我们统一的文字有着关联吧!我们有孔孟哲学,有百家争鸣,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我们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呢?它岂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承载得起的?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个个精致的方块字,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种深深的哀怨与忧伤。我们不是文化的闭关锁国者,所以也应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宝,保护我们大树的根基。拯救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补救国人的精神内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八

  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九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又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除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有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收入,就让人大跌眼界。试问: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20__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护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从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

  一、我终于找对了人生的方向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要怎样做一个人,我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在哪里。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几年的学,上了十几年的班,还是不知道人活着为了啥?记得从上初中开始,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就一直让我迷惑,甚至苦恼。上班后,我便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视同于我的薪水与地位,认为这些就是体现我人生价值的。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终比较顺畅。可薪水与地位让我满足时,我也没快乐,还是心无主宰。我经常愁眉不展,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是这样吗?生命就这样渐渐老去而已吗?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越努力,越迷惑。现在我知道,我走错了方向,当然越走偏离的就越远。

  以前,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教我。我认为女人同样要打拼天下,心里认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没有价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极不合格的,尤其是「妇功」一项,基本女人应会的,我全不会做,除了会上班。家里的活我不太会干,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儿子吃幼儿园,我们在单位吃食堂。当老师讲到「妇功」时,我都很惊讶,心想:女人还要会这个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识不对,努力的方向不对。如今,我可以说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对了人生方向,走的快点、慢点都没有关系,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对。我是幸运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还有许多人,同样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没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继续拼搏奋斗,生活在茫然与黑暗之中。所以,我认真地学习,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缘的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化解我多年积怨。

  抚平心头重创事情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五、六岁时,我看到有一次母亲很喜欢一件旗袍,因舍不得钱而没买,那时我就有一个理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母亲买好吃的、好穿的,让母亲天天享受女儿的爱心与孝心,让母亲为有我这样的女儿而骄傲。从小,我没什么大的志向,心里就想着到那时,看母亲笑容满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规划着以后如何孝养母亲。

  但在我还没有能力供养母亲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当时我在读高中,这个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与父亲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吗?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安心在家上学,母亲治好病就会回来了。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回家,怎么突然治不好了呢?母亲走时,我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成这样了?我一时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在母亲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想过母亲会治不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我还等着要孝顺母亲呢!

  母亲就这样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我还要上学。我认为,我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毕竟我还有父亲,我还有家。可后来,在短短的一年里,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又找了一个女人,经常不回家。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骑不了车,我与一个女同学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我们走到胡同里时,突然有一双黑手从后面把我按进了雪地里。我回头一看,一个蒙面人,我吓得大叫。也许是我的大吼大叫吓跑了那个坏人,那个坏人跑后,我瑟瑟发抖,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回家后爸爸还是不在,我给爸爸写封信,告诉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还是不在家,后来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与弟弟有一个家就行。可后来,这个希望也破灭了,父亲与继母结婚,把我们的房子卖了,带着我与小弟住进了继母的家。

  继母原是一个四十多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性格特别怪,很厉害。按理说,继母的家也应该算是我们的家,可在那个家里,我就找不到一块属于我的安全的地方,经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遭来了大骂。当时,我只想找一个安全的角落,钻进去想我的母亲,舔我的伤口,可没有。当我们受委屈时,父亲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亲不再能保护我们了,不再是我们的依靠了,我与父亲反抗,我更加想念母亲。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1、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临江仙》或许让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但负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呢?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万里长城迄今为止已有千年的历史,经历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挺直的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孕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它是民族危难时的保护伞,以坚固的身躯抵御外敌;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明珠,不愧让毛泽东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叹!何为中华文化之根?凝聚着不屈、顽强、百折不挠的长城,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何不展现中华文化之根?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生苦史,尽在双筷间”上圆下方即为筷,作为中国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它普通而又常见,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美味,与人人共享生活的美妙,它蕴含中华文化、蕴含“精”“美”“情”“礼”“天圆地方”,何不展现中华文化之根?

  “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美食一向是中国人所喜爱的,各色菜肴,展现博大而又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于古,有着东城肉名扬四方;至今,有着《舌源码》系列的美食席卷潮流,也亦有着家常小菜展中华文化;中国人一向对美食有所考究,在中国不同地方菜肴也展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淮扬菜作为国宴上的主菜,在g20峰会上,向世界展现中华美食的魅力。无论古今,中华美食都包含着人民对生活的希希望,对中华文化的展现,将中华美食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中。

  无论古今,都有不同的人事物展现中华文化,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的根上。在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有的模样,为什么?因为他有“根”,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他的根。落叶归根,心力交瘁的它们仍然回到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而我们亦是如此,无论走多远,飞多高,根植在我们血液中,中华文化亦不会变。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始终记住“根”是什么,因为我们同是华夏子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中华文化的辉煌。

  中华文化重在弘扬,重在培养,继承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永恒动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不移的守好伟大而又精深的中华文化,守住孕育我们的中华文化之根。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固行。中华文化走过千年,经久不衰,熠熠生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入落实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我校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统筹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弟子规》的背诵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背诵量达到一半即可,在升入三年级之前争取达到全部会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达到人人会背。举行了全校的《弟子规》背诵大赛,抽查的学生背诵流利,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行孝的美德。要求各班召开了《弟子规》诵读班会,举行了《弟子规》背诵比赛,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弟子规》的学习效果。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天早自习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诵读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诵读为主题的班会(少先队统筹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主会场的直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我校召开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出了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少先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开始了特长教育活动。特长教育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总之,我校在校长的高度重视下,统筹安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症”,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八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十九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时时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与古之先贤心心相应。自己修学不得力,正是因为对恩师、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缺乏恭敬心,才会让烦恼习气障碍自己。而恭敬心不够,也就证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够,自己是否时时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时时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自己身体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检讨仁、义、礼、智、信,自己没有一样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感恩“传统文化讲座”!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领导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十

  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了参天大树,没有底层坚固的地基,就没有那高楼大厦,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利用其寒假时间去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他们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所学文化,其根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们应该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下去,作为学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风采,学习历史,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伟大成就,古人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发展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有其独特性区域性,21世纪的现在,倡导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促进国与国之间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阔,更长远,既要借鉴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争做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中华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更加要不断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其中的变化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现在传统文化的气息还随处可见,春节贴春联,守岁等悉数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其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的革新,让新年更加的热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请同学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偶然看到央视一套播放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很快便被其深深吸引,节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现场观众深深陶醉于中华古诗词美韵之中。其中有一位叫鲍比达的经典传承人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港台地区著名华语音乐人,作为从小成长在菲律宾家庭、在外飘零了半生的游子,他以一首改编的《游子吟》让全场观众泪目。他说:“68岁,一切还不算太晚!这次我会留在这儿......”

  没有想到,古典诗词竟能穿越千年时空而历久弥新,放射出无与伦比、灿若星辰的夺目光芒,仿佛有股神奇的力量,将所有人的心紧紧牵连在一起,赋予后人以深刻启迪和恒久感动。

  生活于物质充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有大把的时间去刷屏、追剧、挥霍,却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世代相传的经典作品,用心感受这些积淀已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家领导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牢记中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把文化的根脉留住。

  领略文化之美。传统文化擘画了中华大地美轮美奂的壮阔风景。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有山的沉稳、水的秀美,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南的灵秀、漠北的辽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地的厚重、天空的旷远,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飞流直下三千尺”雄奇壮丽的庐山瀑布,亦有“落霞与孤鹜齐飞”声威古今的滕王高阁……祖国大好河山尽藏于文人墨客笔下,给予我们无限美的享受。

  体悟文化之情。传统文化饱含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既有叙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怀才不遇的落寞,也有抒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建功立业的豪迈;既有“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思,亦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时伤逝;既描绘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真挚爱情,也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志趣。古人借助文学作品巧妙寄寓了自己的充沛情感,抒发了高洁志趣和情怀,令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

  传承文化之魂。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有的倾注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的彰显了包容精神和集体意识,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的表达了谦恭仁爱思想,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体现了自力更生、拼搏奋斗精神,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辟诠释。品读起来,让人意味隽永,掩卷而思,赋予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是前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瑰宝。水有源,木有根,守望共同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把文化之根留住。珍爱中华传统文化吧!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或许,这一切还不算太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妈妈亲切地说。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中国传统文化,我真的超爱呢。

上一篇:2023年《活着》读书心得200字 《活着》读书心得300字左右(7篇) 下一篇:最新国家安全教育日的心得体会500字 国家安全教育日教育心得(六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