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通用12篇)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1
张桂梅同志扎根基层,以身作则,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她事无巨细地照顾学生,在教育上她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她为了信仰不顾自己身体,带病坚持,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都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位教师!
整整十年,年年有奖。张老师十九次获奖;勋章一年比一年多,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奖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有3万多元的奖金,她捐给了灾区,捐给了比她更困难的人,捐给了解放前就入党的农村困难的老党员。刚刚获得的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的奖金30万元,她决定捐给政府,用于一所贫困山区学校的建设。何止是献出奖金,就是每月领到的工资,张老师都只留给自己100元的生活费,其余都统统用于慈善事业──她刻薄自己到了"两年没吃一顿肉"!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级领导、同事、或好心人买了,硬往她身上套的。荣誉越多,勋章越多,张桂梅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复叮嘱她:"张老师,为了孩子们,你也应当善待自己!"最近,张桂梅又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
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张桂梅的身体虽然两次经过大手术,现在肺部也有病灶,但她行善助学的义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张桂梅却说:荣誉是人民给我的,应当让它为人民造福。张桂梅[1]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
,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她立德树人,始终坚持一线言传身教,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给予困难学生母亲般的呵护,深受师生和群众爱戴。她敬业奉献,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在与时间赛跑和病魔抗争中,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在张桂梅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
有大我的家国情怀、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张桂梅同志是教育战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代表,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党爱教、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学习她教育扶贫、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学习她以德施教、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自觉将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奋斗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只争朝夕,锐意进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2
张桂梅同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个50岁的人,她以优异的成绩园满完成了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业的同时,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在教育同行中享有盛誉,这是她多年来热爱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的结果。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牢固的群众意识,坚持不懈地无私奉献,以火炉般的工作热情得群众认可,树立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的观念,只为群众服务。
张桂梅同志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第一个到教学楼帮学生开门、开灯。五点五十分,学生オ陆陆续续从宿舍赶往教室。晚上十点半,学生回到宿舍,她一直坐在宿舍楼的门口,看着学生们在宿舍里、走廊里读书、背书。直到十一点半,所有学生睡下,她才回房间休息,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半,又第一个来到教学楼。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她先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却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她像春蚕,像蜡烛,更像不知疲倦的孺子牛!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爱岗敬业、忠贞不渝的高尚品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张桂梅同志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少年丧失母亲,青年丧父,中年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但在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顽强地站了起来,担负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负起了一个伟大母亲的责任。从担任孤儿院院长到创办华坪女子高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她付出了多少辛勤和汗水,她用赤诚爱心托起了无数孤儿和困难学子的人生梦想,以勇者无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执着顽强、勇于担当的精神,续写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面对着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情,使我萌芽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使她们拥有一个公平教育,让他们的希望飞越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这个想法,年过半百的张桂梅同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这期间她想了多少办法,遇见多少挫折,但是面对挫折与困难,张桂梅同志说,“顾及着自己的面子,维持着自己的所谓的清高,我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想着想着,我为自己的儒弱而生气。”就靠这份坚韧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华坪女子高中创办起来了,心系大山里的孩子,面对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爱付出,为教育而付出,为了祖国的明天而付出,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执着追求、坚韧不拔、鍥而不舍、无私奉献的壮丽诗篇。
20__年,张桂梅获得兴滇人オ奖。她将3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小学改建校舍。在张桂梅的关心、帮助下,20__年1月,学校用张桂梅捐赠的30万元盖起了兴滇人オ奖教学楼,全校350多名学生搬入了新修建的教学楼安心的学习。这只是张桂梅同志伟大事迹的一部分。在18年里,张桂梅同志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命运放在心坎上,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关爱学生,竭尽所能、倾尽所有,为发展华坪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和收养孤儿,还时刻把山区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3
格林纳达圣乔治港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端。3年前,和平方舟曾造访圣乔治港。就在和平方舟即将离港的前一天晚上,迎来了3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格林纳达卫生部长斯蒂尔先生的父母亲和弟弟。
“我父亲是福建人,他曾经是一名船工。”斯蒂尔先生的华裔母亲深情地说,“几经磨难和周折,他才在这里扎根、生存。20__年,我曾在你们船上进行了脚趾手术,恢复得非常好。3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要再看看来自父亲故乡的军舰和来自故乡的亲人,向你们当面致谢。我为身上流淌着中国血脉而自豪,我一再教育我的孩子,我们的血液里,有着祖辈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坚韧品质,什么困难也不要害怕。”她向我海军官兵送上了亲手制作的巧克力。
海外华人,无论生存之路怎么艰难,内心深处对祖国和对中华文化的爱,历久弥坚。
9日上午,和平方舟按计划驶离圣乔治港。虽然已过每年7-9月的飓风多发天气,但当天的风力仍达7级。
驾驶室里,任务指挥员和船长郭保丰沉着指挥,和平方舟破浪前行。当天在驾驶台值班操舵的正是军士长印达军,一招一式听从船长的口令,执行得分毫不差。
“你紧张吗?”记者问他。
“不紧张,20__年参加菲律宾人道主义救援,风浪可比这大多了。”印达军说。
20__年11月8日,菲律宾遭遇超强台风“海燕”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19日,和平方舟接到赴菲律宾灾区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命令。在短短2天内,来自全军41个单位的官兵迅速赶到舟山集结,1400余种、35吨医疗物资迅速从各地发往舟山军港。21日11时,和平方舟启航直奔菲律宾。
救灾如救火,时间紧迫。任务指挥员下令:“关掉减摇鳍,穿越风浪区,全速前进!”
倘在平时,舰船通常会以30度的斜角航行迎接风浪,但斜角航行船只就会走斜线,抵达目的港的时间就会延长。为了尽快赶到灾区而顶浪航行,船只就要经受剧烈的纵摇考验。
“很多船员都吐了,尤其是从未出过海的医护人员。整整77小时、1300余海里的航程,有的医护人员吃不下一口饭,还有的坚持吃了吐、吐了吃。当船穿到浪间谷底时,只见两根水柱从两侧的锚链孔冲上来,船头又拍下重重的浪花。我们的船驶进莱特湾时,海都是黑的,说明台风把海底都搅了一遍。”印达军说。
“执行那次任务时,你只有26岁,头一次遭遇这么大风浪,心里害怕吗?”记者问。
“我不害怕。因为我就站在首长边上,他们一点都不怕,我就觉得没必要害怕。”
当地灾情严重到什么程度?“我看到了被连根拔起的树飞到岸边的二层楼顶上。”印达军说,“我们的医生都是好样的。我们的船太大,靠不上码头,只能坐小艇上岸前置医疗点,浪大时下小艇,因为颠簸剧烈是很危险的,但我们的医护人员都很勇敢。船刚到莱特湾10分钟,指挥员就带头下小艇了。”
和平方舟从指挥员到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好样的,真是英雄的集体!
孙涛参加了这次任务。为期16天的医疗救援任务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员2208人,住院病人113人,手术44例,并为2600名灾民送医送药,得到了菲律宾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灾害救援区域国际专家小组的高度评价。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4
一个国家、民族要生存发展,不可没有雄风锐气;一支军队要打胜仗,不能没有铁骨血性。在“硬骨头六连”即将迎来命名50周年之际,重温这个英雄连队74年的辉煌历程,学习领悟习近平主席关于“军人还得有血性”的重要论述,深感“硬骨头精神”作为军人血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对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必须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培育敢打必胜、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锻造新一代官兵的血性雄风。
军人的血性源于对打胜仗的追求,坚持用硬骨头精神砥砺有我无敌、所向披靡的杀气
军人的使命感总是与他的热血一起激荡。军人生来为战胜,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打赢一无所惜。军人血液里只有充满对使命责任的担当和对打胜仗的追求,才能做到逢敌亮剑、有我无敌、所向披靡。“硬骨头精神”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三股劲”,又有战备思想过硬、战斗作风过硬、军事技术过硬、军政纪律过硬的“四过硬”,无论是一人拼杀11名敌人的“拼刺英雄”刘四虎、一次俘敌20余人的“特等战斗英雄”尹玉芬,还是威震老山前线的“小尖山16勇士”,都彰显了敢打硬拼、刺刀见红的血性杀气。在经受血与火考验的战场上,这种英雄气概能够激发无穷的力量,把对胜利的渴望转化为英勇杀敌的行动。
坚持用“硬骨头精神”熔铸军人的血性,必须始终牢记“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树牢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多年的和平环境,容易使官兵的尚武精神弱化,甚至出现练为看、演为考的不良倾向。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战备思想教育,引导官兵时刻想着打仗,时刻准备打仗,在日常养成中真抓实备,坚持把训练演习、比武考核、遂行任务作为培育战斗精神、砥砺血性虎气的主阵地,按照“真、难、严、实”要求,特别是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战场环境,把对手设强、把情况设险、把困难设足,让官兵在逆境、困境、险境、苦境中锤炼拖不垮、打不烂的顽强意志。
军人的血性源于对生死观的感悟,坚持用“硬骨头精神”激励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豪气
“战士军前半死生”。军队为战争而存在,而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解决好如何认识生死、如何面对牺牲奉献的问题。历史上,无数中国军人“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留下了一曲曲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慷慨壮歌。在“硬骨头六连”74年的光辉历程中,一茬茬官兵平时勇于奉献,战时勇于牺牲,义无反顾用鲜血染红战旗,诠释出“自己死兄弟战友生”“个人死国家民族生”“肉体死精神灵魂生”的无私情怀,彰显了军人血性的崇高境界。勇于牺牲奉献,始终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重要法宝。
军人,就是要勇于直面血与火、苦与累,张扬一股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青年官兵是沐浴着和平阳光长大的,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一些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有所削弱,对国家面临的复杂安全形势关注不够,对可能随时上战场准备不足。坚持用“硬骨头精神”熔铸军人的血性,就要不断强化官兵保家卫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基因,持续抓好军人职能使命和军人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军队职能的重要指示,学习中国历代军旅诗词的名篇佳作和讲述革命传统的红色传记,用一代代“硬骨头六连”官兵舍生忘死、岗位奉献的典型事例,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军人价值观、生死观,奠定随时准备打仗、随时捐躯为国的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官兵舍生取义、勇于献身的热血情怀,真正做到平时不怕苦、战时不怕死,甘为打赢付出一腔热血。
军人的血性源于对荣誉的崇尚,坚持用“硬骨头精神”催生勇于争锋、舍我其谁的锐气
军人血管里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就会为荣誉而顽强拼搏;军人心田里播下了崇尚荣誉的种子,就会为荣誉而英勇献身。作为全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最高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硬骨头六连”的连史就是一部崇尚荣誉、追求荣誉、坚守荣誉、创造荣誉的生动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六连官兵始终把维护荣誉作为神圣责任,叫响“困难面前有六连、六连面前无困难”的钢铁誓言,锻造了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英雄品质。
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取向,也是激荡军人血性、催生无敌锐气的不竭动力。坚持用“硬骨头精神”熔铸军人的血性,就要学习“硬骨头六连”崇尚荣誉的精神追求,注重用好单位历史传统、英模典型等宝贵资源,大力表彰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构建珍惜荣誉、争创荣誉的制度机制,激发官兵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强烈愿望。
当代军人的血性,不同于江湖游侠的斗气,而是信念与使命的结合、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坚持用“硬骨头精神”熔铸军人的血性,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武装官兵,以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固本培元,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凝心聚气,以过硬的军事技术精武强军,真正把军人的血性豪气灌注于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中。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5
啃硬骨头,不得不提中国军队的一个连队,该连是敢于啃硬骨头啃出来的。此连叫“硬骨头六连”,战争年代以刺刀见红威震敌胆著名,来自陆军第1集团军。
今天,1月22日,是该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52周年。
这是一个神奇的连队,令多少人为之向往和羡慕。
六连是全军唯一被国防部和两次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5位元帅为六连题了词。
是唯一一个在《邓小平文选》里出现的连队。
最牛的还是这个连队能打仗、打胜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硬仗、恶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战137次,用刺刀杀出了“硬骨头”的英名,涌现出刘四虎等15名战斗英雄。
学习硬骨头六连,不忘初心,保持优良传统的精神;
学习硬骨头六连牢记使命,能打胜战的精神;
学习硬骨头六连坚忍不拔,勇于牺牲的精神;
学习硬骨头六连苦练内功,练兵练实的精神;
学习硬骨头六连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6
厄瓜多尔瓜亚基尔港
厄瓜多尔是和平方舟此次任务的最后一站。和平方舟在此开展的免费医疗、学术交流、设备维护、文化联谊活动,受到了当地民众和军方的欢迎。
厄瓜多尔陆军司令罗克·莫雷拉中将和中国驻厄大使王玉林出席了和平方舟举行的甲板招待会,双方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甲板招待会是和平方舟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通过各种文艺演出,增进双方的友谊。
和平方舟水兵军乐队的一曲民乐合奏《喜洋洋》,拉开了欢乐的帷幕。女兵表演的古筝《彩云追月》,音色优美,让大洋彼岸的厄瓜多尔军人感受了东方艺术之美。甲板招待会的“压轴戏”是水兵桂江波精彩的沙画,更让外方赞不绝口。当外方得知他不仅擅长沙画,还是能做一米长的船型大蛋糕的炊事兵时,情不自禁地送上掌声。
22日上午10时,分别的时候到了,船长郭保丰驾船出港。进出瓜亚基尔港的航道特别长,郭保丰看到,迎面而来的厄瓜多尔海军和民用船只纷纷拉响汽笛表达敬意。舷号为RA70的厄海军青博拉索巡逻舰舰长弗莱哈·厄内斯托还通过甚高频用中文说:“非常感谢和平方舟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帮助和服务,我们爱中国!”
20__年1月18日,圆满完成“和谐使命-20__”各项任务的和平方舟,在参加智利海军成立200周年纪念活动后,返抵舟山某军港。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大洋洲到中南美洲,和平方舟航程31500海里,诊疗50884人次,辅助检查26231人,实施手术288例,还拜会和接待到访国的国家元首、军政高层230余人次。这些数字每一个都是有温度的,蕴含着真诚、健康、生命和喜乐,彼此加深了从军方、官员到民众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认同。
和平之舟,扬帆万里,代言中国。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7
亦师亦友 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一点都没改变,他一如既往地选择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朱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团队成员魏薇告诉记者,团队每一个成员他都悉心指导。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错,他会“骂”你,但“骂”过之后就不记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难题,他会教你,但教过之后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朱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有着不同的领域,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制定专项指导。”团队成员杜飞回忆,她读博时有次在弥勒的葡萄园中做实验,寻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会减产的方法,但总找不到原因。正烦恼时,朱老师来到葡萄地边,裤脚都没来得及卷就迈进地里,走到身边询问情况。“就这样,朱老师和我在葡萄地里试验了好几个小时,了之前的困惑。”杜飞说。
朱有勇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不是新鲜事。“每年年底石林县的试验田里三七出芽时,朱老师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和大家蹲守田边采集资料。”团队成员金怡吉说,从进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项目组以来,连续4年朱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资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为农民解决问题。”在团队成员叶辰印象中,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他一定雷打不动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师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他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从不假手他人……朱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叶辰说。
在团队建设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几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奖金设立“朱有勇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云南农大的优秀师生,以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们都愿意和朱老师沟通。”团队成员朱书生说,和朱老师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觉中你就没有了与院士对话的压力、与长辈说话的拘谨,有的就是挚友之间的闲谈。他从小学聊到中学、大学,从校长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烦恼和心中的忧愁。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8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__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9
“我庄严宣誓: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平等仁爱……”正在执行“和谐使命-20__”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8月17日在汤加医疗服务间隙,隆重举行重温《中国医师宣言》宣誓签名活动,喜迎首届“中国医师节”。
怀仁扬帆新时代,和谐征途铸忠诚。和平方舟满旗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两条标语格外醒目。仪式现场,全体医务人员军容严整,佩戴红十字袖标,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随后在“我的职责我尽责 我的岗位我担当”主题横幅上签名。活动结束后,医务人员又迅速投入到繁重的医疗服务中。
“点赞中国,点赞中国军医!”自6月28日起航以来,和平方舟先后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和汤加,全体医务人员在保证医院船主平台全面展开的同时,抽出人手奔波于当地的医院、社区、学校、残障中心等地,白天诊疗、晚上手术,加班加点,连续奋战,用真诚的爱心、精湛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诊疗2万多人次、辅助检查1万多人次、手术100多例,赢得了到访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
“从陆军绿到海军蓝,第一次随船远航,第一次出国诊疗,在海外喜迎首届‘中国医师节’,倍感荣耀、倍受激励。”从军36年的颜荣林医生自豪地说。此次任务,海上医院由海军军医大学成建制抽组。医务人员纷纷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让我们远离祖国的军旅医师深受鼓舞鞭策,我们衷心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厚爱,一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海外守护生命健康、播撒无疆大爱、当好和平使者,进一步提升远海卫勤保障能力,努力担当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据悉,和平方舟计划组织系列活动,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中国援汤加医疗队6名队员也参加了相关活动。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10
要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不断赋予“硬骨头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这种精神牢牢扎根于广大干部群众和指战员的心灵,见诸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之中,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今天我们行走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时代里,更需要发扬“硬骨头精神”,用这“三股劲”啃好“硬骨头”。
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老百姓抗击天灾人祸的能力就弱,脱贫返贫的现象也就比较突出。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离我们越来越近,肤贫要有“啃硬骨头”精神,才可能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小康社会!
扶贫有六忌:一忌思想不到位。要么不下去,浮在上面;要么下去就游山玩水,把扶贫任务丢在脑后。二忌脱离实际。想当然,自以为是,违背民意另搞一套。三忌纸上谈兵。规划蓝图却是空中阁楼,只说不做,糊弄上级和群众。四忌贪大求全。什么都想搞、什么都搞不好,留下烂摊子,让人擦屁股。五忌输血不造血。把扶贫当作施舍,年年扶贫年年穷,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六忌舍本求末。捡芝麻丢西瓜,本末倒置,毛毛雨而已,不过是扬汤止沸。
怎样树立“啃硬骨头”精神呢?主要七点: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各级干部要深化对扶贫攻坚的认识,强化紧迫感,以逐日的劲头投入扶贫工作,立足实效,讲求最大效果。二是锲而不舍。深入调研,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攻克难关,以点带面,加速发展。三是强化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赋予务工者一技之长,才可能建起劳务经济产业,增加老百姓收入。四是形成合力。扶贫先扶志,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向准目标,步调一致,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五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整合资金,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打破“靠天农业”格局,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确保农业灾年夺丰收。六是攻克“通路不通车”瓶颈。通路不通车现象在偏远山村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要致富先修路,通路通车才可能四通八达,打通外面的市场,让老百姓富起来。七是讲求速度。化被动为主动,沉下去,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家事办,只争朝夕,力求速战速成。
目前,扶贫还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思路不够清晰。缺乏与老百姓沟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中无数,没有找到扶贫“结合点”,老百姓不关心,没有积极性。二是各吹各打。几个单位和部门扶贫一个乡甚至一个村,却互不往来,缺乏交流,没有整合力量,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三是信心不足。没有形成统一意志,怕苦怕累怕困难,满足于走形式,敷衍了事,不了了之。
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就是“硬骨头”,没有韧劲和耐力不可能逐一攻克。扶贫要有“啃硬骨头”精神,这是前提,有了这种精神才可能不畏艰辛、不回避问题,意志坚定地朝前走,为老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让我们弘扬“硬骨头精神”,争做新时代楷模,努力发展自己,抓住机遇,把宝贵的青春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11
每天傍晚,在夏威夷珍珠港东侧的山峦上,总会有一道彩虹飞架其间,用七彩的颜色装点着这太平洋上的迷人群岛。20__年6月24日至7月15日,在位于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里,停靠着这样一艘船,巨大而洁白的船体和船体上醒目的红十字,给这个停泊着各国战舰的港区带来了不同的气息。这是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随中国海军编队赴夏威夷参加“环太平洋-20__”演习。靠港期间,和平方舟医院船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医学交流活动,与各参演国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夏威夷架起了一座医学交流之桥。
开放姿态迎多边交流
和平方舟医院船从6月24日抵达夏威夷珍珠港码头停靠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军事医学交流活动,展现出了中国海军医院船积极开放的姿态。
6月28日,由美国第三舰队医疗主管、环太编队联合指挥所医生提姆西•希曼(TimothyHinman)海军上校带队的9名环太演习卫勤部门医务人员登船参观交流,拉开了和平方舟医疗交流的序幕。
参观完和平方舟的提姆西•希曼表示“和平方舟医院船设备精良、船员友好,你们应该为拥有这么棒的医院船感到骄傲。”
在随后的十几天里,美国海军医务局局长、第三舰队司令、韩国海军参演编队指挥官等多国海军将领,以及各国参演人员20批1228人参观了和平方舟医院船。
在医院船检伤分类区,各国医务人员驻足观看和平方舟历次人道主义任务介绍;在术前准备间,各国医务人员了解手术准备情况,询问关心的问题;在中医诊疗室,外国军人亲自体验到了中医传统疗法,啧啧称奇。
在迎进来的同时,医院船医务人员积极走出去,多边、双边交流日程安排密集,先后参与或组织学术论坛17场次,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参会,进行了20个主题的交流,发言题目60余个,和平方舟医院船参会人员达280人次。
在多边交流中,中国医务人员就“中国传统医学在军事行动中的应用”、“高压氧治疗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等10个题目进行发言。通过发言和交流,和平方舟既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又找到了需要改进之处。
“(医疗训练)模拟假人各种生理指标根据病情和处治方式进行变化,包括在夏威夷陆军医疗中心的模拟系统,美军是走在前面的。”和平方舟医院船海上医院军事医学组组长秦超参观完美军医院船和陆军医院后表示。“他们的评估体系、远程关键医学等都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他说。
与”仁慈“号相比,“设计理念上我们虽各有特点,但服务的理念殊途同归。我们的医疗区域的划分、功能设置、救治流程等获得很高评价,这些年的任务获得赞赏。”和平方舟医院船此次演习医疗计划官王志慧表示。
专业素质引各方关注
7月3日,在和平方舟举办的论坛上,海上医院医生张剑关于“损伤控制手术”的发言赢得了众多在场医生的赞扬,纷纷提问,展开了深度交流。不少外国医生表示,愿意与和平方舟就此展开进一步的交流活动。
在和平方舟上,像这样由中方主导的多边学术交流共有4场,接待外方学术交流人员120人次,并以医院船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中的运用、挤压伤和烧伤处理实践等5个主题展开讨论。海上医院医务人员就“中国烧伤临床实践”、“损伤控制手术”等11个题目进行发言。
一次医学交流中,加拿大皇家海军太平洋海上力量军医尼古拉斯•威斯尔(Nikolais Vasil)中校听完海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生付本升关于中医的介绍后,主动提出体验中医传统医疗手段拔火罐。
当尼古拉斯•威斯尔对和平方舟进行完参观之后,随即向海上医院院长孙涛表示,“今天的参观太棒了,就像走进一所陆地医院!感谢你们提供这么开放透明的展示,我期待着在演习中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
医学交流过程中,中方主办论坛设置一个题目,常常有国家准备两个发言者,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让一个人发言,各国对中国主办论坛的重视可见一斑。
为了准备医学交流,自6月初从舟山出发以来,和平方舟海上医院共组织卫勤演练合练4次,静态展示英文训练8次和学术交流试讲十余次,战伤救治与卫勤理论授课6次,扎实的准备工作为高标准参与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港岸期间,和平方舟与各国进行的对口交流涵盖专题研讨、技能培训、舰艇开放日等各种深化交流活动。交流涉及军事、临床、传统、公共等各个领域。据悉,和平方舟为交流活动准备的16个题目,有15个都进行了交流。
自信心态展中国形象
和平方舟入列之后,经历了和谐使命、菲律宾的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考验,获得了高度赞誉和评价。这些任务的完成和赞誉的获得,与海上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密不可分。
在珍珠港举行的各类交流活动中,中国医院船医务人员展现出的自信和专业水准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
和平方舟医院船海上医院中医医生翟笑枫对此感触最深,中医在医学交流活动期间受到重视,在”佩特利坞“号两栖攻击舰进行的医学论坛上首个发言之后,又在展示过程中受到参观者的争相体验,最后,在和平方舟的中医诊疗室里,举办了一次多国医务人员参与的中医基础培训,现场气氛热烈。“我们进行展示的同时,更是一个寻求合作,互相学习的机会。”翟笑枫说。
夏威夷当地时间7月15日,和平方舟医院船根据演习安排离港赴演习海域开展海上阶段医学演练。同时,和平方舟医院船与美国“仁慈”号医院船互派医务人员驻船交流,人员涵盖美方的医生、护士和技师,和平方舟医疗区域将向驻船人员深度开放。
海上阶段,和平方舟还将迎来人道主义救援演练,和平方舟将接到由美方扮演的伤员,并进行处治。据王志慧介绍,“这是第一次完全的背靠背的演练。”
无论是驻船交流,还是接近真实的背靠背模拟,都展现了和平方舟和中国海军医务人员的自信姿态。“这些交流,对海军走向深蓝,对医院船多样的任务,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海上医院院长孙涛说。
在和平方舟停靠珍珠港的十余天里,夏威夷的彩虹每天都会如约而至,站在珍珠港里停泊的各国军舰上,都能看到它搭起的美丽虹桥。
向张桂梅时代楷模精神学习心得总结 篇12
海纳百川 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分外看重团队精神的朱有勇,尽自己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开的“秘密”。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导师,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但在朱有勇团队里,负责论文试验和撰写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团队年轻老师参与指导和修改可以成为通讯作者。
“把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朱有勇说,团队的成员都年轻有为,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回报。
黄惠川告诉记者:“朱老师是实干家,他常常告诉大家,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回报,我们干起来也特别有劲。”黄惠川对此感慨颇深。
“创造条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好团队的活力、竞争力。”这是朱有勇一直践行的育人之道。
团队成员李成云是20__年加入到团队中来的,他离开原单位本打算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极力主张他留在云南,加入团队。“到团队不久,朱院士就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我,担负起很多研究项目的工作。”李成云说,完成了两个国家973项目,自己也成为了973首席,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接下来承担的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让我成长更为迅速,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以及云岭学者等人才称号。
和李成云一样,朱书生的成长得益于加入了一个团结、创新的研究团队。这位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来到云南的年轻人,在刚来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独立负责科研项目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云南农大植保学院院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书生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