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心得体会 内容页

2023年茶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2023-03-31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

  "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鲜的名词,在参加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陌生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体会到茶艺的精髓。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很多茶艺的相关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徳习礼,有助于陶冶情操。一片树叶,一壶好水,一杯清茶,一缕清香,用一生回味。茶艺学习于我而言,才刚刚开始!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潮州工夫茶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汕茶道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相伴。

  很多人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包括不是中国人的人。很多人热心于茶艺,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茶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还能放松心灵。据说人们在泡茶和喝茶的时候能忘记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形成与发展

  1、综述

  绿茶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花茶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2、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红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创新了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绿茶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也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5、明清茶文化

  乌龙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三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下面就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茶文化做一介绍。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历史

  中国茶叶种植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茶文化早已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了,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发展历史起源最早能追溯到西汉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叶文化的起源地是中国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习惯饮茶,并在巴蜀地区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并开发了专门的饮茶工具。

  在汉代以后,因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这种饮茶风气慢慢向由巴蜀向东部及南部扩散,使得华中地区的饮茶变得如日常般正常。

  在西晋时期的上流社会对于茶到了崇尚的地步,如此也加强了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茶的发展,并成为了新的待客之道。

  在唐代盛世时期,茶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的技术,在饮茶方式上更是有了专门煮茶的方法;对于茶具也进行了系列化的分类。同时唐代有大量的关于茶诗佳作面世,所以关于饮茶也有了茶规。

  后来茶文化再经过了宋代、元代、明清代等发展和传播,在我国已经慢慢形成了精髓的茶叶文化,并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也把茶带出了中国。

  中国茶文化有哪些内容?

  在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饮茶主要是为消食、解渴、提神。或冲,或泡,或煮;一壶、一杯,一碗;一气饮下,确实体会不出有别于咖啡、可乐之类的“文化味道”。难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称:“日本饮茶讲精神,中国人饮茶是功利主义的”。我不想怪罪这位日本朋友对中国历史知识的贫乏,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别人?!但是,当我们作为科学研究来对待这个问题时,就必然应以严谨的态度慎重对待“中国茶文化”这几个字了。

  历史上中国人饮茶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发掘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加以科学的阐释与概括。中国人不喜欢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白天把自己变成一架机器,晚间再寻找纯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馅、面包,半生不熟吃进肚去了事;讲营养而不论品味,中国人是不习惯的。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中渗透文化精神是很经常的事。但是,像茶文化如此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与形式,也并非很多。所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一支奇葩,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中国茶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中国的饮茶文化起源于何时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起源于公无前3000左右的神农氏时代,陆羽的《茶经》写遭:“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有两种:一种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卜二毒,得荼而解之”。另一种则说,有一天神农氏在用鼎镬煮水之时,恰好有几片叶子飙到了水中,煮好的水呈微黄色,味道苦涩而带甘甜,人口后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神农氏根据以往尝百草的经验,认为这是一种药。陆羽《茶经》中关于神农时就已经发现茶树的说法是以推测的口吻说的,表明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并不可靠。不过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茶树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东缘的川滇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并且很多高达两三丈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这一地区。

  据《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一带的诸侯就将所出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进献。这是茶作为贡品的首次记载。到丫两周之时,在经典巾出现了“荼”这个字。《诗经·谷风》中写道:“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违伊尔,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而《神农本草经》写:“茶色白可供药用,嫩苗可肖蔬菜”,可见荼是种苦药,也是苦菜,其功效与茶很类似。不过当时并没有“茶”这个字,而“茶”这个字是直到唐代陆羽著《茶经》才普遍流行开来的。

  春秋时期,晏婴辅佐齐景公时有“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茗荼而已”,这是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的记载。“荼”、“茶”二字的转变 在(九经)中并没有“茶”这个字,而且在后来的<班马宇类)中也并没有收进”茶”字,在别的很多典籍上也均没有”茶“字。由此可见,在古时一直都没有“茶”这个字,但是,在当时却是有茶的,用以替代“荼”的就是”荼”字。一直到了唐代才将“荼”宇减掉一画,变成茶字,而“荼”之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到了唐朝时的“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才用到了“茶”这个宇,但是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上,还是两次提到“荼”字,这就看出,在唐时,“茶”字也并未普及。“茶”字的读音一直到粱才发生变化。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四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五

  茶,是中国一种著名的饮品,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平常的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养身。这次有幸参加普洱茶文化图书举办的茶艺培训,我也是分外的高兴,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参加茶艺班的学习。

  能够得到这次学习机会,我非常的珍惜,每天准时到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而这次的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验传授,让我收获颇丰。

  从前,我喜欢喝花茶,所以对于花茶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可能更为熟练。而秉着对茶的热爱,参加培训后我学习了更多关于茶的知识,和中国传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茶的书叫做《茶经》,是作者陆羽写于天宝年间的书籍,它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是我们进行茶文化学习的宝贵财富。我认识到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大类茶种,详细地学习了我们云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冲泡方法和实际操作要领等等。

  以前,只是听说我们的茶文化茶艺术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日本的茶道,也是从我们中国学习过去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饮茶为何注重一个“品”字。从冲泡前的干茶色形到冲泡后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来分辨茶的品种好坏。从沏茶、敬茶都有些相应的茶礼仪。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茶膏的学习和鉴赏。

  这次的茶艺培训还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们在一起连续九天的学习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以茶会友,从不认识到因为茶而相识结缘,我们也互相学习交流茶知识、茶经验,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长的领域。

  开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因为茶,将友谊继续,将我们以茶会友的精神继续。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每一位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最新白求恩事迹心得 白求恩精神心得体会1000字(4篇) 下一篇:最新清明祭英烈心得500字(5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