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书检讨书 内容页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2023-05-10检讨书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精选27篇)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故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请楚,我立足于利用朗读、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第二课时复习,我设计了两道选字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同音异形、形似字的比较,并学会使用。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又让学生体会到隐含的鲁班的要发明“橹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利用倒叙、抓重点段

  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为了能抓住重点我并没有采用学生习惯的顺序学习的思路。我采用倒叙的方法:

  1、复习第一自然段后提出鲁班最终有没有想出好办法,设计出省力的工具?这个工具叫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到课文的最后去找答案。并给这样的答案:想出好办法,这个工具叫“橹板”。

  2、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 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强调制作与创作的区别)。

  3、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三,通过表演、制作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

  四,狠抓字词,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读出老艄公的累,通过朗读感受鲁班在想办法,通过朗读感受鲁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办法,通过朗读感受一个"嗬"字,体会老艄公摇橹的轻松。

  五,创设情境,线索清晰

  全文抓住鲁班的看——想——看——做展开,在讲解文本中,我在每个小节的过渡时都抓住了这条线索,循循善诱,层层推进,最后到“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练习量的不足,没有很好的巩固过程。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3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请楚,我立足于利用朗读、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利用插图认识橹板

  认识橹板首先肯定是从课文中的插图开始的,我利用插图让学生看看橹板,而后从橹板迁移到老艄公的表情,猜猜用这样的橹板来摇船轻松吗?孩子们都可以从图上看出用橹板摇船省力多了!我就要求孩子找出课文写船走得快的句子进行朗读。

  二、关键词语品读

  在这之前,老艄公并没有这么轻松的,他用什么摇船呢?摇得结果与现在比一比,怎么样呢?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读读。学生又进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抓住“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这两个词语来体会老艄公的累。鲁班的爱动脑的习惯我是从两个词语来体会的,“盯着”“出神”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表演与举例,告诉学生只有动脑筋思考才会学好知识,才会有新创造。从“出神”再引出“眼睛一亮”,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东西让鲁班有了新的想法,有了新的发明的,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是鸭子帮了鲁班的忙。

  三、通过表演、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每一课时都应有写字教学,因此我在教学生字时尽量注意做到加强板书示范,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加强基本笔画教学,指导运笔。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今后还须多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4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故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请楚,我立足于利用朗读、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第二课时复习,我设计了两道选字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同音异形、形似字的比较,并学会使用。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又让学生体会到隐含的鲁班的要发明“橹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利用倒叙、抓重点段

  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为了能抓住重点我并没有采用学生习惯的顺序学习的思路。我采用倒叙的方法:

  1、复习第一自然段后提出鲁班最终有没有想出好办法,设计出省力的工具?这个工具叫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到课文的最后去找答案。并给这样的答案:想出好办法,这个工具叫“橹板”。

  2、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 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强调制作与创作的区别)。

  3、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三,通过表演、制作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

  四,狠抓字词,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读出老艄公的累,通过朗读感受鲁班在想办法,通过朗读感受鲁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办法,通过朗读感受一个"嗬"字,体会老艄公摇橹的轻松。

  五,创设情境,线索清晰

  全文抓住鲁班的看——想——看——做展开,在讲解文本中,我在每个小节的过渡时都抓住了这条线索,循循善诱,层层推进,最后到“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练习量的不足,没有很好的巩固过程。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5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郝子龙马上站起来说: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在奶奶家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此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in生说:眼前一亮,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胡从政:“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钟文昊: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孩子们小手纷纷举起,他们情不自禁喊出来:伞、钜、云梯、刨子等等。当我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时,他们有的说从课外书上,有的说是从网上,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我真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叫好。最后我又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作业。

  回想这节课的得失,遗憾的是读书还少,给孩子的机会还是不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6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7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郝子龙马上站起来说: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在奶奶家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此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in生说:眼前一亮,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胡从政:“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钟文昊: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孩子们小手纷纷举起,他们情不自禁喊出来:伞、钜、云梯、刨子等等。当我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时,他们有的说从课外书上,有的说是从网上,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我真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叫好。最后我又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作业。

  回想这节课的得失,遗憾的是读书还少,给孩子的机会还是不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8

  《鲁班和橹板》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鲁班根据鸭子的脚发明橹板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发明的整个过程,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

  一、先画脚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撑船吃力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一起体会鲁班的困惑。学习第三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图,并结合生活记忆,想想鸭子的脚蹼的特点,通过交流,我在黑板上画下了鸭子的脚蹼。随着脚蹼的成型,孩子们的嘴里发出了“呀”的声音,显然觉得很有趣。画好了脚蹼,我带领着孩子们学着鸭子的样子一起用脚蹼进行划水,感受鸭子游水的轻快。

  二、在脚蹼外围画上橹板的样子,清晰记住橹板的成形过程

  学习第四自然段,先让孩子们读课文,了解橹板的整个形成过程。还是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记住橹板的样子,并记住它的成形过程。重点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先读,再一边读一边在起先的鸭子脚的外围慢慢画橹板的样子。随着橹板样子的出现,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他们说:好像啊!我问:像什么?他们齐声说:像鸭子的脚。接着,我们又反复朗读着出示的那句话,记着橹板的样子。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这篇课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的意境,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兴趣。但这样的文章最能培养学生静思默想的好习惯,我们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

  鲁班如何发明了橹板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然后让学生做动作,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美好品质。接着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可以边读边看图,借助插图读懂课文;可以读读课文,再动手画画鲁班发明的橹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当讲解员,以讲解介绍的方式来读课文……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边读边动手,这样学生在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里,带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1.鲁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他的故事。2.鲁班受鸭掌的启示发明了橹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动物的启示而制造出来的吗?可以去查查资料,问问爸爸妈妈。适当渗透少许仿生学的知识,打通课内外、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9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人民币》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家长单独让孩子上超市购物的机会很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功能。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节课的开始时。我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认识人民币”同时也渗透一种德育思想在其中,合理利用零花钱,教育幼儿养成节约的品质。第二环节是让幼儿区分硬币和纸币。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为了完成这一环节,我课前让幼儿准备了假币,所以我就让幼儿拿出样币逐一进行辨认,并让有疑问的幼儿请教同桌。反馈提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人民币的面值?”通过幼儿的回答总结出方法。再让幼儿对手中的样币进行分类。最后一个环节是游戏,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在这次活动,课上的很好,完成得还很顺利。我思考了许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这次活动的时候,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于1元的人民币比较熟悉。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每人都有一份,所有的幼儿都看的很仔细。

  2、在《纸币找朋友》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是多少人民币,幼儿怎样拿这么多钱。

  3、《看谁拿得对》这个游戏,大部分幼儿都能拿正确。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2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于是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十分投入。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读出小朋友“踮起脚尖”的情态,感受他们悄悄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的。读第三、第四小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如:同学们读到“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时又香又甜。”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梦到了什么吗?”“老师梦到周云龙上课注意听讲了。”“老师梦到李浩源帮助别人了。”“老师梦到张乐园写的字漂亮了。” 于是我说:“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能让老师美梦成真吗?” 通过这一提问,同学们,特别是被提到的同学,我想一定深有感触。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3

  4月2日,我在某校讲授了一节县级公开课,下面是我的备课过程、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

  一、备课过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过申请,说课比赛(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我的说课较其他教师可能多少多了点新意,这恰恰助长了我的骄傲,潜意识中我形成了讲课也是表现自己的错误认识,这可以说是此次赛课不理想的伏笔。另外说课时我的声音较低,像是在自言自语。这个缺点,八年级四班的同学们也在课前给了我善意的提示,真应该谢谢他们。)我成为我们学校二位参赛选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赛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然后开始读书。

  3月29日(星期三),我开始读手头上能搜集到的有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资料(这些资料有孙绍振老师,有李镇西老师的,有余映潮老师的,还有各种学科杂志上的,以及教学参考书) 整整一天,还没有读完。(其实,我这是在浪费时间,说课需要搜集资料,而讲课则需要了解学生,资讯有实践经验的同行。不知不觉中,这又强化了我的错误!当时,我最应该做的是把文本读上几遍,并初步确定课时目标,而且这一切应在半天内完成。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可以去闯;别人做过的事情,我则应该去学,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两节课。直到下午第一节课,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导学案。第二节课时,我还在读“专家”。第三节,我在十四班试讲,因为是试讲,自己的心理上就放松了许多,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学生仅在中午自己读了读课本;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大多延着“贪婪、自私、冷酷、势利”,也就是“钱”的角度去评价。在课上我对学生的结论感到好笑,却好没有仔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存在的价值,反而觉得学生“被金钱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们的“愚”。(此时,我研究的不应该是学生为什么有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应该“嘲笑他们的“愚”,而应该分析“怎样在学生认知的基础,通过语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们的认知有所提高”。至于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从我们国家价值导向(人本)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来看,这个方向,应该是人性方面。“人性”是个很好的解读文本的角度,当我们用人性的标尺去衡量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东西。)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机会,继续滑向悲剧的深渊。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专家”的解读。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导学案终于出炉,但没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预设,直到我正式上课时,导学案很是一片空白。现在想来真是后怕。

  早晨,值班时听过课的数学老师说,“上课的学校有多媒体”,下午,我开始做课件,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4月2日早晨5:30。(用课件上课是另一种思维,我用了如此多的时间来做课件,其实是在重构自己的上课思路,这又使我离“好课”的目标越来越远。)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点晚,他们7:20上早读)。上课前,我问同学们有什么建议,“老师,声音再高一些,我采纳了。”第一节课,我在八三教室,继续备课,继续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此时,我应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惜,我没有那样做。(此时,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时间与机会。)

  这时,岳老师正在上课,课题与我的课题一样。我为什么不去听听她的课呢?她的课一向是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且教师有激情,学生活跃。如果听一听她的课,我也许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变。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宝贵的机会,非常可惜!

  二、教学思路

  我的思路是从于勒的称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妇”为什么知道信是假的却又不敢不愿承认的心理;接下来,再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重点在“衣冠整齐”与“郑重其事”以及“高贵与拮据”的矛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最后,指出“菲利普夫妇”一家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于勒给他的那封虚无缥缈的信上。从而得出他们的可悲、可怜与可理解。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

  课堂的开始与我设计的基本吻合,学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时,有些不得要点,但总算进展顺利了。接下来,按照设计,我们应该分析人物的性格,当然是“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然而,学生的回答却使我乱了方寸,因为他们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这时我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机应变。(这是整节课的分水岭)潜意识中,我选择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后一次改正的机会。我为什么会选择前者呢?当时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课,来阐释孙绍振的“错位说”。现在想来,我做了一件极其错误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归根结底是我对一节课的标准是什么还不清楚。现在,我把这个结论写出来:一节好课的标准,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学生的认知提高一点点就可以了。这种提高包括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节课只抓住一点就够了。比如,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方面,让他们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妇”追求金钱是一种非常条件下的正常要求罢了。而我的目标却定位在“学习一种分析小说的方法-----错位”,这个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中学生学习本文的目标。目标定位的错位是自己对课堂本性认识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时眼中没有学生、没有养成关注学生的习惯有直接的关联。

  现在,我不得不重新树立自己对好课的标准,那就让学生在你所主导/掌控的40分钟内,能感到生命的快乐,没有白白的浪费生命中的这40分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应该是学生的“仆人”,我应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视学生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这个认识比是不是有语文味还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师当明白了这一点时,他才能有资格上出有学科特色的语文课。我认为自己的课有语文味,但谁是课堂的主人,一节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却不明白,或者说,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实际却不想做,进而不会做。如果,我因势利导,当学生的见解与我的预设大相庭径的时候,我顺着学生的认识,稍稍点拨,加入我的介入,然后再有所提高,那将是一堂好课。我有上好课的能力,却没有上好课所必需的人本意识。结果是,我上了一节文本解读最透彻的和教学设计最差的语文课。

  由此,来反观一位教师的任何一节课,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标纯一些。我是一名教师,教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点收获;(有点收获是经济的,是可能达到的;有所收获是笼统的,是不经过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学目标的,是贪婪的)。作为一名班主任,目标就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保障,一个好的品德;做为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做事的目标就按时创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做为一个人,目标就应该人性一些,并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无论那一个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4

  《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相对较为复杂的歌曲,要想在一节课内教会学生演唱这首歌,有一定难度,在细节上不能抠得太多,应该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难点的解决上,采用画旋律线的方法,将歌曲的主要部分用线条表示出来,通过画旋律线,使学生熟悉了音调。解决了歌曲的主要部分之后,歌曲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在感情和力度上稍作提示,学生就唱得相当不错了。 浓浓的爱国情贯穿始终,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寓教于乐(“乐”)。 整节课体现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两个基本原则,学生不但得到了审美熏陶,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需改进的地方:

  1、唱歌教学应加入朗读歌词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

  2、手语学习环节压缩成一段,可以保证准时下课。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5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6

  《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很精彩的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过程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最后,检查讨论结果,适当点拨。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按设计进行课文悟读: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又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和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潜意识里,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来说,非常实用。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么一节语文课,教学目的只实现了一半,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如:可以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法进行。

  一、可从“欧·亨利式情节”入手,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可是欧·亨利不愧是一个编织故事的能手,那套发梳和白金表链就是他编织故事的金丝和银丝,围绕它们,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小说的结局是两样值得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换来的却是不再对对方有用的装饰品,他们的美好愿望就这样落空了,命运对于这对恩爱夫妻是这样苛刻。这一结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为作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紧要的东西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和盘托出,不仅出奇制胜,令人拍案,还使前面的情节翻出新颖的意义,给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虽然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德拉和杰姆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物,难怪欧·亨利把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小说总的情调是凄婉的、辛酸的,但又不乏淡淡的喜悦和希望,这又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一“含泪的笑”。

  二、可从分析人物入手,德拉是个什么样的女性?你喜欢她吗?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她的? 杰姆可爱吗?

  德拉是美的化身,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尤为可贵的是心地纯洁善良,对丈夫一往情深,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

  欧·亨利对自己笔下的这一人物倾注喜爱之情。他写德拉的肖像美:瘦小灵活、身材纤细、两眼晶莹明亮……还不惜笔墨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去描写德拉的长发,动词“泻”的运用又极为形象传神。德拉的长发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美丽的外表,更折射出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还用“搅翻”一词,来刻画德拉买白金表链时的动作,这一动作传达出德拉对杰姆的一片痴情。小说中,德拉的每一句话又都是那么温柔和善解人意。

  小说写杰姆的文字虽说没有写德拉的多,但并不影响他的可爱。他为了给妻子带去节日的快乐,甘愿牺牲祖传的、也是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金表,足见其对德拉的感情之真。尤为突出的是,他不像一般的男人那样粗枝大叶,他对妻子体贴人微,他就知晓妻子梦寐以求的是那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的一套纯玳瑁发梳,这里又显现杰姆对德拉的感情之深。难怪杰姆看到失去长发的德拉时,是那般的神情恍惚。

  总之,创新课堂还得遵循传统经验,已经被公认了的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非常实用。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7

  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所需器材比较简单,取材也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结果,学生操作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要求学生课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预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防止接错,自己先拟订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二、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点学实验习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3、想一想,灯座、开关应如何连接?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才不致被挤出来?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草不至于被挤出来,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部分学生操作没能按要求去操作,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影响了实验效果。

  2、分学生连接好电路后,急于观察实验现象,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闭合了开关导致有短路现象的发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的操作会更完美更美好,同时,我也会应课改的要求,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种单项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有要着重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这样,教学过程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8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

  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19

  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什么情况下,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的比较,可如何让学生自行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共同确认什么是省力?

  “当用力点是两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一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费力”

  “当用力点是一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两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省力”

  当省力与费力的标准确定后,我将几组数据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经过自行动手验证之后,很快得出判断

  此时我第一次提问,“从我们的数据表格中能够发现,杠杆在什么时候省力吗?”

  此时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不多,但已有部分学生隐隐约约猜测到了省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可始终无法摆脱钩码数的干扰。

  为了帮组学生理解,我将表格中所有的钩码数全部从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数与验证信息。

  学生们眼前一亮,干扰他们的主要信息没有了,很快就发现距离与三种杠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的发现,本人再次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先判断,再动手用杠杆尺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次体验到三种杠杆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之间关系。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0

  这是一节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课,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1

  《浪花》这节课上完之后,自认为成功的地方是:在教学中,我摒弃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和喋喋不休的串讲,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充分体验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参与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使学生生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入情入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特别是当学生对描写浪花的语句进行品读之后,再去读课题,那种对浪花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学生要怎样读效果好多了。

  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是: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但生字教学究竟该放在什么时候教?一边学课文、品句子,一边还要学生字,这定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若要放到课前或课后,又担心离开了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学好,且集中识字对学生来说量太多,难以一下子掌握。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2

  《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步加深,环环相扣。让学生利用前一个设问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或读图技巧解决下一个知识点中老师的设问。

  3、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是: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1、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2、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出现了个别目的性不强、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的设问。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3

  《读书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深受少年儿童喜欢,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朴实平易,歌词朗朗上口,刻画了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富于童趣的学堂生活。歌曲旋律流畅,儿童画,口语化的歌词极具童谣风格。

  但是,这首歌曲由于被传唱了多年,很多学生会唱几句却又不太准确,纠正起来很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我首先提炼倚音,切分节奏以及大跳音程,解决歌唱中的难点部分,如“小嘛小儿郎”,“只为人要翻身哪,不受人欺负喂”,“叮叮啦切个隆冬拉枪”等。

  然后采用边拍边唱的方式,游戏,律动以及卡片等多种方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和歌唱带来的快乐。

  唱会歌曲后,我还以“唱了《读书郎》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想说的?”为话题展开激励的小讨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力素质,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尔努力学习。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4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 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5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6

  学校搞参与式教学,我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译,老师再串讲全文,然后分析课文等),做了新的尝试——下发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等方式。

  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不足:人物的分析以及课文结构的分析可以再缩短时间,让课外延伸多些,让生多说说自己,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 篇27

  4月7日,全县西片古诗教学研讨会在采花小学举行。当我上完《望庐山瀑布》一课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受颇深:要想上好一节课,真的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从最开始的备课,到最后的授课,这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思考的。

  一、目标的确定要准确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歌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诗歌很美,诗歌里蕴藏的画面更美。他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是李白的名篇之一,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难度很大。毕竟,二年级学生的阅历,感悟能力,知识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准确。我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第一次试讲是在我自己班上上的,学生很熟悉老师的教法,也很灵活,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课中表现都很出色,感悟的也很深刻,只是花的时间很长,导致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完成。试讲完之后,自我感觉不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要深入地体会要的是时间,教师也时有越俎代庖的现象。我们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也提出了意见,一致认为:二年级的诗歌只要求理解大意,重点是背诵。我吸取了教训,将目标降低了要求。重点放在朗读上了。目标中感悟诗意前加上了一个词“粗浅的”。是的,作为教师,不管上那一课,首先一定要把目标确定好,不要随意的拔高或降低要求。

  二、导语的设计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让学生想,乐学。在第一次备课中,我只在想,怎么让学生多积累点知识,多了解一些大诗人的常识,没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开课时繁琐的向学生介绍李白的出生、经历、字号、诗集等等。这真是徒劳无功,事半功倍呀!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认真的学生 还跟着读一读,不爱学的学生简直不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就连我的激情范读都没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的导入是失败的,得改!在所有老师的帮助下,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结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出示瀑布的画面,从视觉上清晰的感受瀑布的壮观,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在后来的教学中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好的开头时成功的一半!

  三、内容的安排要灵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一般有专门的识字,写字环节。在开始的试讲中,我也是先单独识字,然后学文。结果是效果不好,时间也不够。怎么办呢?就连睡觉的时候我都在思考。经过反复地斟酌,我认为在文中识字比较好,一边学古诗,一边认生字。因为本课要认的生字只有4个,很少。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联系诗句理解了生字的意思,效果会好一些。如:学习第四行古诗的时候,首先就出示“疑”,教大家认、读然后“找朋友”明白其意思:以为,怀疑。看到这么雄伟的瀑布从山顶上泻下来,作者以为是什么呢?学生读诗句,很快就会明白整句诗歌的意思了。这样既学了诗句,又结合课文学习了生字,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朗读的指导要细致

  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都应当以朗读为主,不管是那种类型的文章,都必须在读中去感悟,理解,体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更应当以朗读指导为主了。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开课后,我为学生范读了一遍课文。虽然,我在上课时课件出了一点小问题,没有播放出配置的一点古筝的音乐,但并不影响我的范读。我看见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我一起朗读古诗,心里真的很高兴。

  课中,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长带领大家读等,悟出了诗歌中所蕴藏的优美的画面时,教师一定要做具体的指导。那些字该重读,诗歌的节奏时怎样的,古人读诗,吟诗时摇头晃脑,声断气不断的样子······这些朗读的技巧,教师都要做细致的指导。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唱读,不拖读。由此而感受到朗读诗歌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从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做好长远的打算,奠定基础。今后在写作中能信手拈来。正所谓:熟读唐诗八十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要上好一节课,真的不简单。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试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关于公车私用检讨书范文 下一篇:2023年员工工作违纪检讨书范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