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精选22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
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工作10年,教了4年高三,各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都是平行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4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历次考试平均分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然而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5班是所有任课教师公认的上课纪律很难保证的班,因此在上课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维持纪律,纪律保证了才能让那些想听课的学生有所收获。6班是三个班中上课的感觉最好的一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三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年来,我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2
一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3
反思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尤其高一的物理教学,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如伽利略的关于力和运动的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归纳法(如牛顿第三定律)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4、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特别是计算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再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推理严密,过度自然,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一看答案就是,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只要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摩擦力就是,显然这是要不得的。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4
反思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尤其高一的物理教学,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如伽利略的关于力和运动的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归纳法(如牛顿第三定律)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4、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特别是计算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再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推理严密,过度自然,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一看答案就是,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只要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摩擦力就是,显然这是要不得的。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5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习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习,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__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__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__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__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6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7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出题的依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情况看是否达标。
2、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研读教材内容,使其看书有一定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高考实验题对示波器的考查.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以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的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
3.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能力。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
4.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形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面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择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通过做题保持良好的解题能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考虑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应该怎么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一定不丢分。
总之,在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8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习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习,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__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__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__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__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9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出题的依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情况看是否达标。
2、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研读教材内容,使其看书有一定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高考实验题对示波器的考查.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以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的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
3.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能力。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
4.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形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面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择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通过做题保持良好的解题能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考虑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应该怎么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一定不丢分。
总之,在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0
2-2X学年度,我的工作是负责高三27、28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备课、备教法、备学生,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做到每讲一节新课前按教学大纲和新课标,坚持课上抓落实,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由于我教的班是平行班,物理基础不是很好。在课下抓一些学生的基础,重点抓落实。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课下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期末考试中,物理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
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进步的地方是:讲课时不在重视题的数量,而是把一道题讲透,真正体会到与其课上讲十道题,学生都一知半解,还不如就讲两到题,让他完全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一定不要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这样你付出的再多也是无用功。不足的地方是:有时仍然过于急噪,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老教师的沉着,语言不够生动,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用心,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反思,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1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2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结合今年高考试题,并且为了能更好的进行今后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体来看理综试卷既有适当难度,又有较好区分度。其中物理试题注重考查“双基”、注重考查潜力、注重考查各学科核心知识。试卷的整体结构稳定,与学生平时练习的知识结构没有太大差异。
回想一年的高三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令自己比较满意的是我透过用心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认真分析考试大纲,把握高考动向,认识到"3+x"物理教学体现的是中学教育性质是基础教育这一导向,立足这一点我想"3+x"的多数题目跟以往的考题相比无本质变化,复习基点应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为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是可能作为综合潜力的测试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化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信学生如果能踏踏实实的跟复习,认认真真的答卷,不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在高考中即使不能把所有的试题答完,仅答好中低档题成绩也会不错。
当然,高考复习中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资料多,时间紧。由于我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潜力,所以对于综合潜力的提高及冷点知识的复习时间相对较少。这样不利于满足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提高。高考试题是选拔性考试,它务必有区分度,持续必须难度,因此对高考物理复习,不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首先要强调他们重视理解。物理是一门不是*记忆、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好的学科。物理题利用不同的物理情景、不同的设问方式来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状况。复习中只有重新深入理解概念、规律,力求对物理知识、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到达一个新的层次,构成较高的潜力,才能理解高考的选拔。
其次要做好归纳。复习中抓住主干知识,构筑起一条整个中学物理资料的主线,对中学课程中典型的物理模型及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技巧、题型也要做好归纳。在做好归纳,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还应带领学生复习边角知识,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力求全面。
吸取了今年的经验教训后,为了提高以后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考纲是考试出题的依据,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状况看是否达标。
2、重视课本,带着问题看书。今年高考中也体现了对课本知识的回归,例高考题中的第21题就是课本中的原实验。注重课本知识是务必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利用课本,只是通读课本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如果带着问题看书和笔记,研读教材资料,使其看书和笔记有必须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到达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资料,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试卷上15题中的偏振现象和22题探索黑盒子中的电学元件实验都是平时练习较少的知识点,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能够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联系实际培养潜力
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例如今年25题中电磁炮问题,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而且今年的实验也不再是较常见的电学实验而是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探索性实验,这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每一个实验,具备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的潜力。试题中还出现了决定雷电发生的位置的问题,对学生的估算潜力、分析潜力都有所考查。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仅要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构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应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不强调跨学科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潜力。复习应以本学科知识为主,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跨学科综合试题上。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取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透过做题持续良好的解题潜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思考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就应怎样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必须不丢分。
期望经过前一段工作的历练,经验的吸取及教学的反思,在校领导及老师的帮忙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我今后的工作潜力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能越来越好。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3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4
每学期结束后都会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工作上的。这几天要二级转正了,又要上缴这些资料,整理一下。这学期一起带高一的四个同事,都是很优秀的,两个是我以前的物理老师,一个是书记,另外一个是科组里面解题最厉害,也是我努力的目标,我的师兄,虽然大我五岁,看起来还是跟高中生没有多大差别。可能是跟这些高手的缘故,这学期备课我是相当的认真,并没有因为去年上过而随便应付上课。
下面是我去年写的教学反思:
紧张忙碌的高一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听课组老师说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科组里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能够尽快的适应这里的工作,在此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所任教的四个班每个班的特点不同。6班因为本人是班主任,很多同学有着不敢不学、不得不学的心理,因此在期末考试能够从倒数第一前进到名列第六名。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也就不能真正学好物理。而且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7班是四个班中上课的感觉最好的一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5班上课也很专心,只是课后的功夫不足,有的同学凭借小聪明课后从不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要才能交上来。
四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是老师能上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前提,总的来说,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一学期来,也遇到很多困难。我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落实不到位。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再者由于课时有限,没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很多时候物理课后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但是一些概念、规律及情景需要学生在课下加深理解,然而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课下的功夫,导致很多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这一点是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和请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5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四,重视发挥班委作用。例如,在期末考中,八班地理科的整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跳出了多个同学二三十分的窘境。这成绩的取得除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常如月同学所作的辛勤付出。该同学地理知识全面,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知道高三时间宝贵,但他利用课外的时间有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帮同学们熟悉课本等。,这一切都为八班地理成绩取得进步打下了基矗
这个学期,我一直努力想把这个班带好,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我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限,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班依然存在不少仍需解决的难题:一些个人习惯上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同学们要学习上不够坚持。另外有部分同学还有上课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听课的效率、优秀生的培养问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等等。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6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7
2______-2______学年度,我的工作是负责高三27、28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备课、备教法、备学生,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做到每讲一节新课前按教学大纲和新课标,坚持课上抓落实,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由于我教的班是平行班,物理基础不是很好。在课下抓一些学生的基础,重点抓落实。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课下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期末考试中,物理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
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进步的地方是:讲课时不在重视题的数量,而是把一道题讲透,真正体会到与其课上讲十道题,学生都一知半解,还不如就讲两到题,让他完全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一定不要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这样你付出的再多也是无用功。不足的地方是:有时仍然过于急噪,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老教师的沉着,语言不够生动,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用心,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反思,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8
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做,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多多回顾总结,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就应下功夫的地方。
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第二条就是要做好回顾与反思,请看以下两条语录: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能够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
物理学习的过程就仿佛种庄稼,做题的过程是耕耘,做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才是收获。--韩怀君(三中物理教师)
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到达哪些具体要求,就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能够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构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务必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务必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靠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必须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必须的质量,就是说要有必须的难度。任何人学习物理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能够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虽然他只是山师大毕业的)。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下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状况能够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持续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那你何苦到三中来受罪呢?)。物理学好了,有了必须的基础,则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实在不行就贴上你的偶像的照片^_^。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能够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十分高超的艺术。比方说,能够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能够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到达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真正做好回顾与反思,将物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9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二、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像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三、培养差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浓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20
20__届高三很快进入全面复习,经过一段的复习,学生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反思近一段的教学,自我认为今后的复习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
在复习中发现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基础知识不过关是造成学生题不会做的主要方面,例如在进行浮力计算时由于公式不记得,看到浮力题感到无从下手,在分析力的有关知识时,由于对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不清楚,分析不清物体受到几个力,造成许多的力学问题无从下手。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也是中考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应是物理复习的重中之重。
二、搞好试卷讲评,提高应试能力;
试卷讲评是下阶段的主要课型之一,通过试卷讲评一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二是及时反馈信息,发现、解决教学疑难,查漏补缺;三是总结吸收教与学的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四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只讲评不练习,只练习不讲评,或虽讲评但却不及时,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① 独立审题,独立地弄清物理情景、独立地提取信息,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解题能力,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所看重的热点问题。近几年出现“信息给题”、“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和科技的题目”,意图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审题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进行求解。为何这类题得分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独审题独立解题的能力差。因此,在复习中,在分析例题或者讲评试题的时候,教师要把审题的机会还给学生,从读题开始,独立完成解题全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例题、习题,养成对具体物理过程作具体分析的好习惯,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
②规范解题
语言规范: 特别是目前比较注重探究题、论述题,要求学生能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并能准确的表达,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要写出主要的步骤。尤其是实验填空题,最后结果表述不规范,就可能把解答过程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浪费掉。书写规范:对作图题更要特别注意认真规范。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21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教材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变化率的概念,正确理解变化率的含义,对学习和正确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速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课本中除了从许多实践事例的比较中引入加速度的要脸概念外,还通过表格介绍了汽车、电车、飞机、跳伞者着陆等生活中熟悉的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际值,并在练习中渗透关于反映汽车加速性能的实验数据。本节课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师生互动,热 烈讨论,研究、深入本节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巧妙地设计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捕获、带动感染每一个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完成新课改目标,去完美的体现新课改精神。下面我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谈谈:
一、教学模式—合作、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强化形成新的概念。
二、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已的认知分层创设问题①速度变化量的问题;如物体在平直的平面上运动速度从5M/S增加18M/S。②在坐标轴设置速度改变量的问题。
2、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理清:物体运动快慢、物体速度变化快慢、速度改变量(大小、方向)的关系。
3、组织强化形成新概论。
三、教学中应注重简浅出发,步步攀升的原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以调动学生枳极性。
关于加速度的方向,有采用在变速运动局限在直线运动范围内,利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未速度大于初速度,按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为正值,从而得出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这一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v-t图象放给学生从直线运动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22
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思考,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复习变力做功时,可以根据解答变力做功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老师们课前应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总之,转变物理复习观念,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