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精选30篇)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给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很有童趣,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识字和理解重点词语,对练习朗读注重太少。
从教学过程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识字和理解重点词句的目标。具体说来,认识生字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生字,让学生互相说说记生字的好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想到的办法还真多,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认字很有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原来不会认的字,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教学课文时,我注重了提问、释疑、但忽略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是读中悟情的指导。由于读得太少,对文中的情感体会不够。通过反思,我了解到,学习本篇课文,只要多读,并借助图画,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撑开的绿色小伞”指的是树冠。可以针对年级特点练习说短语,如:暖和的、绿色的等。
听了于老师的朗读教学的报告后,更加觉得朗读的必要性了,接下来的课文我将会尝试以读代讲。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
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
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为了让孩子理解文中“暖和的衣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知道文中“暖和的衣裳”是指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是用来防止小树受冻的。
“绿色的小伞”是指枝叶茂密的树冠,可以遮挡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同时引导学生谈自己在寒冷冬天、炎热夏天生活的感受,使学生深深感悟人和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3
在整个课堂中,由于太紧张,没有很好的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回答问题也不是特别积极,看到台下这么多名师以及领导听课,一紧张就把课中的有些环节给忘掉了,在第二自然段讲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时,没有很好的指导孩子们的阅读。在分析“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时,没有进行拓展的检测。在课件的最后一页,原本是利用背景音乐来试着背诵课文,却在手忙脚乱中点错了背景音乐。
本文是一篇很适合孩子朗读的课文,通过朗读和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人与树之间应该亲密、和谐地共处,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被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所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在朗读教学时,怎样让孩子主动积极的朗读课文,我在准备的时候很花了一番心思。因为之前的课文,都是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很愿意读。可一接触这样成段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就有点拖腔拿调,如何让学生读好课文,这其实与学生的语感是分不开的。所以我选择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品读、男女对读、比赛读。而且每一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一遍自由朗读要求是把课文读准,接着同桌对读是把课文读顺,后来的个别品读则是要求把课文读好。这样学生每一次的读都是带着不同的目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有难度,并且在朗读的时候还要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在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想象并通过图画在语言的感悟中学习。
上完课以后觉得很遗憾,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却因为我的紧张而导致上得不成功。或许是因为初来乍道,对于跨越式的教学模式与要求,我还有很多的不解,也不太熟悉,单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存在很多不足,在课题导入的时候,就因为没有组织好,浪费了很时间,后面的内容上起来就有点仓促。想了很多,虽然这次上得不太成功,但是我不能气馁,我应该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步,相信自己会在这种磨炼中得到提升。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4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在学习“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时,我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适时点拨,突破难点。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词语的,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巩固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掉拼音进行识记的巩固。有比较归纳识字,就像“江、流、游”,还有像猜字谜、利用图片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不同的识记方式中,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记的效果。
课堂教学机制有待加强。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提高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积淀解决问题的底蕴。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多样化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句简单的“很好”说明不了问题,学生仍旧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学生没有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上课的先讲解,后示范,再练习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强的特点、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观察动作,模仿动作,然后分组练习。分组练习以后,我巡回观察、指导,发现学生比我想像的要聪明的多。小组中间同学们讨论、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动作,进行的热火朝天,个个俨然是一位“小老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其中一个组的一个同学在做“预备”动作时,小组其他同学就帮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于肩”
“后腿不能蹬直了,脚要踏实,不能打滑”
“不要低头,要抬头看着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练习时,有几种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 眼睛不看前方
教师对于这一现象应该在练习中教师出示手指1、2、3、4等数字,让学生不断的报出数字,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眼睛看前方。
(2) 学生不按口令
学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时,学生早以做好了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强调,如果再发现这种情况,应该发口令时,注意不要喊“预备”应吹哨或让学生站起来说说错误的地方。
(3) 起跑中人先站后再跑
学生是先站直以后再向前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2种不同的起跑慢动作来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及分析,找出错误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效果不错。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7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8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9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10
1.引导想象,理解词语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让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2.多元朗读,提高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教学中,我做得不够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应该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11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 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 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12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3
我第一次让孩子们自由读这两份帐单,悟出小彼得犯错的原因,第二次通过对比读这两份帐单,感受到妈妈的爱,第三次,通过再读妈妈这份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帐单,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妈妈只有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爱。当孩子们已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时,我就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再都《妈妈的账单》,去感受妈妈的爱来感染学生。
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妈妈曾为小彼得做过些什么,入情入境,加上适时点拨,真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一谈,在享受妈妈的爱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孩子们真切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并真正地懂得了该如何去表达爱,回报爱!因为同学们都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平时所做的一切,所以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氛围下,课堂唤起了孩子对妈妈那份久违的感激之情。因此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简单而有意义,效果很好。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4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5
一、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播放了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学生的诵读
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6
这首诗上大三那会实习的时候就讲过,可如今要再讲还是纠结了很久,不知从何下手。备课的时候准备了李商隐一生的简述,仕途和爱情。只是想更口语化的讲出来,而不是照ppt内容读。补充了朦胧诗派顾城的诗歌,只是想告诉学生诗歌有时候可以不用刻意的去分析思想意义,而是可以欣赏意象美的,可以着重体会梁启超所说的“美的神秘性”。最后的对于“锦瑟”和“华年”这两个词的解说,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诗歌写作的其中一个小技巧,和对“锦瑟华年”这个词的运用。
但是,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很不如意。最明显的就是时间上很赶,感觉自己在满堂灌,没有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可能也是因为开始本想一节课结束《锦瑟》和《马嵬》两首诗歌的缘故。只是,最终,《马嵬》也只是开了个头。
开始诗句对接的环节,学生很兴奋,都很积极地回答。对李商隐仕途和爱情的介绍,学生也很爱听。但到真正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时候,学生的热情很明显的下降。找了两位学生读,效果都不太好,现在想想自己没有范读也是个过失。最最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对于典故的解读,我基本上是自己讲,而且讲的很快,学生应该都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这也是我很茫然的地方,这首诗的典故到底该怎样讲,我自己一直也没有一个好想法。
我原本是想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喜欢这首诗,然后愿意自己读,也愿意背下来。可最终证明是失败的。到底该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诗中,恋上这首诗呢?哪位高人能给予帮助。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7
《别致的小花瓶》属于陶艺系列中的一课。陶艺造型方法多种多样,本课的设课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盘泥条的方法及手捏成型法,并学以致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学习的重点是手捏成型法,盘泥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并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掌握是难点。
首先出示泥玩具、白陶鬶、彩陶船型壶的图片,让同学们发现他们的制作材料是泥,然后交流这几件艺术品最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对它们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分析陶泥艺术品独特的造型,交流自己查到的关于陶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等资料。使学生们了解陶艺文化,增加对陶艺的热爱。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示范演示,作品欣赏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别致的花瓶并学习制作和装饰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学习得出,新颖独特的造型,点线面等不同的装饰能让花瓶别致、美观;同时,发现了盘泥条成型,手捏成型的制作方法及刻画、按压的装饰方法。由我给大家补充介绍并示范了泥板成型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件别致的小花瓶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制作时,学生们小组内共同商量用什么方法制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新颖别致;分工合作,有的制作瓶底,有的制作瓶身、有的制作装饰,或者有的搓泥条,有的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我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传到电脑上,放大了学生的作品,使大家更清楚的欣赏作品,也防止了作品在移动的过程中损坏。
整节课比较顺利的结束了,美中不足,由于学生们对陶泥制作太感兴趣但不熟悉,小组合作效率偏慢等原因,在制作时用了过长的时间,以至于下课铃还没制作评价完毕,不得不拖堂了。也因为学生的制作热情太高,太过兴奋,显得课堂纪律很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得训练小组有效合作,同时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们在宁静中收获更多。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8
在这节课的“探究新知”中, 在这个运算过程中用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或乘方的意义),但是学生在回答时除了回答以上内容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回答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我听见后反问:“用到了什么运算律?”学生听我这样问顿时有几个不说分配律了,但仍有两三个同学还坚持。因为有领导听课,我想做到完美,所以就直接说:“这里 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没有分配律。”而并没有讲解为什么没有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在学生板书解决练习题时,一位叫李晴的同学这样做了一道题目:(-2xy)3=(-2)3(x)3(-2)3(y)3=64x3y3.评析时很多同学都说“错了。”而这时我看了一下教室后面的钟表,时间不多了,于是我就画了个错号。下课后,我 向其他老师请教,让他给我提一下缺点,在给了一番肯定之后,提到学生做的那道题,说我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这道题李晴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我当时就想:学生这样做只是单纯的做错,没有这样讲的必要,并且只是她自己这样做,她知道错之后就会改正的。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等到下午我改作业时竟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题目还是按上午的思路完成的。这时我意识到学生对这样的题目真的理解成了乘法分配律,于是,下午自习的时候我特地讲解了这种题型,给学生讲清了上午探究中的题目为什么没有用到分配律以及分配律应该在什么时候用。
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我在备课时备的不全面,没想到学生会把分配律与交换律、结合律混淆。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到分配律时,为完整的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而没有认真的对待,给他们讲解清楚,致使学生模棱两可;而在练习学生出现错用分配律时,我又为了不拖堂,又是一提而过,使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产生错觉,一错再错。究其原因,是自己上课前对学情分析不够,教学时太死板,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要的完美,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这件事之后,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前的准备一定要细致认真,上课时要灵活驾驭课堂,因材施教;课下要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体会到反思对于老师的重要性,经常反思会使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经常反思、坚持反思。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29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英语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 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四、努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练”出学生的真水平
语文课是语言运用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篇30
清晨,每当我走进学校,看见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时,我总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通过《找春天》这一课,使我对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的理解。
《找春天》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找春天、画春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春天的典型景物,掌握组织画面的简单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创设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们的能动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到知识。
通 过《找春天》在课堂的成功讲授,证明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学生们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能够各抒己见,言行中充满了对找春天、画春天的喜爱,对创作 春天画面的高涨欲望,这种热情甚至动摇了我原本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案。例如,在学生汇报资料之后,有一个画春天景物的环节,原本只是想画完就完,就在这时 一个孩子突然举手,急切的目光告诉我,她有事要说,我走近她,她示意我俯下身,孩子神秘地小声在我耳边说:“邸老师,我听见春天的景物在说话。您听,小鸟 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小河里的冰化了,路边的小花开了。”我适时地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增设了倾听春天的声音这一环节,学生们参与的热情空前的高, 有的孩子说:“小松树说:春天到了,我又长高了!”有的说:“我听见小草在说:春天到了,我要长得更加强壮!”还有的说“邸老师,我听见河里的小鱼在说: 春天到了,小河里的冰化了,我又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在孩子们幼稚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与热爱。再例如,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原 本打算了将学生的作品连成一片,成为一幅描写春天的长卷,但是话一说出,立刻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他们建议我将每一幅画想象成火车的车厢,最后将全班同学 的画连成一列满载春天信息的列车,它将春的消息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孩子们的见解经常让我惊叹不已,孩子们对春的理解、对春天的热爱常常是我们不能企及的。孩子、学生、春天,让人无限遐想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