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通用29篇)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述了一位母亲陪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爱蕴涵在安详的微笑里;蕴涵在轻轻的动作里;蕴涵在平静的话语里。这爱是多么的深沉而了不起。学生体会这没有直接表露的爱会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以那位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作为体会中心的抓手,先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朗读,感悟,从中体会这份执着、坚韧的母爱。理解、感悟伟大的母爱。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的教学,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这份独特的感悟体验表现出来,可是在悟出这看不见的爱的真正含义时,我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 “为什么说是看不见的爱 ”。课后我想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与小结提升,由点到面,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白母爱在人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盲童孩子与母亲之间,心中的爱,看不见的意境——爱,同样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爱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认识也就更提高了,教材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就提升了。
2、这篇文章虽然孩子们已经学完了,但细细回味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孩子们有的理解不到位,还有在朗读课文上给的时间还不够充足。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关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母亲和作者的对话时,让学生体会母亲和作者的不同心情,当作者得知这是个盲孩时,有些惊讶和不解,这位母亲却是“平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再如,在朗读盲孩打弹丸的句子时,让学生体会盲孩原先弹丸打得并不好,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越打越努力,最后打中了目标。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看不见的。这样的朗读,对解读文本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中,两次学生的说话训练还是比较有效的。如出示句子: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让学生根据句子,思考:母亲递给孩子的,不仅是一块石子,她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想以想:母亲此时仿佛在对孩子说些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仿佛在对孩子说:________。 第二次说话训练是这样安排的:当我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让学生说说这声音说明什么?此时此刻,男孩、母亲、作者分别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根据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习文本中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到爱的力量的神奇、伟大。
教学中,有些地方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如: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课文的浅层理解上,由于孩子是一个盲孩,所以他看不到母亲的爱。在学完课文后,应该让学生再来说说课题,想一想为什么课题叫看不见的爱?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中更饱含着母亲的爱如轻风细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渗透在孩子的心灵中,陪伴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如果在课堂中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更有针对性。在体会母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时,让学生表达还放不开,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正确,自己的心里没有底,有时就会急于求成,自己替学生回答了问题。显然,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师生互动的质量有待提高。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3
总体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可以用“艰难”一词来形容:学生情绪始终未能完全调动起来;举手发言不够积极,发言面不广;整节课节奏较慢,课堂显得比较“冷”.分析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通过品味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学期七、八单元的要求,但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含蓄隽永,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学中开始训练学生较深入地品词品句。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此类文章,缺乏理解的技巧,在品味感悟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有待于教师今后在课堂上进一步训练。
二、班中一些平时发言比较积极,质量也较高的学生课上有些紧张,不敢举手发言。表现欲不强,可能和孩子们没参加过公开课有关,有一些怯场。教学效果打折扣,这还是需要教师多鼓励引导,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三、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还是较平时拘谨了一些,可能也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在课前钻研教材时,我曾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读这篇文章,读到感人处,真的热泪盈眶。但这节课上积累在心中的感情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上完后只觉得有些压抑和沮丧。回顾自己整堂课的表现,不如人意。
针对本堂课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品味词句的训练。课前多花时间看看课标,了解本年段的阅读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文本细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预设,尝试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课后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总结出切合学情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课堂上要调整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注意评价语言的使用,不但要公正、准确,还要富有激励性,多鼓励孩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向来习惯于“撑顺风船”,不善“逆水行舟”,即一堂课如果上得比较顺畅,便会越上越起劲,越上越好。一旦出现了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又没有处理好,便会情绪低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致使课越上越不顺。这就体现出个人驾驭课堂的功力还不够。今后课前要深入分析学情,对困难做充分估计和准备;课堂上不能情绪化,要多关注学生,想方设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还有在这堂课上,开始让学生自由读文时,孩子们齐读了,我没有及时纠正。再有孩子回答问题时语句不完整,也没有及时指出。其实,如果在课上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当之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很有好处的。这是我以后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发现错误马上纠正。
最后还是用句老话来自勉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遗憾”便是一种反思。我觉得我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以待改进:资源生成,我却没有及时捕捉、梳理和反馈,因此学生很难明白学生和老师的回答是什么关系,致使课堂的精彩点不能呈现。由这节课的教学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学过程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资源并及时梳理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4
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5
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第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读第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B、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作记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第4自然段的结构和第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习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
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7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个内容要2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在课前,我设计了两道复习题,计算图形的表面积。为新课学会包装的计算作铺垫。
在学一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特别是“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以后,由抽象到直观,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算一算的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1、先算出平成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它的表面积;2、先算出2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然后减去重叠的面积,就是拼成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完成以后,我点了几个同学板演。没想到,他们画的立体图形很标准,出乎我的意料。并且把计算过程展示出来后,他们发现了把2个长方体重叠后,重叠最大的面的时候,节约包装纸。由此,学生也推导出:把几个长方体的物体包装在一起时,重叠的面越大,越节约包装纸。学生们尝到了甜头,都觉得这个内容太简单了。这节课他们是快乐的。
算出了2盒如何包装节约后,我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3盒、4盒、5盒包在一起,一共几种不同的包法呢?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马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数学书摆。我在学生当中巡视,发现有的小组是这样摆的:我们先一层一层地摆,每次摆的时候要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想想它的因数。然后摆两层、四层等等。摆完以后,学生开始汇报。我们在求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时,可以先找出这个数的因数,然后一层一层地开始摆,最后把每层摆的种数加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也一致同意这种方法。没想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活跃,看来包装真的真的很有学问。
有时候,对学生完全放手,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8
设计背景
这几天班上经常听到小朋友告状,谁又打我啦! 谁又打我啦!同伴之间经常打闹有磨擦.我为了让幼幼儿明白,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心团结友爱.我选择了上这一课.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国家连贯,欢快地演唱歌曲《好朋友》。
2.让幼儿初步体验合作演唱的效果及欢快歌曲带来的美感。
3.让幼儿从歌曲中领悟到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
教学难点: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还是少不了争吵,打架,幼儿与同伴关系很难协调。
活动准备
1.歌曲《好朋友》录音磁带。
2.图画簿,彩笔。
活动过程
一、 谈话
1.提问:谁是你们的好朋友们?什么叫好朋友?好朋友要怎样?
2.老师把好朋友的含义分正,反两面让幼儿选择应该学习哪一个方面。
二、欣赏歌曲,感受优美旋律。
1.老师用儿歌形式朗读一次歌曲内容,并插入一个的有关说好朋友的小故事。
2.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老师吗?和老师做好朋友吗?在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
3.老师完整地唱歌曲,请幼儿欣赏。
三、学唱歌曲《好朋友》
1.在老师的动作提示下,理解并熟悉歌词
2.学习伴唱{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轻唱}
3.完整地学唱歌曲。
4.用欢快连贯的声音跟着老师完整的唱歌曲。
5.全体幼儿分为男生,女生两组.女生唱:你帮我来梳梳头,男生唱:我帮你来扣扭扣。合唱;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四、边唱边跳《好朋友》
1.让幼儿找到一个自己的好朋友,请他出来一起边唱边跳。
2.幼儿全体一起边唱边跳。
3.老师参与幼儿一起边唱边跳。
延伸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好朋友画出来。
教学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足之处:在边唱边跳的过程中,活动场面有点混乱,因为有些幼儿分不清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好朋友,以至部分幼儿无法参与活动,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9
《地图上的发现》一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结合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说说初秋时分,校园、田野、江南路旁的绿化带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并把自己说的或听到的写下来。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是一节想象创作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求异思维有着一定的锻炼和提高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激趣、想象、创作进行的环节设计。在美术课上如何落实好双基,一直是我们这一段时间研究的问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运动是否能与想象创作更合理的结合,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在设计《大嘴怪》这节课时,把教学重难点定为“什么是大”、“如何变怪”。在这两个基本方面确定之后,才本着艺术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要应用回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先从真实动物身上提炼出嘴的形状,再添加变化,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在进行怪的变化,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堂中几个游戏的添加①玩鲨鱼②比比谁的嘴更大③猜猜这是谁的嘴,虽是游戏,但却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避免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教学误区,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在愉快的心情和氛围下进行主动学习。但是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不能进行油印板画的学习,只能进行绘画或者手工制作。并且学生在由字母再次进行添加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还是简单、少。不能很快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形象,因此在复课时还要加以考虑,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下课铃响的时候,看着黑色卡纸上用金星笔画得大嘴怪,各个生动、逼真,想象力很丰富。我想这节课是成功的。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标》倡导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活泼,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最终让课堂更高效。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的教学反思谈谈我对文言文阅读课堂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何文言文都有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识,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础。其次还得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标。就《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来说,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谓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么理解孟子的仁政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纲,提纲挈领,才能让学习更高效。
二、注重诵读,留给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经常阅读的人对这话会有深刻的体会。当然读是有要求的,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三、疏通文意时,要解放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弱项,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正因如此,许多时候,很多老师干脆就采取串讲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简单粗暴。结果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全面很准确,心理很踏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为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发现问题后,再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要相信学生,要放开手脚,要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切记: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育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客观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知人论世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强调的一种方法,要知道梁惠王为何担忧“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就得对战国时期及孟子的情况有所了解。教学中必须注意这一习惯的培养。
五、课后,要让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琐碎而庞杂,要夯实基础,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并及时做好整理归纳,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比如课文中所涉及的河、凶、加、兵、直、是、数、胜、发、庠序、孝悌、以等词,都是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不积累,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谈不上提高。有现在文言知识这个量的积累,才会有未来文言阅读能力这个质的飞跃。
不足之处:学生的预习不扎实,学习主要靠课内,导致课堂时间紧张,影响课堂效率。以后要充分利用早读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来保证预习的质量。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2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三: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六个班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1、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
2、认真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认真抓好课堂主渠道,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备课下功夫。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为教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导入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歌曲、诗歌、图片、小品、电影、案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上同样用尽心思,采用多种方法,力求有余音未了的效果。
⑵注重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及时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我十分清楚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是半大小孩,课堂上坐不住,多动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我从不在课堂上轻易发脾气当众批评他们,而是及时指正提醒,课后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因此,我深受同学的喜欢。我从不怕突发事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能很好地把课堂突发事故当做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变被动为主动,使违反纪律的同学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主动承认错误,使其他同学又能得到一次思想教育。
2、及时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转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我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研工作
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三、认真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1、我不断学习,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本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认真做笔记、写心得,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2、为让自己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 、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的主题是在听了毛伟华的课之后受的启发,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杨修,恃才放旷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他的优点啊,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必然的悲剧,是所有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杨修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看来我们学生早已是个社会的世俗的人,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去适应社会,在社会里,他们也同样会排斥象杨修这样的人,真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但愿今天我们这样的解读杨修,能给他们一点启示,人该如何成长为一个站立的人。另:本文的小结借用了杨聪老师的课堂小结,很佩服杨老师的深刻。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5
《动物聚会》一课中,目的是: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动脑,认真计算的好习惯。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加深学生对于“几个几”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在一节四十分钟的活动里,有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6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教学例题时要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就是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习十四第2、8题的平台。
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由于在学习比的意义时学生已能根据两个数量间的比用分数来表述两者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例题5时,我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解答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在交流解法时,很多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想出了很多种解法。这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进行总结,并突出了用分数乘法来解题的这种方法。在新知的学习中,我还请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检验,学生们联系题中的信息想到了可以将求出的两个数量组成比进行化简,再将这两个数量的和求出来,与已知信息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整节数学课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7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8
在课堂上,我也尝试授以学生方法:透过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写方法,第四自然段先总起后分述的表达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词语的拟人手法等表达出人象共处的和谐景象。但这些方法的渗透总显得呆板、生硬。以至整节略读课上仅有学法的牵引,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过程。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是略读课上教师为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所追寻的途径。细想,尊重编写意图,本课学习可联系上一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通过比较学习,从而既了解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更大发挥。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19
以往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总是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也能将“美点”品析出来,但总觉得把春天的美“肢解”了,把整体的美弄得支离破碎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主问题设计,用主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活动方向,但是,对于具体的活动内容,则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然后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我的主问题是:品美:联系课文语句,用“春天的 是美的,它美在 ,请看 ”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读书和品句活动,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活动,进一步校补了个体的赏析。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0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我这开头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范读,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记忆能力,再让学生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有了这个激励,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字面障碍较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堂课里掌握重点字词句,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就采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接下来一人一句进行翻译,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再发言,最后教师评讲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板书在黑板上。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是好胜的,哪怕是成绩很困难的学生,他也期盼能在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得到老师的微笑。从教学结果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因此,当我课文学习结束时,学生也能流利地翻译课文了,甚至还包括那些学困生。
关于文章分析我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让学生先按导学稿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构建了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框架。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课外活动时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当然也有遗憾之处:1、学生的层次不同,讨论时层次低的学生因有老师听课而不好意思举手发言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2、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3、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朗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时间分配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总之,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1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
文章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然后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背诵。最后,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真正教学过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
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没有把时间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学生体会写法上过于繁琐,没有好好地让学生读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背诵,让阅读“阅读链接”后进行巩固延伸成了一纸空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2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3
【教学设计与意图】
一、复习可能性
通过“在4个口袋中会摸到红球吗”的提问,引出之前表示可能性的三个关键词:“一定”、“可能”、“不可能”,为本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几分之一
首先,通过“在2号与3号袋中更想在哪儿摸”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再通过“ ”及“ ”的类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感受“分母”与什么有关。
三、几分之几
首先,通过摸牌,从“ ”到“ ”、“ ”,让学生体验到“分子”与什么有关,再通过换牌、加牌的变化,突出要点,初步总 结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确定的。
四、练习应用
1、通过两个有针对性习题的训练,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教学两种特例,完善“一定”、“不可能”的表示方法,一定发生可能性是1,不可能发生可能性是0。
五、反例凸显
通过“一次任意摸2张”类题的教学,进一步清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纠正“简单看张数”的错误认识。
六、生活应用
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因为用具体的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所以相对于以前的判断更精确、更科学。
七、综合拓展
通过对“刘星耍赖了吗”问题的探讨、辨析,进一步强化表示方法,并把讨论引向深入,把课堂拓展到课外。
【亮点分析】
一、精心点播,自然生成。
通过巧妙的提问设疑,先判断4个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其中两个口袋是可能的,再设问更想去哪摸,引导用数来表示,使学生基本明白分母是如何确定的。
二、适当变化、突出要点
通过换牌、加牌,让学生认清分子、分母分别与什么有关,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模后对概念中的要点适当变化加深理解的要求。
三、练习注重思维价值
奇数、偶数、素数、合数新旧联系,既巩固旧知,又夯实了新知;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判断游戏规则公平性,能更精确、更科学。
四、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改编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依据教材教学目标,难度不高,更主要的是学生很容易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同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类的问题。为防止、纠正学生可能的这一偏差,本课教学设计,重组、改编了教材,增加了“一次任意摸2张”类的题型,既增加了本课的深度,更通过这一“反例”纠正学生“简单看张数”的偏差。
【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独立练习的时间与机会;( 励志天下 )
2、“反例”教学位置是否合适,若提前至第三环节“几分之几”后,能立刻纠正学生的偏差,但学生还没进行基础性的练习巩固,就教学这一内容是否嫌难,是否有“头重脚轻”之嫌。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4
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上完后有了一点感想:
首先是对于学生们的,学生们喜欢游戏,喜欢将知识放在游戏中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们玩游戏,学生们就会来劲,而一旦游戏没有了,学生们的热情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让学生的热情之火越烧越旺,使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是我要考虑的事情。但是不要只让学生们关注游戏,而没有在游戏中忽视学习,甚至忘了学习。例如在《咏雪》一文中,我选取了三句话,“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们激情表演,同学们在对课文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三句诗演绎的淋漓尽致,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从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学习与领会,还有就是《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学生们对于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讨论诚信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拥有诚信就会拥有一切,而失去诚信就会失去一切”在活动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对于文言词语也掌握的很好,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记忆深刻还得需要平时的练习,否则课堂的效果维持的并不持久。
其次是对于自己的提升,学生们喜欢什么,自己就得准备什么,上什么东西,学生们想听到什么东西,事先还是要多去考虑的,否则学生们不愿意听,上课不来激情,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会浪费一节课,因此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琢磨这个课该怎么去上,免得乱手乱脚的,并且效果一定不好。例如这个《世说新语》还没讲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装》该怎么上了,是让学生们自己讲,还是自己演,要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第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分角色朗诵,在第二节课让学生们进行辩论。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6
上完课,三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课堂生成。在教yi 的四声是,我让学生分别用它的四声组词。到第二声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依赖”。我一听,是第一声,就遗憾地告诉它:“我们在用第二声组词了。”李老师跟我说:“其实依赖这个词语说得很好,虽然不是第二声,但是也应该要好好表扬学生。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老师一定要善于把握!”
二、给学生第一印象就是对的。其实,这早在我工作第一年时就深刻体会到了。但是今天我设计教学时,我希望由孩子来教我怎么写。第一个孩子告诉我y应该如何写,她说清楚了y的位置,但没有说明开口大小问题。于是,我就故意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口的y,惹得学生哈哈大笑,这时候,好多小朋友举手了,他们意识到y的口不能太大。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写的时候很可能就想到我第一个写的那个大口的y。我可以改变一下策略,让学生观察开口大小,然后再来教一教我。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三、书写需反馈。因为本课容量较大,有三个整体认读音节,我也不想教一半,一年级学生书写要占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就选择缩短耗时的书写时间。课堂上,我只让学生描红,没有投影反馈,这样确实不好。在平常的教学中,容量没有那么大,我几乎是要花半节课时间在书写上的。以后,也不能因为有人来听课,就加大教学容量,忽视书写。
四、写字姿势应随时提醒。学生不规范的写字姿势确实让我很苦恼,今天,听课老师给我提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有效。就是全班摆好写字姿势以后再动笔写字,一个都不能少。后来,我试了一下,真的非常有用。
六、情境图片有妙用。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情境图里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今天,李老师点拨了我。这两幅图其实是有关母爱的。我拓展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意义不大,在黑板上写的“反哺”儿子基本无效。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应当严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必要,而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
七、重视儿童语句训练。出示情境图时,我一不留神,自己把情境图的两句话说了,其实,可以让孩子说的。我用汉字出示的情境歌,让学生读,最好出示汉语拼音,不然,识字少的孩子就没办法参与这部分的学习了。关注孩子要全面。
八、自己的想法。一年级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为了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我也算是花尽心思,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吸引他们,加上课件,整体上看,学生的注意力还是蛮集中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学得轻松快乐。但是,这样热闹的课堂总让我有些惶恐不安。老教师的课堂也没有那么多花招子,但是学生注意力还是蛮集中的。所以,我觉得,自己还需要不断修炼,特别是语言和神情。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7
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课前也布置学生找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学《菩萨兵》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师:为了抓紧春耕的时间,第二天,在帮助藏胞春耕的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由读一读朱总司令的话,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尽心尽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进行了铺垫,问学生:“你们在做什么事会尽心尽力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心尽力”,用谈心的方法教学,如果学生能够答上来,那么造句也会水到渠成了。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8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看不见的爱教学反思 篇29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的阅读。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些快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文有了兴趣,自然就想去学课文,想走进课文,有想去了解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我来猜”这个游戏:(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学生对此感觉很新奇,兴趣特别的浓厚,猜的很积极,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跃跃欲试的想去了解,就这样在课始就轻而易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劲头。
二、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图,看着图片学生理解课文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尽量体现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如初学课文的时候,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重点带学生学习第2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画一画、再想想、最后指名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第3节,学生自己学习第4节。这样用“教──扶──放”这样几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借助媒体加深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广了,在这篇课文中,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但轻松的学完了课文,学生也对这几种种子传播方式记忆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