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精选5篇)
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 篇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2班的何。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回归传统节,冬至大如年》。大家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日子位列其中。地理课上,我们知道了冬至这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昨天是12月22日,就是我国24节气中的冬至。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已测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民间有种说法,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测未来的天气: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学们,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们是怎么过的呢?你们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们江南地区,吃汤圆、吃米团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如今,我们不能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追逐潮流并无厚非,但那些传统的我们也不该忘记。漫步校园,让我们静静地感受冬至的气息!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入20xx年。
最后祝全校老师和同学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我的讲话完了
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两千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我们的同学在玩着圣诞节的玩偶,准备圣诞卡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的倾听!
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 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广播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20xx年12月22日凌晨1:11,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昨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2500年的历史。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周末有没有吃汤圆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们江南地区,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令我们心寒的是,瑞安的一些高中学校甚至开展了圣诞节主题班会。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万圣节送糖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
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 篇4
郑: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武: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郑: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记得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吗?
武:本期红领巾广播,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
郑:我是五(1)中队的郑城。武:我是五(一)中队的武文浩。
郑: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冬至节吧。
武:好啊!我先来问问你,你知道冬至节的来历吗?
郑:以前不是很清楚,这次准备红领巾广播稿时,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有些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吧!
武: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而南半球在冬至日,白昼全年最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郑:哦,冬至节原来是这样来的,谢谢你,武文浩!据我了解,我国的这些传统节日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武:是啊,那你现在能不能就给大家讲讲这冬至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郑:好啊,接下来听听下面这首节气歌。
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武:想必大家一定从语文书上看到过吧!
郑: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冬至节与众多的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的,俗语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吃汤圆、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如羊肉、狗肉、腊肉,吃冬至团等。
武: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的传说和由来。我给大家讲讲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吧。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郑:老师们,同学们,讲起冬至,我们还搜集了有关冬至的诗句呢!下面就由我们俩为大家朗诵几首吧!武:《邯郸冬至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郑:下面为大家介绍大诗人杜甫写的诗《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武: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来临后,特别要做好保暖工作。
郑: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武: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郑: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武:希望我们本次的播音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郑:让我们在另一首节气歌中结束我们本次的播音。
合: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冬至校园广播稿600字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两千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我们的同学在玩着圣诞节的玩偶,准备圣诞卡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