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高三一调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物理学科应该说与往年相比,与其它科目,形势非常严峻。这次考试物理达a6人,比例是2.07%,达b105人,比例是36.21%总达b率以上是38.28%。应该说从08届以来是达b率最低的一次。从平均分和达b率来说都比华士高中低。这在以往的几届考试来说也是从没有过的。考试出来后,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应该说心情是非常沉重,压力倍增。
从客观情况来说,本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基本上是从五严规定下成长过来的。由于时间紧迫,课时少。在高一开始基础就非常差,整个高一和高二一直就是忙于匆忙的讲解新课。学生没有很好的进行巩固练习。导致高三一轮复习时,就像上次期中考试分析的那样,就像在上新课。由于现在高三的课时和以前相比,少了很多但教学任务和以前一样。所以上学期也是和高一,高二一样。又是在赶进度。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又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理解。在复习时我们深刻感到,学生是复习后面又把前面的知识全忘记了。这样在总个复习中,恶性循环。但我们老师又总感觉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其实在复习中,我们已经基础较差的普通班复习要求降低了很多。但学生的基础差的程度真的自己都从没想像有这么差。
从主观上我们自身虽然对学生的基础差有所准备,但没想到会这么差,应该是心里准备性还不是这么足。在平时上课上,由于学生对知识太过陌生,而又由于进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在一些基本训练和评讲方面可能相对以往高三欠缺较多。再加上平时也没有什么限时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在一调考试前各个班级综合训练练得较少。所以导致这次一调考试成绩的溃败吧。
针对这次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习现状,我们的目标是在达b率方面先突破40%,争取能达到45%。由于理科较多的学生特别是普通班基础太差,我们的关注点是多几个学生能够达到b级,平均分方面只能有所放弃。当然,像重点班和实验班多几个b级的话,平均分也就相应的上去了。针对现状,在下学期的复习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切实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及时反馈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跟踪矫正,摒弃“满堂灌”、高难度、大题量的应试训练。突出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备课方面要针对自身班级特点和教学计划,严格选准教学起点,精心选择复习资料,务必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的放矢,以“高目标,严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提优工作,力争在高分层有所突破;而普通班级依然采取分层要求的方法,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学习上得到补偿;在兴趣、方法、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努力使后进生缩短差距,学科平衡发展。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一、质点的运动
(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论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5、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间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3)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真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 [或Rx>(RARV)1/2]选用电路条件RxRx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七、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 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回旋加速器/磁性材料 八、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日光灯。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年10班,11班,12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这学期中,本人针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这些班级的物理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高一物理教师要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情景”教学。 高中物理有很多典型情景,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对于一些典型的复杂情景,我通常将其分解成简单情景,提前渗透,逐步加深。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 五、其他具体工作 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尽量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去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集题本积累,将每单元的易错题、典型例题进行及时整理,并及时批阅。对尖子生主要从思想工作、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对后进生重基础、加大检查力度。经常进行学案、练习册、集题本进行检查并给予批阅;及时进行单元测试、小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学案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努力和探究,完成了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争取以后的工作做的更好。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1.超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产生原因: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现象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超重和失重就是物体的重量增加和减小吗?】 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用弹簧秤测出物体的重力,因为此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拉力)的大小恰等于它的重力。假若系统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那么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大于mg时叫“超重”小于mg叫“失重”(等于零时叫“完全失重”)。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V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在“完全失重”(a=g)的状态,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比如单摆停摆、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另外,“超重”或“失重”状态还可以从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性(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对应的加速度)上来解释。上述状态中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自然其产生的加速度(通常称为重力加速度g)是不发生变化的,自然重力不变。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叫做热现象。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温度计: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就要使用的专用测量工具。 4、温标:要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叫做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中间10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 (a)如摄氏温度用t表示:t=25℃ (b)摄氏度的符号为℃,如34℃ (c)读法: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在国际单位之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又称开氏温标)。单位:开尔文,符号:K。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73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273)K。0K是自然界的低温极限,只能无限接近永远达不到。 (3)华氏温标: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180等分,每一等分表示1℉。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F=5t+32 5、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构造:温度计由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外壳、玻璃泡、液面、刻度等几部分组成。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温度计内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6、正确使用温度计 (1)先观察它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的位置。实验温度计的范围为-20℃-110℃,最小刻度为1℃。体温温度计的范围为35℃-42℃,最小刻度为0.1℃。 (2)估计待测物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及的玻璃泡要与待测物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与容器侧面)。 (4)待液面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及不能离开待测物)。 1.磁场 (1)磁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的一种物质。永磁体和电流都能在空间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点: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3)磁现象的电本质:一切磁现象都可归结为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4)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即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 (5)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或者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1)在磁场中人为地画出一系列曲线,曲线的切线方向表示该位置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密能定性地表示磁场的弱强,这一系列曲线称为磁感线。 (2)磁铁外部的磁感线,都从磁铁N极出来,进入S极,在内部,由S极到N极,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感线不相交。 (3)几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同心圆、非匀强、距导线越远处磁场越弱。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两端分别是N极和S极,管内可看作匀强磁场,管外是非匀强磁场。 ③环形电流的磁场:两侧是N极和S极,离圆环中心越远,磁场越弱。 ④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处处相等、方向处处相同。匀强磁场中的磁感线是分布均匀、方向相同的平行直线。 3.磁感应强度 (1)定义:磁感应强度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定义式B=F/IL。单位T,1T=1N/(A·m)。 (2)磁感应强度是矢量,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3)磁场中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方向是客观存在的,与放入的电流强度I的大小、导线的长短L的大小无关,与电流受到的力也无关,即使不放入载流导体,它的磁感应强度也照样存在,因此不能说B与F成正比,或B与IL成反比。 (4)磁感应强度B是矢量,遵守矢量分解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处的磁场方向,并不是在该处的电流的受力方向。 4.地磁场: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1)地磁场的N极在地球南极附近,S极在地球北极附近。 (2)地磁场B的水平分量(Bx)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北极,而竖直分量(By)则南北相反,在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在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3)在赤道平面上,距离地球表面相等的各点,磁感强度相等,且方向水平向北。 5★.安培力 (1)安培力大小F=BIL。式中F、B、I要两两垂直,L是有效长度。若载流导体是弯曲导线,且导线所在平面与磁感强度方向垂直,则L指弯曲导线中始端指向末端的直线长度。 (2)安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 (3)安培力做功与路径有关,绕闭合回路一周,安培力做的功可以为正,可以为负,也可以为零,而不像重力和电场力那样做功总为零。 6.★洛伦兹力 (1)洛伦兹力的大小f=qvB,条件:v⊥B。当v∥B时,f=0。 (2)洛伦兹力的特性: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v的方向,所以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 (3)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洛伦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实质,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所以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一样也由左手定则判定。 (4)在磁场中静止的电荷不受洛伦兹力作用。 7.★★★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在带电粒子只受洛伦兹力作用的条件下(电子、质子、α粒子等微观粒子的重力通常忽略不计), (1)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相同或相反),带电粒子以入射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感线的平面内,以入射速率v做匀速圆周运动。①轨道半径公式:r=mv/qB②周期公式:T=2πm/qB 8.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 ①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应根据受力平衡列方程求解。 ②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这类问题,根据洛伦兹力不做功的特点,选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规律列方程求解。 (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曲线运动 ①当带电粒子在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等值反向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时,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往往同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②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一般处理这类问题,选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列方程求解。 ③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意指“动量保持恒定”。考虑到“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合外力的冲”所致,所以“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述似乎应该是“合外力的冲量为O”。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述中,其“动量守恒条件”却是“合外力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解释。 (1)“条件表述”应该针对过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而“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条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第一,合外力为O而时间不为O;第二,合外力不为0而时间为。;第三,合外力与时间均为。显然,对应于后两种情况下的相应表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为。”的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实际上就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无效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针对过程进行表述,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表述中所包含的那两种使“过程”退缩为“状态”的无价值状况 (2)“条件表述”须精细到状态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而作为“过程量”的“合外力的冲量”即使为。,也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即:在某一过程中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在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又发生了相应于前一阶段变化的逆变化而恰好恢复到初状态下的动量。对应于这样的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确实为O,但却不能保证系统动量在过程中保持恒定,充其量也只是保证了系统在过程的始末状态下的动量相同而已,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在针对过程进行表述的同时精细到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的相应表述只能够控制“过程”而无法约束“状态 ‘弹性正碰”的“定量研究” “弹性正碰”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跳,和m:的小球分别以vl。和跳。的速度发生弹性正碰,设碰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二,和二2,则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始末动能相等的相应规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述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表达式在结构上具备了如下特征,即:若把任意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必将得到另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碰撞结构”在“表述结构”上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其缘由当追溯到“弹性正碰”所遵循的规律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碰撞始末动能相等的两个方程中,若针对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方程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量,若在其间作细致的比对和深人的剖析,则区别是显然的:动量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久,动能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远;动量是以机械运动量化机械运动,动能则是以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关系量化机械运动。 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可能是个挑战。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 这一学期以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 2、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现实的物理现象导入,主动积极的引导、启发学生,并适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作业练习。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主动积极与同学科的老师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这学期的努力,2个班的物理成绩是比较好的,且个别尖子生也是名列前茅。存在的不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不自觉,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转化不足,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半个学期以来我们物理组切实把握好课程标准,透彻理解高考考纲,准确掌握新课标 的理念,思想及内容,做好课标、考纲与课本的结合工作。把握知识点要求及所应达到的目标,圆满完成这一阶段的学科教学任务。 一、学情、问题 进入高三后,物理学科进入了全面复习,完成了市教研室布置的复习内容。但发现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不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还很不理想。虽然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但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习中困难丛丛,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不主动问老师,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又不会运用,做题的正确率低。 二、考情 本次全市统考,我们物理组取得全市第三的成绩,还算理想,但距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个别学生成绩不理想。 三、做法、改进措施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作业。 集体备课,应做好个人钻研教材工作,进行第一次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难点,讨论典型例题,提出预习要求,充分了解学情,做到学生会的不讲。认真编写教学案和作业,每次备课对下阶段所用学案进行修订,做到每人每题必做、每题必议,突出学案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理与反思。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夯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都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做为重点,能够多次严格训练以求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能够熟练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强化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能力 高三教学离不开训练与检测。利用周检测、月考来巩固知识,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及时查缺补漏。做好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督促学生建好用好“典型例题”库和“错题记录本”。对错题进行记录,整理、分析、改正,杜绝二次错误的发生。 第四、分类指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 在进行整体教学的同时,要分层抓好三类生的工作(优、中、学困生)特别是中间生,要常抓不懈,课堂教学时,要盯紧不放,课外辅导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要掌握好尺度,大胆降低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放弃预计无法突破的知识,尽量腾出更多自我消化的时间。 第五、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要把课堂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我们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促进者、帮助者转变过来,课堂上不能满堂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物理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一、 教学工作小结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八、九班的物理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目前高考成绩已经揭晓,两个班理综都是3人及格,8班最高分为186,9班最高分为212,8班平均分:120.5,9班平均分:118.6 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内容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4、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例如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 二、教学研究 1、获奖情况: 20__年晋江市物理教学改革创新比赛一等奖 20__年泉州市物理教学改革创新比赛获得一等奖 20__年晋江市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2、本学期论文撰写情况: 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评课》、《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类”实验教学》参与学校组织的《晋江课改》论文汇编。其中《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类”实验教学》还参与了福建省实验论文评选活动。 一学期勿勿而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相信以后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总之,信息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1.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高电势点流向低电势点,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低电势点流向高电势点(由负极流向正极)。 2.电流强度: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I=q/t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1mA=10-3A,1μA=10-6A (3)电流强度的定义式中,如果是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q应为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和。 3.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叫导体的'电阻。(2)定义式:R=U/I,单位:Ω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4★★.电阻定律 (1)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 (2)公式:R=ρL/S。(3)适用条件:①粗细均匀的导线;②浓度均匀的电解液。 5.电阻率: 反映了材料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金属);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和绝缘体);有些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如锰铜和康铜)。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半导体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掺入微量杂质特性。 (3)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超导体。 6.电功和电热 (1)电功和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qU=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 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P=W/t=UI,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2)★焦耳定律:Q=I2Rt,式中Q表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单位是J。焦耳定律无论是对纯电阻电路还是对非纯电阻电路都是适用的。 (3)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①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和电热是相等的。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成立), ②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所以有W>Q,UIt>I2Rt,U>IR(欧姆定律不成立)。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本学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高三(1)、(2)班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教学方面 1、备课方面 虽然是第五年任高三物理复习教学,各个方面相对比较熟,但也仍需加强,因为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一个不了解学生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我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在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注意和学生沟通。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或晚自修的时间和学生聊天,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上课方面 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了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专题课件。备课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上课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带着微笑教学,它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进行反思,注意在下次上课时修正不妥的地方。 3、作业方面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各个课改省市的高考、模拟试卷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每三天,布置一道高考中常考的试型,提前让学生接触高考,并在第二学期中对学生进行了相应题目的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当然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模块的教学中,由于是第一次,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太妥当,到后期只能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而部分同学又不选物理,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导致想学的同学学习效果不佳。另外在学生偏科的指导工作上效果也不是很佳,虽然努力的给予学习的方法的指导,但对其分数的提高还不明显。 总之,这学年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只有我们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太多的计较只会成为阻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知识点3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4力学知识点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1023mol-1 2.分子热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3.分子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二、内能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三、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 (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一、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种经验: 当一列鸣着汽笛的火车经过某观察者时,他会发现火车汽笛的声调由高变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声调的高低是由声波振动频率的不同决定的,如果频率高,声调听起来就高;反之声调听起来就低、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它是用发现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和物理家、他于1842年首先发现了这种效应、为了理解这一现象,就需要考察火车以恒定速度驶近时,汽笛发出的声波在传播时的规律、其结果是声波的波长缩短,好象波被压缩了、因此,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传播的波数就增加了,这就是观察者为什么会感受到声调变高的原因;相反,当火车驶向远方时,声波的波长变大,好象波被拉伸了、因此,声音听起来就显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其中vs为波源相对于介质的速度,v0为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频率,u表示波在静止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当观察者朝波源运动时,v0取正号;当观察者背离波源(即顺着波源)运动时,v0取负号、当波源朝观察者运动时vs前面取负号;前波源背离观察者运动时vs取正号、从上式易知,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靠近时,f1当观察者与声源相互远离时。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具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它又被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速度的办法、光波与声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三、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斯莱弗在研究远处的旋涡星云发出的光谱时,首先发现了光谱的红移,认识到了旋涡星云正快速远离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据光普红移总结出的哈勃定律:星系的远离速度v与距地球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H为哈勃常数、根据哈勃定律和后来更多天体红移的测定,人们相信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物质密度一直在变小、由此推知,宇宙结构在某一时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G、Gamow)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渐被广泛接受,以致被天文学家称为宇宙的标准模型、 多普勒-斐索效应使人们对距地球任意远的天体的运动的研究成为可能,这只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频谱就行了、1868年,英国天文学家W、哈金斯用这种办法测量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即物体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km/s的速度值。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高三党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 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备课、备教法、备学生,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做到每讲一节新课前按教学大纲和新课标,参考《素质教育新教案》一书写出教案。再去听师傅的课,分析、体会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有困难,这样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课上抓落实,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课后及时查漏补缺。 由于我教的班是平行班,物理基础不是很好。在课下抓一些学生的基础,重点抓落实。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期末考试中,物理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学科组、年级组的各项活动,对安排的工作认真努力做好。进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也从不缺席,任何可以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交流的机会我都不会错过,来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进步的地方是:讲课时不在重视题的数量,而是把一道题讲透,真正体会到与其课上讲十道题,学生都一知半解,还不如就讲两到题,让他完全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一定不要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这样你付出的再多也是无用功。不足的地方是:有时仍然过于急噪,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老教师的沉着,语言不够生动,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用心,总结经验教训,时刻反思,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一、五两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这学期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本学期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教学方面 高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人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认真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内容、新课标与10年考纲中的异同点,特别是新增加的内容与及减少的内容;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特别是四个实验区的高考卷和模拟试卷。从而更好地把握新课程高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难度教学。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高考考查的比率也较高。 4、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所有的高考题目都能找出最本质的东西都是在课本。因此,在高三我对课本上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逐个突破。 5、针对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比如针对月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应试水平不足的问题,有层次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量,针对几个模块的知识,各个老师分工出好相应的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培训方面 本学期参加了泉州市新课程高考高三复习的建议,外出武平一中听课学习,还进行了自我培训,上网查阅关于新课程高考的`信息。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与特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对质点运动方向的判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对比前一个质点的运动;还可以用"上坡下,下坡上"进行判定,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向上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下运动,向下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上运动。 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里本来相对静止的质点,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这表明这些质点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依次传来的。所以,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维持机械波(水波)传播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近年来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各种全面测试中(如高考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因此,物理实验的复习是整个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杨舟教育西安最好的课外辅导机构) 一、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二、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三、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四、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西安杨舟教育西安最好的课外辅导机构)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7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8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9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0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1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2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3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4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5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6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7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8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9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0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1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2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3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4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5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6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7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8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9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0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1
最新高三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