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工作计划 内容页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模版34篇)

2024-08-22工作计划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忠诚实践新课程,关注学生,关注道德与法治,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有梦想也有挫折,有努力也有困难。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要为学生心扉"开锁",伴随学生平稳度过心理生理的"突变期",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筑起防波堤,在法治社会里懂得有为和有所不为。学生刚开始中学阶段的学习,要经过由不适应、较被动到适应而且主动的时期。教学中要增加趣味性强、启发性大的故事,引导学生讲身边的故事,认识做人处事的原则,遵纪守法。要采取措施来活跃课堂,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三、教材分析:

  本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 该教材是新修订完成的教材,今年起开始使用。它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突出法治,引导学生在法治社会里生活和成长。教材关注学生生活状况,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生活范围、深度的拓展,要求学生把自我逐步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教材图文并茂,叙述简明,论证扼要,故事贴近生活。教材符合新课程标准 的理念,足见组编的功力。

四、教学任务和目标:

  本期教学任务:

  1.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我们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习。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学习和生活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我们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们要使中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友谊与成长同行。我们要多交益友和诤友,不交损友,遵守网上交友的规则,让友谊之树长青。 3.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老师和父母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作出应有的努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4.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生命的意义、生命之间的联系究竟怎样,这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在生活中立志与坚守、尽责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

  本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让学生学会适应中学生活,学会与朋友、与老师和家人交往,初步认识生命意义,学会接受和遵循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

一、学生基本情况和目标: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养成了阅读教材、看书自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适应了本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指导思想:

  1、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中继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科研工作,善于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六节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学生懂得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第三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第四单元共有五节内容,让学生懂得感受法律的尊严;让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和理解能力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从中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2、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及直观教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作业、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5、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6、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8、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课后多加强学生的重点知识的练习,以常见题型为主延伸训练。

六、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1---3 珍惜无价的自尊 6课时 4---5 扬起自信的风帆 4课时 6---7 走向自立人生 4课时 8---9 人生当自强 4课时 10——11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4课时 12——13 为坚强喝彩 4课时 14——15 感受法律的尊严 4课时 16——17 法律户我成长 4课时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4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重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使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35,478,911,1190,59

  生1:3=3.0  -35=-0.6  478=5.875

  911=0.81  1190=0.12  59=0.5

  生2:这些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师: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例如:2、-5、32、33等都是无理数.

  π=3. 14159265……也是无理数.

  师: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有理数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

  无理数正无理数 2,33,π,……负无理数 -2,-33,-π,……

  师: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所以实数可以这样分类:

  实数正实数正有理数正无理数0负实数负有理数负无理数

  师: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的坐标是多少?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OO′的长是多少?

  生1:这个圆的周长为π.

  师:O′的坐标是多少?

  生2:O′的坐标是π.

  师:所以无理数π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师:如何在数轴上表示±2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检查,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完成:

  归纳: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何关系?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师: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师:请同学们做题:

  2的相反数是________,

  -π的相反数是________,

  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________,|-π|=________,

  |0|=________.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与有理数一样.

  师生共同归纳:

  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例】 (1)分别写出-6,π-3.14的相反数;

  (2)指出-5,1-33分别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3)求3-64的绝对值;

  (4)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求这个数.

  解:(1)因为-(-6)=6,-(π-3.14)=3.14-π,所以,-6,π-3.14的相反数分别为6,3.14-π.

  (2)因为-(5)=-5,-(33-1)=1-33,所以,-5,1-33分别是5,33-1的相反数.

  (3)因为3-64=-364=-4,所以|3-64|=|-4|=4.

  (4)因为|3|=3,|-3|=3,所以绝对值为3的数是3或-3.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请与同伴交流.

  本节课通过对无理数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通过举一些数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即按有理数和无理数归类,使他们对这两类数进行区分,更深入地认识这两类数的区别.

  第2课时 实数的运算法则

  实数的运算法则.

  重点

  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

  实数运算法则的正确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生:先算高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至右,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二、讲授新课

  师:很好.有理数运算法则仍适用于实数,请大家看几个题目:

  展示课件:

  【例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2;  (2)33+23.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

  (1)(3+2)-2=3+(2-2)(加法结合律)

  =3+0

  =3

  (2)33+23

  =(3+2)3 分配律

  =53

  师: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例2】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5+π;   (2)3•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巡视、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1)5+π

  ≈2.236+3.142

  ≈5.38

  (2)3•2

  ≈1.7321.414

  ≈2.45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56页第4题,第57页第4、5、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鸥很高兴.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师:∵52=25,

  ∴这个正方形画框的边长应取5 dm.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填表:

  正方形面积 1 9 16 36 425

  边长 1 3 4 6 25

  师: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师: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师:我们一起来做题.

  展示课件:

  【例】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 (2)4964; (3)0.0001.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派一生上黑板板演.

  师生共同完成.

  解:(1)∵102=100,

  ∴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

  即100=10.

  (2)∵(78)2=4964,

  ∴4964的算术平方根是78,即4964=78.

  (3)∵0.012=0.0001,

  ∴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

  即0.0001=0.01.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41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同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教师首先利用例子提出问题:请你说出上面等式右边各数的平方根,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加深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初步理解;然后在上面叙述的基础上提出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符号表示方法,同时用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由量变到质变,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节内容.

  6.1 平方根(2)

  能用夹值法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会用计算器.

  重点

  夹值法估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难点

  夹值法估计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

  二、讲授新课

  师:将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几个直角三角形?

  生:4个.

  师:大正方形的面积多大?

  生: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师: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如何求?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启发,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2,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知:x=2.

  ∴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

  师: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多少?

  生:对角线长为2.

  师:很好,2有多大呢?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适时启发,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

  ∵12=1,22=4,

  ∴1<2<2.

  ∵1.42=1.96,1.52=2.25,

  ∴1.4<2<1.5.

  ∵1.412=1.9881,1.422=2.0164,

  ∴1.41<2<1.42.

  ∵1.4142=1.999396,1.4152=2.002225,

  ∴1.414<2<1.415.

  ……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确的近似值.

  其实,2=1.41421356……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指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

  师: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能,如:3、5、7等.

  师:如何用计算器求出一个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或其近似值).

  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例2.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求出引言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小组合作完成.

  第一宇宙速度:v1≈7.9103 m/s;

  第二宇宙速度:v2≈1.1104 m/s.

  展示课件:

  1.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 0.0625

  0.625

  6.25

  62.5

  625

  6250

  62500

  …

  … …

  2.用计算器计算3(精确到0.001),并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说出0.03,300,30000的近似值,你能根据3的值说出30是多少吗?

  师:你能说出其中的规律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

  求算术平方根时,被开方数的小数点要两位两位地移动,当被开方数向左(右)每移动两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相应地向左(右)移动一位.

  新知应用:

  师:我们一起来做题:

  展示课件.运用多媒体:

  【例】 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 cm2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 cm2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宽之比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解: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 cm,宽为2x cm.

  根据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得

  3x•2x=300,

  6x2=300,

  x2=50,

  x=50.

  因此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50 cm.

  因为50>49,所以50>7.

  由上可知350>21,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应该大于21 cm.

  因为400=20,所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只有20 cm.这样,长方形纸片的长将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答】 不能同意小明的说法.小丽不能用这块正方形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

  1.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由于有的同学没有带计算器,所以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2.平方根移动的规律,须让学生通过查表、探索、发现、总结,最好是自己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6.1 平方根(3)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6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摸拟训练,培养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

  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基本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过复习把本学期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缺补漏,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复习重点

  1、《整式的乘除》:抓住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这些重要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以判断的形式为主进行复习,强化训练整式的乘除及其混合运算,重点训练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

  2、《相交线与平行线》:重点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条件和性质的混合运用,让学生清楚的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经过填空,练习,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强化训练几何题的规范书写。

  3、《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的基础知识,知道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熟练地结合图形进行变量的求解。

三、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分单元复习,同时进行综合测试。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练习题,收集各学习小组反馈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布置适当的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测试:严肃考风考纪,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

  x月8日—x月12日,复习前三章各章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综合测试

  1、x月15日—x月19日,综合测试,讲评;其目的增强学生期末考试的信心。

  2、x月21日—25日,考前心理疏导,介绍解题的方法。

五、复习措施及注意事项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规则,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规范解题书写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2、在复习应用题时增加开放性的习题练习,题目的出现可以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3、重视课本中的“数学活动”,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命题者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编写相关“拓展延伸”的 探究性题型以及对例、习题的改编题。

  总之,在复习中我们要争取做到全面、细致,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归纳各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考试的能力,希望通过这几天时间的努力可以在期末检测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8

  为了能更好地在课堂中与孩子们和谐共处、交流,特制订以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我们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是鄂教版的,教材资料丰富,有国内外优秀的民歌、乐曲等。课本资料安排14课时,所以我会增设2堂课外资料的音乐课,再做一次音乐沙龙活动。

二、教学理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音乐教育理念:如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等。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本事。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本事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措施:

  1、吃透音乐课程标准,灵活把握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同时真诚的去了解孩子,在教学设计上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尽量地去设计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但又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理解力、表现力。做好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2、注意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更能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求知欲望。

  3、注意课堂的调控。要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完完全全地按照教学设计,死板的来展示整个教学过程,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成情景,随机应变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唱歌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资料相适应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进而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与风格。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等方面的特点对歌曲进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尝试,并对自己的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复进行机械训练。欣赏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音乐时教师尽量少说话,让学生仔细的,认真的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它所要表现的情感资料。

  4、要充分地把多媒体这一教具用的恰到好处,经过多媒体课件让音乐手上翱翔的翅膀。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三、四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他们更希望在小范围内讨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在语言方面有所改变,可以一种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对话提问,而且语言中要不时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是六年级上册,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明显的很有深度,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

  1、茉莉芬芳

  2、悠扬民歌

  3、魅力童话

  4、京腔京韵

  5、赞美的心!

  6、两岸情深

  7、七色光彩

  8、乡情乡音 。

  聆听与感受方面:涉及面较广,有歌曲、京剧、管弦乐等,这些聆听、欣赏的都包含了同一主题,内容丰富。本册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唱歌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小组唱等。

  (1)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4)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3)、学习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2、 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2、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三)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四)质量目标

  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以音乐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四、工作措施:

  (1)总结经验。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丰富教学。

五、教改主攻方向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改进教学的措施 ,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2、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案。

  3、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40分钟要效率。

  4、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认真按照教案上课,上课坚持说普通话,在课上多给学生自己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制作的课件、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

  8、提优补差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

  (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

  9、方法:

  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6)、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六、减轻学生负担

  抓紧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尽量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以减少课后的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9人,从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潜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

二、培优补差目标: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困生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辅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6、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

  7.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8.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借鉴

  9.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10.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1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本学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有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及时补缺补漏。注重讲练结合,综合训练,让学生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面向全体,注重层次。通过复习,温故知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重点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专题复习

  1、复习每单元的字词积累,注重字音、形、词义整体把握。设计一些抄写题、看拼音写汉字、诗词背诵部分积累、病句修改等题型进行训练。

  2、加强综合型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常规模拟训练,尤其应该注重综合型学习的选题和材料概括的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部分复习

  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把握

  关键语句的翻译

  对古文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法现象归纳:

  A古今异义

  B一词多义

  C通假字

  D省略句

  E倒装句(点到为止)

  F词类活用(点到为止)

  (三)现代文阅读复习

  阅读历来都是难点,对现代文阅读应强化训练,在阅读训练中和学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方法,比如:读懂文章的方法,审题的方法,答题的方法等,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其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

  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

  审清题干要求--几问,问什么。

  寻找和锁定答题区间--哪几段,哪一段,哪几句,哪一句。

  筛选最重要的词句--抓关键词,关键语句。

  整合信息--向“标准答案”靠近,要点全面,语言简洁。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直接摘取(筛选摘取)

  筛选整合(先筛选,后整合)

  分析阐述(分析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读文章方法,如何组织语言使答案精练规范等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作文训练(通过每周综合测试练习和讲评)

  写作技巧点拨

  指导审题(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拟题)

  考场作文训练

  优秀习作赏析

三、复习时间:20xx.06、11----20xx7.6(共计四周)

四、具体复习安排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3

  一、学习目标:

  1.概括唐朝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3.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4.掌握唐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及其代表作。

  二、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难点: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盛唐气象》,引入课题。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经济的繁荣

  (1)学习农业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课本说出农业发展的表现

  (2)重点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新式农具:曲辕犁和筒车。播放视频观看。

  学生看视频,了解新式农具的特点。直观,容易记忆

  (3)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探讨后回答问题

  (4)学习手工业的发展。说出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5)展示丝织业的图片并讲解。并进行材料研读,回答问题

  (6)展示陶瓷器的图片并讲解。重点介绍唐三彩:唐三彩的制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再用黄、绿、青三色加以装饰,烧成色彩鲜艳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观大方,是艺术的珍品。

  (7)学习商业的发展,重点介绍大都市长安。根据课本介绍说说长安城的布局?

  4.学习第二部分:民族交往与交融

  (1)介绍唐与突厥的关系:

  (2)介绍吐蕃的统一。

  (3)说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如何对待松赞干布的求亲?出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4)播放视频《文成公主入藏》。

  (5)根据视频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唐蕃和亲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6)阅读相关史实: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7)研读材料回答问题:

  (8)学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9)读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回答相关问题。

  5.学习第三部分:开放的社会风气。

  (1)根据课本内容,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2)展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图片。

  6.学习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学艺术。

  (1)学习唐朝的诗歌。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填空回答。

  (2)学习唐朝的书法。重点讲解颜真卿和欧阳询。

  (3)学习唐朝的绘画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答唐朝的著名的画家代表及其代表作。

  (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巩固提升。

  绩优学案知识巩固

  五、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五、板书: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突厥的关系

  2.文成公主入藏

  3.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2.书法

  3.绘画

  六、课堂小结:

  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国家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4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5

  本学期我仍旧担任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工作,依据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计划,特制订我的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的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六班共有在籍生28人,女生14人,男生14人,住宿生11人,通勤生1人。通过一个学期的相处与教育,我的班级的学生的品格良好率为98%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守则》、《规范》、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作息制度,学生总体学风正,风气浓,向心力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参与活动性的积极性高。但是班上13人来自独生子女家庭,3人来自特殊家庭,因此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的自觉性不强,在班级劳动过程互相推委,而且,学生的整体的体育素质不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加强文明礼貌养成教育,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松江中学学生纪律卫生考评办法》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加强法制纪律安全教育,确保在校学生安全无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

  利用早班会和班团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震防才踩塌等事故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3.构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桥梁。

  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联系,通过电话访谈、请家长到校访谈、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等方式,在教育学生上与家长达成观点一致,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主要工作及实施措施

  1、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致到位

  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让良好的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良好的行为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深入学习好习惯条例,切实抓实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班集体建设,每天由值日班长记录班级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学生日常行为日量化管理。坚持一日三扫的卫生制度,重视培养学生卫生保持的好习惯。

  3、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一切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县级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

  5、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与环保、卫生、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在班级、走廊、室内外乱扔垃圾,并教育他们能够随手捡起地面上的垃圾,提高学生的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识。

  7、开好家长会。按照学校的规定,定期召开部分家长会议,或请个别学生的家长到校,从而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好家访工作,每个学年要对本班的学生家庭普访一次,特殊学生不少于两次家访。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教育子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8、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别或团体心理的输导。

  各月主要德育活动:

  三月: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时间

  1、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政教处、团委3、5

  2、庆三、八节活动:为父母洗一次脚政教处3、8

  3、学雷锋实践活动团委3、18

  4、板报:学雷锋、树新风班主任3、14

  5、“好习惯养成条例、德育知识”测试政教处、团委3、28

  6、班会:新学期安全教育3、9

  学习“好习惯养成条例”团委、班主任3、16

  四月:法制宣传

  1、清明节扫墓活动团委4、4

  2、法制宣传月活动

  ①手抄报评比政教处、艺术组

  ②法就在身边主题班会班主任4、13

  3、清理校园周围白色垃圾总务4、11

  4、班容班貌检查政教处4、9

  5、板报:做守法中学生一年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二年级团委、班主任

  6、社会实践活动---“法律知识宣传”团委4、20

  五月:爱国主义教育

  1、美丽延边我的家:演讲比赛政教处、语文组5、14

  2、感恩母亲主题班会班主任5、12

  3、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政教处5、18

  4、趣味体育活动比赛团委、体育组5、28

  5、庆“五四”征文活动政教处、语文组5、7

  6、板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班主任

  7、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5、20

  六月:读书活动月

  1、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政教处、语文组6、8

  1、毕业典礼、文艺汇演政教处、团委、体育组6、22

  3、禁毒日教育活动政教处6、20

  4、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政教处、团委6、15

  5、板报:品味书香团委6、8

  七月

  1、做好本学期班主任量化考核,完成“优秀班级”评比

  2、暑假活动安排(根据教育局要求)

  3、社会实践活动---“走进长白山”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6

  七年级学生在对本章学习的基础上,对实数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欲望。所以本节课是以中考考点作为切入口进行的复习。七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爱发表见解,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是情绪、情感及意志能力不稳定,易产生受挫心理。对知识点的认识依然是感性认识占据主要认识方式。所以教学时应注意采用较为生动、易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进行转变,多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实数章节知识点,熟练实数章节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维导图对实数章节知识点进行网络状构建,梳理知识点; (2)通过典例解析的学习总结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当堂训练,能力提升”巩固知识点,体会数学方法与技巧,逐步学会将数学思想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中学会协作,在协作中快乐学习。

  本章重点:无理数、实数概念、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

  念及求法,它们是理解立方根、实数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本章难点:平方根、实数的概念,算术平方根双重非负性的理解应用

  及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应用。

  课时:第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微课学习,对本章学习过的主要内容进行网状构建,梳理知识点,提高复习积极性二、 从知识梳理中提炼本章重难点,明确复习目标 1、 实数、无理数概念及实数分类; 2、 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及性质; 3、 开平方、立方运算; 4、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 5、 算术平方根非负性的应用; 6、

  ∣a∣的化简。

  三、通过典例分析讲解过程复习基础知识点,并归纳解题技巧、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考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请读出这两个式子,并求出它们的结果。 (1)

  (2)

  (3) 的平方根是

  考点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 分别说出式子

  、

  有意义时, x的取值范围

  (2)若a、b两数满足+=0,则 =

  解析:(1)根据平方根性质,被开方的数需是非负数可得:

  x≥0; x≥-1;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结果具有非负性可得:

  ∵

  ≥0,

  ≥0 且

  +

  =0

  ∴ a =2 b=-3

  =

  =1

  考点3、利用平方根、立方根定义解方程 3、解方程。 (1)4

  -16=0 (2)4

  -16=0

  考点4、无理数的估算 无理数

  在 与 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解析:方法一:借助数轴,数形结合

  方法二∵2 ²=4 3 ²=9 (

  )²=5

  而 4 <5<9

  ∴在2与3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

  考点5、∣a∣ 的化简

  5、化简∣3.14-∣

  总结做题技巧:∣小-大∣=大-小 ;∣大-小∣=大-小

  -1 0 1 2 3

  三、

  归纳解题技巧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思路与技巧

  数学方法 整体思想 1、对于∣a∣的化简: ∣大-小∣=大-小 ∣小-大∣=大-小

  2、结果具有非负性的三类运算:

  ( )²、

  ∣ ∣

  3、从形式上来辨认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含开不尽方的式子、 含的式子 无理数 估算法

  从特殊 到一般

  整体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方程思想 类比思想

  四、基础训练 1. 在实数

  ,

  ,,

  ,

  ,,中,无理数

  的个数是 个. A. 1 B. 2

  C. 3

  D. 4

  2.

  的立方根是______ .

  3. 若∣x-1∣=5, 则x= . 4. 若

  ,则

  ______ .

  5. 已知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

  6. 计算:

  解方程:.

  六、能力提升 7.观察下列各式:

  ,,,请你找出其

  中规律,并将第个等式写出来______ .

  8.如图,数轴上表示1、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点若点A是BC的中点,则点

  C所表示的数为( )

  B.

  C. D.

  七、小结

  学习小贴士: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总结解题思路与技巧、体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高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愉快学习。 八、板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7

  1、计划课时:1课时

  2、课前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

  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

  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6组漫画隋朝会二代而亡。图一是大兴土木组图,图二是三征高丽组图,图三是隋炀帝出巡图,图四是隋炀帝被部将勒死图。

  第7组漫画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对比。用2个Q版人物做的图表。

  4、初步预计制作所需时间:起码15-20个工作小时,大概需时10天。

  5、历史漫画制作选材原则:符合史实,结合历史材料,为历史材料的解读服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地强调。

  四、变式练习

  (一、二、三题口答,四题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其他学生评价完善,教师情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9

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注重教育目的,突出素质教育中音乐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力求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注意对学生情商、智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工作任务:

  1、初一(15——22班)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学措施:

  1、初一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中我讲尽心尽力,爱岗敬业,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去工作。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0

  一、依据课标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元代通过宣政院来管辖西藏,进而了解西藏在元代时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依据该课标内容,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让学生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了解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知道西藏在通过宣政院管辖后,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通过对这些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六课。在衔接第五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国分设10个行省;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治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通过一系列有建树的行政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对后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本课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

  但由于本课讲述的是元朝的统治,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学生可通过寻找家乡现在行省名称和建制与元朝所属行省的关系来提高对本课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重点,设计学生活动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从元朝疆域范围、元朝疆域很辽阔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的,对该子目的了解主要是为后两个子目的学习服务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行省制度这一部分,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设置。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第二,行省设置的作用。设计时只有通过对行省官员行使权力的解读,来说明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

  另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该子目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在最初的设计中想到要运用一些图像或视频资料切入,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单就元朝统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资料很少,其中就本课对元朝总体评价的有价值的资料就更少了,于是就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办法来加以概括。后来在翻阅姚大力教授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书后找到了灵感。遂把他对于元朝统治的经典评价加以归纳,开篇直接引入,并设问:为什么姚教授会对元朝给予这样的评价呢?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何无法抹杀的贡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对元朝的整体感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知晓元朝疆域范围,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版图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并通过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关于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设计中,把它和后面的第三子目进行了融合,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又进行了调整,从编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理解到在元朝,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后才有了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做既顺应了教材原有的体系,也符合对知识整体建构的规律。

  3.关于行省制度的设计,在设计前,首先得认识到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加以理解。首先关于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元朝官僚机构不仅汉式特色明显,而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其次在对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读上,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让学生明白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通过对地方史的解读,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据教材编写体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设行省的区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据课标要求,在设计本子目时,教师重点以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让学生在理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明白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然后分别以东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为例,重点解释“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加强对地图的研究,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图(1330年)》,以该图贯穿始终。如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话的理解,设计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图加以对比呈现,通过寻找其中的区别,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元朝疆域的辽阔。另外关于民族交融这一内容,通过地理区域和动向图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概念。

  此外,在讲解“行省制度”时,教师也紧紧围绕该图展开教学。通过寻找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十个行省及元朝地图与现行中国行政区划分图的区别,帮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最后,在讲解“因地制宜”这一管理方式时,同样也引用了该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以上地区的管理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的方式,使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引用相关史料,适时进行释疑解惑

  对某些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缺少相关史料的补充和解释,显然是不足的。如在讲“元朝的疆域”一目时,除了引入地图外,还适时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正确描述出元朝的疆域范围,这比起简单的读、讲印象更为深刻,也更便利于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要理清该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机构。关于这一内容,教材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背显然是行不通的。设计时,教师除了精心制作“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框架体系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概括、理解填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增强他们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外,适时补充一些史料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关于中书省和行省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官员的权力的说明在教材中没有非常直接的呈现。而这一内容的掌握对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设计时教师及时引用了韦庆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话进行释疑和解惑,帮助学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内涵,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关于对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及对中国台湾地区管辖的过程的理解,也是通过一些史料的引用来加以说明的,但如能对以上这些史料的选择上再多一些甄别和删选,可能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__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 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 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2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国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写出人物鲜明个性的方法。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演练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做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头上戴了一顶青色帽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不知)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为什么?

  --有代表性,写出了他最典型的特征:大耳,圆身肥肚,提一柄九齿钉耙。

  二、写作指导

  如何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作文一:我的好朋友

  写作提示: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当然,也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这些方法运用得好,也可以有效突显人物的精神气质。

  2.可以叙述你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他的性格品质。

  例文欣赏:

  我的好朋友(片断)

  在我众多朋友中,她是最真的一个。

  我戏称她为“黑煞女金刚”。一女生,虎背熊腰,打人基本靠脚,讲话基本靠吼,再加上天生像掉进过煤堆一样,和我站一块就是“黑白无常”,不给她取这外号我怕上帝不允许。

  我时常提醒她:“你跟我讲话时注意点形象行不?你也要淑女一点嘛。”她居然回答我:“跟你说话不能注意形象,那样有损我的形象。”我回击道:“你有啥形象?一个学过跆拳道的‘黑煞女金刚’,您老人家能不能照顾一下我的淑女形象?”她眼睛都没眨一下就一口答应了:“行。”结果,她逢人便叫我“淑女”,搞得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后来她拍着我的肩膀说:“做人要真实,这样才有魅力。”我忙点头,立马把我的肩膀从她的“熊掌”下解脱出来。

  她总是这样坦坦荡荡,因此拥有极好的人缘,连老师都说“这孩子,真性情!”说实话,我很欣赏她,也很佩服她,因为在时光的和弦中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点评】文章情感诚挚,作者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错落有致地表现人物个性,既使人物特征鲜明,形象生动,真实可感,也彰显出人物独特的魅力。

  作文二:争论

  写作提示:

  1.设置场景和争论点,回忆争论时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人们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

  2.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

  3.不妨深入人物内心,想象他的心理,尝试进行心理描写。

  例文欣赏:

  争论

  我的家十分温馨。但爸爸妈妈的性格各不相同,总喜欢时不时地顶几句话。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晚上,妈妈四处找银行存折,直到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存折仍不见踪影,妈妈眉头紧锁,手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去询问“嫌疑犯”爸爸。

  爸爸正躲在他的安乐窝--沙发上看电视,看得眉开眼笑。眼前突然变出了气势汹汹的妈妈:“喂!存折呢?”爸爸吓得全身颤抖,不敢去看妈妈,闭上眼睛大喊:“冤枉啊!你什么时候看见我碰过你的东西啦?”一句话如同汽油浇在熊熊烈火之上,气得妈妈红润的脸都绿了,眼睛里喷射的怒火灼灼伤人:“哼!那你说在哪?难不成长翅膀飞了?”说完,又怒气冲冲地去房间找存折。我一人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眼睁睁地看着这出“悲剧”上演,却无能为力,心里像有千万根针在刺一样痛。爸爸望着乱七八糟的房间,传来刺耳的乒乒乓乓的声音,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

  突然,房间里传出一声惊喜的叫喊:“快来看,在这儿!”我和爸爸互相看了看,百米冲刺似的进了房间。只见妈妈手里拿着存折,欣喜若狂,眉毛好似弯弯的月牙,眼睛里的怒火被大水平息了,嘴角漾起一丝笑容。我本以为一场风波即将结束,正在感谢“知情”的存折从天而降,却没料到还有一场更大的风波等着我们。只见爸爸一个箭步冲上去夺过妈妈手中的一个包,小心翼翼地放回抽屉藏好。他长长地舒了口气,转过身对妈妈说:“你别乱动这个包,里面有我一生的心血呢!”刚刚灭掉的火又燃烧起来,妈妈的火气又上来了,变成了凶猛的狮子,扭过头去,一脸的不屑:“都是一家人,我能把你的证书怎么样?烧了?”爸爸四下瞧瞧,故意压低声调:“那可不一定!”天哪!这两个人是怎么了?头脑发高烧了呀?句句针锋相对,鸡毛蒜皮的事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吗?这时,他俩尴尬地相对着,谁也不肯先认错。空气几乎停止流动,令人窒息,我受不了了,站了出来:“别再闹了。都是一家人,想弄丢东西都难。整天疑神疑鬼的,累不累?快去看,有好看的电视剧!”

  爸爸妈妈又坐在一起看电视了。一场争论终于结束了,还是平静好!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家庭风波”了!

  【点评】本文叙写爸爸妈妈两场争论,着力表现争论的动作、语言、神态,让读者看到一个急性子、火爆脾气的妈妈,一个能忍让有时又不服输的爸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文三: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

  写作提示:

  1.先补全题目。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例文欣赏:

  这样的人让我难忘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

  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做生活呢?

  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点评】本文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女真的兴起和女真的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

  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宋金议和。通过对金与辽、金与宋关系

  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

  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髙爱国热情和高尚

  的个人品质,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各民族

  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促进了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难点金对辽战争前后性质的变化及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金、南宁、西夏对峙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展示《满江红》全文,提

  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能够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岳飞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好的从朗诵中感受到了

  岳飞对敌人的痛恨和收复河山的决心,那么《满江红》中提到的作战双方

  是谁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南宋和金。

  三、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结合P37图片《女真人像》和《相关史事》了解女真人的生产和生活

  情况。

  2.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3.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从

  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期,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

  打得节节败退。

  4.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5.小结女真勃兴的过程:生产发展—统一►抗辽—建立政权。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

  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

  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

  辽朝。

  2.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

  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39《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讲述金灭辽的

  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曾不可一世的辽为何会

  走向灭亡?从辽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持

  奋发向上的精神。

  3.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

  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4.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当辽、北宋的统治日趋腐朽时,生机勃勃的女真族是怎样以摧枯拉

  朽之势,灭掉不可一世的辽,转瞬又灭了北宋。

  (1)讨论:女真抗辽与金进攻辽、进攻北宋的战争性质是否一样?为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提示学生从目的、人民的态度得出女真抗辽是正义战争,女真攻辽、

  攻北宋是非正义战争。

  强调宋金战争、辽金战争属于民族间的战争,如兄弟打架一般,不同

  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2)引导学生小结:何为正义战争?何为非正义战争?

  为反抗民族压迫、奴役、掠夺,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要求的民族战

  争 正义、进步战争;凡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其他民族进行奴役与掠

  夺、阻碍社会发展、违背人民利益的战争——非正义、反动战争。

  (三)南宋的偏安

  1.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

  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

  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

  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

  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 (1)教师提出问题: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

  教师归纳: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得到人民和北方义军的支持;岳飞的

  军事指挥才能;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害岳飞?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希望人民武装在战争中发

  展,同时担心岳飞拥兵自重,不如趁着南宋胜利和金人讲和。秦桧担心岳

  飞继续胜利,使得抵抗派得势,自己地位不保,想杀掉岳飞得金人欢心„

  5.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

  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对宋金议和,可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

  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

  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

  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2)从和议的内容来看,和议是平等的吗?和议对宋而言,意味着什

  么?

  (屈辱:称臣、献金、割地)虽然在绍兴和议中宋很屈辱,但却换来了

  和平,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消极影响是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6.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

  南一隅。

  四、课堂小结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反抗压迫中

  强大,建立了政权,推翻辽朝。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导致北宋的灭亡,

  也即靖康之耻。南宋建立后,在抗金的过程中,涌现出以岳飞为代表的一

  大批抗金名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绍兴和议,是建

  立在南宋屈辱基础上的和议,但是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

  平局面。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女真族的崛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及北宋:1115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3.南宋的偏安:赵构建立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计砝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5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内容的设置:

  全期教材共分一个单元,即: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增加了观察与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积极应对中考复习,进一步提高期末水平测试成绩。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在小学对社会科学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本学期还应对他们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所以在新的一学期要做好会考复习总动员,让大家潜心投入到会考复习中来,争取在汇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进一步学习高效课堂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适当设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6、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构思新颖,品质一流,适合各个领域,谢谢采纳

  20xx-20__学年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进度计划表(计36课时)

  生物 教学班级 七年级 每周节数

  2 教科书名 总授课节数 下册 36 上课时间

  20xx.2.26

  周次 1 时间 起至 教 材 内 容 (第一章至第七章)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26——3.3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3.6——3.10 3.13——3.17 3.20——3.24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第三节 青春期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探究三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 2 2 2 3 4 2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5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3.27——3.31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实验 测量和计算 6 4.5——4.7 4.10—4.14 4.17—4.21 4.24—4.28 5.8——5.12 5.15—5.19 5.22—5.26 5.31——6. 2 6.5—6.9 6.12—6.13 6.14—6.16

  第四章 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的流动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实验:为你的家人量血压

  第四节 输血和血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2 2 1 2 2 2 2 2 1 2 2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期中考试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单元复习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6.17——6.20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单元复习

  6.21——6.30 期末总复习

  期末考试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6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 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 垂线段最短;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题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7

  第二单元 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方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无心之文”,写作离不开情感的抒发,无论记叙、议论甚至在说明事物时,作者的笔法都带着自己的感情,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写作时怎样抒情。

  二、写作指导

  1.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2.除了直接抒情以外,还可以将情感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中,即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法: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法: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②触景生情法: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③咏物寓情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④咏物言志法: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⑤融情于事法: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⑥融情于理法: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⑦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文一、片段作文

  选取适当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

  1.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回忆自己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2.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例文欣赏:

  我总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让我化作羽毛,徜徉在这无边的回忆。有时我沉默,不是不快乐,只是想把心掏空。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多几分快乐,少几分忧愁;多几分幸福,少几分痛苦;多几分憧憬,少几分绝望。相信阳光必将驱散阴云,雨后彩虹终会露出她醉人的微笑。

  作文二、我的家乡

  写作提示:

  1.写作内容:可以写家乡的景色、特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侧重地写作。

  2.写作时,可以直接表达感情,也可在描写、叙事中渗透感情。

  3.写完初稿后,要进行修改。

  例文欣赏:

  我的家乡

  望着被云雾笼罩的天空,回想起童年时候的家乡。一丝思念便涌上心头。虽然说时隔了十年,但是那时的景象仍然记忆犹新。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久,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童年,是一片奇异的星空,神秘无穷;童年,是一汪清泉,洁白无邪;童年是一种心情。回忆童年,像咂摸一瓶陈年老酒,时间越久,味儿越浓。

  袅袅青烟在家乡的上空飘荡着,屋檐边的瓜架上倒挂着丝丝未出藤的小瓜苗,几只鸭子迈着方步,在院子里觅食。那时的我,总是坐在屋门口,摇着奶奶的小扇,偶尔的望着天空。一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那样的亮。清澈的小溪,泉水淙淙。枝头的鸟儿,啁啾歌唱。花间的蝴蝶,翩翩起舞。连田遍野,一望无际。把人们的烦忧一扫而空。我喜欢徜徉在这碧绿的天地里,更喜欢伫立在那飘散着泥土之香的小山丘,眺望着那使人充满活力的田野,载着满怀的绿意回故乡。我爱家乡,喜爱家乡的雨天!每当下雨时,天是雾和雨织成的朦胧,白茫茫的一片;那三三两两的茅屋,静静地横陈着,接受雨水的洗礼;路上的行人,渐渐地稀少了,只有那不堪寂寞的鸭群,不停嘎嘎着,白长袍的鹅先生,站在屋檐下,伸长着颈子,享受着雨水的淋漓;这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神仙境地。

  这里的夜宁静而又美丽。天上的星星静静地向我眨着眼睛,浓密的森林在我身后伫立着,淡淡的星光一直披撒到那树尖上,为树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不时有蟋蟀在草间鸣唱,小鸟在林间低鸣,空气中还飘有淡淡的奶牛味,让我感受到了这家乡夜晚,是那么的宁静,是那么的美丽。

  我爱家乡,爱它的河流,爱它的雨天,更爱它那宁静的夜晚。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家乡,回忆了家乡的河流,家乡的雨天,家乡那宁静的夜晚。文中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读者深有体会。

  作文三、我的烦恼

  写作提示:

  1.选材: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选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

  2.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例文欣赏:

  我的烦恼

  娇艳的蔷薇因为昂翘的刺而不再可爱;醇美的酒因为浓烈的酒精而不再芬芳;盛灿的爱因为太深而成为甜蜜的负担。

  --题记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如何孤寂、烦闷的心情。青春需要活力的舞伴。跳跃的细胞却在渐渐被爱吞噬。

  天气晴好,浮云在空灵的世界自由飘荡,阳光暖得融化了心。

  “出去逛?”“啊?这……好吧。”

  安静地撂下了电话,心里却是澎湃的海潮在击鸣。我应允了邀请,可我又该如何面对那张严肃的面孔,求得应准;或是偷偷溜出去,抛下一颗焦灼的心。我慢慢推开了门。

  “妈!”我轻轻地唤了一声。

  “嗯?”她在忙碌,忙碌于那堆油腻的碗筷。冷冷的水声中偶尔碰撞出沉闷的咳嗽。

  “我……同学约我去玩?”

  “谁?”她立马转回了身,警戒地望着我。

  “是……”是啊,对方是一个成绩并不怎么优秀却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女生。但,妈妈相信的只有拥有漂亮成绩的人。她只能看到这些。

  “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每次考试都不落前三名。”我只觉得手心渗出了细密的冷汗。是啊,对面是一个爱我如此深的人,我怎么能欺骗她,伤害她?

  妈妈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泡沫中隐现的是一双沟壑纵横的手,写满了沧桑的苦痛。我的心隐隐抽搐了一下。肥皂泡的梦被爱裹得紧紧的。

  青春的生命需要自由的飞翔。有一天,我将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蝶。爱却在永远裹紧我的翅膀。沉重、甜蜜的负担。

  --后记

  【点评】这篇习作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叙写烦恼,妈妈的爱成为我沉重、甜蜜的负担,令我烦恼。开篇有题记,结尾有后记,构思巧妙,深化了主旨。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8

一、指导思想

  1、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的广阔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七年级的学生只升到初中。他们的勇气需要培养。他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敢于歌唱,热爱歌唱。

  2、学生的基本音乐理论知识不够。他们应该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教学,从理解简化乐谱的.七个音调开始,并有充分的耐心。

  3、鼓励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任务

  1、七年级音乐有六个单元,主要通过歌唱、表演和欣赏。由于单簧管无法统一购买,因此无法实现性能等级。

  2、除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外,课外合唱活动也安排在每周四足够的课时内进行。学生将从最基本的呼吸发音开始,慢慢精通,努力背诵5首以上的歌曲。

四、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唱诵《新世纪的新一代》、《歌唱祖国》、《西风之词》、《田园歌》、《樱花》、《划船歌》等教材中的以下歌曲

  2、能够辨别钢琴、长笛、二胡、吉他、唢呐等音色

  3、能够区分女性独唱、男性独唱、合唱、二重唱、合唱、轮唱、主唱和合唱的演唱形式。

  4、通过欣赏,了解和感受音乐是如何描绘秋天的风景和表达相关生活的。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器乐,感受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亚洲音乐的基本场景和特点。

五、教材分析

  1、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

  2、教材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材在歌唱、器乐表演、欣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融合等方面都安排得很好。然而,由于农村中学缺乏条件,工具性表演无法被探索。

六、具体的课堂安排

  单元1第2课

  单元2第3课

  单元3第3课

  单元4第2课

  单元5第2课

  单元6第1课

  因为教兔子舞和36步舞需要3学时,总共16学时。

七、合唱队的课堂安排(从第五周开始)

  选择学生,声部分组编排

  二班声乐训练

  三班学唱《我和你》的主旋律和英文歌词

  四班学唱《我和你》高声部衬低声部合唱

  第6周一班试唱三声部合唱“我和你”基础声乐训练与巩固练习“我和你”在2班

  在3班,学生在4班学习画四个节拍,基本命令节拍,在第7周在1班学习准备、开始、结束、变强和变弱手势,水平垂直音高训练(和声音程和弦)

  第2班:视唱、节奏、发音

  第3班:巩固《我与你》中“青春飞翔”的主旋律第4班:学习唱“青春飞翔”的低声合唱,并根据剩余几周的计划灵活安排,这些安排将反映在课程计划中。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1.以 “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 。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 (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到难题,他耐心帮助解答。

  (4)他课间帮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进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接着出示一则选材真实的案例“妈妈夜晚为我洗衣服”片段:

  “妈妈的身影朦胧在冷冷的、黯黯的灯光里,昏黄的光线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春寒料峭,风依旧像小刀一样锋利,吹割着妈妈的皮肤,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冻着她的手。“嚓、嚓、嚓……”妈妈用她那柔而有力的双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领子、袖口、前襟……单调的声音在清冷的夜里诉说着她无言的爱意,也一点一点地沉淀在我心底:那仔细的动作,让人觉得她手里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这个寂静清冷的夜里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无论岁月如何斑驳,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艺……”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抽同学分析这则材料选得真实,写的好的原因,然后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抓住细节、环境描写、修辞方法。

  然后出示课件:“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请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为题,选择材料。思考后口头交流。”时间2-3分钟。抽同学回答后总结作文选材真实应该“观察生活,注意细节。”

  3、讲解选材新颖。首先讲述何谓“新”,接着以《做早操》为题出示2份写作片段:

  (1)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节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们班同学答案各不相同,有烦、无聊、害怕、厌倦……我觉得做操很高兴,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

  平时,老师不在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发生大战了。你看,做第二节的时候,男生连忙冲过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们几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往右的时候,用了“如来神掌”,还好男生们稳定性好,只受伤。接下来往左时,男生用“葵花点穴手”,往右时,女生用“连环八卦掌”。有时几个男生或女生检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飞刀”。

  通过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进一步讲解选材新颖应当“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然后以“被咬过的苹果”为主题选择新颖材料。注意:“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1-2分钟思考后抽同学讲述自己的选材,然后出示老师的选材:

  ①苹果像地球,奉献了甘甜却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过的苹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以《谢谢你》为题,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只写提纲。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0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导入写作文题展示写作指导思路点拨佳作示范

  1课时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设计意图] 写出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观察人物要抓住特征,导入新课。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200字。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1

  课程内容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教学目标

  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教材分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造成了人口的迁徙,为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都为下一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已经逐步的掌握了一定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部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感性多于理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培养。所以依托图片资料以及通过讲岳飞抗金的故事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另一方面,教师需提供文献资料,进行相关引导,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重点

  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难点

  南宋的偏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3)[元]脱脱等《金史》

  (4)蔡美彪:《大家讲史: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__年版

  (5)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第四卷,华夏出版社20__年5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想一想,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辽是由契丹族所建,而西夏由党项族建立。这时期民族间虽然有争战,但仍已和为主,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将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金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呢?又是如何灭掉辽和北宋?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中的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关于女真族的信息?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注意到了女真人的穿着装扮以及使用的工具还有生活的地点等等,从而得知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他们擅长骑射,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在辽宋时期,女真族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

  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它位于今天的吉林松原,用女真文和汉文记载了完颜阿骨打誓师反辽的史实。从碑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女真为何要抗辽?“失道”“腥闻于天”,说明辽国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石碑所立之处相传即当年阿骨打立马号众的“高阜”。选择这样一个地形十分险峻的地方并当众宣布“今将问罪于辽”,阿骨打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随着他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原有的军事部落联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女真贵族及其所属民众迫切要求建立一个新的统治机构即国家。在誓师后,首战便大获全胜,夺取了宁江州。于是第二年也就是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太祖是其庙号,而他的谥号是武元。可以说,在女真的崛起过程中,这位武元皇帝功不可没。

  他注重改革。请同学们将这段材料齐读一遍。这是女真族所特有的“猛安谋克”制度。“三百户为谋克”一个“户”字说明了什么?改革后的“猛安谋克”由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军事和行政组织。再看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金太祖非常注重农耕生产,说明了“猛安谋克”不仅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能在组织生产和巩固统治中起巨大的作用。金太祖不仅经济上向汉族学习,文化上也向中原学习。女真最初没有本国的文字。阿骨打建国后命人仿造汉字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字。女真族就这样一步步崛起,一步步强大起来,而对手辽国却是腐败不堪,危机重重。女真逐步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地图,讲一讲金灭辽、北宋的过程。老师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同学们再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1115年,金建立后,完颜阿骨打就率兵攻陷黄龙府,后又连创辽国援军,取得了主动地位。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拥兵占据辽国东京自立为王。金太祖乘机派兵攻打辽的东部,先后打败了辽和高永昌的军队,占领东京。在金辽议和失败后,金军再次大举进攻,于 1120年五月,攻陷上京,天祚帝离京外逃。至此,辽国的疆土已被金兵占领过半。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以占领辽国的全部疆土为目的,再度发兵。并于1122年正月,攻克中京,四月,攻陷西京,十二月,攻入南京就是今天北京市。至此,辽国五京俱陷,已濒于最后的灭亡。而1123年八月,阿骨打这位金朝的开国皇帝病死于返回金都的途中。然而,他亲手开创的基业被他的宗室和子孙们所继承。1125年二月,金军在应州境内俘虏天祚帝,辽朝宣告灭亡。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讲解北宋被灭的情况。同学们的讲解绘声绘色,而且观察也细致入微,注意到金分东西两路对北宋都城形成合围之势。1127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年,北宋灭亡。靖康之耻令人心痛,痛定思痛。

  请看这段材料,原本宋金是结盟关系,思考为什么北宋朝廷要主动结好女真,遣使相约夹攻辽朝?他图谋什么?原来北宋政府想借金的势力,收复失地。但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一些弊端。请结合材料、课文及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一下北宋灭亡还有哪些内因?同学们的思维非常开阔。总结一下,主要有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军队和地方战斗力不强,再加上统治者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这样军队士气低落,常常不战而逃。靖康之变最终发生。

  金灭北宋后,有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显然没有。再请同学们观察《金南下形势图》,看看能获得哪些主要的信息?归纳一下,主要有:1127年,也就是北宋灭亡后同一年,赵构建立南宋,后来最终定都在临安。金军南下过程中,遭到岳飞等抗金军民奋起抵抗,特别是“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你能不能生动地给大家讲一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呢?岳飞,字鹏举,柏州汤阴人就是今天河南汤阴人,在抗击金朝入侵的战斗中,以勇气和才能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将领。1130年,他以数千人的兵力,将兀术10万大军赶到长江以北,收复建康,从而声名大震。岳飞以驱逐入侵者,收复中原故土为己任,力主北伐,所率领的“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成为南宋抗金斗争的一个中流砥柱。尤其是在1140年7月,金兀术率部在郾城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金军出动重铠骑兵“铁浮屠”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突入敌阵,打算活捉金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接着岳家军又在颍昌府打得金兀术狼狈逃窜,并一直追击到距汴京仅四十五里之遥的朱仙镇。这时黄河南北许多坚持斗争的义兵,都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响应岳飞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转入局部反击。抗金斗争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方是时,岳飞喜极,对其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金军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兀术曾准备撤离开封,到河北以避岳家军的兵锋。岳飞根据中原战场的大好形势,向高宗上书提出宋军全线进攻,渡河以光复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挡住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为金的属国就已心满意足了。所以不仅不同意岳飞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军班师,使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况,接着又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惋惜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然后无可奈何地下令班师,班师路上,民遮马恸哭,哭声震野。宋高宗、秦桧强令岳飞班师后,为了扫清向金人议和的障碍,先后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然后向金乞和,并且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那时候,岳飞刚39岁。岳飞被害以后,临安狱卒隗顺偷偷地把他的遗骨埋葬起来。直到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即位,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的东面修建了岳庙。宋宁宗在位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现在,在庄严雄伟的岳庙大殿里,端坐着全身戎装的岳飞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的匾额上,刻着岳飞亲笔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在岳飞墓门对面,还放着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王氏等人反剪双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是的。岳飞是靡靡之音笼罩下南宋为数不多的浩然正气。他立志为国杀敌,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岳家军”。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站在正义的一面,必将受到万世景仰。他有力地阻止了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虽然他遭到宋高宗和秦桧等人的迫害,但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而宋金最终达成了和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和议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再请同学们根据所给材料议一议和议产生了哪些影响?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这不仅是南宋的耻辱,而且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使得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确立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说明了宋金和议后获得较长的和平局面,这样有利于南北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总而言之,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学习先进汉文化和生产方式,推动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南宋的偏安,在一定程度上为江南地区的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除了本课所学的岳飞等英雄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请课后找一找,并讲一讲他们的事迹。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教师: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 意义

  交通 → 意义

  政治→ 意义

  3、灭亡→残暴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3

  【学习目标】

  1.知道金的建立、金灭辽与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了解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知道宋金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正确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颁行 ,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4.女真崛起之时, 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

  5. 年,辽被 灭亡。

  6. 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7.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称南宋。

  8.南宋初年, 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9. 统率的“岳家军”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10.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11.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 ,并给金岁币,双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人物中,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铁木真

  2.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发生于( )

  A.北宋与南宋之间 B.辽与南宋之间

  C.辽与北宋之间 D.北宋与金之间

  3.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 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渊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议和 D.金迁都到中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自宋后少名桧,我至坟前愧姓秦。

  ——秦观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谁的遗骨?“佞臣”指谁?

  (2)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军政体制 女真文字 4.辽 5.1125 金 6.1127 开封 7.赵构 宋高宗 临安 8.金军 9.岳飞 郾城 10.秦桧 11.称臣 淮水至大散关 宋金对峙

  二、(1)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飞。秦桧。(2)北宋灭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4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20__),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

  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上一篇: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通用35篇) 下一篇:2024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经典(汇总32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