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口算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6、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8、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四、减负措施
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争取40分钟里理解掌握消化知识,低年级不布置回家作业。
五、心理健康教育
1、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与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增强数学兴趣。
六、学困生教改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 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 总复习……约4课时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任教一年级三班,有学生46人。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入学,对一切感觉比较新鲜,上课也比较好动,需要教师慢慢引导教育。学生来自各个幼儿园,基本情况有差异,有的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课堂发言比较积极,只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有的内向表现为胆怯。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数学知识,对数字的认读书写、10以内数的加减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他们书写的不是很规范,计算的速度也很慢。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八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
2、分类与比较
3、10以内的加减法
4、认识位置
5、11—20各数的认识
6、认识图形
7、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总复习
另外,还有两个数学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和分积木。两个智慧广场重叠问题和移多补少问题。
主要知识点有10以内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还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以及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与以往教材对比,知识面扩展了。另外计算与其他内容穿插安排,主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体现计算教学的循序渐进。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具体教学目标体现如下: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巩固,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验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六、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班有42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这一学期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知识结构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总复习。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
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初步学会用数与他人交流。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10以内的加减计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两个数相减、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会用学过的加减计算解决用图画形式或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3)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和分针,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时,会用整时和大约几时表述时间。
(4)会比较一些常见物体的轻重。
教材重点:
认数(一)、认识物体、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
(二)、认识钟表、加法
教材难点:
认识钟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及
情况分析
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应用形象直观的教具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4、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5、加强图形初步知识的教学。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教学进度表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一数一数29.1-9.2分别数1~10个物体的个数。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3.让学生体会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儿童乐园:爱护环境
二比一比29.4-9.7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1.联系学生生活选取素材。
2.恰当地呈现问题。
3.练习安排多有变式,且承载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学会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标准。
三分一分29.8-9.9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分类。
1.巧选例题素材。
2.练习题包含了不同的分类要求,梯度明显。通过学习会分一些简单的物品
四认位置39.10-9.14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2.在操作活动中把握方位。
3.实际体验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能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关系
五认数(一)129.15-9.301.认数时逐步抽象概括,重视引导学生规范地写数。
2.重视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
3.多方面展示0的含义。
4.直观展示比多少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5.教学10的认识时渗透10个一是1个十。
6.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认识1-10各数及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表示大小的符号野外的蘑菇不乱采
六认识物体410.9-10.12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教材的呈现顺序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堆积木的场景---分离出研究对象;典型物体---实物表象;
图形---一般性表象;名称---几何知识;举例、分类---应用、拓展2.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安排动手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七分与合910.13-10.231.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注意沟通分与合的联系。
3.逐渐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4.让学生在游戏中有兴趣地练习和记忆。能掌握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34、38、39页美化环境
八加法和减法2510.26-11.27加、减法的含义,口算10以内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1)例题都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操作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3)通过“一图一式”“一图二式”“一图四式”发展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
(4)能正确的计算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丰收的果园例题美化校园:植树、浇水
九统计211.30-12.1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办法,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1.有趣的情境产生统计需要,激活统计方法。
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时注意不要颠倒分、排、数的顺序,不要拔高教学要求。
3、能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办法,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十认数(二)812.2-12.11认识11~20各数。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满10进一的好处。
2.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11~20各数
的组成,初步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数感。
4.安排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学习能认识数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能正确口算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题课时时间单元教学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学要点
十一认识钟表312.14-12.16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
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1.充分利用学生认钟表的已有经验,在交流中形成认识。
2.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渗透一天有24小时会认钟表,知道时针和分针并会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时。
十二加法1212.17-12.311.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必然现象。
新的计算教学过程:学生面对情境问题产生计算欲望自主选定计算策略,设法计算相互交流,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反思、校正、提高。算法多样化是对群体而言。
2.逐步提高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3.设计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的练习,以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20以内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十三期末复习4+机动1.4-1、熟练地数出数量是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20以内每个数的含义,会书写0-20各数。
2、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月日)
章节
课题
教材分析
重难点
教具准备
8月30日至9月3日适应周
9月4日至9月12日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1、按顺序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
3、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上课课件需备课老师自己准备。以下只提供参考学戏剧与教育)挂图、10根小棒、学具盒
9月13日至9月30日第五节第六节认数(一)认识物体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1、熟练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叙述呢个识别这些物体,能体会平面和曲面。学具盒、直尺图、投影仪、水彩笔、积木、实物模型
10月9日至11月27日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
分与合加法与减法统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1、熟练掌握10以内的数的组成;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3、指导学生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学具盒、加法和减法表、书中附页的图片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5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6
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 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7
一、学情分析:
虽然大部分同学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学生在幼儿园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学校的常规管理还不适应。从学前班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还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19.2 — 9.3《数一数》1课时29.5 — 9.9《比一比》、《1至5的认识》4课时39.12—9.16《1至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49.19—9.23《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4课时59.26—9.30《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4课时610.4—10.7《分类》、《6、7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710.11—10.14 《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4课时
810.17—10.21 《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10 10.24—10.28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10.31—11.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习》4课时
1111.7—11.11《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4课时
1211.14—11.18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认识钟表》、《9加几》4课时
1311.21—11.25《9加几》、《8、7、6加几》4课时1411.28—12.2《8、7、6加几》、《5、4、3、2、加几》4课时1512.5—12.9《5、4、3、2、加几》、《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总复习》4课时
1612.19—12.23《总复习》、期末复习4课时1712.26—12.30期末复习4课时
181.2--1.6期末复习4课时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8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方 法 措 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5、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文具(铅笔、橡皮擦、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
2.刚才我们鼓掌用的是我们的左右手。
3.今天我们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各书空三遍。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边找,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就指到哪儿行吗?小学教案课件网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课间左右操。
3.课间左右操
我们一起来做左右操!
伸出我的左手,左手左手左手
伸出我的右手,右手右手右手
拍拍我的左肩,左肩左肩左肩
拍拍我的右肩,右肩右肩右肩
拉拉我的左耳,左耳左耳左耳
拉拉我的右耳,右耳右耳右耳
跺跺我的左脚,左脚左脚左脚
跺跺我的右脚,右脚右脚右脚
三、巩固练习。
1.师提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习用品。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完成课本的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谁愿意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生说,师补充。
教学反思:
《左右》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能是不认识那两个字,也可能分不清左右,我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印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体验。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0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期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数与代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认识钟表、比较。
2、空间与图形:认识物体、位置与顺序。
3、统计与概率:小统计和分类。
4、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有找一找、说一说;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整理自己的房间,向同伴说说是怎样整理的;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怎样分类,并与同伴说一说;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班中每个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等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地口算和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
6、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5、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5、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
6、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学会所要学的知识。
7、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8、规范好作业格式,重点抓好养成教育。
六、 教学安排
一、 生活中的数…………………………7课时
二、 比较……………………………… 5课时
三、 加减法(一)………………………16课时
四、 分类……………………………… 2课时
五、 位置与顺序…………………………4课时
六、 认识物体……………………………2课时
七、 加减法(二)………………………15课时
八、 认识钟表……………………………2课时
九、 统计…………………………………2课时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1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点。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2
一、 情况分析:
因为学生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的.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全册教学重点、难点是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 比多少(4课时)(第二——三周)
(二)位置(5课时)(第三——四周)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课时)(第四周——第八周)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9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图形(5课时)(第八——九周)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第十周——第十三周)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4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5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5课时)(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5课时)(第十七周——第二十一周)
总复习(15课时)(第二十二周——第二十五周)
七、教学具体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以上是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3
教学目标(全册总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回读、写;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会把2-10各数分成两个数,会把十几分成十和几;会比较20以内得数的大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认识符号“>”“、<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校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孝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4
一、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2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五、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六、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5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个别孩子经常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可塑性较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
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
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
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运用各种小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
二、教材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简析
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准备课单元的内容为实验教材的“数一数”单元和“比一比”单元的“比多少”内容合并而成。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而实验教材“比一比”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大,因而被去掉。
“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位置”单元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后、左右”,体现了准备性。二是对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和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进行整合,将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等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将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分散了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的教学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在一年级上册中只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进行了一定的渗透。
“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所学内容及实践经验,一年级的每册教材只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二是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6
一、学情分析:本班人数2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五、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六、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8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7.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 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 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 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 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8. 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9. 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 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五、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5、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6、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8、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19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26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0人。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数学学习有很高的兴趣,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好,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班中部分学生的听讲习惯不是很好,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要走加大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县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有综合练习,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8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17课时
第四单元 2课时
第五单元 5课时
第六单元 2课时
第七单元 14课时
第八单元 2课时
第九单元 2课时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0
一年级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就是关键,再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使学生迈向了数学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准备课;
2。位置;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图形(一);
5.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
6.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
7.认识钟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总复习
2、教学目标
①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②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③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时安排:略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1
一、学情分析:本班人数2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五、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六、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2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⑤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⑥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⑦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学习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③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④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⑤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4、教学难点
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②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③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⑤认识钟表。
5、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方案范-文库_为您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略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53名。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且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情况分析
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有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的资料。请关注我们。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5
一、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总结:以上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教学上有帮助,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6
一、学情份析
本学期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熟悉未几,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都还没有构成,所以,一年级教学上册教学任务的计划,我是按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低和学习习惯还没有构成制定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之内进位加法;总温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熟悉立体图形,和初步熟悉钟面,使学生取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利用数学的爱好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目在20之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把握10之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熟悉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份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之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题目。
4、熟悉符号=、>、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7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有综合练习,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合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利用中午对差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吃得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8.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优-或合格。
七、弱势学生转化措施:
1、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2、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
3、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弱势学生。
4、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样,还有待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给小学生培养从小懂法守法的习惯,积极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所有的课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贯穿,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29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习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0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由于他们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缺乏自制力,而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热情,不能很好地自觉学习,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样,还有待于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启发、教育,给小学生培养从小懂法守法的习惯,积极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所有的课程中都要把德育法制贯穿,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
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
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用教师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愿学、乐学。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力争做到数学学习起步阶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6、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总结:以上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教学上有帮助,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班有42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这一学期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知识结构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总复习。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
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2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质量目标:
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到85%以上。
八、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德育与数学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3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③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现象,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过程,愿意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教学重点: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措施:
1、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联系实际理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和用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把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看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识10以内的数…………………10课时
六、认识图形(一)……………………1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七、分与合………………………………7课时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9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九、认识11~20各数……………………4课时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十一、期末复习…………………………4课时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4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以内的加减法和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2、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4、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 篇35
一、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22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两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
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
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五、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六、难点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质量目标:
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达到85%以上。
八、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德育与数学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