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工作报告 内容页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2023-07-02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精选3篇)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篇1

  一、课题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学生部分来自本市、绝大部分还是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作业从教师布置到学生完成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弊端:一是作业份量过重,时间过长。我校学生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作业。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其中语文、数学学科作业最多,学生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以至多数学生只求“完成”,不求“质量”。二是一味地抄写算,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居多,也有一些口头作业,但动手操作性的作业较少。数学作业多为计算、解应用题及口算训练。而且重复的的作业多,缺少新颖有创意的作业,远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缺少和学生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相联系的情景。真正的能力训练的、创新意识培养的、拓展性的、体验性的作业少之又少。三是只练基础,不讲技能。布置作业一般都是一些纯基础题,学生无须动脑思维,不用操作实践。四是只讲数量,无的放矢。有的教师只知道多布置作业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做,自己不厌其烦地改,但教师设题是随意的、盲目的,学生作业是徒劳的、无效的。五是缺乏层次,搞“一刀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班上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要难大家难,要易大家易”的“作业大锅饭”现象很普遍,也很严重。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而产生了作业抄袭和不肯做作业的现象。六是只顾学科本位,不注重学科间“量”的协调和“质”的整合。教师布置作业往往各顾各的,不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考虑当天各学科的作业“总量”对学生来说处于“饱和状态”,还是出现了“结晶”现象,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灌注状态。

  陈旧的作业设置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第一,儿童的天性被摧残。小学生一个个本是天真活泼,爱玩好动的,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主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的甚至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第二,学习的智趣被埋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包袱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如此,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必然受到极大影响。第三,作业的习惯被破坏。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计算越来越马虎,形成作业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第四、健康的身体被压垮。除近视率越来越高之外,由于活动时间少,精神压力大,导致不少学生体质下降。

  鉴于上述弊端及其危害,我校提出了“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界定

  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使作业适应不同基础、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的个体,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又突出思维的可显性,同时体现时代要求,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有效作业”的衡量标志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在温故知新

  (三)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1、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顾其名思其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师“因材施教”,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从之,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强调教师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3、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深远而丰富的启示。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篇2

  4、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立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价来取得相对最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对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富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了解我校数学学科在作业设计、辅导、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归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2、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条有效作业的路子,合理恰当地布置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的完成作业为学生自觉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3、通过对作业的分层分类设计的指导,建立一套 “有效作业”题库。

  4、通过“有效作业”的研究,总结提炼解决有效作业实施中各种问题、经验、个案和理论,寻找一条“轻负优质”的基本途径。

  5、提高教师有效作业设计、辅导、评价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1、作业内容科学化。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作业的科学性,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是当天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拓展延伸,或是下一节学习内容的必要铺垫、预习等,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作业无意义。

  2.作业形式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家庭作业设计时可让听、说、读、写与做、演、唱、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这样才符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作业、乐于探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3.作业题应具层次性。

  我们知道,学生彼此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要有效地利用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作业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知识、训练学习技能。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分工,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2. 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3.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共设计三种调查问卷,分别是教师、家长、学生调查问卷。学生的问卷,从学生的作业量、学生对数学作业的体验及态度上设计。家长问卷侧重于课业负担、孩子对数学作业的喜爱程度上设计。教师问卷侧重于教师设计作业的形式、内容,孩子做作业的兴趣、效率上设计。

  4. 在理论指导下,讨论课题研究思路,设计课题实验方案;落实课题组成

  员承担任务。开始第一阶段课题试验。

  5.进行课题成果汇取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第一阶段实验的阶段总结、习题集、论文及课例。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务:

  1. 课题组教师第一阶段组内成果交流、汇报。

  2.针对第一阶段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课题组阶段实验方案。

  3. 课题组老师设计编撰各年级习题集,进行第二阶段课题试验。

  4. 聘请区内专家对课题实验实施具体指导。

  5. 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第二阶段实验的阶段总结、习题集、论文及课例。

  第三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务:

  1. 课题组第二阶段组内成果交流、汇报。

  2.针对第二阶段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课题组阶段实验方案。

  3. 课题组老师设计编撰各年级习题集,进行第三阶段课题试验。

  4. 聘请区内专家对阶段成果评议。

  5. 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第三阶段实验的阶段总结、习题集、论文及课例。

  第四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务:

  1. 课题组第三阶段成果组内交流、汇报。

  2.针对第三阶段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课题组阶段实验方案。

  3. 课题组老师设计编撰各年级习题集,进行第三阶段课题试验。

  4. 整理实验数据及资料,搜集典型课例,撰写实验心得及论文。

  5. 进行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第四阶段实验的阶段总结、习题集、论文及课例。

  第五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工作安排及主要任务:

  1. 课题组第四阶段成果组内交流、汇报。

  2.课题组老师设计编撰各年级习题集,进行第五阶段课题试验。

  3. 聘请区内专家进行结题前的培训。

  4. 课题组老师收集汇总整理各年级习题,装订成册。

  5.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加强组织管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1、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成立了以课题负责人为首以数学教研组为成员的的课题研究小组。

  2、组织调查,全面了解我校数学作业的现状

  20xx年3月份,根据课题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喜欢写数学家庭作业学生占到82.6%,问到“你愿意完成什么形式的作业?”时,有69.7%的学生答案是喜欢写的方式完成作业,说明更多的学生还是依赖老师,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越多越好。这也说明学生仍处于教师的题海战术里,不能自拔。因此改革作业批改、设计等显得很有必要。

  教师调查问卷反映100%的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质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每天的作业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同时我们也看到,老师们更多的希望是学生能切实减轻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这与我们的课题思想正好吻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探寻一种各学科能整合的,能让学生喜做乐做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多样的作业情境中“不知不觉”地习得各种知识。

  家长调查问卷反映68%的家长通过每天的作业检查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作业是沟通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重要桥梁,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质量要能充分反映孩子学习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每天的作业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设计。同时我们也看到,家长更多的希望看到我们教师布置的作业能综合化、各学科整合化,涉及到孩子多方面的能力锻炼,这与我们的课题思想正好吻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探寻一种能让学生喜做乐做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多样的作业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知识并爱上数学。

  3、建立课题学习与交流制度。

  扎实的科研制度是科研成效的重要保证。在“将教研提升到科研”层面的倡导下、在校教科研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开展课题学习和交流讨论各一次。3月份,我们就对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修改,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然后找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强学习交流,共同研讨,并及时做好记录。学校还组织定期召开课题交流研讨会,老师们在会上,对自己学习资料的学习体会作了深刻的发言,有的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带着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去寻求理论的升华。

  (二)问题和困惑

  纵观整个操作过程,应该说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反馈及时、教师和学生均反映良好,但有些问题的处理却难以尽如人意,现将问题和困惑总结如下:

  1、作业分层布置的落实较为困难。在一个班级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仍很明显,可我们在实施有效作业时,教师对这种情况的分层却体现很少。虽然学校一再要求,也多方面和备课组长及教师交流沟通,但收效甚微。

  2、各科作业间存在冲突。由于各科作业间联系不够,有时候几天作业都比较少,学生就比较轻松,而有时候各科作业都很集中,学生根本无法及时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尝试着召开班级授课教师会商会,商讨对策,可操作起来却太困.

  3、“软性作业”的检查和督促难以把握。簿本作业检查有硬性的、可操作的标准,但对于数学作业中的背诵、调查等就很难检查了,只管硬性作业,对“软性作业”放任自流,导致有的教师作业检查合格,但缺少课下的督促和检查,结果考试效果并不理想。

  4、教师自编习题太少。由于教师的任务较为繁重,备课、改作业、分层、答疑等工作量很大,因此绝大部分作业用的是现成的资料和试题,作业的针对性仍然不强,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课题组多次召集成员商讨这一问题,大家也都觉得应当以创编习题为主,但实际中很少有备课组和教师愿意去真正落实,导致这个问题每次都要求,但每次都没有落实。

  另外,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如:如何运用新课改理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作业管理模式是个难点;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有效开展;教师将作业实践中的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做得不够等。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篇3

  一、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缘由

  之所以选择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受我的导师的启发。直觉告诉我,这一选题与当前现实教育热点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深入认识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在董标老师的课堂中我获得了一种认识,那就是:不要轻易地讲思想创造,教育变革等主张,因为对很多的问题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作为后人更多的是继承与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应从对前人思想的认识开始。基于这种认识,我非常认同导师给我的建议,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从何种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种尝试。通过认真[微软用户2]阅读1979至20xx间国内发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我发现虽然对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研究较多,但有一些结论似乎与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现实出入较大,这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果仅仅凭兴趣进行一些了解倒是饶有趣味,但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问并加以论证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终我决定以‘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为我的论文选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命题一直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界内部把这个口号当作了真理。然而,反对者的观点也异常尖锐。如许崇清发表在《学艺》第1卷第3号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者有两大谬误,他们曲解了美之普遍性与静观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识与宗教意识,又复混淆美之意识与道德意识[①]。其实,与其说人们赞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说,还不如说人们更愿意相信存在这样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或者说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无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别,使人无利害得失之计较。对此,笔者心存疑虑。笔者以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纵观当今世界,宗教并没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证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回答了“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审美不等同于美育,审美的无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赋之于美育呢?

  (3)美育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对立面,两者应该可以各自同时独立存在。

  以上观点将作为本研究的假设在本文中加以论证。[微软用户3]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

  论文第一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笔者通过收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以时间为线索,对材料加以比对,归纳,整理,以期整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种种认识。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础上,审思“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立论点是否成立,从而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对物质层面的东西关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认为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则读书有何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教育主题。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某些角度进行一些反思。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说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本质内涵

  感性启蒙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杜卫在《“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②]。为什么要进行“感性启蒙?杜卫解释道:一般讲启蒙都是指理性启蒙,而现代性审美范畴中的“感性”是针对着“理性”来说的。但是,这是西方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现实问题与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务是感性启蒙;而且,当时中国美学家所处的语境与康德、席勒、尼采所处的语境不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启蒙理性的专制和压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启蒙感性来反抗传统,重建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因此,围绕着启蒙这个中心课题,不仅哲学家关注启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学家也是如此。这就不足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论》也提出了启蒙观点。不过他的启蒙有另一层含义,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质就是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有高尚情与趣味的独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蕴含了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审美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了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道路。[③]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审美救赎论”如出一则。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着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义和价值正被疏离,人类已经承担了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任务。原来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赎,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艺术在摆脱了神缚之后,赋予了人类全新的审美的救赎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

  情感慰籍论得到普遍的赞同。赞同者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人们的精神却进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养人的纯正感情,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选择[⑤]。随后的学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赵惠霞就认为:美育担负起现代人建构心灵家园的重任。因为它是一种情理自由结合的形式。在认识论中,理性排除感性,才达到正确认识;在伦理学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为道德意志;只有在审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观赏,从而构成审美心理结构。当这种审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享受这种精神的快乐。建立在人类感情活动规律之上的美育,对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趋下、驱鸟之归林,自然而然,无需强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构心灵家园,是一个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过程[⑥]。在同一时期,这一观点大行其道。如李丕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⑦]。

  3.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反思

  当代的学者对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有持不赞同的。冉铁星认为:在目标上,蔡元培是企图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体实施的途径上,则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内在的宗教或美学式的修炼或省悟。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儿戏、可有可无,要么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艺术教育和礼仪教育。对于后一点,不客气地讲,中国古代的《礼记》要比蔡元培的设计深刻、丰富、完备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来,在当时的中国,此种美育是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认为:事实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成立,只要人类最为深层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还认为:一般而言,美育与宗教存在两种关系:其一是实质的统一;其二是层次上的递进。作为两种不同形态,又往往存在着从宗教向审美、艺术和从审美、艺术向宗教的演进。而在这两种关系中,都无“取代”与“排斥”可言。[⑩]有学者针对“以美育代宗教”成为研究热点现象提出来说: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们只是将蔡先生的主张当作一个有关美育的话头,而对这一主张的内在理路则未加深思。审美、美育诚然重要,但发展美育却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识到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进而发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则大可不必。这是一个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时代,人类的整个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领域的文化功能当然就更是有限。谁也没本事包打天下,谁也当不了人类心灵的救主。因此,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科学、哲学、宗教、审美等,还是和平共处、通力合作的好。其实,“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观点。姚全兴先生专门对五四时期“以美育代宗教”说之争作了归纳总结。通过姚先生的研究我们发现,前辈学者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质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说与对象的角度,又有异同与范围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从以上列举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这场争论不会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确定的答案,而是争论本身,因为从中我们能全方位地知晓“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把握其实质。

  (二)文献综述小结

  以蔡元培先生的声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说一经提出立刻被许多的学者当成是一个教育命题。然而命题总是具有一个确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学者依据各自的学识,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以美育代宗教”说加以判断,争议不可避免。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始至今,有过两次争论的高峰。一次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次是在1998年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之时。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着眼于文化的变革来审视“以美育代宗教”说,正反观点碰撞激烈,而当代学者主要以历史的眼光和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去诠释“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内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观点大多趋同,且较多持肯定态度。但无论如何,每一次的争议都反映了相应的时代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领域的诉求。

  四、研究的难点

  一是有关外围的或细节资料的不足。比如当时别的学者对蔡元培美育主张发表的观点、认识或批判等。

  二是进行本研究需要一个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相关知识背景。它深入到美学、伦理学、宗教、艺术、教育等等知识领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话,势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大量的相关知识,对笔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是到目前为止,笔者对“以美育代宗教”可能性的论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学习、请教。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的缘由

  二、问题的提出[微软用户6]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微软用户7]

  第一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的争议

  第一节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

  第二节当代学者关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分歧

  第二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可能吗?

  第一节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节对美育具有普遍性且无利害、超功利的的质疑

  第三节美育与宗教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六、进度计划

  1. 20xx年2-4月搜索整理资料。

  2. 20xx年5—6月拟定论文框架,准备开题报告。

  3. 20xx年7月-9月分析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 20xx年10月-20xx年2月完成论文初稿。

  5. 20xx年3月—20xx年5月修改并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 中文专著类

  1.高叔平.蔡元培美育论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陈学恂,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德] 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5.[德] 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美学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6.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7.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xx.

  9.陈元晖,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10.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汝信. 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71.

  16.林中泽.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二)中文期刊类

  1.季水河.“品性”塑造与“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观念[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2.杨伶.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J].高校理论战线,20xx.

  3.伊春.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

  4.潘必新.论美育的使命[J].哲学研究,20xx,6.

  5.张红.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6.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和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xx,6.

  7.杜卫.“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J].浙江社会科学,20xx,5.

  8.杜卫.我国美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评论,1995,3.

  9.彭公亮.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J].培训与研究,20xx,12.

  10.冉铁星.试论“以美育代宗教”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5.

  11.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J].学术月刊,20xx,1.

  12.宫成波.“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J].文史哲,20xx,5

  13.谭好哲.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xx,1.

  14.张家.美育的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xx,3.

  15.王毅.仍需追问的选择:美育还是宗教?[J].天涯,1998,4.

  16.王元骧.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xx,7.

  17.檀传宝,美育三议题[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18.徐碧辉. 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 .哲学研究,1996,12.

  19.卢善庆. 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20.沈鹏.美育的渴求与纯化[J].美术,1998,7.

  21.古风.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题[J].人文杂志,1994,2.

  22.李祥林.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蔡元培[J].文史杂志,1990,2.

  23.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 [J].美与时代(下半月),20xx,

  24.程镇海.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当代性[J].文学研究,20xx.9

  25.程镇海.蔡元培美学选择和美育实践的传统生成性[J].宁夏社会科学,20xx.6

  26.张雁.从国立北京艺专论蔡元培的美育实践[J].美术研究,20xx,1.

  27.陈瑶.论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J].艺术百家,20xx,4.

  28.罗筠筠.蔡元培:说美育到死方休的教育家[J]. 现代哲学,20xx,2.

  29.梁柱.论蔡元培注重美感教育的美育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xx,3.

  (三)硕博士论文类

  1.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 华东师范大学,20xx年博士论文.

  2.陈彬.20世纪早期中国美育思想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3.马春影.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安徽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4.刘晓峰.王国维与蔡元培美育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5.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年硕士论文.

  6.罗红.简论蔡元培美育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xx年教育硕士论文.

上一篇:试用转正报告 下一篇:最新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