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读后感 内容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2023-05-10读后感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篇1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从腐旧的家庭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张爱玲

  张爱玲的这段评论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这是一部很人性化的作品。白流苏和范柳原都不是圣人,有过人之处,也有性格和生活作风上的缺陷,没有主角光环,只有两个普通人,普通到仿佛他们就在我眼前走过,触手可及。或许名著就是如此,只是通过讲我们身边人的故事,让我们领悟,而不是创建一个光怪陆离的玻璃球,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赏。

  这部小说打碎了纯粹美好的爱情幻想,而以“爱情是女性寻找经济依附的手段”立足,结局虽圆满却也悲凉。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接触是流苏有意设计而为,心中所想是“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白流苏爱赌,以爱情的成败赌她下半生的幸福。第一次到香港,两个情场高手玩起爱情攻防战。流苏若即若离,欲擒故纵,生怕“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为此,她破釜沉舟,回到上海,目的仍是“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娘家后的她与家人恩断义绝,寄人篱下,却不肯放下身段做低下职业,只为“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失去对范柳原的吸引力。二次回港,为谋生而谋爱的计划失败,成为情妇,仍千方百计思量如何留住柳原的心。即便两人战乱相依,同甘共苦见真情,也是“这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看起不像是个爱情故事,却像是个精心设计,步步为营的局,已说不清那“真爱”是否存在了。毕竟,如流苏所说,“她只是个自私的女人。”

  尽管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原也不是个爱情圣人。“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可见柳原的风流倜傥也并未因流苏而完全收敛。

  他们在一起,重是的是理解,是两个被家人隔离,身世悲凉的天涯沦落人的理解;是香港之战时,枪林弹雨中,同生共死,唯一牵挂唯一真实的理解,所以说,这场爱虽不单纯,却是温暖,两个孤寂之人从此有了依存之所。

  悲的源头是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多美好的爱,没有经济地位的平等,也将是虚空的神话,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自由。这是张爱玲想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带有浓浓的新旧思想彼此碰撞的气息,充满时代感,发人深省。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篇2

  《倾城之恋》里最有名的那句话:“这一炸,不知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细玩味这句话,“被炸断尾巴”的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别人”。这也让我们从范柳原这句幽默的战争调笑中似乎隐隐看出故事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第一次读完倾城之恋,那是一种深深的快意,倾城的战火中倾城的爱恋。

  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让范柳原已经伤痕累累了。他的阅历犹如沧海——过早看透了人世的苍凉。所以才会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然而,香港一战的动荡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把白流苏当作名正言顺的妻,却没有完全放弃他身后的世界。而原因就在于,战争让他意识到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可是他却不愿意让白流苏彻底地了解他——他把心扉再次关上了。范柳原是幸福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里,白流苏是纯洁的;范柳原也是不幸的,因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与白流苏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那犹如大海般沧桑的心灵,而正是这份沧桑让他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

  相对于范柳原的沧桑,白流苏的生活则应用苦涩来形容,离婚归家,寄人篱下。她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戏虐的话,带有调侃的味道,却也隐含着苦涩。对于一个出身较好的良家女子,白流苏选择成为范柳原的情人,是对自己名誉与命运的孤注一掷。她就像一只蝴蝶,寻找自己的归宿,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白流苏自己也有点怅惘,因为虽然她达成了自己结婚的目的,却觉得这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所以她才会隐隐不安。可以想象,与范柳原相比,她的底色是纯洁的。也许范柳原早就看透了她接近自己的原因,但也正是这份可笑而可爱的心打动了范柳原吧。白流苏是幸福的,因为范柳原爱她;白流苏也是不幸的,因为范柳原的阅历让他拥有大海般的沧桑,而她没有。

  但流苏没有选择,只有这条也许可以通向幸福之路,可是天知道,每一条路都并不幸福。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又有谁知道流苏的下个故事是喜是悲?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篇3

  《倾城之恋》其实是她写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一个浪荡公子和离婚女人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记忆深刻,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比较喜欢,更多的适事吸引着我,浪荡柳公子虽然是浪荡的,可是却能够在战乱的时候保护流苏,保护这个爱自己的女子,这大概也算是一份倾城之恋吧!而流苏能在和他在一起之后一直爱着他,这应该也是是一种倾城之恋吧!

  其实他们的故事似乎迎合着名字,倾城,很多时候,我在想这个倾城大概是倾尽一个人的所以吧!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面,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文章的见解也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恋,似乎能够倾尽的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面吧!而张爱玲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总能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绝妙的比喻,给人留下一些启迪却又让让人无法看全。

  不过其实《倾城之恋》中的柳先生和流苏可不完全是单单的只是倾尽自己的。就如张爱玲在文中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低下去。”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不由得惊叹张爱玲的这个疯狂写法,而当时读的时候却真心的觉得这个想法很是新奇,也很是应和。

  在《倾城之恋》当中,柳先生和白小姐的爱情故事,是复杂的,他们并不是哪种好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可张爱玲把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写的很是富有张力。而故事最有味的地方却是在他们是在相互斗争之中萌生出感情的。而他们最后也是一个想要结婚,一个觉得结婚是一种束缚,而不愿意结婚。而不愿意结婚的那一个自然是柳先生了,想要结婚的自然就是白流苏小姐了,但是想要柳先生结婚,这似乎是带着一丝妄想的。正如她在文中写道“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庆幸的是最后因为一场战争,让他的浮躁安定了下来,而这一场战争也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催化剂,给了白小姐想要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局却也是一个带着圆满却也带着苍凉的结局,一个爱情的悲剧。这也许也是应了名字吧!“倾城之恋”说的往往是传奇的爱情,可是传奇往往没有那么圆满的结局。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篇4

  “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天上万的人死去,成天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而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上海,张爱玲出生于封建式的望族家庭,她的生活便是成长在父权制度底下,1943年,就是很接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那时候很多中国地区陷入战争的局面,可是上海没有,这时候的张爱玲就是在上海,远离这种战局,也让她有机会去回顾中国社会的父权真相,更使她有机会可以暂时避开父权的支配,那《倾城之恋》就是在这种恍如切断心理的状态下酿造产生的。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600字 篇5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座城市的颠覆成全蓄谋已久的爱恋。幸福的感觉就是那一刹那的时间。那么长时间无限的忖度,那么长时间无奈的掩饰,在那一刹那消失殆尽,化为平凡的欢声笑语。脱掉所有戒备开始以后平凡的生活,也许以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幸福。但是,至少在那生死与共的一刹那明白幸福是永恒的。

  一个人勇敢并不是说她不害怕什么,而是,她明明害怕还能坚持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勇敢,是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其实《倾城之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一个离异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遇上了一个热爱风花雪月的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急于找一个归宿,然而,范柳原却因童年的悲剧,对家庭失去了责任心。在两人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的一番爱情角逐后,故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当第一次读完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快意,战火中成就一段倾城之恋。经过细读与深思后,觉得虽然结局是圆满的,但是心中总是有些难以释怀的地方。比如说,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结婚了,不见得范柳原受到过的伤痛便不复存在了,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我觉得范柳原没有放弃他原来的世界,他依旧是那个逢场作戏的范柳原。白流苏虽然得到了她所期待的婚姻,她得到范柳原的爱,但却不是全部,白流苏是可怜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范柳原同样是可怜的。他的经历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个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社会里,范柳原是个历经沧桑的人,所以即使他与白流苏成为夫妻但并没有真正的对白流苏敞开心扉。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就像时下这些都市爱情,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保持着那点点暧昧,怕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怕自己受到伤害。白流苏一个受人唾弃的寡妇,在一群自私自利的兄嫂的欺压下,无容身之处的窘况,她急切寻找归宿。徐太太跟她说,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

  我觉得白流苏是自私的,当时社会环境下,像白流苏这样的女性,想当然地想抓住范柳原这根稻草。同样,范柳原也是自私的,他对白流苏费尽心思,却没想过要娶她,就是等她投怀送抱。在这场爱情的角逐里,最后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也是完满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却对自己未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虚无感。对于我个人的爱情观里,我却觉得是不够完美的。

  读完《倾城之恋》,也许有人说太好了,是大团圆结局。但我看到最后一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悲凉感。

上一篇:《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 下一篇:关于《一千零一夜》故事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