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环境调研报告 篇1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化问题,生态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妇女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______镇地处桓仁、新宾、本溪、宽甸县结合部,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0.7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镇下设8个行政村,72个居民组,总人口1.7万人。其中妇女人数8250人。______镇是个林业大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养成了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爱护一草一木的习俗,而森林、饮水与妇女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妇女早已养成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的传统美德。现______镇镜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秀美靓丽,是远近闻名的山水生态乡镇。
几年来,______镇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共建为契机,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全镇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镇各行政村中心街全部实现了大门、大墙、路灯、边沟和绿化“五统一”,修建了填埋式垃圾处理场3座,安装垃圾箱310个,有专职卫生保洁员8名。建秸杆气化站3处,“一池三改”190个,卫生厕所570个,修建蓄水方塘12座,抗旱井18眼,拦河坝6处,防护堤15000延长米,疏通河道20xx延长米,河滩造地1000亩。修建桥梁8座,全镇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8%。全镇完成造林26912亩,其中荒山造林6005亩,冠下造林10122亩,迹地更新5029亩,防护林200亩,绿色通道1627亩,树林灌丛补植补造151亩。公路沿线新建生态园景观带3处。村屯绿化8个村。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______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南沟村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村,______、柞木台子、韭菜园子、秀里4个村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村。
妇女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与现代社会事务的参与者,有着很多途径与渠道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一)妇女是绿色消费的引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妇女是主要的操作者,她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妇女参与选购消费品方面: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食用绿色食品,采用绿色包装等等;在改变传统消费方式方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含磷洗衣粉以及塑料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在抵制不良消费习惯方面:远离抽烟、酗酒、吸毒等。
(二)妇女是低碳生活的响应者。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宣传引导,妇女群体在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危害的情况下,出于对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爱护和责任,妇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在生产和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电、节约燃料和废物利用,积极践行环境保护理念。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细节着手,扎实践行低碳生活。
(三)妇女是家庭教育的启蒙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可以身体力行,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妇女在家庭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她们对家庭成员施以影响,并将其是非标准,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一个家庭成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妇女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环境意识的自觉与否。
(四)妇女是环保宣传的工作者。妇女由于亲和力较强,容易与人协调沟通,因此,妇女比较适合做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让妇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到一些环保好习惯,帮助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同时可以影响带动更多人来共同参与一些对自身有利、对集体也有益的社会活动。
妇女通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以及通过妇女组织的指导,可以有很多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
(一)调动妇女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妇女组织经常举办一些妇女与儿童参加的'各种环保活动,如组织参与“爱国卫生清洁月”活动,以“建绿色家园,倡导低碳生活”为载体,引导妇女参与建设美丽乡村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妇女的环保热情。同时还利用农村传统大集发放宣传单、悬挂环保宣传画的形式宣传环保知识,让妇女在活动中与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与参与能力。
(二)通过家庭教育与家庭消费,发挥妇女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妇女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教育子女,以及全家生活习惯的养成工作。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对孩子的环保意识、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与熏陶,逐步培养新一代环保人员。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尽力培养家人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在起居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规范与养成。另外,通过家庭消费实现环保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消费的主要执行人大多数是家庭妇女,她们如果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在购买商品时以及使用商品时做到节约资源,不购买资源消耗性产品与不安全的产品等,以及在购物袋的使用等方面予以自律,将对社会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控制空调温度,用环保袋购物,不使用一次性产品,买东西不铺张浪费,循环用水,购买有绿色标签的产品,尽量进行垃圾分类,多种树等等。
(三)积极培养环保先进典型,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
采取镇妇女干部包村,村妇女干部包组,妇女代表、女党员、妇女小
组长包户的方式,确保层层落实,逐层培养妇女群体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活动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妇女争先创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树立典型并发挥示范作用,促动广大妇女都来学典型、当典型、超典型,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只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带动更多的妇女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温馨美丽,农村的生态环境将会更加优美整洁!
2024环境调研报告 篇2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就在各地政府纷纷大张其鼓地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等等时,他们往往却忽视了创建这些"城市名牌"的基础——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投入。
为了较准确地掌握我省环境卫生行业设施建设、设备配置的状况,以及各地财政对市容环卫的投入情况,我会对本会环卫会员单位所在市、县、镇环卫状况、环卫投入等进行了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有(1)当地环卫基础设施、环卫装备情况;(2)财政对环卫投入情况以及卫生清洁服务费与垃圾处理费收缴情况;(3)环卫职工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情况;(4)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
调研采取表格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环卫基本情况调查表》、《环卫经费情况调查表》、《环卫职工待遇情况调查表》和《垃圾处理设施调查表》四个调查表格,发放给各地环卫会员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实地调研走访了揭阳地区的揭阳市、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和惠来县;茂名地区的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和电白县;清远地区的清远市、英德市、连州市、佛冈县、清新县、连山县和连南县;以及珠三角的深圳市。并对126个环卫会员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调查表格113份,回收率89.7%。
调查结果按调查项目要求采用ecel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按《广东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广东省片区划分进行片区比较分析。
片区的划分按照各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经济及人口规模,分为以下四个片区:珠江三角洲片区、粤北片区、粤西片区、粤东片区。
珠江三角洲片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6个地级以上市整个行政区域以及江门、惠州、肇庆等3个地级市的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约5.45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30.62%.
粤北片区包括韶关、清远等2个地级市整个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约3.70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20.79%。
粤西地区包括茂名、湛江、阳江、云浮等4个地级市整个行政区域,江门市所辖的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和肇庆市所辖的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土地面积面积约3.85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22.63%。
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揭阳等6个地级市整个行政区域和惠州市所辖的龙门县,占广东省面积的4.80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26.97%。
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市容环卫现状
1、环卫管理体制
目前我省城市的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除广州市为政府行政部门外,地级市的多为政府行政部门属下的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21个地级市中只有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肇庆、惠州、梅州、汕头、茂名、阳江和清远有全市的环卫专职管理部门,其余的由城市管理局(或市政局、建设局等)内设机构的一个部门负责(或兼管)。其它市(区)、县的环卫管理部门基本为事业单位,这些部门多数管干一手抓。
2、环卫运作模式
我省环卫现有的运作模式可分为几大类型,一种是管干分离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要求政府要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城市环卫服务,同时管理部门有较强的管理和监督能力,这种模式以中山市为代表。一种是"一把扫"扫到底(包括内街)的模式,它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求管理部门有较强的内部管理统筹能力,这种模式以清远市为代表。还有一种就是分级管理模式,市(区)、县环卫管理部门负责道路、公厕清扫保洁以及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街道(镇)办事处负责街巷、居住区内道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这种模式要求各级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环卫主管部门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但目前许多地方仍未能解决交界接壤区域相互扯皮、协调难的问题。这种模式在省内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
3、环卫行业服务现状
我省环卫行业服务现状可分为两部份:其中环卫设施建设、设备制造、物业清洁服务基本已企业化、市场化;但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维护仍以事业单位为主,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原因是以事业单位(或企业化管理)运作,比以企业方式运作费用相对要低些。
二、市容环卫经费
我省城市环卫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部份,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包括地方政府的日常投入和上级政府的补助;二是居民、单位交纳的清洁服务费、垃圾处理费等专项费用。
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也引入了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建设并运营大型的垃圾处理设施。
1、政府对环卫经费的投入
环卫投入指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投入的经费。
调查显示对环卫投入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对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另一方面表现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维护上的投入,主要在城市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方面。
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投入,应该肯定珠三角片区比其它片区大,尤其是城市里的设施建设规格高,设备装备充足。其它片区地级市的环卫设施设备的建设装备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城市化"推进,出于"民心工程"的考量,对可作为其标志物的环卫设施如公厕等的建设正逐步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尽其所能给予投入。但对于其它环卫设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关注则相对较差。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除珠三角片区已建成有规模的生活垃圾焚烧厂16座,其它片区暂时没有,我省的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珠三角片区建有符合国家卫生填埋标准的填埋场11个,但管理水平与其大手笔的投入相比则要逊色得多。本次调研珠三角片区填埋场只有5个达到、1个基本达到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粤北片区填埋场只有2个基本达到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粤东片区只有3个基本达到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粤西片区无一基本达到国家无害化处理要求(根据建设部《关于全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检查情况的通报》建城32号)。
目前我省21个地级市中尚有个别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云浮、珠海、韶关、阳江市的填埋场在内建成投入使用,在建中的梅州和河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预计可投入使用,茂名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进入规划环评阶段,汕尾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暂时还没有起动。部分地级市的填埋场扩建工程也存在经费困难的问题,因此我省要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确实还需下大功夫。
一般地说,城市环境公共卫生维护主要包括的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这是环卫日常工作的主要项目,占了日常经费支出的大部份。如果从环卫经费支出中删除设施、设备和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剩下的作为日常费用,按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其它费用开支的权重分别为0.45、0.4和0.15计算,可以发现各地投入清扫保洁的平均费用最高不超过7元/平方米&8226;年,最低仅为0.6元/平方米&8226;年,平均在2.1411.21元/平方米&8226;年的范围。珠三角片区的投入明显高于其它片区,其中以广州市的'投入最大,这与广州市作为南方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市容环境卫生要求高有关。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费用方面,珠三角片区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费用显然比其它地区高,其中以佛山地区的平均费用最高,这些大概与珠三角的城市化扩大,运输距离远,可利用土地缺乏和生活垃圾处理理念的转变有关。
数据显示我省大多数城市在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建设部发布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管理办法》(城建[1994]238号)第四条规定"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把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所需经费纳入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计划,并根据需要,每年适当增加或调整。"一些城市市区范围扩大了几倍,人口增多,清扫保洁面积不断扩大,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加,可相应的环卫投入却没有增加,使得城市日常的公共环境卫生状况维持在较低水平。
我省许多城市的政府并没有真正认识、或有意回避城市环境公共卫生维护是一项政府必须为市民提供的公益性、社会性服务事业,没有实事求是地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环卫成本核算管理、人力管理等制度,因而在环卫日常维护的投入上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致谈到环卫体制改革,有的政府官员就盲目地认为环卫作业市场化可以减少政府的投入,而从没有分析过当这个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化时,政府可能减少的是哪些投入,可能会增加什么费用,它们的平衡点在哪里。因此不少地方在环卫作业招标中无根据地采用"价低者得",结果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水平上不去,出现市民投诉多,环卫工人上访的尴尬现象。
2、环卫专项收费
环卫专项收费指的是城市环卫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经物价部门批准对城市居民和单位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和卫生清洁服务费。
我省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因财政收入欠佳,对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日常维护费用的投入往往不足,靠环卫专项收费补充。由此可见,环卫专项收费在维护城市市容环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统计的结果表明:超过40%的城市,市容环卫支出的30%以上来自环卫收费(其中约19%的城市甚至超过50%)。这既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有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
虽然环卫专项收费有法律依据,并经各地物价管理部门批准收取,但环卫收费难,不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一直是困扰各地基层环卫部门的难题。
基层环卫部门费了很大的力气开展环卫专项收费工作:主动配合政府及物价管理部门调研,制定一个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收费标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环卫工作质量,以优质服务赢取市民对环卫收费的支持;加强与职能部门、媒体、社区、相关单位沟通,争取支持和配合,开展环卫专项收费宜传、收费代理等;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指导依法收费,与法院做好沟通工作,将收取卫生清洁服务费的法律依据提交给法院,争取法院支持环卫部门通过法律途经解决个体工商户、居民住户、甚至个别单位恶意欠费问题。这方面南雄市和丰顺县曾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一是使市民懂得环卫收费是合理合法的,增强了缴费自觉性;二是给欠费的单位和个人,起到了警示作用,从而减少了拖欠缴费的现象;三是提高了收费率,保证了环卫工作顺利开展。各地环卫基层往往把法院作为是环卫专项收费依靠的最后一招。
然而11月25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五华县环卫所与曾雪泉城市卫生服务费纠纷一案的批复》指出"五华县环卫所依法取得《广东省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根据县政府的规定和县物价局核发的收费标准,曾雪泉拒绝缴交垃圾服务费,五华县环卫所作为五华县市容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单位,可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规定》的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本案争议不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纠纷,不属民事案件受理范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这个批复已成为各地法院受理环卫专项收费纠纷的一个案例。这也提醒了我们的政府环卫行政主管部门,环卫专项收费纠纷依法是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解决的。但正如南雄市环卫所的法律顾问指出的,行政处罚必须有详细的规定,如果只是根据国务院101号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规定》,根本无法执行。
尽管我国政策法令早有对污染物"谁产生,谁付费"的法定原则,但对环卫专项收费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性文件。纵观我省的环卫专项收费的相关法规,没有一个对拒交环卫专项收费作出行政处罚的详细规定。因此各地的收费操作基本上是缴费义务人自觉的就收,拒交的就不收,最后形成了收多少算多少的尴尬局面。这对自觉缴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社会不公的反映。
2024环境调研报告 篇3
时期,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规则、确立标准、强化监管、优化发展环境和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一站式”服务,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素质,增强综合执法和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法制和信用建设,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整合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与协调,建立产业筛选评价机制,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整合职能,延伸服务,建设创业服务中心,构建以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宣传推广为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积极服务,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重组,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与管理。扩大融资担保机构规模,提高担保能力,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一批行政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探索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机制。不断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合商业重组改造。加大行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建立国有经济“四大板块”,继续抓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五大体系。在改革中,保障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资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供热、供水、供气等项目建设。改进政府投资安排与使用方式,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程代办服务制,推进全程代办服务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落实,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决策跟踪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和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适时启动乡镇机构改革。纳入城区的乡镇,逐步启动办事处功能。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城市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街、社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明确区、乡镇两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逐渐推行环卫、园林、市政等管理工作下移,形成目标明晰、齐抓共管的局面。
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区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实现财权事权相统一。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支出向农村和困难群体的倾斜力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模式,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实行统筹管理,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推动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试点。稳步推进教师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办医模式,推进医疗行业的投资多元化和服务多样化。大力推动文化领域改革。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施以都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有选择的吸引外资战略。不断拓展引资领域,扩大交通、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促进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在通州设立总部、研发机构和结算中心,力争在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突破。
扩大对外贸易。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加大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积极拓展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15%。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发展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一批名牌出口产品和骨干型创汇企业。
(四)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加强东部发展带经济协作。积极推动与东部发展带各地区的产业协作,实现错位竞争与差异化发展。配合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物流基地对东部发展带、京津冀都市圈的辐射能力,加强与空港物流基地的合作,形成区域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区域便捷交通体系,建成东部发展带的复合型交通走廊。
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周边省市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建立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平台。配合完成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第二道高速公路建设,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跨区域的交通干道,加强与三河能源合作。加强市场合作,促进跨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
2024环境调研报告 篇4
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小河镇党委、政府以村庄“五化”为着力点,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优美、整洁的良好环境,争创省级园林城镇。
一、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工作中,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重点对镇商业街、205国道沿线村、环境整治重点村实行全面“五化”整治,逐步打造出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推进城镇环境日益优化。
一是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在商业街安装单臂、双臂路灯130余盏,在常路社区、石峰峪、蒋家坪、圣景村等十一个村队主要街道安装照明设施200余盏,实现主要道路照明装臵率、亮灯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在205国道两侧沿线两旁划出50米的不准建设区,主抓绿化带建设,以路为中心,形成内矮中低外高,视觉上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春季有花,夏、秋季有果,四季常绿的绿色通道。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在各村房前屋后、主、次村路大面积栽种绿化苗木,做到拆墙透绿、门前植绿、庭院增绿,同时实施拆迁退地还绿工程,对违章占地、私搭乱建、临时建筑一律拆除,按照标准补齐缺口树木,还原原有绿化效果,真正做到了“全方位、高密度、大覆盖”。目前共栽植绒毛白蜡、北京桧、金叶女贞、小龙柏、紫叶李、红枫等树木余棵。
三是彻底清理沿路沿街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私搭乱建。更换设臵不当、质量低劣、严重影响镇容的各类广告牌和门匾,实行统一标准规格广告牌匾统一悬挂。在村内主要街道、出入口的墙壁进行统一粉刷,书写统一标准规格的环境综合整治标语口号。
四是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对各村沟、河、塘、渠旁的暴露垃圾、白色污染、杂草全部清除干净;对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设施乱搭进行全面清理;对路边、村边、村中所有河塘的杂草及水面漂浮物进行全面清理保洁。做到不留一处垃圾堆、土堆、石堆、沙堆、粪堆。沙堆、石堆要统一存放,土堆、粪堆要运入田间地头,每个村规划了柴草园,统一堆放柴草。
五是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要求,结合公路村村通工程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采取上级补助、乡镇扶持和村集体自筹的办法,把村村通向街街通、户户通延伸,对全镇各村的主要街道和生产路进行科学规划、拓宽和铺筑,进一步加快了全镇乡村公路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步伐。其中茶沟村作为公路村村通工程最后一批受益村,近日来对村内总长近公里的2条主要街道和 3 条环村生产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路基修整和道路清障工作。
目前,我镇五化达标的村居有10个,占全部村居总数的33%,其中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的村居28个,占全部村居总数的93%。
二、小河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分管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宣传办、公路站、土管所、财政所、执法中队等部门和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按阶段、分步骤调度工作落实情况,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我镇创新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方式,营造“常路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动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通过印发宣传单,逐家逐户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小河镇是临沂市的西大门,环境整治事关全镇、全县乃至全市形象,要求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积极配合开展好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高要求完成整治任务,提高城镇面貌。同时及时完善宣传整治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对问题严重的村队和单位予以公开曝光,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
(三)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到位制度。我镇把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镇年终综合考核中,作为各单位和个人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根据整治任务,依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任务细化明确到所在村、单位,并明确完成时限。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到位,成效显著的村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村予以通报批评。做到了责任明确、奖罚分明,进一步提高了各村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四)积极开展“乡村环境突击整治活动”,进一步明确各村、各镇直部门的环境整治责任,加大考核检查力度,彻底清除河边、路边、村内的卫生死角。与经营户签订“门前承包”责任书,着力净化市场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环境卫生档次,推动全镇又好又快地实现大跨越。同时充实保洁队伍、督查队伍建设,保证每天巡查一次,记录一次,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五)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标准要求。
1、村内不留一处私搭乱建的小屋,不留一处店外经营的户。村内道路有条件的要硬化,无条件的要整平,挖出排水沟及路肩。
2、绿化要全覆盖。村内及村外空闲地要全面绿化。
3、每个村要建设休闲娱乐场所或小游园。
4、净化要彻底,不留一处垃圾堆、土堆、石堆、沙堆、粪堆。沙堆、石堆要统一存放,土堆、粪堆要运入田间地头,每个村要规划柴草园,统一堆放柴草。
5、村内主要街道、出入口要粉刷墙壁,不留一处不规范的广告牌,有条件的要安装路灯。
6、各村要成立保洁队伍,建设垃圾收集点及填埋场。
(六)积极落实农户门前“五包”责任制,建立一整套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在每个村实施“成立一支管理服务组织,建立一支卫生保洁队伍,打造一条精品样板街”三个一乡村卫生保洁措施。逐步实现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七)以生态农业为抓手,发展现代环保农业。实行农田废弃物集中回收清运,逐步减少农村“三堆”。同时,我镇大力实施“一池四改”工程,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改厕、改灶、改圈、改水结合起来。目前,全镇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500多户,沼气专业村发展到4个,从根上引导农民向现代生活迈进,以此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顺利开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八)多元化投入奠定坚实基础。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环境治理投入格局,积极引导各企业、商户捐资修路、建设绿化带和休闲广场,使每个村至少有2-3条硬化街道,主要道路要安装一定数量的路灯。条件允许的村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有一处公共休闲场所。真正把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每一个人心中,努力打造环境综合整治精品示范村。
三、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单位、部门、村居负责人对综合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安排不扎实,口头上强调的多,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少,造成整治工作力度不大,推进缓慢,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具体措施未完全到位。绿化工作进展缓慢,未达到大覆盖,上档次,不留空白区域的要求。各村广告牌(箱)和店牌门匾等未完全实现统一悬挂。
三是从我镇客观方面来看,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卫生习惯和意识与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相适应,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乱丢垃圾的现象还依然在小部分村存在。
四是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村垃圾填埋场未建立,环境整治设备落后,垃圾清运车等无法配臵,保洁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完成质量无法保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提高反面典型曝光率,充分调动全镇群众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2、针对整治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对 “牛皮癣”、“白色污染”、和建筑生活垃圾严格整治,坚决防止反弹。严查车辆乱停乱靠乱放行为,对非法占道经营、场外经营、店外经营等现象,坚决取缔。对影响镇容、有碍观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依法强制拆除。
3、完善机制,长效管理。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必须一抓到底。下一步工作中我们
一是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二是健全保洁人员管理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资金落实、奖惩到位,探索管理新方法、创新管理新手段,逐步将集中整治转向长效管理。
三将环境卫生工作纳入村民自治章程,通过村规进行明确,逐步实现长效管理,达到集中整治有新变化,长效管理有新实效。
四是积极探索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镇的环境面貌。真正做到美化、亮化、净化、绿化。
4、采取“先整后管、边整边管”的方法,加强对河道、公路、村庄的管理。全面清除河道两旁违章搭建、杂草、杂物、种植等。彻底整治道路两旁 “三堆”(土堆、草堆、垃圾堆)等。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四清五化”:一是清理农村垃圾。全面建立日常的清扫、保洁、清运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二是清理卫生死角。彻底整治乱扔、乱倒、乱摆、乱放等突出问题。三是清理农户“五乱”现象。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柴草乱放、禽畜乱跑、污水乱泼等问题。四是清理违章搭建,严格村庄布局规划。逐步建立“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管理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5、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将河道管护、道路管护、绿化维护、村庄保洁、治安联防等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综合管护机制。同时落实“六定”制度。即:定区域、定人员、定标准、定任务、定报酬、定奖惩。
6、加大经费投入:采取镇上奖补一点、村(居)拿一点、受益企业捐助一点。镇政府对各村(居)实行以奖代补。凡通过镇及上级各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并长效管理到位的,镇财政视村(居)大小、人口多少、工作量等情况,分别给予1—2万元的奖补。半年考核一次,年终考核,长效管理工作显著的再给予20%的奖励。同时号召各村(居)探索正常的环卫管理资金渠道,以满足日常的实际管理需要。
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各级的指导下,经过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深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方面众多,需要大量的投入、有效的机制、足够的人员,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今后,我们将把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促进农村居民素质提高的一个实践性载体,作为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的一大途径来抓,整体推进,细化管理,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