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调研报告 内容页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精选6篇)

2023-12-16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安庄村地处台陈镇西南部,东临107国道,近邻京广铁路,距集镇中心1公里,辖有蒜刘、于庄、大王庄、小杨庄和安庄等五个自然村,现有村民512户,总人口2179人,共分成7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有44名,耕地1820亩。XX年村经济收入达到了5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安庄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20-150米之间。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是我县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安庄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村内绿化程度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农民科技书屋等,但基础条件有待改善,安庄村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近年来宗族势力复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村民自治与乡村民主。特别是自8.26洪灾以后,许多房屋以成危房,需要及时维修或推倒重建,植被大部分损毁,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经济状况

  1、经济结构。安庄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经济作物种植很少。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粮食单产较过去有所提高。全村今年种植大蒜近300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由于今年大蒜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大蒜在1.2元上下,亩净效益1000元左右,经济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农闲时期,劳动力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1/5。目前全村有冷拔丝、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3户,农产品加工2户,大型养殖场2家,厂房25间。

  2、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粮食在作为口粮的同时,全村每年可出售小麦85万公斤,玉米43万公斤。高效农业种植户不多,规模不大。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户20户,共100亩。年收入30万元。二是养殖业。全村现生猪存栏500头,肉、蛋鸡3万只。年收入在80万以上。三是运输业。全村现有大型运输车辆3部,中型运输车辆7部,大小三、四轮农用运输车50台,从事运输行业15户。四是外出务工人员。目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283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以技术工和劳力工为主。

  3、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一是农业种植成本高。尽管农民负担有所下降,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基本被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因素所抵消,农民种地的实际收益没有明显提高。二是缺乏技术和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新品种覆盖率低。三是剩余劳动力。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较低,收入不稳定,劳动报酬无保障。四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使得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因文化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庄村全部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田灌溉沟渠严重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普遍采用传统旱厕,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清洁能源使用户少,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该村的土地较为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二)、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村民各自为阵,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村里缺乏第三产业,村财收入低,不能满足村民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一些村民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了解,缺少就业机会,缺乏种植技术,信息闭塞,增收的渠道相对狭窄,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导致收入偏低。

  (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目前村内电线老化且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体系,人畜混居,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卫生,严重威胁着群众的安全。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

  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

  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

  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安庄村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风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至少一项致富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风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农村环境;编修农村规划,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村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村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富村。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一村一品” 在稳定经济作物、适度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突出“一村一品”,在我县提出“学青洲、比贡献、促发展”的基础上学习高新技术,先进经验,将安庄村建设成为设施农业示范村。

  1、果蔬种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户户有大棚”为目标,新建10栋塑料大棚,运用现代化种植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并辐射和带动其他村设施蔬菜的发展,新建枣、梨、杏等果园150亩。

  2.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大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区800亩、机耕道路500平方米,将安庄村建成为我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

  3、建立节水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村民节约用水意识。采用管道输水、小畦漫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4、建设机耕道路,完善道路绿化林网。在设施大棚区,配备水表和比例施肥器等节水设施,采用微灌(滴灌或微喷灌)技术,实现灌溉的肥水一体化作业。

  5、建设信息服务与产品展示厅。配备电子显示屏和产品展示台等设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农户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信息,并对外提供产品信息。

  6、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安庄村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安庄村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

  7、建设养殖小区。依托双汇产业化工程,发展现代畜牧业,在安庄村的西北约1公里处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分为三个功能养殖区,一个物流服务区和一个办公区,共占地面积200亩,其中鸡养殖区65亩(包括蛋、肉鸡养殖区),生猪养殖区93亩,生猪育种区26亩,物流服务区12亩,综合办公区4亩。形成年饲养肉、蛋鸡10万只,猪存栏1000头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确保养殖小区的用水需要。

  8、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项目,实现观光农业与品味文化、度假休闲的有机结合,拓展安庄村的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村。

  1、构建技术平台,整合推广资源。以“三电合一”为载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户上网率达到15%以上。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使安庄村农民及时有效地获取农业科技服务。

  2、引进品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进大棚蔬菜新品种,发展多样化种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果树所、临颖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教育科研推广单位,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果园管理、果蔬产后加工、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田灌溉等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安庄村耕地质量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安庄村绿色品牌。

  3、聘请设施园艺、果树、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每位专家负责联系和培训10个农民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户农民,通过层层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

  4、完善“农民科技书屋”,改善农民学习条件,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的技术资料。

  (三)综合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建村。

  1、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生活质量。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解决村民生活热水,利用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实现全村集中供气,解决炊事用能。通过沼气和太阳能的利用,减少煤炭消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将安庄村建设成我县清洁能源示范村。

  2、完善配套建设,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活设施条件,将全村现有的传统蹲坑厕所改造为粪尿分集式生态旱厕,组织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完善道路硬化、沿外循环线两旁建设环村庄绿化带,绿化美化村庄,创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3、开展物业服务,完善村庄管理建立物业服务站,定时清运垃圾、粪便,清扫道路,管护花草树木,维护水、电、路、气、通过专业化服务,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家务劳动简捷化。

  (四)、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培育骨干人才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选送高中毕业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设施园艺、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大专班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依托农业部“百万中专生计划”,重点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进行职业教育,培养10-15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农业机械入户等活动。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年开展培训10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五)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健全安庄村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党支部活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安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六)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按照临颖县教育发展规划,将目前的村小学扩建成为标准化中心村小学。实现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校园规模、班容量等五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2、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文体活动中心,为农民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普及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造村卫生医疗室,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回顾上半年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好政策,有县乡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党委政府所交给的各项工作,绝不辜负领导的希望,群众的要求,快速发展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为创建文明董畦、平安和谐董畦和新农村建设而努力,争取年底交给党委政府一个满意的答卷。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xx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xx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xx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现全村共有xx人,其中:男性xx人,女性xx人,18岁以下人数为xx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xx人,60岁以上人数为xx人,劳动力人口数为xx人。根据20__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xx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xx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从事二、三产业的为xx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其中:xx人从事交通运输业,xx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xx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

  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x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xx亩,总产量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今年xx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xx条,约xx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xx条,约xx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xx个,小水池xx个,沼气池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

  现交麻组建有xx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xx户xx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xx人,参合率%;全村有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xx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xx人,村民委员会委员xx人;全村共有党员xx人,其中:男性党员xx人,女性党员xx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xx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

  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

  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

  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

  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

  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xx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

  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

  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

  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

  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

  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

  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xx亩核桃种植。

  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

  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3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亮点

  (一)中晚稻长势较为良好。此次调研时期正处于中稻成熟收割期和晚稻灌浆期,据实地走访湘潭县石潭镇、攸县新市镇等地水稻高产创建片了解到,今年中晚稻生长期阳光充沛,雨水充裕,时间分布均匀,未出现“寒露风”等不利天气,气象条件良好,稻谷结实率较高,有效穗增加。在芷江县,中稻和晚稻长势普遍良好,中稻成熟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周。芷江中稻与一季晚稻播种面积xx年同期增加1.53千公顷,增长8.1%,产量达148483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3775吨,增长10.23%。但是在怀化部分地区,晚稻抽穗扬花期遇到了雨水和低温,稻曲病等病虫害偏重。

  (二)农产品基地建设顺利。各地注重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优势品牌,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芷江正在建设9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包括优质超级稻基地建设、优质柑桔原料加工基地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等;洪江区岩垅乡星火村形成了1400余亩的蔬菜基地,其中黑木耳基地占地38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地农民工资达到了2100-3000元月;攸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3.4万亩,比去年净增加5700亩,同比增长4.5%;祁东县已建成和在建的蔬菜标准园达32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5个,露地栽培蔬菜标准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6个,蔬菜生产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养殖业持续向上向好。通过询问规模养殖户了解到,生猪价格自3月底开始反弹,至9月下旬约为8.8-9元斤,出栏生猪头均盈利400元左右,市场行情较好,养殖效益可观,预计此轮上涨行情可持续至明年上半年。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回升,但大量散养户在此轮上涨行情到来前,扛不住长时间持续亏损纷纷暂时退出,由于受挫较大,养殖信心尚未恢复,多呈谨慎观望态势,生猪产能仍处于调整阶段。此外,特色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如茶陵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较多和农民养殖黄牛经验丰富的双重优势,开展本地特色黄牛养殖。由于茶陵黄牛以放牧为主,茶陵县林丰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养殖,并延长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是湖南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溆浦县政府每年初制定农机技术服务集团承包奖励办法,规定获奖条件,每年底由农机部门对各农机合作社进行考核,对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由县政府给予2万元奖励。芷江大力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例如,XX年芷江绿叶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油菜100多公斤亩,每亩收益达到了400多元。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蔬菜惠农政策不足。相比水稻生产有国家托市政策,蔬菜生产未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抗风险能力不强,且国家惠农政策不足。在调研湘潭县某蔬菜种植基地了解到,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且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XX年该基地的丝瓜严重滞销,种植户亏损严重。在洪江区岩垅乡星火村调研过程中,当地农民反映,当前蔬菜种植成本偏高,政府补贴力度不够。例如,一个蔬菜大棚的成本大概为5800元,其中大部分成本由农民自己承担,此外,当地被调查的农民称对省内相关的蔬菜惠农政策知晓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知道。

  (二)粮食价格偏低。在芷江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农民反映今年玉米价格约为95元100斤,比去年价格降低了15元左右。价格偏低导致农民出售意愿下降,大量玉米囤积。在玉米播种面积达到几百亩的晓坪乡枇杷垠村,堆积在仓库的玉米也成为当地农民的最大问题。除玉米外,今年稻谷收购价格同样偏低。XX年中粮储早稻收购价格为135元100斤左右,而市场收购价格为xx年来,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变化对生猪养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养殖亏损时间延长、亏损程度加深、养殖信心受到重创。今年3月底以来,猪价逐渐上涨,养殖户由转亏为盈到盈利颇丰,目前盈利空间仍然较大。但是,较大的盈利空间也隐藏了市场高风险,养殖户对此不无担心,因此,投资扩张养猪规模的意愿不强。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落实,强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确保已有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水利设施、大棚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邀请技术专家到村组、基地开展蔬菜专业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提高全省蔬菜种植水平。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向种菜能手、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

  (二)广泛拓展农产品销路。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督共管体系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经营主体,如农产品协会,继续推进“农超对接”、网上平台、平价商店,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让广大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购买到经济实惠、新鲜名优农产品。

  (三)着力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和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农产品现货交易平台,着力打造茶叶、粮油、果蔬、生鲜等大宗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多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在产业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鼓励农民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增加收入。此外,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4

  敦煌市肃州镇是城郊农业大镇,多年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做了积极贡献,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绩。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后,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城郊农村经济,成为我镇亟需思考的问题。根据要求,通过对我镇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肃州镇基本情况

  肃州镇位于敦煌市西郊,东连市区沙州镇,西连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靠敦七公路开发区,北与黄渠乡接壤,敦煌城区主干道阳关路横穿东西,新城区古城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镇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现辖祁家桥、高台堡、魏家桥、肃州庙、板桥、武威庙、河州堡、孟家桥、杨家堡、姚家沟10个行政村, 5783户,2.1万人,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预计达到4.2亿元,农业总产值3.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126元。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探索城郊型农业发展模式,核心就是以负责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举措,积极化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综合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在发展城郊经济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一是在跳出农业抓农业方面,虽然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但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方面研究的还不全面,还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的问题。由于受发展空间、思想观念、投入能力等诸多条件限制,规模化、优质化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单位产出、单位效益这一层面上,综合运用生产、经营、销售、流通手段提高产出效益的实际招法还不多。由于受基地、规模、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发展还不够平衡,农产品多属于初级加工,在跳出肃州、整合力量、集全市资源为我所用方面步子迈得还不大。二是在提高组织化程度方面,虽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如何组织农民、如何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等问题研究的还不到位,还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扶持力度不大的问题。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的广大农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如何有效克服小家小户、单打独斗生产模式,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合作意识,不断提高面向市场、进入市场、驾驭市场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是当前推进"三农"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方面,虽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对此进行了有力推进,但实际工作中对基层组织如何强化管理、如何调动积极性研究的还不深入,还存在基础工作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就是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基层干部大多还停留在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之中,在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方面,一些农村干部还存在等靠思想、处于茫然状态,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促进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在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管理体制方面,虽然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但实际工作中对新型管理体制的配套性、长效性、激励性研究的还不全面,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

三、加速发展城郊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3、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创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成为发展城郊经济的捷径,每个地方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色农业。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三)我镇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来,我镇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在发展城郊经济上形成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按照"科学布局、扩张规模、完善功能、彰显魅力"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郊的祁家桥、魏家桥、板桥等村发展以住宅、商贸、娱乐、餐饮为主的商贸服务业,助推城郊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祁家桥村一组开发建设高标准出租公寓和配套设施,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规划建设外来人口生活服务区和劳务市场。二是依托沿党河风情线和湿地公园优势,在祁家桥村、高台堡村发展以农家客栈、农家餐饮、田园采摘为主的农家旅游观光区。三是依托北外环线和敦格铁路过境及铁路货站建设,大力发展以专业市场、矿产流通、物流中心为主的仓储物流集散区。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通镇域内"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打造"四纵四横"的产业框架。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全市农业资源科学整合利用力度。通过优化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和完备的农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全面整合全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力量,建立行业与产业联动机制,构建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在全市形成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全市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制定全市新农村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战略和城市人才服务农村战略,加快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涉农专业人才队伍、农村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品牌打造力度。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要通过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__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反思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5、农村经济审计处于“真空”状态。我区没有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具体原因是:一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部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农业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及报帐制度不能在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的村街帐务中得到较好的落实,造成开展审计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审计力量薄弱。我区农经人员少,县乡两级农经管理人员只有3人取得审计证,审计力量与任务相差悬殊,致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依然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和审计人员缺乏。建议区政府充实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篇6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xx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20xx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2.7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20xx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上一篇:教育调研报告范文(精选10篇) 下一篇:最新建材市场调研报告(模版10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