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管理调研报告(精选4篇)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 篇1
一、学校概况及课题的缘起:
镇地处翠屏区北郊,属于典型的浅丘地形,土地贫瘠,资源比较匮乏。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子女、空巢老人情况比较突出。高店镇管辖十一个自然村(其中一个街村),辖区呈“一”字形,镇政府及学校恰好在“一”字形的一端。大部分学生读书路程都比较远,天宫、新桥、骑龙、金鹅、金川等村的孩子早晨要走两个多小时才有到学校,寄宿需求量很大。
学校占地14亩,在编教职工41人,现有学生512人,其中寄宿学生225人(要求寄宿人数达到334人)。办好一所管理规范、教学优质、服务一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符合高店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寄宿学生的精细管理,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和安全,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放心。特别是在教育局科研项目《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带动下,学校一方面注重了对农村住校学生的过程管理,一方面加强了对农村住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更有一些问题和困感,特向上级领导,各位专家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研究策略
(一)子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安全管理的研究》紧密配合区域课题的研究进度。学校的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立项阶段(.9—.9)。从开始,我校就有意识的对住校学生管理进行理论思考与探索,针对住校生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学校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实际工作。恰好这时教育局提出了《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借此机会,学校申请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安全管理的研究》子课题。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让大家知晓课题研究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着“暴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态度,深入学生、家长中进行调查、了解学校在住校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他们的需求;组织宿管老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邻近学校如凉姜中心学校、金坪中学住校生管理的操作方法,对该课题在我校实施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10—现在)。成立了住校生管理领导与行动
小组,制定了住校生管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务实开展了住校学生寝室文化布置、住校生安全文化建设,初步探索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搞好住校生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重点进行了住校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安全自我防护的培养,这方面工作现在仍然在继续。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后一阶段,学校将积极配合教育局《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时间安排,加紧对住校生安全工作的总结与提练,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可操作推广的成果论文,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1、组织研究团队,完善研究方案。
2、学习文献资料,拓展理论视野。
3、规范内务管理,营造“家”的感觉。
4、丰富实践活动,强化养成教育。
5、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安全实效。
三、课题前一阶段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果
(一)课题前一阶段的具体做法:
1、更新观念,提升理念。学校始终坚持“和谐、务实、创新、奋进”的办学思路,坚持“让高店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让家长放心”的办学宗旨,秉承“以人为本、依法办学、常规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安全、规范、精细、服务”的管理理念。
2、建章立制,强化职责。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校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学校既有针对住校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制度,又有带一定强制性的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如:《高店中学学生一日常规》、《高店中学学生寝室管理制度》、《住校生请假制度》、《文明寝室量化评比制度》、《学生食堂管理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学生违纪处理制度》、《住校生安全问题管理的若干规定》、《班主任寝室管理签到制度》、《行政人员工作日志》、《行政值周工作规定》《值周教师工作条例》等。
3、真抓实干,细化环节。农村住校学生,或为留守子女,或为偏远村落路途极为遥远的同学,或为单亲家庭父母无法管教,寄托在学校,希望学校帮助教育的孩子。素质的参差不齐,生活自理能力的缺乏,住校学生安全意识起点几乎为零。为了落实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的简捷高效,我们着重细化和强化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安全第一的观念。安全问题是住校生学校最核心的问题,家长、社会关注度最高。住校生的安全包括有饮食安全、校园生活安全和生命防护安全。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工尤其是门卫、宿管老师、食堂操作人员、以及全体班主任,
要把安全意识内化于心,把安全事务实施于行,落实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上。重点加强防火、防盗、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意外和故意伤害等事故的发生;重点加强学校重要部位和重要时段的安全工作,宿舍、食堂24小时全监控;课外活动、晚间就寝熄灯前后值班教师、宿管老师全程管理;加强学生周末回家及返校时安全管理,通过集会通讲、班会专讲、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加强预防交通事故、预防溺水事件的警示教育。
(2)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物防、技防能力。门卫、食堂、宿舍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加强了物防、技防装备,消防器材、应急设备按规定配齐配全。门卫室严格出入管理,确保校园治安稳定,学生安全。宿管员、食堂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学生吃得放心,睡得安稳。
(3)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利用多种形式或载体,对各类习惯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与标准,让学生参观、模仿和训练。重点加强住校学生生活自理、内务自理的训练教育。住校新生入学,学校统一教学生折叠被盖,整理床上用品,示范统一摆放生活用品、床下鞋袜一条线等内务自理培训。另一方面加强遵规守纪的教育,对学生迷恋网吧;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抽烟;偷盗;不假外出、翻墙外出等现象进行严肃的教育和处理。
(4)构建寝室文化,营造温馨“家园”。寝室是住校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整洁、和谐、温馨的寝室文化,对学生心灵升华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寝室文化布置。学生打造寝室文化的过程,就是美好心灵赞放的过程。
(5)加强学生安全培训,增强学生应急自救能力。农村住校学生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突发事件面前常常不知所措,惊惶失措。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现场展示、电影电视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每学期定期对住校学生进行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知识培训和逃生演练,增强学生应急自救能力。
(6)关注学生心理,正视学生祈求。针对学校住校学生比较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比较突出的现状,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心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遏制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总务处、教导处、政教处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看法,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均给以正面答复,及时解决。
4、拓宽渠道,多元结合。农村住校学生管理,仅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合理利用家庭、社区、政府资源,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生安全,学
校安全。我们注重了与派出所联系,警校共育,保障校园周边无干扰;注重与村社联系,确保住校生生活补助落到实处,注重小手牵大手,文明共进步。注重利用原“三元庵”中学(高店中学前身)工作、学习的老师、校友的情怀,加大对住校生的关爱力度,为更多贫困住校学生减轻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完成学业,实现梦想。
(二)课题取得的成果
学校经过近几年对住校生的管理工作,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特别是在近一年教育局课题《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背景影响下,学校对住校学生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认识性成果:
(1)全体教职工对住校学生安全管理意识明显提高,对“一岗双责”的理解更加深刻。
(2)住校学生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3)家长对学校管理措施逐渐认同,社会声誉逐年升高。
(4)以课题为载体,各管理人员管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2、实践性成果:
(1)初步形成了一套农村住校学生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效果明显。住校生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2)住校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学生安全责任事故。
(3)住校生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寝室违纪行为明显下降。
(4)敬业的教风、良好的'学风逐渐形成,学生成绩提升明显。
四、存在的问题和几点思考
(一)存在问题:
1、学校寝室严重不足,家庭较远学生家长意见大;学校生均占地不足,学生课外活动受到限制;
2、社会风气不正,住校生管理压力无限增大,学生在校,家长不理,稍有不是,家长不依。
3、政策考核滞后,有住校学生的学校,教师管理压力大,管理时间长,而考核上的体现杯水车薪,比例不太适合农村学校实际。
(二)几点思考:
1、住校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学习、生活在学校,除了学习,还能做哪些方面的事情?老师素质怎样跟上?
2、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心理缼位怎样补救?他们的心理防线怎样突破?怎样确保住校学生的长治久安?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 篇2
我从事农村中学财会工作已有近十五年,亲眼目睹了农村中学固定资产管理的过去和现状,从管理方法到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可喜的变化,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我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近几年来,根据财政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已逐步开始走向规范化。首先固定资产处置日趋规范。根据资产报废程序及处置要求,报废的资产由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经过这几年的实施,校园能做到按照程序操作,自行处置资产的情况基本杜绝。其次固定资产使用率提高,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以资产的登记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的预算依据,资产的使用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资产购置逐步趋向理性,校内资产闲置率下降。再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延长,这是各方思想意识略有提高的体现。
(一)家底不清。
很多学校账实不符及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主要原因:一是保管人员更换时,交接手续不完善,造成资产的流失和账目不清。二是资产使用者之间的调整、存放处室的变更等没有按规范程序办理,造成账与实物不相符。账账不符主要原因:一是因工程的竣工决算未完结而没有办理验收入账工作,形成账外资产,部分属于行政调拨的房屋等资产,由于没有取得相关的调拨凭证或者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而且年代久远,无法找到经办人,造成入账不及时、不准确。二是设备购置、验收、资产保管、财务核算各项责任人各司其职,相互不通气,造成入账不及时。三是财务核算科目与固定资产管理明细存在脱节,使得财务核算无法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类别和数量进行,账账核对存在困难。
(二)管理人员水平低,无专业素养。
很多中学在安排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时,要么安排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综合能力不太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工作效率低,要达到管理的规范性难度较大;要么安排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兼职管理,但这些人员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同样达不到管理的规范性。
(三)教学为先,固定资产管理领导不够重视。
领导的不够重视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作为教育部门,教学质量是生存的根本,很多中小学校的领导都把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往往忽视了作为教育手段、工具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一些学校领导盘算的只是本单位的现金余额有多少,很少顾及固定资产余额,没有过问固定资产的保管和利用情况,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达标,盲目攀比,不管有用没用,你有我也有,争购高档设备和仪器,有的重复购置,造成固定资产的积压。
(四)资产购置缺乏科学性。
近几年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农村中学对原有的教学楼、食堂以及电教化设备等大型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修复、新建、购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为学校提供了较好的后勤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同时由于各校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的管理,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整体规范,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物尽其用,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另外,很多学校不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购置价格昂贵但使用效率极低的设备,造成功能闲置浪费;加之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不当,使用人员缺乏正确的操作知识,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也形成浪费。更有甚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达标,不依照实际工作需要,甚至是盲目攀比,贪大求全。有些项目建设不从实际出发,花钱不少,作用不大,形同虚设。
(一)摸清家底。
一是设置资产的明细核算科目,使其与固定资产管理类别相符,加强财务核算和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一对应性,便于财务账与资产账的账账核对。二是加强条形码的管理。扩大扫描机的配置范围,同时,建立资产跟踪、资产处室变更、资产处置等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固定资产信息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校园无形资产、房屋及建筑物的核算,彻底摸清家底。
(二)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工作高效的保证。首先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采购、保管员、财务组成,避免推诿、脱节等现象,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并贯彻落实。其次要安排有能力、有水平的专职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注重本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充分给予各种培训机会。再次建立固定资产的奖惩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奖评中,鼓励先进,促进后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除此以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全员管理。
(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借鉴图书借阅的经验,针对流动性比较强的资产及损坏率较高的资产,实施卡片跟踪制;借鉴入门卡管理理念,针对公用处室资产,实施入门登记制。卡片跟踪制,即每个可流动资产及维修率较高的资产配置资产使用登记卡,该卡随资产流动而登记,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数字化管理,对于使用超过期限的资产设置警报装置,
提醒管理员进行催还,对于维修次数超过计划数的资产设置报警,提高使用者的保管意识。
(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
在学校应设置资产会计岗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员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至少要求有相关经验,如仓库保管或档案管理经验等。还要对资产管理者进行全面培训。建议国资部门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法规、程序、方法、要求作为培训的内容,并将培训内容编制成考核大纲,对于各位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岗位考核,考核通过者持证上岗。
(五)科学合理的进行固定资产购置。
学校要根据每年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为校园的资产管理者提供设施设备配备的建议和指导,将耐用的、实际效果好的设备介绍给学校,对效果不佳的、容易破损的、不易管理的设备不予接受申请,要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优化购置。(蒙城县赵集初级中学李兆军)
参考文献:
1、李亮华、胡兴华。《浅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2、史少华、徐伟侠。《论加强固定资产理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 篇3
衡阳市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市,全市农村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1571万亩,现有农业户数152.53万户,农业人口600.02万人。辖195个乡镇,4902个行政村,55591个村民小组。拥有耕地面积449.71万亩。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尤其在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及土地征用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关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情况调研的通知》、《省经管局关于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市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各县市区经管局按照通知要求对全市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情况开展全面调研,市农经处唐东荣处长带领有关人员于3月12日-14日对祁东县归阳镇、洪桥镇,常宁市胜桥镇、罗桥镇进行专题调研。
一、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现状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日益完善。一是二轮土地延包扫尾工作基本完成。近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较圆满地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截至XX年底,已确权耕地面积为440.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94%;签订完善承包合同143.36万份,占应签合同的95.93%,换、补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40.54万本,发证率达98.03%。二是土地整理面积逐年扩大。截至XX年底,全市共开展土地整理面积21.55万亩,确权到户面积16.48万亩,确权到人未确权到地面积2365亩。三是农村土地基本用于农业生产。我市耕地主要用来种植水稻、烤烟、油菜、花生、大豆、红薯等作物,全市农村土地用于农作物种植面积340.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79%,其中粮油作物种植251.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92%,经济作物亩89.3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88%;休闲农业1.2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28%;抛荒一年以上耕地1923亩,承包耕地建房面积1294亩。
2、农村土地流转形势日益看好。一是流转面积不断增加。截至XX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417.63万亩,比XX年增加33.0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为193.19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1.6%,比XX年增加7.16个百分点;林地流转面积162.41万亩,比XX年增加1.87万亩;养殖水面流转面积29.12万亩,比XX年增加0.94万亩。二是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截至XX年底,全市规模经营50-100亩流转主体达3519个,涉及流转面积53.1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2.85%;规模经营100-500亩的流转主体达944个,涉及流转面积37.8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06%;规模经营500亩以上的流转主体318个,涉及流转面积122.5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9.35%。三是流转形式多样,以转包、出租为主。截至XX年底,转包面积145.3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4.8%;出租面积16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0.47%;转让面积27.7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6%;互换面积为11.8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83%;入股面积39.43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44%;其它方式流转面积25.2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4%。转包和出租占总流转面积的75.27%,特别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流转价格也得到逐步提高,土地流转由原来的多数无偿代种、代耕转变为有偿流转,流转价格一般在100-500元/亩之间,最高的达到750元/亩。四是流转受让主体趋向多元化。随着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把农业作为一个新投资领域,积极发展种养业。截至XX年底,全市农户间土地流转面积202.7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8.54%;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106.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5.5%;流入企业70.8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6.96%;流入其它主体37.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五是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热情高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对农业投入的加大,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市油茶产业化的气候逐步形成,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等群体纷纷将发展目标转向农业,采用工商资本租赁或入股等形式流转农村土地,直接投资参与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据统计,截至XX年底,全市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435652亩,其中以直接经营方式流转的面积为239652亩,占工商资本参与流转面积的55.01%,分片承包经营方式流转面积83470亩,占其工商资本参与流转面积的16.16%,流转资金投入达261837万元,流转土地主要用于油茶、果蔬、畜禽、粮食、烤烟等规模种养。六是流转程序不断规范。截至XX年底,全市参与流转耕地的农户达71.0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7.33%;共签订流转合同67.44万份,其中签订规范的书面流转合同35.45万份。
3、农村土地征占用管理日益规范。一是征用面积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建设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增多,城镇的扩展,各种用地需求不断增多,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截至XX年底,全市共征占农村土地总面积是49159.98亩,其中征占耕地21436.36亩,占征占总面积的43.6%;征占林地15197.73亩,占征占总面积的30.91%;征占其它农用地12525.9亩,占征占总面积的25.48%。征占地用于公益性用地面积24855.36亩,占征占总面积的50.56%;用于企业用地8501.82亩,占征占总面积的17.29%;用于商业性用地面积6516.4亩,占征占总面积的13.26%;用于房地产用地面积8152.4亩,占征占总面积的16.58%。二是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逐步提高。据调查,我市大部分土地征收协议中,没有将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开,而是合并计算。XX年12月31日以前,土地征占补偿标准仍执行湘政发〔〕43号文件规定,即一区水田补偿标准为36559元/亩,二区水田为32132元/亩,三区水田为30008元/亩,旱土为水田的70%,园地为水田60%,林地为水田50%,荒山为水田40%,渔塘,水利设施、道路、宅基地与水田标准一样,水田青苗补偿费为750元/亩,旱土为720元/亩,其它赔偿按市政府出台的细则执行。XX年12月31日以后,土地征占补偿标准执行湘国土资发〔〕46号文件规定,即一区水田补偿标准为45000元/亩,二区水田为39000元/亩,三区水田为35000元/亩,旱土、园地为水田的80%,林地为水田的50%。三是土地补偿费分配标准不一。据调查发现,全市土地补偿费使用分配方式主要有二种。第一是征地所在组将土地补偿费、劳力安置费及协议上的青苗赔偿费即征地协议的金额全部收归组集体所有,再由组内人员决定如何分配,征用单位开工前,将征地范围内的青苗及附着物再赔偿给其所有者。对组内征地补偿款的分配,各组标准不一,全市存在四种分配方式。①在册农业人口(户籍人口)全额享受,独生子女享受双份。②在册农业人口,但外甥即外嫁女的子女落户在娘家的不参与分配,但二女户其中一女的子女及独女户子女可全额享受分配款。③在册农业人口全额享受,但外嫁女享受分配款的50-70%。④由组内群众大会讨论全额享受人员,空挂户、外嫁女不享受征地分配款。第二种是土地补偿费和劳力安置补助费的75%分配被征农户,25%留归组作集体收入。四是土地出让和土地征占用程序逐步规范。全市农村集体土地交易基本上实行网上挂牌竞价出让,即由县(市)区国土局资源储备交易中心网上挂牌出让,各地征占农村集体土地严格坚持“两公开—登记”制度,依法依规办理。严格按照申请立项—选址—规划—设计—村组达成协议(协议必须每户盖章签字)—正式报批—拨付征地款,方可征占用地。在土地征用具体实施中,按照组建征地工作组、动员发动及摸底、实地勘察、处理权属纠纷、填写征地协议、到组召开群众会议、签订征地协议、支付征地款,才能完成土地征占工作。五是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及安置状况逐步改善。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农村土地大量被征占用,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安置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据调查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给予安置:①货币支付安置。即将被征农民的承包山、责任山、自留地、自留山等土地的劳动力安置补助费与土地补偿费一起划拨到组,由组内群众集体讨论决定如何分配。如果组内对重新调整被征地农户的承包土地较困难,则对被征承包地农户按每年每亩补现的办法予以解决,补偿时间直到本组所有土地被征完为止。②解决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土地换社保。根据有关规定,XX年7月24日以后失地农民,以组为单位,人均耕地少于0.2亩的由征地单位负责出面办理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③以地安置。征地拆迁房屋的原则上按在册的农业人员每人补30平方的地予以安置,征用房屋的补偿按省、市房屋拆迁补偿办法执行。④租房过渡或就近安置。如租廉租房等,主要是解决暂无房居住农户。
4、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队伍日益稳定。一是机构设置情况。目前,我市12个县市区均设有经营管理局,7个县市为正科级事业单位,5个区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县市经管局为本级政府工作局,衡山县以及5区经管局为农办管理单位;195个乡镇,185个乡镇单独设立有农村经营管理站,与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联合办公,7个乡镇将农村经营管理站综合设置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内,3个乡镇未设立(其中衡南1个,耒阳2个)。二是人员编制情况。全市县级共定事业编250个,实有人数250人,在各县市经管局内成立有土地承包管理股、法制股或仲裁股,专职从事土地承包管理工作44人;乡镇定事业编制数678人,实有人数743人,从事土地承包管理323人。三是流转服务中心成立情况。12个县市区都依托县市区经管局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依托乡镇经管站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所,村有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员。四是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情况。截至XX年底,我市12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以县经管局为主体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在乡镇经管站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庭。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县级仲裁庭4个,组建乡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庭103个;仲裁委员会人员142人,其中农民代表23个,聘任仲裁员78个,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人数75个,专职人员47个;仲裁委员会工作经费74万元;XX年受理土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纠纷2143件次,调处纠纷件次,其中调解纠纷1967件次,仲裁调解和裁决46件次。
二、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主要做法及成效
1、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以后,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列入普法规划,我市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宣传标语等宣传工具,结合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宣传和发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2、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扫尾工作。根据法律法规精神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我市各县市区按照确权、登记、发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程序,积极做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同时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档案资料规范管理,做到了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土地承包方案、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清册、相关台帐等资料全部收集整理归档并实行信息化管理。全市共开展二轮土地承包的耕地面积449.71万亩,确权面积440.45万亩,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143.36万份,换核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40.54万份,发放率达到98.03%。
3、依法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合理流转。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目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一是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衡办发〔〕7号),严格落实政策,激励农村土地流转。二是成立机构,规范管理服务。为加强管理服务,各地都成立了五个机构:县市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乡镇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所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三是创新机制,灵活流转办法。我市各级鼓励支持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积极推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办法,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直接流转,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政策激励,加快流转进程。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均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各县级财政每年都拿出了几十甚至上百万元奖励资金大力支持种粮大户和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奖励流转种粮大户,XX年全市用于奖励规模经营种粮大户资金达1395万元。
4、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从XX年开始,我市运用衡南县、衡阳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试点的成功经验,县市区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经管局并按照法律要求组建好仲裁庭,在乡镇成立调解委会员,依托经管站组建调解庭。同时各级农经部门加强了与纪检、监察、纠风、司法、信访、国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民间协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重点纠正和查处了严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和非法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
5、切实维护被征占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由于城镇的自然扩展,国家大型公益事业的建设,部分开发项目的投资兴建,对农村土地征占的情况时有发生,涉及的村组面广,征地占用补偿费数目大,情况复杂,为切实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强化了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对征占用补偿费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是规范征地补偿费分配和管理。为了指导各地搞好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督管理的通知》(衡政发〔〕34号),各地经管部门积极参与制订土地补偿款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市共调处农村土地征地补偿矛盾纠纷52件次,其中群体纠纷4件次,有效地维护了全市农村社会稳定和被征占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6、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通过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按照确权、登记、发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程序,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按照实施突出典型引路,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管理和服务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按照积极宣传,强化培训,梯次推进,完善制度的程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确保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二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积极引导和促进规范土地流转,有效遏制了耕地抛荒,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农村土地流转导向上,鼓励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植能手和规模经营大户流转,向土地连片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调处农村土承包经营纠纷,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案件,防止了群众集体上访,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市各级农经部门共调处土地承包纠纷件次,其中调解1967件次,仲裁调处46起,调处外出打工户承包经营权纠纷186件,出嫁女承包经营权纠纷267件,土地流转纠纷127件,为160户外出外迁返乡农户确权确地380余亩。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延包工作不够完全到位。一是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执行不够到位。从多次检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是在总体延长30年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了3至5年或XX年小调整的政策,有的甚至更短。特别是一些城郊结合地区,由于城市的扩增,土地的增值,农民承包的土地变化更加频繁。二是土地承包档案资料保管不够完备。虽然我市绝大多数乡镇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按规范化要求进行了保管,但有的乡镇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没有按规范要求收集齐备和保管。三是推行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不够普及。目前我市各地虽已将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纳入了工作计划,有的地方还配备了部分设施,但由于该项工作量太大,一次性投入经费太多,而财政支持力度不大,目前全市大部分地方土地承包信息化还处于基础数据录入阶段。
2、操作不够规范,容易造成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一是合同签订率低。全市除了一些烤烟基地、蔬菜基地或规模经营业主集中开发项目流转的土地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外,大部分零星农户间土地流转多数是口头协议。二是合同内容不规范。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但内容过于简单,存在权利义务、违约责任表述不清、利益分配不规范等情况。三是违背农民意愿。部分地方盲目追求特色化和规模化经营,往往未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土地租赁业主往往直接与村组集体而非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的主体是村组集体而非农户,未充分体现平等自愿原则,这样操作难免留下隐患。
3、诸多因素影响土地顺畅流转。一是流转期限制约。部分土地流转期限较短,使规模经营业主难以获得稳定的耕地来源,不敢对农田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利于耕地整理和地力培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规模经营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制约。水利设施老化比较严重,有些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抗旱防涝能力差,由于不能保证用水,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未根本扭转。部分农田机耕道路不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运输烘晒困难。三是劳动力制约。农村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紧张,“明天”谁来务农种田成困惑。四是土地整理项目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后,有的没有对土地及时进行培植,有的缺乏水源,部分土地开发项目质量差,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效益。
4、改变农业用途,偏离了土地流转的正确方向。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部分农民爱惜和保护耕地的观念淡薄,有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业主,在其承租的土地上不搞高效农业,而是用于办厂房、开挖渔塘等,造成耕地毁坏,对国家粮食安全留下隐患。部分休闲农庄、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农业,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流转土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偏离了土地流转的正确方向。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难度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而当前农经部门位微言轻,难以有效行使相关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当前乡镇机构改革对农经机构队伍的冲击较大,有的地方机构不健全,农经干部职工待遇未落实,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因而调解仲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6、集体土地征占补偿矛盾较多。一是农村集体土地征占用的补偿费与出让价格的巨大悬殊是引发征占地纠纷的主要原因,征占用地的补偿标准与出让价格成倍甚至十几、二十几倍的差距造成了农民的心理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往往引发失地农民寻找各种理由与政府部门或征占单位“惹是生非”。二是农村外嫁女的征地补偿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农经部门在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占补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细化农村土地管理有关政策。一是建议修改调整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内容条款。《农村土地承包法》自XX年3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已运行达10之久,其中一些条款已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建议进行修订补充完善。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由政府出面,按流转规模,一定比例分别从业主流转面积收益、农民租金收益、村级公共收入中提取部分经费,加上一定的性补贴构成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当承租方(业主)无法支付土地租金和务工报酬时,乡镇政府有权使用风险保障金,用于支付农户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报酬,一方面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户利益,另一方面消除流出土地农户顾虑。同时也可用于支付农民的收益损失和土地复耕成本,支付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确保农民的最低收益不受损失,以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农村集体土地征占用管理中的相关职责。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整理和征占用时,牵涉到耕地、水田、旱土、四荒地面积的变更,承包合同的变更、经营权证书的换发,承包档案的变更,农村集体资源的变化等,这些都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农村三资管理等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应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予以明确职责,以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监管和利用。
2、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投入。建议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投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创建风险防控基金,健全农业农民保险等。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各级财政应通过项目实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奖代补等政策,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流转市场投入。通过成立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所、信息员,强化流转信息收集和公开发布、政策咨询、过程监管等,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交易平台,从而促进流转需求市场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所有权等农民既有权利的规范健康有序流转。三是加大规模经营主体的奖补投入。各级应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解决经营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业主,在从事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果蔬生产等过程中的季节性资金短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等。
3、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职能。一是健全机构。建议中央、省在国发〔〕30号文件的基础上,再协调编办、组织等部门进一步明确农经机构的性质、职能、隶属关系,确保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上下机构设置一致,队伍健全,职能明确。二是明确性质。当前,全国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建议农业部经管司、省经管局、省减负办站在历史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农经各项工作的实际和农经部门的尴尬处境,提前介入,提前汇报、提前协调,确保经管部门尽早纳入行政管理部门序列,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落实经费保障。三是履行职责。各级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部门要积极主动,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配合协调。确保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土地流转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征占补偿等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农经部门的履职作用。
农村管理调研报告 篇4
**镇位于*市区南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民风敦厚,民俗纯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该镇的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庙会是一种集民俗信仰、商品交易、文化娱乐等项目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
一、**镇庙会文化活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以迅速恢复和弘扬,特别是农村庙会文化活动。据调查统计,目前该镇建有庙宇48座、祠堂26座,遍及全镇21个村社,其中在活动中有抬菩萨出巡的45处、搭台演社戏的45处。活动时间大多在农历八月至来年正月,也有在农历五月。
传统的庙会文化活动主要表现为拜神祭祀(给村社所供养菩萨过生日)、抬菩萨出巡等活动,带有部分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广大群众热衷于拜神祭祀,肆意操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造成铺张浪费,影响社会治安。近年来,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管理引导下,庙会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变化,在拜神祭祀过程中进行移风易俗,逐步改革封建礼仪,举行舞龙弄狮、大鼓凉伞、手持火灯(耍社火)等民间艺术表演,举办芗剧、木偶、电影等演出,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咨询服务,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人们情感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以往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庙会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必竞带有一定的宗族和封建迷信色彩,如果不加强管理与引导,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经过全面调查,发现该镇以往的庙会文化活动存在着如下问题:
1、领导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基层领导对庙会文化活动缺乏理性认识,认为庙会只是农村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意识到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把它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其自发、自由活动。
2、管理制度松散,力度不强。虽然各庙宇都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组织能力差,加上镇村两级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寺庙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庙会文化活动仍有不文明庸俗低趣的形式出现,宗族派系争端尚未完全消除,成为社会治安隐患。
3、审美取向含糊,品位不高。普遍村社认为,庙会如同村民逢年过节一样,拜神祭祀,操办酒席,请来剧团演戏,宴请亲朋好友。把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部份忽视掉,致使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如曾闻名闽南一带的古县南音唱腔消失了,明代传承至今的大鼓凉伞表演服装道具也变样了。反之,名为活跃氛围而公开放映格调低下的录相片等等。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使庙会文化活动品位明显下降。
4、文化内涵不够,缺乏开发。庙会既是传统民间集市的一种形式,又是汇集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每个庙会文化活动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必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该镇的白云岩寺庙,是宋绍煦年间朱熹讲学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闽南一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能把该庙会举办成集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的大型活动,那么将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建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由于对庙会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管理与引导,庙会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其价值未能开发利用。
三、对农村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
如何传承和发展农村庙会文化,使之形成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值得基层领导探讨的问题。对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正确引导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加强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发挥基层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要求,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相应措施。主要体现如下:
1、广泛宣传,增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收集提供我国宗教信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以及庙宇活动管理等文字图片资料,通过镇、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在节庆期间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咨询服务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庙会文化活动的要求规范和目的意义。
2、加强管理,规范对庙会文化活动的行为。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把庙会文化活动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行分工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把庙会文化活动作为年终镇村挂钩分管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重大庙会文化活动之前,邀请文化、宗教、法律等专家举办庙会文化知识讲座,组织全镇各村社负责活动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参加,使他们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文明有序地组织庙会文化活动。由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宗教、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抵制和摒弃一些低级、庸俗、鄙陋的活动内容,有效地避免火灾和消除治安隐患,使庙会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明科学、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3、因势利导,开辟农村宣传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倡导将村社庙宇(祠堂)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增加新的活动形式,渗透先进文化内容。结合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举办各种文体比赛,组织法制图片展览,赠送农业、科技书刊资料,营造“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转化群众思想观念。目前多数村社庙宇(祠堂)已改建成老人协会活动或文化活动场所,如路边村浦园下社把原来用于宗族集聚的旧祠堂改建为村老人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该社的民间武术南太祖拳术及弄狮已成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多次派队参加**市、龙文、等地举办的民间地方拳术比赛,屡获南狮表演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4、传承发展,提高庙会文化活动品位。**镇庙会文化活动绚丽多彩,孕育着舞龙弄狮、大鼓凉伞、手持火灯、芗剧、木偶、锦歌、南音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表达着当地人民的个性特征、亲和力与凝聚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密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应对措施,健全保护机制,着手在硬件建设、资料搜集与保护传承、研究创新、开拓市场、加强宣传等方面来传承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人、传承单位创造条件,提供环境,给予扶持,让其进行传帮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培养新生力量。充分发挥庙会地方特色,组织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表演活动,进一步提高庙会文化活动品位。
5、积极创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加强对庙会文化活动管理与引导的同时,不断挖掘发挥其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使农村庙会文化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相互动,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平台。如20xx年6月,该镇在白云岩庙会期间举办了大型的旅游商贸文化活动,邀请许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前来参加。通过这次活动引进外来企业5家(其中港资、台资各1家),签订外销荔枝、蘑菇等农副产品40万吨,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