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调研报告 内容页

2023扶贫调研报告

2023-06-18调研报告

2023扶贫调研报告(精选27篇)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__市__区__镇__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__镇__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__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__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__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__镇党委、政府领导和__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__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__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__村位于__镇南部,面积____平方公里,距__市__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___年,__村人均纯收入____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___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__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__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__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__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___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__至__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__至__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__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__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___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__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12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__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__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___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__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__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__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20__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__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__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20__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__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体系。__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__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__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___年统计数据,__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20__年__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__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__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__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就业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__村村部办公楼始建于__年,由于受到20__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开裂,成为危房,影响了正常办公。为此,__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协调开展征地和测量工作,并落实了组织部门基层组织建设资金3万元、卫生部门村级卫生室8万元;文化部门已列入20__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5万元)。力争今年组织兴建。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2019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9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

  2019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3319.79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2179.79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全区脱贫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2019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

  (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2019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2019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381.48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

  (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地建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5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5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50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④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100亩以上大户50户,带动10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⑥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计划逐步解决1万户共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0.9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0.9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洗脚上岸”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3万户1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2019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332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

  (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2019年,加快建设3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800户3000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100户400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600户2400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加快融入和适应城镇生活,让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要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转“授其鱼”为“授其渔”,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需要什么就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区周边地区对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由企业组织培训,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

  (四)抓典型示范,深化整村推进工程。在继续巩固村、村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再选择一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以优化村庄功能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户施策,不断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种贫困户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即“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个资源,不断增强扶贫工作合力。要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多元扶贫、共同扶贫。一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要结合帮扶实际,做到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帮扶单位要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实。二是要切实抓好专项扶贫。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确保专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对口支援平台。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政策及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帮扶政策,发挥对口支援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三)坚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扶贫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既要对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要进行财政补贴,确保资金来源。也要加大对贫困村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更要突出精准扶贫,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户一对一地进行帮扶。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移民搬迁、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利、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电力等职能部门要研究专门制定并落实扶贫特惠政策。三是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资金和水库移民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带动金融资金加大产业信贷投入,开展金融扶贫。积极拓展扶贫信贷业务,为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实施小额贷款扶贫政策,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3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借鉴阅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xx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东部川区,全村共有5社135户540口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五保户2户,贫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积3685.43亩,其中川地1528.62亩,山地2156.83亩,人均耕地6.82亩(川地2.83亩、山地3.99亩)。该村地处灵新路沿线,距离街道约2公里,位于达溪河川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

  1、村组织建设情况

  xx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党支部副书记1人,委员8人,计生专干1人,平均年龄45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党员人数共有43人, 其中流动党员10人,其中困难党员6人。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基本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劳动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务工者53人,42人从事建筑行业,11人从事服务业,年人均收入1.8万元。留守劳动力基本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养殖业效率下滑。

  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0%以上,有四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20xx年底,xx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xx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xx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236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3%。另种植少量小麦、豆类、蔬菜约477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112头,户均0.8头;羊存栏240只,户均1.7只;猪存栏3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5个社133户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饮水池,全村于20xx年两社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全村现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手机150部;“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尚有纯窖洞住户8户,21人,22孔;有房有窑洞户36户,132人,房屋间数130间,窑洞37孔;纯土木结构房屋户数34户,130人,194间;纯砖混结构房屋户数15户,72人,104间;楼房户数1户,1人,四间;彩钢房户数2户,6人,4间。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七间105平方米;目前村级卫生所、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基本齐全。

  贫困现状:(20xx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826元的贫困户44户,涉及人口168人,贫困面居全乡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32户116人,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

  6、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龄妇女89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落实节育措施89人,其中放环31人,结扎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台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玉米亩产量约500公斤左右,小麦亩产量不超过220公斤,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及不明显。

  二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全村总户数仅为133户,并且人户分离户居多,人口稀少,项目建设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条件太差而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为土路,且沟壑纵横,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复杂,遇阴雨天气群众出行困难,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灾害度较差。

  三是由于该村位于偏僻山区,环境封闭,对外交流机会少,信化工程难以落实,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青壮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我乡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水自然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给群众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姚家湾社全社有纯山地530亩,全社有5户25口人全住半山腰,饮水、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实难以发展,水土流失浪费资源,人口素质越来越差,如不移民,难以发展。

  (二)发展前景和优势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牛产业。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温棚牛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达到户户养牛,乡村道路硬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从基本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温棚养牛,真正做到科学养牛,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促使村内有能力,有资源的农户大力发展运输业,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书屋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牛产业在该村农户经济收入中已经占有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实有5社23户养牛,牛存栏112头,其中基础母牛98头,能繁母牛87头,依然处于“原始”阶段;出售依然单靠上门贩子拉运,农户对周边市场无掌握。因此,要在省、市、县、乡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销售网络。确保产出、销好、收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农闲时机组织村内部分群众外出考察效益养殖学习,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实现规模养殖。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将“五星”户逐步将其培养成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黄牛饲养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牛产业经济效益。村内80%以上的农户养牛在3头以上。目前该村存栏基础母牛98头,以计划增购能繁母牛50头以上,总体达到能繁母牛150头。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思路,建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成养殖示范点2处,温棚牛舍50栋,完善销售网络。通国家扶持,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奖补政策,确保温棚养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积极争项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该村3社农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非常困难,致使产量逐年下滑,争取水保部门分年度列项整修标准化梯田1500亩;二是该村姚家湾社现还居住在山顶,全社7户实际居住不到4户,饮水、生产生活都很困难,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4

  20__年6月,自治区党委__全委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__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__县、__县、__县、__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__州、__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__县移民搬迁工程、__县扶贫项目管理、__县扶贫资金管理、__县喷灌项目、__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__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到20__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__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__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__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__市、__县、__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__年至20__年,__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__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__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20__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__区__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__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20__-20__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__区__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增加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增一加强”为目标,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向基础设施、生产资料方向汇集,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__县、__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__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__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__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__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__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__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__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__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__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__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__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二要加强99个州直、驻州帮扶单位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20xx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xx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xx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20xx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xx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xx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20xx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xx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体系。**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xx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年统计数据,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20xx年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xx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就业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xx村村部办公楼始建于**年,由于受到20xx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开裂,成为危房,影响了正常办公。为此,xx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协调开展征地和测量工作,并落实了组织部门基层组织建设资金3万元、卫生部门村级卫生室8万元;文化部门已列入20xx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5万元)。力争今年组织兴建。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6

  农村扶贫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实施我市 创业富民、创新强市 的决定,加快推进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十万农民异地转移工程 等系列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协把农村扶贫工作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成立调研组,于今年2-6月份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进行,庆元、云和县同时开展。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市农办等10个部门有关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先后赴遂昌、青田等6个县及乡镇村,全面了解了各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建议,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还于5月26日召开了委员约谈会,征求部分委员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 真扶贫、扶真贫 ,以实施 三大工程 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20xx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xx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具体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明确要求。从20xx年至20xx年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尤其是20xx、20xx年分别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人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扶持政策、工作举措,对指导我市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因地制宜,狠抓 三大工程 ,不断深化扶贫工作

  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异地转移等 三大工程 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20xx年底,全市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72.2%;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76.6%;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58.74%;实现贫困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和高中段免收学费、代管费;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 走出去 输出去 考出去 ,拓展创业空间。通过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20xx-20xx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下山移民小区166个、点189个,安置下山迁移农民3.78万户、14.28万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到20xx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从20xx年底的18.1万人减少到8.5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农户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为75%。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3元,比上年增长13%,增加504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部门协作,结对帮扶,不断促进扶贫工作

  部门各尽其职,深化项目引导,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2580个,投入开发资金5.57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7269.8万元。新建农业基地56.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4家,覆盖行政村1441个,带动农户11.7万户。全面实施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帮扶机制,通过单位结对村、干部结对户的办法,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20xx年,全市31421名干部结对33761户低收入农户,资助资金1217.4万元,帮扶项目10590个,项目资金2032万元。同时,不断深化 六个双百 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农村、合力扶助低收入农户。20xx年,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结对帮扶115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369万元。1055家文明单位与940个村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55名侨胞、27个侨团结对帮扶76个村,共捐资761万元。青田县还开展 百个侨团助百村 千名华侨扶千户 活动,共有327名华侨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81.2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贫工作要靠 内治外帮 , 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 牛鼻子 。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 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 等、靠、要 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 送钱、送粮、送衣 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 志气 贫困。

  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 物 的因素,而忽视 人 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如下山脱贫中,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差,致富门路缺,原始积累少,而异地转移成本较高,农民除了政府补助的部分之外,自己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导致部分下山移民负债。又如康庄工程对村级配套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地处高山的村级经济一般都较薄弱,有的村由于实施康庄工程导致村集体背上了债务,甚至有些村还存在因筑路而返贫的。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 以奖代补 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 提标扩面 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 提标扩面 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 粥少僧多 或者 粥多僧少 ,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扶贫办没有独立(青田、云和除外),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委[20xx]1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狠抓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生态移民的决定,把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太差的农户 请 下山。充分考虑就近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因素,选准移民点(如工业区附近、中心镇等),做到 搬得下 稳得住 富得起 。要提高低收入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搬迁的补助标准,以及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户的搬迁费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四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 造血式 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 提标扩面 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明确责任,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完善扶贫工作组织。市本级、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市、县、乡、村及相关部门的扶贫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贯彻好 以人为本 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帮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落实 一把手 负责制,统筹抓好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做足 农 字文章,加大引导、指导、帮扶的力度。

  二是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工作的生力军,要强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乡镇扶贫工作要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协助村领导想办法、抓落实,发挥好基层扶贫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主管部门和帮扶部门的责任,扎扎实实协助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 真扶贫、扶真贫 落到实处。

  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促进信贷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增收实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在用足用活现行上级扶贫政策的同时,继续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扶贫政策和补助资金,对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要在深入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为加快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引导农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应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方式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提高素质,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能力

  扶贫先要 扶志 和 扶智 ,才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导,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典型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基层群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建立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扶贫。要紧紧抓住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产业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贫。要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采用流动式培训、乡村培训等灵活多样方式,尽量方便群众参与。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引进人才和技术,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 的办法,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低收入农户讲课、传经送宝。要认真组织好农民职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 实地、实用、实效 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使每个有能力脱贫的贫困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完善技术服务手段,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辅导。

  科学帮扶,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从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中培养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他们加强政策、法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重奖优秀村级干部,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二是积极推进互惠式产业扶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业主、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生产合作合同,项目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产业扶贫合同,项目风险由企业承担。当企业保证了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实现了预期的增收目标时,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给企业兑现项目资金,使低收入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农村低保五保 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残疾人扶贫等救助政策,确保特困群众的困难救助落到实处。要建立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不断改善结对帮扶机制。要根据 真扶贫、扶真贫 的要求,做实、做细结对帮扶工作,切实构建有效的 一户一策一干部 和 一村一计一部门 的帮扶机制。要提倡和鼓励送项目造血的长效办法。真抓实干,通过领导联系、单位结对、企业帮扶,突出到村到户,注重分类指导,真正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7

  20xx年6月,自治区党委全委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xx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XX县、XX县、XX县、XX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州、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XX县移民搬迁工程、XX县扶贫项目管理、XX县扶贫资金管理、XX县喷灌项目、XX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XX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到20xx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xx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xx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XX市、XX县、XX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xx年至20xx年,XX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XX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xx年组织10000名贫困户劳动力走出乡村务工,其中20xx名纳入县、市劳务输出计划,走出伊犁到外地务工。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大培训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

  伊犁州实施“贫困户子女劳动技能职业培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20人,由州教育局、财政局、扶贫办、职业中专负责实施,工程实施6年,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XX区XX县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认真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减轻贫困户负担。

  XX区对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的的贫困户,实行“五减免、一优先”,即:减免乡村统筹、提留、粮食定购任务、水费、教育基金,优先给贫困户安排种植计划,购买母畜赊货给贫困户,增加牲畜饲养量。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农业税5年,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民政部门给予补助救济。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将学杂费和课本费合并收取,初中学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260元,小学学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160元,浮动范围不超过20%。通过实施扶贫优惠政策,20xx-20xx年共减免贫困户农牧业三税451万元,减免课本费、学杂费190万元,减免义务工93039天,减免集体提留124万元,免征异地搬迁定居贫困户农牧业税181。4万元,同时减免其他各种费用150万元。博州对特殊困难户,县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小学学杂费减免。对贫困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免征5年农牧业税,对移民搬迁和牧民定居从事种植业的,免征5年农业税。对移民搬迁贫困户口粮低于300公斤以下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补助。通过制定和落实扶贫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困户的生活负担,为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

  7、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

  伊犁州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此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要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二、主要收获和启示

  1、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不断为扶贫工作注入活力

  XX区XX县针对特殊的环境和致贫根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增加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增一加强”为目标,引导各类扶贫资源向基础设施、生产资料方向汇集,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农牧民手中汇集,XX县、XX县作为国定贫困重点县,积极争取大单位、大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收到积极成效。XX县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新疆电视台、自治区额河建管局三家单位帮扶,其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已向XX县帮扶各类物资达340万元。XX县先后争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治区烟草专卖局等四家单位进行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204、6万元,建成喷灌农田1万亩,石油希望小学1所,蜂蜜加工厂1座。由于大单位、大企业的带动,社会各阶层扶贫帮困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县有46个县直单位130多大户参与到扶贫帮困队伍中来。

  伊犁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贫困户异地搬迁工程。他们对于环境恶劣、居住偏远、脱贫无望的贫困户坚决实施搬迁。采取“一户一策”、“几户一策”、插花安置、置换安置、建立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种方式。察布查尔县则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成片集中开垦4万亩土地,成立扶贫农场,对异地搬迁户统一集中安置,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异地搬迁和生产生活问题。

  2、用好政策,用足用活政策

  通过调研,可以感觉到,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方法,他们在正确把握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伊犁州从每年的扶贫贷款额度中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XX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XX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XX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病、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xx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XX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XX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xx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XX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XX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xx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XX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XX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二要加强99个州直、驻州帮扶单位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8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要进行全社会动员,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要求和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长抓不懈。特别是在“”期间,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贫事业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转移就业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进一步巩固。面对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自治区分别制定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标准调高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到2019年重点县的贫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000元,最终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发展差距。可见,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

  然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是在面临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财力日益强大、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扶贫基础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机遇下,也同时面临诸多的困难: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多,发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贫困人口多处于山区或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及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化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差,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项目不易;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五是地方扶贫机构有弱化趋势,部门及社会参与扶贫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群困难局面难以改善,有自然生产、生存环境条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较少。因此,脱贫工作任重道远,加快脱贫致富必须找准切入点。

  二、可借鉴的扶贫开发成功典范

  市的扶贫集团〔2〕---社会大扶贫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可以借鉴。市是中央的直辖市,渝中是经济发达区,渝东南、渝东北为集中连地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个贫困村处于500-米海拔地区。市的扶贫开发以扶贫集团方式进行,所有市直单位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18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18个贫困县,集团领导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扶贫工作文件,成立领导机构,组建扶贫集团;二是每个市直成员单位下派干部指导工作,集团每年开两次工作会议;三是每个扶贫集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定点到村、到户、到人。

  市人大扶贫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市水利厅、西南大学及民营企业等19个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忠10县。扶贫集团下设办公室,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开展各种慰问活动和检查督促活动等。扶贫集团主要是从发挥资金优势、物能优势、科技优势、智力优势等,采用九种模式,开展扶贫。九种模式:一是教育扶贫,建立助学金,送书、送电脑、培训师资等;二是医疗扶贫,帮助乡镇、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院条件,组织市医院医生义务诊疗;三是文化扶贫,送戏、送图书、送致富脱贫典型进村入户;四是科技扶贫,发挥大学优势传授技术;五是水利扶贫,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倾斜,优先人饮、灌溉;六是产业扶贫,引导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设施;八是劳务扶贫,对贫困户进行建卡,组织劳务输出创收,每个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转移就业;九是旅游扶贫,引导农民挖掘优势发展农家乐,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市民、干部到农家乐旅游促贫困农民增收。

  同时,市还建立了单位、企业、个人对口贫困村帮扶制度开展扶贫工作。市人大创建了人大代表帮扶活动,市、县、乡三级6万名人大代表联系了6万个贫困户。市委组织部号召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每个党员每年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市人大扶贫集团工作成效十分显着,最近的5年共为忠县争取到位扶贫资金4.39亿元,年均近亿元,是财政项目扶贫资金的近12倍,还引进15个项目。

  市的扶贫集团只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是行善,只做帮扶工作,助推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其所从事的只是履行一个扶贫责任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集团”有效运行,使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每个公民很好履行了一个扶贫济困责任,人们的良知以此为平台得到尽情展现。

  重庆扶贫集团模式,能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优势、发达地区的优势、科研院校的科技信息优势、工商企业的市场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等,整体发挥了集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资金资源筹集、项目实施方面,充分体现了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以社会大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社会扶贫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提出了以项目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及国际合作等扶贫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下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4号)指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倡导:“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可见,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组成部分,是扶贫开发的一支力量,同时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社会大扶贫有坚实的政策基础。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开展社会扶贫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如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社会扶贫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转移观念,建立社会大扶贫的思想意识

  1.扶贫的本质。扶贫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通过帮扶等各种形式发挥需要帮扶地区(对象)主观能动性,将需要帮扶地区(对象)自身的资源和帮扶的优势结合,强强联合使需要帮扶地区(对象)真真正正脱贫致富,使帮扶事业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式扶贫,形成良性循环。

  2.扶贫方式〔3〕。在扶贫分类上,把政府专职机构扶贫称为政府扶贫,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行为划入社会扶贫范畴,把政府非专职机构的扶贫称为社会扶贫。由此,社会扶贫也就包括政府非专职机构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如工厂、企业、社会群团、爱心人士扶贫)。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行为上,分别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后者做份内之事。

  3.扶贫资金的来源。政府专职机构扶贫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社会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来自社会捐赠,如企业、社团和个人捐赠,具有显着的社会扶贫特征;二是间接来自社会捐赠,即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把管辖区纳税人创造的财政收入捐赠给管辖区外的贫困农民;三是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是政府部门将他们使用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到扶贫点上。

  可见,政府扶贫资金来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社会扶贫资金来源及其广泛。

  4.新的扶贫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样的慈善、爱心捐助都已成为时尚,特别是以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发展。非政府组织动员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在社会扶贫事业成为我们一种责任的情况下,充分引导和利用好这一力量,将有力助推扶贫工作。因此建立起社会大扶贫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种扶贫创新理念,建立一种扶贫新模式。

  (三)营造良好的扶贫环境,广泛开展社会扶贫

  1.强化宣传,切实提高全社会做好扶贫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扶贫范围。行动源于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动力。因此,充分发挥我党宣传工作的优势,广泛宣传扶贫工作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全社会将扶贫作为自己份内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扶贫氛围。毛主席曾说共产党人最怕就是怕“认真”两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认定的事,下定决心的要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功的。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优势。

  2.强化领导,人人参与,从领导做起,从干部做起,从党员做起,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广大干部群众,心怀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疾苦,为贫困人口,为扶贫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扶贫工作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3.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方法,扶出真实效。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最终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的行动有效衔接,实现政府扶贫济困的功能。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组织机构和扶贫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扶贫对点识别方法,确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扶助范围,并建档立卡。当前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贫困对象的识别及建档立卡,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迅速推进,按时完成。二是创新各种扶贫机构,如构建扶贫实体,组建扶贫集团,培育非政府扶贫组织,培育非营利性扶贫企业等等,以此为扶贫载体,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扶贫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采取结对子帮扶、非公有组织帮扶、扶贫志愿者扶贫等方式帮扶。同时可以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党员、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号召民主党派人士,社会公民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四是广泛筹集扶贫资金,扶出真实效。当尽可能加大农村扶贫资金预算,加强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扶贫工作当中。如对政府非专职扶贫部门,通过政府强制性政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之中。通过各种社会扶贫组织机构筹集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以多种方式如爱心人士捐赠、社会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筹集社会扶贫资金。

  总而言之,坚持“能力有大小,爱心无贵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过全社会动员,全民行动,有效开展社会大扶贫工作,最终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9

  建国六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建设,特别是全会以后的三十年来,始终把革命老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革命老区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认真总结新世纪近十年来革命老区“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推进20xx—20xx年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党的关于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的力度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革命老区建设的要求,自治区扶贫办决定开展革命老区扶贫典型调研活动。自治区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广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组成了调研组,深入6个市6个村(来宾市象州县中团村、崇左市龙州县俸村村、桂林市灵川县正义村、河池市东兰县板登村、百色市田东县巴麻村、玉林市博白县新茂村)进行细致的实地调研,开展考察、走访、座谈、表格统计、填写问卷等多种活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比较真实地了解了这些村的情况以及干部群众的意见,写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调查了6个革命老区贫困村,分别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党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其中5个列为贫困村扶持,1个未列入贫困村范围。总的看,列入贫困村扶持的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得到广东帮扶的村变化更大。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我区长期来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思路是正确的,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老百姓高兴。所调查的6个村都修了公路,其中1个村公路实现硬化,4个村通了班车,1个村为机耕路。东兰县的板登村通了水泥路,该路投资主要由广东帮扶资金援助,4个自然屯都通了机耕路,用电、自来水也都到户,沼气池基本普及,村委会办公楼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还有硬化的标准篮球场。我们到村屯走访座谈,群众都是很高兴热情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政策,感谢广东帮扶。田东县巴麻村也是广东帮扶示范村,村部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事村办服务点、计生站、卫生服务室等。8个自然屯,屯屯都通机耕路,其中7个屯实现道路硬化,屯内支巷到户路都已硬化,卫生情况好。基本实现自来水到户,3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近年还修了5公里三面光的水利渠道,改善了生产条件。博白县永安镇新茂村20xx年才修通扶贫机耕路,尽管只通农用车,终究使老百姓摆脱肩挑背驮的历史。龙州县俸村、灵川县正义村、象州县中团村的大多数自然屯都能通机耕路,不少群众买了农用车、小型拖拉机、摩托车,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二)部分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是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有3个村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田东县巴麻村、龙州县俸村围绕县里的蔗糖支柱产业,大力种植甘蔗,20xx年实现人均分别为7、6吨和5吨,成为人均增收的主渠道。象州县中团村,充分发挥耕地多的特点,20xx年种植优质稻7200亩(人均2、09亩),还有甘蔗2200亩,桑园850亩,实现人均收入2810元。

  (三)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外出务工是改革开放一个重大现象,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广东广西结对帮扶工作内容后,经过开展培训、输送、上岗、跟踪服务等环节,贫困村外出务工(主要到广东)大量增加,一般占劳动力的20—30%,多的达60%。

  (四)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经过多年的扶贫,绝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相当部分群众建了新房,购置家用电器,如彩电、洗衣机、电饭锅、多媒体播放器,许多农民用上手提电话。田东县巴麻村、东兰县板登村75%的农户建了钢混结构楼房。如表:

  二、革命老区村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落后。

  所调查的6个村,通班车的有田东县巴麻村、东兰县板登村、龙州县俸村、象州县中团村、灵川县正义村,博白县新茂村不通班车,农用车雨天不敢走。屯级路就更差了,博白县永安镇新茂村39个自然屯有25个不通机耕路,全村没有自来水,还有7个自然屯不通电视广播。我们在村部开座谈会,村部办公室是1958年盖的小木楼,“三个代表”就用粉笔写在木条川方上。龙州县俸村、象州县中团村、灵川县正义村的屯级路标准低,也只能通行农用车。饮用卫生安全水困难很大,中团村9个自然屯,有8个屯是季节性的自来水,干旱季节不正常,其他村也有部分屯饮水不保证。目前全区还有585个贫困村未通四级路,8700多个20户以上的自然屯不通机耕路。

  (二)部分农民住房较差。

  我们每到一个村,都深入两个自然屯实地调查,发现一部分村屯农民住房还是比较差。博白县新茂村有363户,只有25户盖了钢混结构房,占7%。我们到丹竹屯,该屯21户,有两户盖了新房,其余都是老房子,部分已成危房。象州县中团村钢混结构房约占30%,龙州县俸村、灵川县正义村约占10%。在象州县调查时,县里的同志一定要我们去运江镇上圩村看一看,该村5个屯,都没有自来水,还是到沟边挑水饮用,思柳屯22户人家,除两户在建钢混结构房外,其余都住在干打垒房里,有的已是开裂了的危房。

  (三)少数农民生活困难。

  从调查的6个贫困村,20xx年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县水平,有5个村农民人均收入在20xx元以上,而博白县的新茂村人均收入不到20xx元(1765元),占全县平均数的46%。这个村的人均粮食产量不足300斤,低收入户有108户660人,占全村人口32、4%。该村地处大山区,水田和耕地很少,且质量差,光照少,产量低。我们在丹竹屯访问,当时正值中餐时间,一些家庭吃的是糖水煮木薯片。

  三、革命老区人民的呼吁

  (一)正视革命老区的贡献和现状。

  在调查中,6个革命老区贫困村群众要求要重视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毕竟老区在过去的年代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牺牲,涌现了韦拔群、朱锡昂、李明瑞等杰出人物,老区人民为战争流血流汗。现在革命胜利了,还是要正视这个历史。革命老区有许多变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有的地方还是很困难。老百姓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了,胡讲话了,但没有具体政策,实际惠顾革命老区民生的不多。有的基层干部说,扶贫做了很多好事,但还是要有革命老区的政策,不能只靠扶贫的政策,两块牌子应该有两块资金。

  (二)加大革命老区建设投入。

  基层的干部和群众说得直率,革命老区的困难问题是明摆着的,光靠列入贫困村,一年大概20—30万元的投入,很难解决问题。实际上一个村要有500万这样的投入,才可以解决基本的交通问题。希望有革命老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市、县老促会的同志说,没有政策和投入,我们也不知促什么,以致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凡是贫困的革命老区村都要扶持。

  现阶段全区列入贫困村扶持的老区村占60%,这是很好的照顾。但全区8000多个老区村列入扶贫的只占1/4多;所调查的6个县镇共有1012个村委会,老区村有936个,列入贫困村338个,占老区村36%,还有许多的贫困村因指标所限未列入扶持范围,他们的困难不亚于现在扶持的贫困村。例如灵川县的正义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交通不好,22个屯自来水是季节性的,生产发展慢。博白县有326个革命老区村,有105个贫困村,但列入扶贫的只有26个村。即便是田东、东兰、龙州等扶贫开发重点县,也还有部分贫困老区村未列入扶贫范围,有的老区村由于得不到扶持,显得无奈,迫切要求得到帮助。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革命老区发展慢,基础设施特别交通落后是重要原因。博白新茂村长期不通公路,处于一种闭塞状态,出去读书的不多,高中文化的人很少,外面的人不愿进去,连老师都难找,现在全村12个老师,仍有6个是代课老师。镇、村干部一致要解决从永安镇到新茂村16公里的标准硬化公路,以解决2万人的交通困难。我们在座谈和问卷调查中,84%的干部群众要求把基础设施列为今后扶贫的主攻目标。

  (五)扶持产业开发。

  基础设施解决之后,应该抓产业开发,这是群众生活的保障,是增收的主渠道。群众说产业开发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市场环境,还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六)搞好技术培训。

  群众对扶贫培训是肯定的,博白县新茂村党支书、龙州县俸村党支书、东兰板登村的主任都到南宁参加过培训,他们都说这样的培训效果好,增加了知识,扩大了眼界,增强了信心。对劳务输出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也予以认可,希望劳务培训能和学历培训结合。

  四、建议

  (一)树立长期扶贫观念。

  贫困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形成的。从6个村的调查看,经过多年扶持的村,加上投入的力度大,面貌变化就大,群众生活明显提高。比如田东县的巴麻村、东兰县板登村,扶贫开发以来都有一定的扶持,列入整村推进后又得到广东的援助,加上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投入量都在500万元左右。再如俸村,由于龙州县一直是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所以得到扶持的时间长,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还不错。相对刚列入新世纪整村推进才给予扶持的中团村、新茂村,变化就小些。因此,对革命老区要树立长期扶持理念,当然也要有相应的投入。

  (二)制定革命老区建设的政策。

  在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工作是革命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除了扶贫工作以外,革命老区建设包括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央和自治区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建设的投入。我区从20xx年起专门设立了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将革命老区乡镇比例达80%的33个县确定为享受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的补助范围,由自治区财政厅投放,这些县每年均能获得400万元左右的老区建设资金,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老区乡镇比例较低的县,他们的革命老区乡村如何才能得到扶持,自治区老建办(扶贫办)如何履行革命老区建设的职责。我们认为,我区应参照湖南、江西、广东等省的做法,制定规范的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性文件。

  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会议开了不少了,会战投入也不少,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作为长期的经常性的投入是不够的。**年把老建办拼入扶贫办作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后,只有老区牌子,没有老区建设资金,而扶贫资金的量不多,顾不了那么大的面,扶贫办就很难向老区人民交待。我们认为有任务有责任,还要有投入。

  (三)坚持以加强基础设施为主攻方向的扶持路子。

  在调查中,县、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最统一的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村、屯路。老百姓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把屯级路、自来水(卫生水)搞好。有的群众说,政府帮我们搞好这些事,我们就有信心发展生产。当然还要抓好产业开发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四)提高扶贫投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革命老区的扶贫投资标准也应提高,要标准化,要与其他部门投资标准一致。过去我们扶贫的投入标准比较低,群众不高兴,基层干部难办事。今后革命老区村的建设项目,不要搞地方配套。群众说这是公平公正,也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0

  一、我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以来,全县在不断提升发展烟、茶、畜、菌、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核桃、蓝莓、牡丹、药材、桑蚕、葛根、蜂蜜、水产养殖等生态绿色的新型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产业品类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经各产业局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烟叶稳定在6万亩左右,茶叶总面积达到14.2万亩,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核桃面积达到45万亩,蓝莓基地达到5000亩,牡丹产业示范基地1.2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全县统一布局下,各乡镇依据自己的优势,念“山水经、走特色路”。龙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菜乡镇”、店垭镇成为“茶乡镇”、歇马、两峪、马良成为“烟乡镇”,其它各个乡镇也结合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二是多集连播,产业发展形成接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体思路,演好连续剧,唱响主题歌。以烟叶产业发展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规模种植、科学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多年发展,烟叶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迈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之路,20xx-20xx年,全县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覆盖农户3400余户,烟农收入高峰值20xx年达到1.8亿元,提供各级税收达5000余万元。我县茶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来,规模发展到了14.2万亩,网络农户5860户。既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20xx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了茶叶、核桃、生猪、食用菌“四个大县”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发展成果,使我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多轮驱动,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长期以来,通过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等多种强有力的方式,汇聚了产业发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动下指标,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自20xx年以来累计发展核桃面积突破45万亩。因利益驱动下的烟叶产业,成为部分税收严重短缺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以龙坪镇为例,为增加税收,动员群众突破性地发展烟叶高达7000余亩,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明星。荆山锦茶叶、佰帝蓝莓、南河渔业、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种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则直接托举了产业的兴起与稳定。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产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我县农业产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茶叶、蔬菜、蓝莓、药材、牡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量规模型向优质有机农业转变,启动了“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行政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转变,全县专业合作社达到593家;传统低效型向高效精品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发展,涌现了格栏坪、大畈、寨湾等一批休闲乡村。

  四是多龙引流,市场拓展千帆竞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是农业良性发展的规则。多年来,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烟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农”,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除此之外,通过外向带动,产品出口的销售模式,保康茶叶依托武汉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国门。以龙坪镇为代表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依靠新型物流业走出了产品内销的销售模式。还有城区、集镇周边村集体、农户依据市场需求,小规模填空式发展产业,像葛粉、橡子粉、设施蔬菜产业的兴起等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行业规范。龙坪镇20xx年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9家,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朱砂村菜农刘远升个人领办远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辣椒、四季豆90亩,年收入达108万元,网络菜农192户,面积8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龙坪镇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182户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资源“透墒”浇田。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为辅助,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共同筑起全县产业发展的新基础。据县林业局提供的情况,20xx年,我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核桃富县”的战略目标,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核桃产业发展资金6亿元,全县共调运核桃种苗20xx多万株,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茶叶自20xx年以来,就累计投入30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就拿出860万元投入到该产业。烟叶产业自20xx年以来,积极抢抓以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防灾减灾设施为内容的“八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的累计投入高达3亿元。蓝莓果业作为我县新型产业,以佰帝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先后也累计投入高达4千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广大积极跟进产业发展农户的自我投入,xx期间,据有关数据显示,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给我县产业发展的根系下了一场“透墒雨”。

  然而,无需讳言的是,我县产业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领导产业”和“招商产业”的冲击,使我县产业呈现“多、杂、乱”。“张三书记叫栽桑,李四书记要种茶,王五书记来了让我们拨。”群众谚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无绪和反复。同时,为了配套招商项目发展的产业,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乡镇副书记戏谑自己是“七子书记”,分管“茶叶子、烟叶子、桑叶子、菜叶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猪娃子 ”。

  二是乡镇政府的“纠结”心态和村支两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肠梗阻”。乡镇无产业不行,产业太多也不行。上级指示不听不行,照办了让农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腾更不行。在调研中,部分镇村两级干部及部分政协委员都说到“发展产业千万别听政府的”。有部分村支书更是哀叹自己是这一方的“罪人”,把乡亲们害苦了。凡此种种,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三是“多龙治水”与各自为阵,影响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烟叶有专业公司作后盾外,其它各个产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以茶叶为例,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29家,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规模的只有6家,年销售收入4.8亿元。同期,谷城仅汉江刘氏一家茶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元,宜昌仅采花毛尖一个品牌就达到16亿元。省、市专家都对保康的茶叶品质赞赏有加,然而茶叶销售却陷入“有市无价、有量无品”的低效发展洼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农民现状,无法生产脱贫致富的“大补丸”和使用统一“处方”。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员结构和素质、生产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别,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产品品质以及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脱贫,而远在龙坪的朱砂村则要以1亩的西红柿丰产高价才能实现增收。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县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县锁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730户,贫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县还有54个重点贫困村要脱贫出列,19820户51912人贫困人口要脱贫销号。其中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共计16300户42500人,从数据看全县脱贫主体有82.2%都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从调研组走访的两个乡镇、四个贫困村、近二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五个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与政策不明的反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既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发出的动员令。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脱贫主体有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无法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各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处于讨论阶段,各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时间已至3月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不起等待,错过时节将影响本年的增收脱贫。

  二是攻坚在即与观望彷徨的反差。经调研了解,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对本乡镇重点贫困村、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研究,没有做好对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准备,缺乏研究、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研中有乡镇干部表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户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是形势逼人与束手无策的反差。村支两委作为攻坚的“排头兵”,作为直面贫困户的“马前卒”,是“前线”更是“火线”。据统计,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1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县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6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无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某村支部书记提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油桐、油茶、茶叶、杜仲项目,八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袋料、养殖、蔬菜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村支两委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如何选准村集体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如何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村支两委尤其是村支书夜夜不眠,身陷焦虑。还有村干部甚至基于多年来产业发展的失败陷入盲目状态,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

  四是愿望强烈与“五字挠心”的反差。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在全县一般贫困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1413户、4168人,因缺劳力致贫的654户、1768人,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582户、1711人,另外还有因缺水、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等原因,这些贫困户要想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唯有选准产业,发展产业。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贫困户普遍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受资金、技术、智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制约,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及时引导,有效带动。

  五是龙头不壮与农户分散的反差。除烟叶外,全县可以说是没有龙头,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坊。据经管办统计,截止20xx年12月,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97家,专业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员14113个,但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只有95家,专业合作社只有 250 家。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是共同的特征。全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亏损、萎缩乃至跑路的情况,都说明龙头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市场调整和“洗牌”。然而,离开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孤单地让贫困农户发展脱贫产业,也是无源之水。因此,精准扶贫离不开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与和帮扶。但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远离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业、农场和合作社从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时不我待,立即出台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拖。在调研中,部分村支书感叹自己村的规划是20xx年整体脱贫,如果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只能让会计年底“连夜脱贫”。通过与部分贫困村组贫困户座谈及相关产业局的测算,建议出台如下表对17个方面产业的单项政策扶持:

  政策犹如生命线,更是精准扶贫的指挥棒,建议尽快将政策公诸于众,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让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拿上“指南针”,及时投身于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场上。

  (二)铆紧链条,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接。借鉴烟叶产业闭合产业链的成功做法,解决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产前投入、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问题。一是扶强龙头,让产业扶贫“引擎”轰鸣。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产业扶贫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就脱贫而扶贫。要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进、资源整合、股份重组或者整体买断等多种形式,每个产业确定1-2个龙头,进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权置换、电商平台创建,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独大”,强化龙头企业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依托龙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服务。二是定单生产,让产业扶贫方向明确。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销售。产业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为加工者和销售者,要让贫困户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其他一切都依托订单,让龙头、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承担。公司或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乃至销售,让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杜绝以往农户的产业“种在田里、晒在坡里、烂在家里、伤在心里”的发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让产业扶贫“油门”大开。据金融办介绍,县政府以财政资金20xx万元的注入,来撬动农商行放大七倍即1.4亿元的金融扶贫放贷,这是创新精准扶贫的重大利好,从目前全县16300户42500人需产业扶贫的现状,结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对产业扶贫1-2万元的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放贷的规模,是适度趋紧了些,但好在政府还有扩大注入的趋向。我们认为,如果1.4亿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产业扶贫25%的利益回报率来看,将会产生1.75亿元的巨大收益,将一举使贫困户脱贫。四是严格管控,使产业扶贫“制动”有力。产业扶贫的政策即资金到底应流向何处,调研组争论最多。一方面相关部门担心扶持款到了贫困户手中没有用于产业发展,可能还了账,买了药,喝了酒,吸了烟;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因此建议:一种方案是有志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扶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按订单销售,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产业链。另一种方案是贫困户以村为单位集中申贷,资金由镇、村两级组建资金监管小组,以贫困户签订的订单为准,由监管小组向银行提出冻结或者解冻申请。这两种方案共同的特点是确保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效益。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在电视、报纸、电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级、省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奠定基础。

  (三)修强内功,坚持产业扶贫“五结合”。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才是真正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扶贫产业的长短结合。即要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保康实际、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现在保康要提倡“两亩致富园(茶园、果园),山上高效经济林”的脱贫新思路,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二要坚持扶贫产业的公私结合。既要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更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要坚持扶贫产业的主辅结合。“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四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志”“智”结合。“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五要坚持产业扶贫的“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四)响鼓重锤,层层传导产业扶贫的责任与压力。县级指挥部要精准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县级作为精准扶贫的总指挥,要让八大办公室和十一大战区高效运转,精准确定政策,明确作战线路,进行阶段督办,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指挥部发挥作用。各乡镇战区指挥部要精准发力。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各乡镇要组织本级干部、村支两委、企业主和农场主、合作社认真研究产业扶贫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产业订单的签订以及产业扶贫成果的销售等具体、细化的对策和措施,坚决杜绝“三个一”,即“开一个会、发一个文、签一个单”的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工作队要驻下来、专下来、留下来与贫困户研究产业。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要适时督促贫困户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引导贫困户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贫困户要精准实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必须通过贫困户来实施,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杠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热情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要通过村支两委的督导和工作队的监督促使贫困户戒懒、戒赌、戒奢,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来戒愚,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产业上,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真正在保康谱写一曲创新创业的主题歌。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1

  一、基本情况及贫困分部状况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2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四、建议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3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 有心无力 。

  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思路和建议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 雨露计划 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4

  市统计局第十六批下派帮扶工作组,自 20xx年4月1日入驻广饶县开发区前初村,随即按照下派工作队的要求开展了“民情百分百”调研活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彻底摸查,尤其在5月6日之后,前初村换届选举完成、新一届村委会产生,工作组迅速与其建立工作周例会制度,多次组织全体村委会委员工作会议、党支部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对前初村基本情况、民情民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了解掌握,为进一步制定下派帮扶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前初村的基本经济资源主要有1100亩耕地,由于本地土质水质情况较好,开发利用活动也比较合理,所以全部耕地均被划归基本农田,周边及腹地分布有耕地附属的防护林带和灌溉系统;村庄之内的非住宅土地比例比较小,而且已经几乎全部用于开发较早的养殖业;从区位角度说,本村处于胜利油田采油三矿和四矿生产生活区近邻,北侧是广饶县纳税大户正和集团,南部是广饶县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成片覆盖;石(村)大(营)路平行于一干渠紧靠村庄南缘,向西可至博兴,向东直达东青高速公路。

  (二)基础设施情况

  前初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较早,全村内外街巷均进行了较高标准的硬化和绿化。但正是由于规划较早,所以一方面存在某些规划模式不够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设施老化的问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除去村庄入口的一条主街之外,村内三纵八横十余条街道普遍偏窄,各街口排水管道多年为各种车辆碾压破损较为严重,路边排污管道垮塌堵塞近1/2,绿化带杂草滋生蔓延,需要彻底处理;

  2、本村尚无夜间照明系统,村民反映需要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3、本村饮用水供应虽然早已经实现自供自给,饮用水源为地下180米处地下水,泵房年久失修,屋顶已经塌陷,供水的罐体为983年购置,老化严重,并开始漏水,部分供水管线由于材质不达标且当时埋于地下较浅,受到挤压或风化,导致管道老化,不能承受24小时供水系统的正常压力。

  4、农田灌溉取水井由于地下水位逐步下降,最近出现井口周边陪土塌方下陷的情况;

  5、本村多年没有垃圾处理手段,村西北角的自然水湾被垃圾填塞,主要街道杂草丛生,存在村民乱放杂物的场所,村容、村貌脏乱问题污染问题都急需处理。

  (三)村民经济收入情况

  前初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120xx余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收入3500元,外出务工收入8300元,其他财产性收入200余元,村集体收入基本没有。该村是典型的村民较富集体较穷的空壳村。

  (四)产业结构情况

  前初村现有耕地1100亩,全部为基本农田,其中200亩属于村集体所有,于20xx年对外承包,承包费为270元/亩,由于当时村里修路急需资金,村集体和各承包户签订了一承包20xx年的合同,一次性收足了20xx年的承包费用,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导致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耕地中均匀分布灌溉水井25眼,灌排系统完善,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完全可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技术更新较快,有省级高科技示范田200亩,全部农田均为亩产超过1吨的高产田。同时前初村有较为悠久的养殖业传统,村内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现有养猪、养鸡专业户共30户。本村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村民中的个体经营大户带头发展物流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先后建成3家物流运输公司、1家加油站、12家餐饮业经营店。

  (五)村级财务情况

  前初村较早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但是村级财务收入一直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前县级各个部门的帮扶,没有太多财务运作活动,可以说既无大入也无大出,村里的公益事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老化而无力修缮,出现了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倒退现象。

  (六)村民基本情况

  前初村现有110户,407人,平均年龄42.5岁,传统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劳动力占用较少,年轻劳动力大多就近到广饶县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务工,另有少数人经商办企业。

  (七)村两委及党员情况

  前初村现任村委会委员三人,其中党员一人。全村党员一共18名,其中女党员1名,20岁至50岁党员10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名,致富带头人6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委会主任范宝周,54周岁,任前创办个人企业一家,经营多年;为人热情干练,对村集体有高度的责任感。村委会委员兼文书范文孝,50岁,党员,大专文化,在村委会已经历任三届,深得村民信任。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前初村民风淳朴,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良好。本村拥有25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支,建有图书阅览室一处,内有图书20xx余册,老年人健身场所一处,健身器材8套。

  二、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基于前初村的各方面基本情况来看,其发展优势与劣势都不是很突出。从产业升级化发展思路来看,本村土地利用几乎已成定局,一方面基本农田的地位不可动摇,另方面村内住宅规划紧凑,没有土地置换的余地,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而本村既有的养殖业,无论从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来说,还是从经营户自身技术能力、经营意识情说,目前仍然不具备进一步整合集约化的条件。目前可见的发展方向局限于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输出,这是前初村目前的基本状况,也恰是本村村民比较富裕而村集体比较穷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思路及工作计划

  (一)对策思路

  鉴于上述调研结果,本工作组认为针对前初村的帮扶工作思路应当以避短为先,力图扬长。同时要着重培养干部。避短为先,就是务必认清前初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发展的劣势,不要停留在对周边村庄的羡慕上,避免在可能性极小甚至没有可能性的方向上浪费精力;力图扬长,就是承袭本村的养殖业传统,深入探索养殖技术和经营策略,从生产效益和经营模式两个控制层面上将本村养殖业推向更高级的发展轨道,让养殖业从内容上也就是养殖品种上、从形式上也就是资金运作上都实

  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够使本村的养殖业灵活而稳健地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下派帮扶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单元,我们开展帮扶工作当然必不可少要给予帮扶村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任何实体都不是仅仅依靠外力帮扶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帮扶还在于对其自主自立能力的培育。所以,我们的帮扶工作仍然要以培养干部为核心,把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以强大的思想力量的形式转达于基层,让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说,就是要以我们统计局下派帮扶干部的全心努力之中,在前初村发扬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精神,建设和谐村集体,让致富带头人能够直接带人致富。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搞好班子建设。前初村委班子是刚刚选举产生的新班子,只有一人是原村委成员,新一届村主任和一名女性村委委员是从有过村委工作经历的人员,村务工作方方面面了解掌握不多,尤其需要尽快适应新岗位。为此,下派帮扶工作组决定首先在村委层面实施帮扶工作,将工作组三名成员与村委成员三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子,一个工作组成员包抓一个村委成员,帮助其学习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创建五好党支部。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村级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3、在村两委的协助下,进一步广泛开展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帮扶工作亮民心”工程,对村里路灯进行改造安装。二是实施“帮扶工作润心田”工程。村里自来供水设施已经年久失修,这项投资大约15万左右。三是进一步抓好生猪合作社建设,完善制度,发挥其带头作用。四是一是重点培育1-2个生态猪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本村养殖户和邻村养殖户进行生态猪、放心猪的生产。五是积极开展区域帮扶。参照德州市统计局的办法,帮助乡镇街道,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涵盖社区“基本情况、人口与计生、合作组织、党务与组织、民政与社会救助、集体财产、住房与出租、人员分类、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党委政府在发展与服务方面基层“底子不清、资料不全、信息不新、情况不明”四大难题,为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服务、公众参与搭建了便捷有效地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公众参与”的施政格局,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加强执政能力,从而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六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前出村锣鼓队、秧歌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户的评选,进一步提高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5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会20__年工作安排,县人大会组成调研组,于1月下旬先后深入县农工办、“十大扶贫行动”牵头部门和龙孔等6个乡镇,采取现场查看、走访贫困农户,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有市、县列贫困村54 个,其中市列贫困村23个、县列贫困村31个;20__年通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复核确认全县贫困户 9346 户、24780人,其中省列贫困户7251户、18854 人,县列贫困户2095户、5926 人;规划20__年全部脱贫,先于全省、全市实现脱贫目标。中央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扶贫开发工作布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出台十大扶贫政策措施,安排布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党政同责”责任机制,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政府与30个乡镇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县领导带头挂联贫困村、帮扶贫困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情况汇报,并经常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研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健全专项督查制度,成立县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工作组,由县领导带队、分片区督查评估乡镇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以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乡镇立即整改,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二)精准识别找准对象。20__年,全县连续3次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看”,乡、村、组逐级向上级签订递交《精准识别“回头看”专项行动承诺书》;以村、组为单位,由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组成员、村组干部、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3人以上核查小组,采取“一进二看三听四算五审六公示”的方式、账单式查找问题、序号式排查贫困人员,对全县20__年底锁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再复核;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回头看”,清退有商品房、有汽车、个体工商户、财政供养人员等六类和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555户8858人,复核确认全县贫困户9346户、24780人。

  (三)制定规划夯实基础。坚持 “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实施“五个一批”,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立足村情户情、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围绕打造“两乡一都”等特色产业 ,引导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一村一品”,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粗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四)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实施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扶贫解困、情暖万家”驻村帮扶行动,调整挂联县领导和县级部门,县级领导、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挂联)贫困村全面覆盖;选派“百名干部人才”,与乡镇包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组建驻村工作组,对全县54个市、县列贫困村驻村帮扶全面覆盖;每名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6户、每名科级领导干部至少结对帮扶2户、其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2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面覆盖;本着“组织推荐、企业自愿”的原则,动员县内55家非公企业对55个交通建设滞后村、援建村组道路48条132.1公里,企业援建帮扶贫困村全面覆盖。

  二、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动态管理机制未健全。一是由于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部分村干部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准确界定;二是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不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不能公开查询,给扶贫立项、督查核实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现象,尚未建立起返贫纳入机制。

  (二)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加之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企业虽然热心公益事业,却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要内容。

  (三)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乡村在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引导上做的不到位,造成个别农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甚少,多数贫困户缺乏技术指导,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四)驻村结对帮扶需加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有的驻村帮扶干部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我县精准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精准识别。一是要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目的要求再宣传、再动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上来,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既不要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要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动态管理机制。

  (二)因村因户施策,实现精准脱贫。一是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再次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比如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并结合贫困程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因户制宜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用好用活十大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持、民政救助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惠民政策;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等民政救助方式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对上年符合脱贫标准的脱贫户,要帮助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突出产业扶贫,助农长效增收。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粮油、茶花、生姜、水产、畜禽、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对扶贫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在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

  (四)整合项目资源,实施精准帮扶。一是县政府要把握精准扶贫的政策不断调整释放机遇,继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扶贫规划,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每年的涉农项目资金、25%以上用于贫困村确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电水利、危房改造等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增强结对帮扶干部责任,细化结对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为贫困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五)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一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县级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表现突出、完成减贫任务好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违反纪律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行政问责、严肃处理,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精准扶贫脱贫、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建立驻村干部召回重派制度。加强扶贫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力度,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驻村帮扶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贫困村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致富“带路人”,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建议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两办”督查室、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和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用在扶贫开发上。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6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xx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7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屁股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xx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xx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盘活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二是增强扶贫合力。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8

  __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__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__”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__年和__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__]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__]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__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__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__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__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__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__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__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__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__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__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__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__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__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__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__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19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查找出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全面理清了扶贫工作的思路。现就前期的调查摸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排部署情况

  20xx年7月14日省委召开了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以来,市、县和乡三级分别召开了扶贫攻坚动员会,8月7日我乡再次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在此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部署,全乡政府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负责人、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共计90人参加了摸底调查工作。会后,各扶贫工作专班深入村组开展了摸底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做到了“三个认清”,明确了工作的意义。一是认清了时间的紧迫性。此次活动从省到村动员会一开到底,充分显示各级党委、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会上明确了襄阳市和保康县20xx年完成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在摸底调查中每位党员干部集中了全部精力,利用5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摸底调查任务。二是认清了贫困的多样性。在此次摸底调查中,工作专班明确了贫困户的标准,特别注意到了户与户之间的差距,找出了农户贫困的不同原因,找准了问题的症结,也理清了下一步对户的思路,为今后开展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三是认清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此次活动的摸底调查,是为下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全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实现预期脱贫目标的一次重大活动,参加调查摸底成员在此次行动中,走访认真细致,数据核对准确,收集了影像和纸质资料,准确无误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保证了行动的高度统一。此次活动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参与调查摸底的党员干部在下村入户中做到了四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时限。8月份正是农忙季节,工作专班人员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在三天内顺利完成入户调查,两天内把所有户表汇总完毕;二是明确了任务。根据工作安排,工作人员认真填好入户摸底调查表和汇总表,特别是对边远村组农户进行了重点摸底,做到了逐村逐组不落户,逐家逐户不落人,摸清了两峪的家底;三是明确了内容。工作队成员每到一户都认真对照住房状况、产业发展、人口劳动力、文化教育状况和民生保障等五类情况,一项一项的问,一笔一笔的算,准确的填写了农户的基本情况;四是明确了方式方法。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在摸底调查中,工作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错时进行调查,深入到田间地块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做到了“六个落实”,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要求此次活动必须要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严禁出现走过场、打水漂的现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全面落实:一是走访户户到。8月7日至11日,利用5天时间走遍了全乡11个村,43个村民小组,可以说,在每家农户堂屋里都留下了工作人员的脚印,准确摸清楚了全乡困难群众的详情;二是表格项项填。此次调查摸底内容涵盖面广,调查仔细深入,共涉及了5大类,29小类,60项具体内容,每一项专班成员都认真进行了核实填写;三是摸底数据实。在调查中,对于农户的生产发展、住房、受教育等情况,专班成员认真与群众算好经济账,拍摄照片留存档案,每一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核对;四是核实项目准。针对户表上面的项目,专班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与农户核对相结合,村干部与邻居反映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核实;五是与农户交流深。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把情况摸准,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工作队员为了把情况摸准,每到一处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批烟叶、绑烟叶、上杆子,有的帮忙摘胡椒、除草等,无形中拉近了干群关系,与群众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了解到群众的真心话和真想法,为全乡扶贫工作开了好头;六是工作作风实。此次扶贫调查中,乡党委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明确规定在走访中不能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在此次调查摸底过程中,工作队员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面前,不分领导、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执行到底。例如在走访偏远农户时,乡党委书记骑摩托、走小路、住农户、入户走访,乡长步行数里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干部职工深入偏远村组农户一住就是两三天,党员和群众代表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各专班成员都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党员干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摸底基本情况

  通过5天时间,走访摸底群众7293人,2314户,通过对住房、产业发展、人口劳力、文化教育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的调查,对全乡基本情况有了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住房结构状况: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共走访了2314户农户,调查房屋总数为2326栋,具体情况如下:砖木195户,占总户数的8.43%;砖混349户,占总户数的15%;土木1768户,占总户数的76.4%;石木14户,占总户数的0.6%;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的59.1%。

  (二)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乡农户占有山林面积111347亩,耕地面积1594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158亩,占耕地面积的19.8%,烟叶种植面积4685亩,占耕地面积的29.4%,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335亩,占耕地面积的64.8%;种植袋料1756680袋;生猪存栏2643头,羊存栏837头,牛存栏3010头,鸡存栏13799只。

  (三)人口劳力状况: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全乡摸底调查人口有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含60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占总人口的70.2%;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38人,占总人口的25.6%,占劳动力人口的37.9%;重病重残605人,占总人口的8.3%;在校学生896人,占总人口的12.3%。

  (四)文化教育状况:根据向本人了解和查阅户口信息统计,目前全乡小学学历3145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43%,初中学历2301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1.5%;高中学历86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11.8%;大专以上学历253人,占摸底调查总人口的3.5%;在校学生人数896人,义务教育阶段人数为455人,其中,学前教育191人,小学332人,初中125人,高中155人,大专以上93人。

  (五)民生保障状况:针对全乡2314户居民的水、电、路等方面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全乡有饮水困难农户521户,占总户数的22.5%,涉及1781人,占总人口的24.4%;用电困难农户372户,占总户数的16%,涉及1169人,占总人口的16%;不通公路农户338户,占总户数的14.6%,涉及1058人,占总人口的14.5%;分散五保户29人,农村低保421户,共计753人,占总人口的10.3%;低于3000元以下的有437户,1041人,占总人口的14.3%。

  三、目前存在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造成全乡贫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短缺、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跟不上、民生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劳动力短缺。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不足目前是制约两峪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走访实有户籍人口7293人,其中劳动力人口5120人,在外务工的有1938人,也就是说在家的劳动力只有3182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属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老年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家务农辛苦,投入大,收入不高,造成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二是户口外迁,造成空挂人口较多,根据统计外迁有500多户,1700多人,主要分布在荆门、当阳、宜城、南漳、襄阳市区和保康县城、马良镇等地。同时,还有部分年轻人在本地娶亲难,在外地招婿,也是造成人员外流的原因;三是人口结构比例失调,重病、重残和年龄较大人员比较多,无劳动能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28.2%。

  (二)文化程度不高。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全乡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45人,初中2301人,高中863人,大专以上人口2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口占走访人口比例的74%,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难,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层面,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

  (三)住房条件较差。根据走访来看,调查的2326户房屋中,危房户1368户,占总户数58.8%,其中重度危房户432户,占总户数的18.7%,土木房和石木房屋1782户,占总户数的7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土坯房已经成为我乡推进精准扶贫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户住房环境改善。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新房旧房没有拆除。部分农户建新房后把旧房用于堆放杂物或者转让他人居住;

  二是无意愿建房。部分农户因为居住位置偏远、闭塞,物流商贸不畅,基础设施滞后,生活不方便,认为建房无意义,不愿意建房;

  三是无能力建房。主要集中在年纪较大、重病重残等农户中,全乡共计432户,并且房屋均处于重度危房。

  四是新建房屋难度大。主要表现在:

  1、农民意愿不强,无意愿农户占总户数的40.7%;

  2、困难户无能力建房,占总户数的26.2%;

  3、基础设施不完善,建房原材料运送成本较高,特别是二次搬运成本高于成本价,挫伤农民积极性也是一些农户不愿意建房的原因;

  4、没有合适居民点,例如百庙、长河部分村组,都属于大于30°坡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居民点;

  5、建房资金短缺,主要集中在完全无能力建房和贫困户两个方面,总计609户,占总户数37%。

  (四)产业发展不优。两峪乡全境山地居多,目前虽然全乡有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但是部分农户致富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农户在家务农没有主导产业,外出务工没有劳动力;全乡2314户,烟农534户,菌农484户,两产业交叉累计发展110户,还有1406户无主导产业,占总户数的60.7%;二是外出务工人员1938人,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37%,务工虽然增加了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劳动力和人才的外流;三是商贸、物流不畅,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无法促进本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足。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基层民生保障的力度,但是还不能够达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低保户、五保户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可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农户,虽然新农合报销一定比例,但一遇大病,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是一笔很大数目,导致部分农户因没有得到有效帮扶,致使脱贫之后再次返贫。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通过调查两峪目前有338户群众不通公路,有372户群众用电质量差或用电困难,有521户,1781人还存在饮水困难等问题,行路、饮水、用电等民生难题还相当突出,也成为摆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道鸿沟。

  (六)项目资金有限。根据两峪乡的实际来看,近年来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脚疼医脚,头疼医头”的层面上,缺少具有支撑性的扶贫项目和项目资金,没有有效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门路,近三年来,两峪乡争取到的扶贫项目30个,项目资金218.2万元,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资金额度小,项目比较分散,发挥效果不明显,与实际要解决的民生难题差距比较大。

  (七)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整体的摸底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乡确定为贫困户的有1177户,共计3273人,占总人口的44.9%,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基数大,群众住房改善难,劳动力人口短缺,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与市、县提出的20xx年脱贫任务差距还比较大,扶贫任务相当重。

  四、下一步计划。

  在今后扶贫工作中,立足两峪乡实际,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精神,抢抓“十三五”保康扶贫开发和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措施,全力推进两峪乡扶贫工作。

  (一)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按照省、市、县委提出的关于在20xx年实现全面脱贫的要求,以及“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结合两峪实际,对全乡确定为脱贫对象的1177户,3273人,实行分类管理,分步实现脱贫,力争在今后三年内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此次精准扶贫工作,我乡按照三类标准制定脱贫计划:

  一是基础条件差致贫。就具体调查情况来看,我乡人均在3000元以上,但是收入不稳定的人员还有543户,1738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通过争取政策,加大力度改善饮水、交通、用电等方面的难题,明年底可以脱贫。

  二是无劳动能力致贫。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此类人群还有317户,614人,他们脱贫的方式就是通过争取国家政策,实现政府供养,帮助其20xx年完全脱贫。

  三是因病因灾致贫。此类对象有317户,921人,本身有发展能力,但是因病、因残或因灾致贫,主要通过争取政策资金,在生活上给予扶持,在生产上帮助谋划产业发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确保20xx年以前完全实现脱贫。

  以上贫困户将根据年度逐步实现脱贫,按照20xx年前脱贫235户,766人;20xx年脱贫283户,839人;20xx年脱贫361户,1074人;20xx年脱贫298户,594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顺利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

  (二)分类施策,分步实施。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1、产业帮扶。充分利用“三万”“五联”和扶贫工作队驻村机会,制定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在稳定本村烟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驻村干部和工作队联系农户的方式,积极鼓励群众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一村一项主打产业、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

  2、基础设施帮扶。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3、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重点推进村内居民点建设,力争每村规划建设1-3个新居民点,积极引导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速度,着力改善困难群体和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力争三年内建成两峪片、麻坪片、芭桃片3个弱势群体集中居民点,彻底解决群众住房难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4、结对帮扶。坚持以“三万”“五联”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制定好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乡直单位干部帮扶计划,确保每名干部帮扶3-5户贫困户,各村定补干部也要结对帮扶贫困户1-2户,对于帮扶的贫困户,要有计划有措施,确保规定时间内实现脱贫目标。

  (三)强化领导,保障有力

  1、组织领导上给予保障。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和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专项专人负责抓落实。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精准扶贫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精准扶贫的任务分工,将精准扶贫作为全乡的中心工作来抓,逐步将精准扶贫成效、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和减贫数量作为各单位、各村考核的工作重点内容和新指标,形成精准扶贫人人有责的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财力上给予保障。加强政策资金整合力度,特别是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奖补的支持力度要逐步加大,促进基层民生工程建设。同时,乡政府还将在今后三年的工作中拿出本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大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过程中,要建立扶贫到户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发挥效益,确保扶贫到户资金用于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上。

  3、建立考评机制。为抓实抓好扶贫到户的实施,应建立健全扶贫到户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一是督促检查机制。建立对工作专班、乡直单位和村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半年检查、年度考核”。二是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精准扶贫纳入到村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各村、各单位应把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落实、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等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综合评比,奖惩激励。对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好的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五、建议对策

  (一)政策给予倾斜。建议省、市、县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调动各方面政策资源,把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特别是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住房上,对重度危房和土坯房,加大对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弱势群体居民点建设等政策进行整合,提高扶持力度,鼓励农户改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对边远乡镇、村组农户的水、电、路、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基层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在产业发展上,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一村一品,一户一个致富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集中优势力量。在加派工作队的力度上,对于基础条件差、扶贫任务重的村应加大扶贫力度,把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工作队,选派到边远贫困村组,帮助谋划经济发展和脱贫计划。在过去的选派驻村工作队上,例如两峪乡芭桃、王家坡、麻坪、长河等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安排的工作队均是单位小人员少,甚至是一单位挂多村,尽管工作队非常努力,但毕竟财力、人力、物力有限,支持力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很难实现预期的扶贫任务和目标。

  (三)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建议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等单位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力度,从提升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和农业技术上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的发展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和精神等各方面全面脱贫。例如,卫生部门应对农村卫生室就医环境改善、药物配备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大病救助报销种类,提高报销比例,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高中生、大中专以上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从“扶智”下手,改善农村发展人才匮乏的困境;农业技术方面,应加大基层一线农技人员选派力度,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改善目前基层农技力量薄弱问题,增强农村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能力,帮助贫困户找项目谋发展,为实现精准脱贫做好产业发展保障。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0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年,xx村人均纯收入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至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20xx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xx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xx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20xx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xx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xx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20xx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xx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体系。**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xx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年统计数据,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20xx年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xx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就业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xx村村部办公楼始建于**年,由于受到20xx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开裂,成为危房,影响了正常办公。为此,xx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协调开展征地和测量工作,并落实了组织部门基层组织建设资金3万元、卫生部门村级卫生室8万元;文化部门已列入20xx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5万元)。力争今年组织兴建。

  个人扶贫调研报告篇4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1

  20xx年××月至××月,我们驻村工作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村贫户家庭入户调查,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全村发展现状,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收益的富民产业。

  (四)疏导情绪。注重把疏导情绪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帮助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五)强基固本。注重把强基固本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帮助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培养教育等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提升村级党建工作水平。

  (六)推广典型。注重把推广典型与凝聚强大力量结合起来,注重发现和宣传推广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等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工作措施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最贫困的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填写发放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村委会建设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用“好”社会保障,确保精准扶贫“全面兜底”。把民生改善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认真做好教育、就业、医疗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补助标准,健全贫困弱势群体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坚决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在继续做好低保工作的同时,坚持“治贫先治愚”,促使更多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学习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扎实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上学、未就业的学生)免费进行就业培训,保证每个贫困家庭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技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着力*脱贫致富瓶颈制约,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吹“响”攻坚的号角,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资源,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不减少的同时,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合理整合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2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20xx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3

  一、基本情况

  青山镇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县南部,东距晴兴高速18公里,北距镇胜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6号),原雪浦乡、青山镇合并为青山镇,合并后全镇国土面积254.8平方公里,耕地13.98万亩。辖11村2社区,总人口6.4万人。

  二、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扶贫攻坚难题,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包村(社区)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扎实精准识别。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包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识别标准,本着“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原则,组织“五人小组”人员和包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按“六看法”逐户见面,逐户识别,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回头看。通过精准再识别,落实“回头看”,确定最后进入系统精准贫困户1822户5532人。

  (三)抓实精准对接,推进扶贫行动。实施以党建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带动、救助保障、搬迁脱贫、合作社组团等措施开展扶贫行动。一是党建扶贫促进行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专门组建了5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13个联合党支部,镇党委下派5名副科级包村领导到5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种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二是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20__年将符合条件的122户188人纳入相应的城镇低保,4548户6824人纳入农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和产业脱贫户代表20人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强化“农+合作社”、“农企”对接。推动“三变四化”建设,让贫困户有一定稳定收入。到村(组)开展“共商”工作,培训种养殖累计541人次,发放种养殖技术资料1160份。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烤烟种植户2387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42户2889人,签订种植合同6092亩,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户均预增收30000元以上),20__年在稳定现有烟农的基础上突出向烤烟能手、优质生产基地集中,并扎实推进集群式烤房、烟水、烟路、烟机、烟地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收烟8万担优质烟叶;草地畜牧业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饲养黄牛等方式养牛,以分散厩养为主,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全镇牛饲养量达到3500头,出栏20__头。发展规模养羊21户。发展规模养猪(50头以上)2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000头,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林果产业在继续抓好核桃种植管护,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户合作,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户627户2479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86户1231人,为走稳“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路子奠定扎实基础。四是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建成小康房67户。确定20__年危房改造任务502户,目前已完成357户。其中:建卡精准贫困户178户。

  (四)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助力脱贫。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以期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等问题。按“三帮共商队伍”工作法(即“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帮共商队伍”、“ 13个‘共商会’一帮共商队伍”和“ ‘五人小组’结成联系对子一帮共商队伍”)机制,以“五共”工作法为抓手做实群众工作,用优惠政策帮他们算好脱贫发展的账,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开易地扶贫共商会61次,发放易地扶贫相关宣传资料9000份。同时,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议公示,组织人员成立调查核实组下到各村(社区)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核对搬迁对象名单、家庭信息,确保搬迁对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确定 “十三五”期间搬迁439户1780人。截止目前,20__年有二道岩、高林、三冲寨、打磨沟、窑湾、倒马坎等6个自然村寨作为易地扶贫整寨搬迁实施点,总计195户839人。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镇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名领导、一帮队伍、一台车子、一块阵地、一笔经费”),按照州、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村(社区)、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落实了6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甚至对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对于产业到户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派驻的部分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镇开展的产业脱贫户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为例,一些贫困户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种养殖没多少收入。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三是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二)加快推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强化和上级部门以及企业的对接,加强贫困户中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广度和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三)共商、共谋“乡村发展倍增”。围绕“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学校”、“村企合作”以及“电商平台+贫困户”等方式,以“三变、四化、五共、六攻”工作法为抓手,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各项工作,着力推进贫困户脱贫工作和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长。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4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会20xx年工作安排,县人大会组成调研组,于1月下旬先后深入县农工办、“十大扶贫行动”牵头部门和龙孔等6个乡镇,采取现场查看、走访贫困农户,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有市、县列贫困村54 个,其中市列贫困村23个、县列贫困村31个;20xx年通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复核确认全县贫困户 9346 户、24780人,其中省列贫困户7251户、18854 人,县列贫困户2095户、5926 人;规划20xx年全部脱贫,先于全省、全市实现脱贫目标。中央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扶贫开发工作布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出台十大扶贫政策措施,安排布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党政同责”责任机制,县、乡(镇)两级分别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政府与30个乡镇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县领导带头挂联贫困村、帮扶贫困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情况汇报,并经常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研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健全专项督查制度,成立县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工作组,由县领导带队、分片区督查评估乡镇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以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乡镇立即整改,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二)精准识别找准对象。20xx年,全县连续3次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看”,乡、村、组逐级向上级签订递交《精准识别“回头看”专项行动承诺书》;以村、组为单位,由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组成员、村组干部、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3人以上核查小组,采取“一进二看三听四算五审六公示”的方式、账单式查找问题、序号式排查贫困人员,对全县20xx年底锁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再复核;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回头看”,清退有商品房、有汽车、个体工商户、财政供养人员等六类和明显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555户8858人,复核确认全县贫困户9346户、24780人。

  (三)制定规划夯实基础。坚持 “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实施“五个一批”,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立足村情户情、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围绕打造“两乡一都”等特色产业 ,引导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一村一品”,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粗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四)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实施党员干部“结对认亲、扶贫解困、情暖万家”驻村帮扶行动,调整挂联县领导和县级部门,县级领导、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挂联)贫困村全面覆盖;选派“百名干部人才”,与乡镇包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组建驻村工作组,对全县54个市、县列贫困村驻村帮扶全面覆盖;每名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6户、每名科级领导干部至少结对帮扶2户、其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2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面覆盖;本着“组织推荐、企业自愿”的原则,动员县内55家非公企业对55个交通建设滞后村、援建村组道路48条132.1公里,企业援建帮扶贫困村全面覆盖。

  二、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动态管理机制未健全。一是由于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部分村干部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准确界定;二是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不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不能公开查询,给扶贫立项、督查核实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现象,尚未建立起返贫纳入机制。

  (二)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加之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有的企业虽然热心公益事业,却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要内容。

  (三)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凸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乡村在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的引导上做的不到位,造成个别农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同时,大户带散户、公司带农户、合作社带社员涉及贫困户甚少,多数贫困户缺乏技术指导,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

  (四)驻村结对帮扶需加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扶贫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搞搞看望慰问、发发油米红包就算帮扶,流于形式,在立足村情和贫困户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有的驻村帮扶干部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我县精准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精准识别。一是要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目的要求再宣传、再动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上来,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既不要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要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脱贫退出和返贫纳入动态管理机制。

  (二)因村因户施策,实现精准脱贫。一是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再次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比如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并结合贫困程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因户制宜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用好用活十大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持、民政救助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惠民政策;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等民政救助方式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对上年符合脱贫标准的脱贫户,要帮助其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三是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突出产业扶贫,助农长效增收。一是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粮油、茶花、生姜、水产、畜禽、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三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鼓励其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对扶贫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在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同时,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加强对资金短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支持和帮助。

  (四)整合项目资源,实施精准帮扶。一是县政府要把握精准扶贫的政策不断调整释放机遇,继续跟踪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完善扶贫规划,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每年的涉农项目资金、25%以上用于贫困村确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电水利、危房改造等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增强结对帮扶干部责任,细化结对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为贫困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五)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一是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县级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的重要依据,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对表现突出、完成减贫任务好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违反纪律的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行政问责、严肃处理,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精准扶贫脱贫、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建立驻村干部召回重派制度。加强扶贫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力度,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驻村帮扶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贫困村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选好致富“带路人”,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建议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两办”督查室、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和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用在扶贫开发上。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5

  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升,如何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职能,引导妇女参与文明建设成为妇联组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县妇联以和谐家庭创建、维护权益、关爱弱势群体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着力打造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全县实名注册并填写登记证的志愿者人数达到2050余人,组成巾帼志愿者服务队200余支。她们来自于全县24个乡镇(街道)和27个县直单位。其中基层妇女干部和优秀妇女人才占30%,法律、教育等专业人士占40%,单位女职工占10%、社区干部占20%。学历方面,初中文化水平人数占6%,高中文化水平人数占12%,中专文化水平人数占29%,大专文化水平人数占33%,本科文化水平人数占17%,其他3%。志愿队伍服务内容涵盖了十余种类别,其中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队伍26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24支,弱势群体援助队伍22支,关爱老人志愿队伍21支,文艺宣传队伍18支,法律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17支,婚姻家庭关系调解志愿队伍17支,心理辅导服务队伍16支,扶贫助学志愿队伍13支,环保清洁活动队伍11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9支,家政服务队伍7支。以上队伍的人员构成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文艺宣传志愿者多为在校教师,医疗卫生服务志愿者多为专业医疗机构优秀工作人员,志愿提供法律咨询的人员中70%以上是法律及相关专业毕业,志愿队伍的专业性为确保其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了保障。

  广大巾帼志愿者充分发挥宣传、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

  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传,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引导作用

  1、根据省、市妇联的安排部署,县妇联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召开行动启动会议,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通过媒体、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巾帼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活动标识等相关内容,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认识这项活动,增强活动影响力。并对全县巾帼志愿者工作现状以及队伍建设进行调研调研,将现有志愿者队伍建档入册,进行指导检查,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

  2、加强巾帼文明队建设,发挥文艺宣传力量,开展“科学健身、文明生活”主题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城区46个巾帼文明队广泛开展广场舞、手绢舞,健身球等健身文体活动,使“健身促健康、健康防疾病”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3、围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组织志愿者在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中开展“讲文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活动。发放活动倡议书万余份,倡导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开展讲卫生、讲文明活动。组成志愿者帮扶队伍,进村入户,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等困难家庭进行卫生大扫除,努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围绕和谐家庭建设,加强巾帼志愿者的指导能力

  1、围绕“知荣辱、讲文明、争创和谐好家庭”主题,与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在全县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发动志愿者向社区和家庭发放《和谐家庭建设指导手册》。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聘请王培琳等10名教育专家,组成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针对巾帼志愿服务的专项培训,并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开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指导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成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

  3、开展“低碳家庭”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志愿者在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中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发放低碳家庭宣传单,环保购物袋等形式,向广大家庭宣传低碳生活基本常识,大力提倡节水、节能,使用菜蓝子、布袋子,营造了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三、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强化巾帼志愿者的服务职能

  1、在构建维权网络中充实志愿者队伍。组建由妇女干部、法律工作者、政法系统干部等维权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普法维权周咨询活动,零家庭暴力社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法律维权知识,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成立了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陪审员制度,逐步构建起专业化、制度化的妇女志愿者维权队伍。

  2、在信访工作上,充分发挥志愿者矛盾纠纷调解作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通过基层妇女组织、司法等部门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畅通妇女维权渠道,处理维权案件,建立健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织和法律服务网络。

  3、针对留守儿童、贫困女童等弱势群体建立志愿者帮扶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增强志愿意识。通过开展“代理妈妈、代理姐姐”结对帮扶活动,一对一、手牵手、面对面的与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与心理指导。联合公安、交警、卫生、教育等部门,为留守儿童开展送爱心、保安全、强教育行动。将救助贫困女童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组织发动志愿者为其捐款捐物,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并已经形成“警察妈妈”志愿服务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

  1、队伍组织偏于松散。因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队伍的凝聚力不强;出现参加活动随意的现象,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巾帼服务的重要作用。

  2、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在组织各项活动中,存在着单一、没有持续性、长效性的问题,社会宣传面和社会效应不大。

  3、经费和人员组织等困难,由于活动经费有限,很难保障活动多样化和丰富性。

  五、对策和建议:

  1、建好队伍是基础。在建立巾帼服务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对志愿者服务队的工作指导,使巾帼志愿服务有章可循,促进品牌提升。

  2、坚定志愿者服务宗旨,办实事,求实效,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广大群众认可支持。

  3、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树立志愿者典型、歌颂志愿者功德,让志愿服务的理念入人心,吸纳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6

  为全面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反贫率高的乡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乡情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二)贫困现状

  全乡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人口普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思路与对策

  经过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5个重点村1808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乡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着力发展产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

2023扶贫调研报告 篇27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贫搬迁办发〔20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2、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3、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4、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3、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4、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下一篇:环保意识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