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调研报告 内容页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2022-11-01调研报告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精选3篇)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篇1

  调查调研

  清明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风俗习惯清明

  项目号:1

  成员:邱××、李×、刘××、姜××、张××、单××

  主题:故乡过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发现题目:

  1.人们为何要过清明节?

  2.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3.过清明节时一般家庭花费多少钱?

  制定方案:

  小组分工:

  查资料、记录、摄影、录音等。

  访谈对象: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

  访谈计划:

  利用星期天访谈。

  资料整理:

  1.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冷食节”。而清明节的风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化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2.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20xx年度文明调查报告)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讲,它是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以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鹞子、插柳、植树等风俗。

  3. 有很多人往祭拜先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辈。

  4. 有少数家庭为祭祖花费比较大,有浪费现象,也有信迷信的现象。

  活动感受:

  1. 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好处。

  2. 清明节让我体会到家庭的暖和,感遭到浓浓的人情味。

  3. 祭奠先烈和先辈,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容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建立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

  4. 清明节节我们要留意环保和勤俭。

  缺憾与不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部份同学的访谈水平有待进步;对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体会发掘。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篇2

  青海省乐都县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一带,自古以来便是由内地进入藏区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横穿境内,使该县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辖区内居住有汉、蒙、藏、土、回等名组。这些均使乐都县成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地方特色浓郁,对青海各族文化风俗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大美之地。县政府所在地碾伯镇文物古迹颇多。特被是东关街的西来寺,创建于1620xx年。寺院规模宏大,占地2100多平方米,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观音殿等,都无不宏伟壮观。

  乐都以田园景色而久已著名。清代文人写下了大量描写郊野风景的佳作。所谓“东溪春色”是碾伯镇八景之一,府志称“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由于乐都比西宁海拔低,温度高,山乡风光幽美。大概正因为山乡气候好风景秀,所以《穆天子传》上叫做“温谷乐都”的吧。

  乐都温润的气候也适宜于水果生长。每当秋季,碾伯镇上水果丰富,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其中“乐都的沙果子”是早已远近闻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乐都人。乐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种,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产之一。还有一种“软儿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别。一般是放置到严冬,待冻成冰梨,吃时放在凉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冻,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尽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数量居多。

  柳湾在乐都县东高庙镇。镇东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是柳湾村。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前的世界。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的工作者,在这里扎下根来发掘。他们勤奋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发掘结束。他们在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达15000件。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作者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柳湾”从此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此摩肩接踵,前来观赏。

  柳湾墓地是新石器时期的。从考古文化分期讲,出土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也有齐家文化的类型,其中以马厂类型的数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先民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十、○、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阴阳合体壶”。陶壶颈腹部塑有一个全裸的人像,下边又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两性的,既有男阳又有女阴,很难说人像是男还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实,这件彩陶的价值恐怕在于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环节,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过渡阶段——男女性同时崇拜。

  在柳湾墓地附近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质地为夹砂红陶,表面为紫红色,并绘有条纹、回纹、三角纹等黑彩,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长统靴相似。这种陶靴在中国还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说明了早在青铜器时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们已经会制作和穿用长统靴子了。

  柳湾彩陶中精品众多,每一件都会使人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让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过于亲自到柳湾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谚语:“去了瞿昙寺,北京再别去。”意思是看一看瞿昙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样式。这自然有些夸张,但瞿昙寺的殿堂建筑的确有点像故宫,据说当初就是仿照故宫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宫”之称。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历代劫火中屡遭焚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极少,而瞿昙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昙寺在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

  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日,“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从山门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刚殿,穿过金刚殿,即是瞿昙寺殿和宝光殿;左右两边殿堂众多。依次而进,后边是最宏伟的隆国殿。从高处看,主要的大殿与山门对齐,建在一条线上。

  隆国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1420xx年 (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积为912平方米,高筑坡台之上,飞檐翘角,画粱雕栋,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殿内还有一座高达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称瞿昙池,据说是神泉,饮之聪明倍加。大殿两边廊房相连,浑然一体,人们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在两廊墙壁上佛画如长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个小时。

  二、乐都县春节风俗介绍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凉都(乐都县在十六国时为南凉国都城),富饶的物产蕴育了发达的乡土文化。同时,来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区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汉族群众并吸收了甘肃、陕西风格的青海东部文化及祖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儿,共同蕴育出了乐都县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始忙于为过年做准备,到处都弥漫着节日将至的喜庆气氛。

  在县城地区,人们早早便忙着大扫除,采办年货,准备过节食品了。年货主要是各类食品、烟酒、蔬菜和肉类及走亲戚时的礼品。过去的礼品主要为茯茶、酒等,农家则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饼,或带点自家田地里产的东西。现在市面上各种礼盒为拜年礼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过节食品主要是炸油饼、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卤肉等肉类。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形如一盘线,粗细如同筷子。卤肉种类很多,猪肉、猪蹄、牛肉、鸡等均可卤制作为过年食品。

  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年猪”,用一年的时间精心饲养,为过春节做准备。进入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便会选定一个好日子,起柴架锅杀猪,程序极为干净利落;而主妇们则将猪肉仔细清洗,然后将一部分肉以卤、炒等方式制成各种美味,邀请左邻右舍来自家做客。这也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

  品尝着鲜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

  朋酒思乡,曰杀牛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忙碌起来,贴对联,进行年前最后一次清扫,到了下午,便开始准备年夜饭,饺子是永远的经典。和面,剁陷,包饺子,油泼辣子,炝蒜泥,一切都准备停当。而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

  传统信仰相信,人死了仍会在“阴间”“活着”,因此,这里的祭祀活动便带上了一层浓浓的迷信色彩,祭祀时,携带各类食品、“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坟前焚烧,俗称“烧纸”,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孙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阴间”通用的“纸钱”。最后再浇上“奠茶”和酒。在县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较远而选择到路边或郊外的田地进行祭祀。乐都县属城乡结合地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祭祀方式。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路边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痕迹破坏了环境青海,同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隐患。然而几百年传下来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笔者希望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能渐渐朝着文明、环抱的方向发展,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对火灾隐患的防预。

  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齐聚桌前,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还有卤肉、排骨、猪蹄、肘子等佳肴,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精彩上演,团圆饭便开始了!真是一派和乐融融的盛世图景!

  窗外的鞭炮声已是此起彼伏,因为是小城便没有了“禁放”、“限放”等约束,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的看护下尽情燃放烟花。整个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个烟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老人们说除夕晚上守岁到天亮可以更长寿。

  初一早晨,晚辈们要给长辈们拜年,乐都的礼节,拜年要“磕头”,如果头“磕”得响则叫“响头”,是礼仪中最重的一种,孩子们还可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般说来,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去走亲访友的,因为了除夕夜守岁彻夜未眠后,人们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种习俗,现在不管是守岁还是不守岁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会去亲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访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间你来我往,是增进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大年初三则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初四起人们便开始到一家家亲戚家去拜年。

  到了亲戚家,若家中有长辈,则以“磕头”礼仪拜年问候。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烟酒等,然后将精心准备的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这里还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青海酒类以青稞酒著称于世。豪爽的青海人也将青稞酒文化发扬得内蕴丰富,情感质朴。一瓶酒,一个酒碟,两个或四个酒盅,猜拳喝令,推杯换盏之间,青海人的豪情立现。然而酒桌礼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敬酒上,一般来说都是晚辈向长辈、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龄最高者为八盅,意在“八福长寿”,小辈敬叔伯辈则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顺”或“四季发财”,同辈间兄长为四盅,敬酒时要相应地送上自己对长者的祝愿。而被敬者有时也会礼节性地推娩,这时就需要敬酒者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说服他将酒喝下去,吉祥话、祝福、善意的恭维,最后被敬者不得不顺从地将酒喝下,并且心悦诚服,满心欢喜。而主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客人坚决不喝的话,主人会认为是自己招待不周,当然客人身体原因等则另当别论。敬完酒,主客之间便开始“划拳”,赢者兴高采烈,输者也心悦诚服,杯酒下肚,心里顿时暖和起来。正是“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从正月初七开始,社火就闹开了。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打外场的还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傻公子等。每一位身子都尽情表演,城乡笼罩在欢乐之中。

  据文字记载,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青海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春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而正月社火,则把每年的迎春活动推向高潮。

  至于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话。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马娘娘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马娘娘,困为马娘娘是有名的大脚,最忌讳别人挖苦她是大脚女人。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青海。

  现在,河湟地区社火在融入了“花儿”文化后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美。花儿又名少年,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在“花儿与少年”、“亲家母”等调令的旋律中,身着各种社火服饰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共同赞美社会主义祖国和越来越好的生活。

  不管民间传说怎么说,高原人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快乐和心愿。

  正月十五,便是元宵节了,人们白天一般去街上观看县政府组织的全县社火调演,有县城附近的也有周围乡镇的社火队,很是热闹。

  到了晚上,人们就出去看一年一次的焰火。而在这绚烂的焰火的余烟,便也做了春节的尾声。正月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生活中。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篇3

  一、活动背景

  目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多,为了让我们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我们进行了这次过年风俗习惯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媒体。

  三、调查内容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收集有关诗词;了解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习惯,以及人们的其他活动。

  四、调查成果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时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合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去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西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扫 尘

  腊月二十四,弹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晰各种工器具,干干净净迎新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商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年 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之后,主题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 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拜 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称为团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五、活动总结

  经过以上的调查表明: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春节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为我国的风俗文化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中国。

上一篇:2022年改革调研报告 下一篇:2022年基层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