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城导游词 篇1
此刻小黎将要带大家去游览下一个景点,也是丽江最著名的景点-丽江古城。刚从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公园出来,我们要顺着从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来到被称作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在此各位嘉宾就会想,小黎怎能口出狂言,敢把这高原小城称得如此夸张,其实一点都没有被小黎夸大,丽江古城就是因为有玉泉水贯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城内亦有多处龙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网络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镇,穿墙过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那里虽是云贵高原小镇,却颇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并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说话间我们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应当是一双水车吧,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日在一些偏远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构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1986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丽江的世界文化遗产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三部分组成,但对于各位嘉宾来说,吸引力最大的是大研古镇,古城的入口很多,大家随着小黎从右边的入口进入,看见了显眼的水车后,紧之后右边是写有__题词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象各位嘉宾看到得着一块。再往右是水龙柱,龙是管水的,古城里的土木建筑最怕火,但水能克火,所以这个水龙柱代表古城人民免除火灾的愿望。千百年来,古城人民象爱护自我的眼睛一样爱护古城,也请各位朋友象古城人民一样爱护古城,不乱扔烟头垃圾。再看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圆圈代表地球、自然,方框代表人类创造的礼貌,圆圈和方框相连,代表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丽江古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杰作。右边的这些石刻称得上是丽江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浓郁的纳西风情画。我们脚下是“巴格图”,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东巴祭司常用它来定方位和占卜等。
小黎在古城给大家讲了那么多,大家也看了那么多,可是立刻就要进入古城了,怎样就没有看到城门呢?其实各位嘉宾是看不到的,这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奇,即看不到城门,也看不到城墙,因为古城根本没有城墙和城门,因为纳西族的头领姓“木”,如果建了城墙和城门就变成了“困”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也没有城门了。
各位嘉宾心目中必须有这样一个问题,象这样的古城在中国有的是,为什么这个高原上的偏僻的古城竟被评上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嘉宾请随小黎一同去游览一翻。一条小巷、一户人家,一不细心你就站在了一百年的历史上了,这种感觉,在路上、在各个庭院中,您随处都能感受到。所以这座古城不是因为拍戏或是故弄玄虚而建的`,是一座真实的活着的古城,不信您看看脚下,您就会觉得比刚才走的路光滑多了,一块块的五花石板,象是有许多碎石沾在一齐,但它是一种丽江特有的乐角岩,采自周围的山上,因为五颜六色,所以当地人称五花石,人行马踏,经过几百年,磨得光滑透亮,雨水一流,诗意就在你脚下了,这条街就叫新华街。
在街道两旁,偶尔会看到一些人家门上贴有不一样颜色的对联,纳西人有人仙逝,都要纪念三年,第一年白联黑字,第二年绿联黑字,第三年贴对联,这是纳西人对死去亲人的怀念,经过一些林立的铺面,清澈的河水,小桥垂柳便印入大家眼帘,而在各位都没有见过的这么清澈的河边看到了一排排的桌椅和一阵阵的音乐传入耳中,这便是客人所谓的“洋人街”,但这条街上的铺面并非洋人所开,那里的酒吧又书生气的,有叛逆性的,有纯生意性的,各人可各取所需。城市里的人到丽江“充电”的方便之处就是在酒吧找感觉,尤其以外国人为多。有就有朋友,有小桥流水,只要不醉,人生是可找到一刻逍遥的。
在经过酒吧街之后便看到了一座小石桥,因为早先在那里卖豌豆,所以称为豌豆桥,桥西的小门楼便是科贡坊,科贡坊的名于坊后小巷,清朝嘉庆年间,巷内杨家有两兄弟同时中举,到道光年间,弟弟又中举,此事是丽江人得意之事,官府为了表彰杨家,激励来者,特立此坊。
站在那里向东望去,眼前一片开阔,这便是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占地约五亩,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广场的形状很象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那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那么四方街为什么这样有名呢?如果说我国北方又一条世界闻名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话,我国南方也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皮毛、藏药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一条贸易通道,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从古到今,四方街都是一和露天集市,这个集市从开始至今有三百年的历史,要体会到四方街的一天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清晨,早起的人们开始买早点,是朦朦胧胧正在伸赖腰的四方街;午,买铜、买山货、买小吃的商贩组成繁荣的市面,这是精力旺盛的四方街;天刚黑,生意人回家了,又经过一次摩擦的五花石板还剩着人和阳光的余温,在桥头晒太阳的老人换成了孩童嬉戏,两侧酒吧又透出夜色的油光,这是化了妆的四方街;凌晨两点左右,四方街人去街空,小巷深不测,仅有流水之声高低起伏,这是素面朝天的丽江。“丽君从
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异常的嗜好和异常多的时间,男人擅长一切在院内的活动,除此之外,他们最爱的一项户外活动便是坐客,而纳西女人一年当中仅有在大年初一才能睡一天的懒觉。从“盼吉妹”到“阿奶”眨眼的功夫却单纯仅有两个字“勤劳”,纳西女人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个个像下凡的仙女,而男人们则闲了下来,这一闲就不得了。纳西人中文人辈出,令人目不暇接,不能不说是纳西女人养出了纳西文化。
纳西族善于学习也可反映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上。古城民居在广泛吸收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于其中,构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数院等建筑风格,并在门楼、前廊的设置和天井铺地、六合门及其装饰等方面构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问四合院里哪一部份最富有特色,那就是堂屋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蕊“四季博古”。虽说这些也是学习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结果。可是到了此刻,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纳西族这样每家都必有六合门和“四季博古”。您看这六合门,可装可卸,方便灵活,开则为门,闭则为窗。平时只开中间两扇,如遇家中有红、白事客人较多,行走不方便时,则六扇门均可卸下。六合门上所雕的窗蕊称为“四季博古”,构图上用名花异卉,吉鸟瑞兽、完美典故,以此寄托纳西人民四季吉祥、福禄寿喜、耕读传家的完美意愿。大家看到这六扇门上都有各自不一样的图案,这是“松鹤同春”、寓“春”和“寿”,这是“喜鹊争梅”、寓“冬”和“喜”,这是“鹰立菊丛”、寓“秋”和“福”,这是“鹭鸶天莲”、寓“夏”和“禄”,这是“孔雀玉兰”、“锦鸡牡丹”,请大家都想想看它们都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
穿过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许多小桥,在我们脚下这座小石桥大家不防坐下来休息一下,看到桥旁“百岁坊”字样,不难猜测这就是百岁坊,试想一下百岁坊的由来,一般人都会想百岁坊老人有关,这就对了。
隆里古城导游词 篇2
立夏以来,贵州锦屏县有着600余年历史的隆里古城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游客。周末,伴着凉爽清风,笔者步入这座藏在贵州青山绿水中的最美乡间古城,只见城外青山连绵,城内三三两两的游人背着包、挎着相机行走在幽深的街巷里,悠然、闲适。
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西南部,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古城居民大多为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其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同时糅杂当地苗、侗文化内容,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被专家学者称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和“无法复制的汉文化古城”。
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古城的游客都会迎来一次小爆发。“入春以来,我的酒店已经接待游客上万人了,每月最高收入能达到近4万元。”隆里古城酒店的老板吴大英说道。
吴大英经营农家乐已有10多年,在他印象中,前10年的收入基本是养家糊口而已,收入猛涨是近3年才开始的。“这还得感谢政府的大力开发跟宣传,正是政府完善道路、水电、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修缮恢复景观设施,游客才能源源不断地来我们隆里玩耍,我们才有好日子过啊!”
游客也是好评如潮。来自山城重庆的程辉跃先生赞不绝口:“隆里古城很不错!建筑群保持得很好很特别,进去之后就感觉像走进了明代的古城一样,人也淳朴热情,不像那些开发过度的景区,一股浓浓的商业味道。”
程先生今年65岁,退休之后寄情于山水,热爱各种古雅小镇和原始村落。到隆里之前,他跟团里的其他旅伴一起去过从江岜沙、黎平肇兴等旅游景点,感受都很不错。“黔东南的旅游资源特别棒,有很多传统的原生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被保护起来,保持原貌,不要被破坏。”程先生建议。
为保住隆里古城的原风原貌,从1999年开始,锦屏县政府陆续加大对古城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将古城的自然环境、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周边的山体植被、河流、田园农耕等)整体保护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范本,为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近年来,锦屏县更是在如何推进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上下了狠工夫,共投入项目资金2.3亿元打造景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遵守“保持历史风貌,整治古城环境,提高旅游质量,改善生活条件”的要求,保护古城传统格局和空间形态。同时,为拉长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形成旅游文化圈,锦屏县还将古城周边的敦寨镇、新化乡、龙池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春蕾森林公园等景点,打造为集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森林游憩、农业观光、科普考察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今年初,该县与湖南华旅集团签约,将隆里古城委托运营,期限为40年,计划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建设“省内一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5A级景区和“中国最美乡间古城”,通过景区打造带动就业、旅游带动发展农业、旅游带动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业,丰富并升级隆里古城乡趣、野趣的景观品质,旅游热度不断升温。
据了解,去年,隆里古城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带动就业1500余人,古城居民户均收入1.5万多元。
隆里古城导游词 篇3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南部,距省会贵阳480公里,距离州府凯里300公里,距县城45公里,距黎平机场21公里。古城远远望去,稻田芬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因为古城地处山间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城外绿水相拥,小桥流水,是贵州高原地区不可多得的江南水乡景色。
隆里古城是古时通往黎平的重要通道,隆里古城原名龙里,因当地龙溪河蜿蜒如游龙而得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为镇压苗、侗等民族的起义在此地修筑城堡——隆里守护千户所,明朝屯边军士的后裔便一直居住其中,成为今年人们所看见的隆里古城。
古城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群。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精良,古街道布局精巧,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军事城堡之一,它是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湖南和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密集地区唯一的汉文化军事古城。
军事屯堡中的“三街六项九院”
走进隆里古城,犹如走进历史,隆里居民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以安徽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色。现存的古民居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是体验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古代汉文化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隆里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地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屯堡,其防御体系设计十分精密。未进城门,还在犹豫怎么没有前进的路的时候,却发现旁边转角处有另外一个门,这就是至今仍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勒马回头式城门,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虚实实,军事作用可见一斑。穿过城门,我就被这里的古街古巷迷惑住了,古城的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相连,据说是因为“十”字与“失”谐音,为军事城池所忌讳。“丁”字型寄寓了人丁兴旺,城池永固的含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繁荣生活的向往,同时“丁”字路口令街巷错综复杂,有利于巷战。
城内以当地一个观音庙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为古城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即当地俗称的“三街六项九院子”。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有自己的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铺成龟背型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蜈蚣和古钱币图案居多。
古城里铺的花街路面,经过数百年人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尽管来时天上还晒着太阳,这样的街道却没有多少灰尘,不时的,还有赶着马车归来的乡亲,在牌楼的衬托下,一派依然自得的天然景色。据当地人说,如果是在下雨天后进入古城,街道就会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光着脚丫走在鹅卵石上面,石头清凉润滑,还有按摩脚底的功能。
精神家园——宗祠与书院
宗祠作为古城政治文化类建筑,它是属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最初起源于宗教祭祀作用,后来逐渐被封建文化所利用,而成为一种兼具宗教和世俗意义的多功能的公共性建筑,记述了祖先迁移的历史和对子孙的训导,点缀在古城里,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在古城里面,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江氏宗祠、陈氏宗祠、所王宗祠、西王宗祠、龙王宗祠、龙标书院等等,以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宗祠在修建上,因家族的背景不同而设计样式不同。如陈氏,宗祠大门的左右两侧,从上而下分别绘有士人、虎、麒麟图案,中间以山石相隔。大门顶上飞檐翘角凌空,中间绘二龙戏珠,门上方绘“德星堂”匾额,左右以石山花相称,彰显了陈氏家族的郡望和家风。
相传,隆里是古代诗人王昌龄的贬谪地之一,他到隆里后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授业,当地人尊称他为状元,后人追慕其精神,建有状元桥、状元墓和龙标书院以表怀念,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明代以来,黎平所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的王大臣,以后又有八人考中举人,清代还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进士,在整个贵州34名进士中,隆里就占了两名。隆里至今仍为礼仪之乡,重教好学,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古朴典雅——民居
由于当地居多大多来自江西、安徽和河南等汉族地区,其中最大王胡二姓均来自安徽和江西,故其建筑形式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由于隆里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在局部有所改造。
民居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型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土墙,天井用青石铺地,底部用当地青石条作基础,顶部做成跌落型,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军开八字,大门上下槛及石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式匾额,用以彰显主人的郡望或家风,如“三槐地”、“科甲第”、 “指挥第”、“关西第”、“济阳第”等,据当地人说,堂名题字十分讲究,都是请书法上乘的先生书写。现在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典型。
军事功能在民居的建造上也得到体现,许多房舍后侧的左院墙上开有小后门,通入邻舍,以便战乱使逃避和通风报信。
在装饰上,民居和祠堂一律用当地优质木料建成,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缜密,工艺精良,颇具讲究。大门内外用青石铺地,一色青石三步台阶,堂屋正面上下两层窗阁,系雕鸟兽或花卉,三间两搭型四合院建筑则木雕花窗,榫头、梁等木质构件雕各式各样图案,以象鼻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修典雅,设有神龛,桌椅,餐凳等。
那些历经劫难得以幸存的房顶造型相同,风格一致,布局划一,远看凌次栉比,互为相衔,近观错落有致,前门万户,平成一线的屋子似断似连,展示了古老的意蕴。深深的高墙将院落与街道隔离,只留下临街入口的门楼,小巷牵连万户门,许许多多的建筑精华就深藏在这一个个其貌不扬的小巷里。
活生生的古城
走进隆里,如同走进历史,在悬窗掩映,相称得体,和谐自然的古老庭院里,并没有萧条庭院斜风细雨,虫门虚壁的冷清。相反,全村760户人家,3280多的居民依然和谐的在这里居家过日,而且过的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因为古城居民为明代来自江西、安徽、河南等九省籍汉族士兵的后裔,他们长期生活在城墙之内,很少与城外少数民族通婚,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结束不与外人通婚的历史。固守祖先传统的隆里人民,不仅奇迹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的古汉族文化,并与这里的苗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传统文化,迄今仍保留着玩龙灯、演汉戏、迎故事等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
每年春节耍龙灯是古城中一年最为热闹的日子,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赶来观看,与其他地方龙灯节不同的是,每个舞龙的人都要花花脸,当地人称之为花脸龙,它取材于宋朝初年南季子会赵匡胤的故事,舞龙的人分别以生、旦、净、丑等角色着装花脸,无论男女都可以参加。
以民间载体留传下来的汉戏,也是当地每年正月要演出的传统戏剧节目,它类似于北方的京剧,表演时锣鼓助兴,京鼓伴奏,生、旦、净、丑俱全,传统剧目有《岳飞传》、《斩美案》等。
三槐第
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称“三槐”王氏。龙王位于东门;所王居住南门上小街和西门张所街;西王居住人寿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要居住在赫门楼。其先祖王佑官至监察使员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树,遂称“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计600多年。三槐王氏乃隆里第一大姓。旧时,王姓居住的宅院多为徽派建筑风格的“窨子屋”现仅存10余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