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通用30篇)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 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 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 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3
大家好,我是开心旅行社的导演汪若曦。今天我带大家一起去龙门石窟游览。在游览时,我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的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阀,所以古称“伊灍”。龙门石窟里有成千上万尊佛像,它们各个姿态不一,精美别致。
关于龙门石窟,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在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了洛阳北面得邙山。向远眺望,看见了伊灍,就高兴地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不久,隋炀帝就砸洛阳建起了东都城。因为皇宫的正门正对伊灍,所以人们称伊灍为龙门。
雕琢龙门石窟,断断续续搭 400 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 2345 个,佛塔 70 余座。龙门石窟又称古碑林,共有碑刻题记 2860多块。龙门石窟全山造像 11 万余尊,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 17.4 米 ,头高 4 米 ,耳长 1.9 米 ;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 2 厘米高,被人们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奇特的地方数也数不清,下面就开始游览。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4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
这条石窟,是沿悬崖绝壁由人工一锤一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台、龙门石坊、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品等。其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登上龙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看过"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5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看过"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6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7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桃园旅行社的导游小周,我们现在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由我带领大家进入龙门石窟窟内,愉快的龙门石窟一日游开始了!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 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8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的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9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游览龙门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线路多为:景区大门-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在每年的4-10月期间,游客还可以夜游石窟,在如梦如幻的灯光衬托下,万尊佛像更显气象万千(夜游只开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_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1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游览龙门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线路多为:景区大门-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在每年的4-10月期间,游客还可以夜游石窟,在如梦如幻的灯光衬托下,万尊佛像更显气象万千(夜游只开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2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你伊阙。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观奉先寺,它是龙门唐代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大家请看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卢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头高4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家请看旁边的金刚力士,它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带你们去万佛洞。万佛洞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还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关于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逢,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3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4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 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 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 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5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_x。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先为大家大概地介绍一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达目的地了,请大家跟我来。看,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所以请不要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这个石窟好大,让我们近距离看看。瞧,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这是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在宾阳洞南边的是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6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
这条石窟,是沿悬崖绝壁由人工一锤一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台、龙门石坊、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品等。其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登上龙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7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0xx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8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以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有2厘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这边的椅子上座下歇会,我给大家讲一个龙门的传说吧!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她,如过在听到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末了,山崩地裂,龙门山立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中倾出,奔腾咆哮地流过洛阳城,一泻千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中迸出,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出现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游客们,湖的那边有很多景观比如白园、白居易、武则天、万佛洞,莲花洞等景观。
谢谢大家!今天游龙门石窟结束了好好休息,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旅游,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9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0
各位旅客大师好!欢送伴侣们到龙门石窟参不雅旅游。我叫×××,是游览社的导游员。很侥幸能为大师供给导游讲解办事。上面,我先为旅客伴侣们引睹一下龙门石窟的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北13千米的的地方。大师请看,这里龙门山、喷鼻山两岸僵持,伊水从中穿流,远了望往便像一个自然的门阙,是以被称为“伊阙”,后因隋炀帝皆乡洛阳的宫乡乡门正对伊阙,而当代帝王以实龙皇帝自称,是以又被称为龙门。龙门区域,青山僵持、伊水中流、飞虹卧波,风光壮秀。唐朝著名诗人曾讲“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自古便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环球著名的龙门石窟便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北北长约1千米,是北魏和唐朝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散合的地方。概略有的伴侣会问:释教为何要凿窟造像呢?本因是多方面的,北魏时释教在我国传播很是遍及,佛经上说,造佛像可以广积功德,进进仙人间界,再说,关于泛博的下层老苍生往说,识字皆很困难,更不要说念什么梵文的经典了,而石窟造像可以把慈悲安详的佛像和内容形象曲不雅地发挥阐收回往,更能起到宏扬佛法的教化做用。是以我国也展现了很多释教造像艺术。龙门一带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溶洞,既利于凿窟造像,又利于经久保存。是以,自北魏孝文帝迁皆洛阳时,龙门石窟便开初营造,前后延尽长达400多年,此中北魏和唐晨是两次建筑的下潮。北魏造像秀骨浑姿、宽袍大袖,而唐朝造像体躯歉满,面相圆润,线条劣美。待会我们参不雅时,大师可以体味一下这两个晨代造像分歧的风格特性。
龙门石窟的代表性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奉先寺等。好,伴侣们,我们边走边说,便往到了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它开凿于龙门山腰之间,完工于唐下宗年间,用时25年,取“奉祀祖先”之意。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指颠终建持而得佛果之身,意义是灼烁普照众生。它通下17.14米,头下4米,耳长1.9米,结跏跌座于莲花宝座之上。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因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设念者便遵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摩武则天形象,将佛形成女性形象,身披通肩式袈裟,头上螺形发髻,面目相貌歉满娟秀,嘴角微翘,成现出坦白而又奥秘的浅笑,是以有人把它称为“东方的受娜丽莎”。
大师请看,在东、西两山上稀散着像蜂窝样的大小佛龛,此中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以数量之多位列我国三大石窟之首,它不只是国家重点文物护卫单元,借在20__年11月被列进了《天下遗产名录》
卢舍那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迦叶看上往是饱经沧桑,而阿难则是显得虔诚大方。再往两侧是两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素装,并挂璎珞,显得矜重羁绊。
在北北两侧,各有一天王,一力士。大师概略主意到了,天王、力士的足脖怎么这么乌乌油明呢?官方传说,抱过天王、力士足脖的人是有福的,是以很多旅客皆曾俯身一试,这不禁使人念起“平常不烧喷鼻,临时抱佛足”的趣谚。不知讲大师感遭到没有?奉先寺的全数规划,如同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排场,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壮大,它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各位旅客伴侣,龙门石窟便给我引睹到这儿,感谢各位支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旅程,我们由郑州出发,走连霍高速,直达洛阳,之后前往距洛阳市13公里外的龙门石窟参观。
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洛阳龙门石窟。此刻围绕在我们周围的是郑州市市区,大家请看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因良好的绿化,素有“绿城”之称。郑州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它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天_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发达的经济引领着河南甚至整个中原地区)。现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甚至是中原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商贸发达,商战连连,也有“商城”之称。
此时此刻我们正行驶在连霍高速上,这是一条平安和希望的坦途,它横贯中国大陆连接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木兹,全长4395千米,途径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省,在河南共计611千米,目前有41%的部分为高速公路,其他为一级公路,连霍高速将成为中国高速公路的横向骨干。
朋友们,我们今天顺利的旅程正是得益于脚下这条黑色的巨龙,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渐渐驶入洛阳,来洛阳就要对洛阳有所了解,接下来,我把洛阳介绍给大家: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其古城区在洛水之南而得名,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年,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人物活动在这里,因此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看洛阳。
最能代表洛阳的就是洛阳四宝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牡丹由于其花色花型雍容华贵,世称“花中之王”,是我们的`国花。象征吉祥富贵,每年4月15-25日举行牡丹花会,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赏花,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第二宝是当年贵为国礼的唐三彩,其中黑色的将军马还被英伦友人称为“伦敦黑”、“黑宝石”。可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第三宝呢,是洛阳水席,共24道菜,采用行云流水的上菜方式,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口味,不仅丰富洛阳人的饮食口味,而且是外来宾客的首选,那么第四宝呢就是咱们马上要参观的龙门石窟了,至于它为什么叫第四宝,我们来亲自揭开谜团。
好了,各位朋友,洛阳龙门石窟到了,请大家关好窗户,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下车参观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景区讲解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__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2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河南观光游览!我叫.....是河南旅游集团的一名导游员,大家叫我小伟或者小耿就好,我代表我们河南旅游集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我身旁的是我们此次旅程的安全大使安师傅,安师傅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娴熟的驾驶技能,我们的安全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在车上大家可以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俩个都很荣幸也很乐意的为大家服务,在旅程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是什么建议都可以给我们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接受,尽心尽力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预祝各位河南旅游愉快,万事如意!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南湾风景区给你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业可以是说是百年修得同车行吧!相聚就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份情谊,在相聚的时间里,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这段旅程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简称“豫”,素有“中原”.“中州”之称,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9800万的中原儿女,厚实的文化底蕴,神奇的古老土地,特殊的民族情结,优美的自然山水,使这里成为凝聚华夏文明的地方。古时,河南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长达3000余年,先是: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今日的河南改革步伐加快,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灿烂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GDP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5名,中部首位,是我国第一大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产品转化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俩句话:不到河南就不知道河南的过去,不到河南就不知道河南的现在!
中华之源,锦绣河南热切地欢迎你们的到来!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西亚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佛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连,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有左思的(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改(汉书)。许慎作(说文解字),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司马光修改资治通鉴等等。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所谓的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这一种说法不确切,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之说,单数为阳,九为至尊,它使虚数,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二是指九个王朝,这种说法又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又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依据史实和专家考古的发现,认为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但是又依据史料之记载,其实还有两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一个是两汉,公元前220xx年2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两汉或者是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在(资治通鉴)上有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另一个就是武国,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后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20xx年,以洛阳为都城,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算起,历时一千五百六十多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3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20_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20_年开凿直到520_年停工,历时长达20_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_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这第二宝就是当年曾经归为国力的唐三彩了!以黄——绿——白为主色调,诞生于唐代的这件工艺品,现在已经远销国外。其中,黑色的将军马被英伦友人赞颂为“伦敦黑”、“黑宝石”,有水火土所凝结的这件器物正可称得上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这第三包就是洛阳水席,一是进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二是似水流云的上菜顺序,即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点是突出酸辣,富含汤水,滑儿爽口,食而不腻,共24道菜,8个凉菜,16道热菜。
那第四包是什么呢?就是咱们马上就要参观的龙门石窟。至于为什么把它称为第四宝?游览完后,咱们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好了,游客朋友们,龙门石窟已经到了,在下城之前提醒大家:我们的车身为浅绿色,车牌号为豫A96888。我的手机号码是1234567。现在呢?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和贵重物品,跟我下车,一同参观游览吧!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史称“龙门”,沿用至今。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历经400余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雕刻内容除了佛教之外,还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医药等,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石刻艺术博物馆.20_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左手边的就是潜溪寺,他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雕刻了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住尊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请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这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其中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和号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年6月完工,历时达20_年之久。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
请大家跟我一起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请大家跟我继续前行,现在我们来到了莲花洞。这里为什么叫“莲花洞”呢?这是因为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属于北魏后期作品。该洞主尊释迦牟尼。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朋友们,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奉先寺市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窟龛,从唐高宗咸亨三年四月始建,至上元二年十二月底完工。据专家们推算,这样浩大的工程,仅用三年零九个月就成完工,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武则天捐脂粉钱两万贯,以加速了工程的进度,其名称用“奉祀祖先”之意。奉先寺的主尊名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共11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面长4米,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结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莲花须弥座上。造像庄严、睿智、温和、慈祥,这是理想化了的社会圣贤的形象。
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好了,各位,龙门石窟的讲解到此即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参观游览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三十分钟后准时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玩得开心!我们待会儿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4
万水千山总是情,来点掌声行不行?(游客配合鼓掌)好的,谢谢!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很高兴能和各位一同前往洛阳龙门石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州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那么我呢?就是此次行程的导游员,我姓赵,大家可以叫我赵导或小赵都可以。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咱们此次行程的安全大使王师傅了,王师傅有多年的驾车经验,技术娴熟,所以咱们的安全问题大家大可放心。我和王师傅都很高兴也很乐意为大家提供服务。在此次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尽可能地向我们提出,我们会乐于接受,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大家,您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最后,希望大家在此次游览过程中,忘记烦恼,忘记领导,开开心心参观,快快乐乐游览!
接下来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已经踏上旅途了,行驶在正少高速上,途径新密、登封、伊川,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就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居古代城区在洛水之阳而得名。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翔实的文献,先后曾竟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早,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多发生在这里,许多历史名人多活动在这里。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也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您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国,那您必须来看洛阳了。
而最能代表洛阳的就是洛阳“四宝”了。
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由于其花型花色雍容华贵,而被称为“花中之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对当时赏花胜景的真实写照;宋代诗人苏辙为了观赏牡丹,更是“花从单叶成千叶,家从汝阳迁洛阳。”了;民间艺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唱词,道尽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每年4月15日至25日都会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花海人潮,热闹非凡,希望大家到时再游洛阳。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5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20xx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20xx年开凿直到520xx年停工,历时长达20xx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这第二宝就是当年曾经归为国力的唐三彩了!以黄——绿——白为主色调,诞生于唐代的这件工艺品,现在已经远销国外。其中,黑色的将军马被英伦友人赞颂为“伦敦黑”、“黑宝石”,有水火土所凝结的这件器物正可称得上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这第三包就是洛阳水席,一是进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二是似水流云的上菜顺序,即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点是突出酸辣,富含汤水,滑儿爽口,食而不腻,共24道菜,8个凉菜,16道热菜。
那第四包是什么呢?就是咱们马上就要参观的龙门石窟。至于为什么把它称为第四宝?游览完后,咱们自己就知道答案了。
好了,游客朋友们,龙门石窟已经到了,在下城之前提醒大家:我们的车身为浅绿色,车牌号为豫A96888。我的手机号码是1234567。现在呢?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和贵重物品,跟我下车,一同参观游览吧!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如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史称“龙门”,沿用至今。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历经400余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雕刻内容除了佛教之外,还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医药等,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石刻艺术博物馆.20xx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左手边的就是潜溪寺,他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雕刻了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住尊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请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这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其中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和号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xx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xx年6月完工,历时达20xx年之久。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
请大家跟我一起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请大家跟我继续前行,现在我们来到了莲花洞。这里为什么叫“莲花洞”呢?这是因为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属于北魏后期作品。该洞主尊释迦牟尼。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朋友们,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奉先寺市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窟龛,从唐高宗咸亨三年四月始建,至上元二年十二月底完工。据专家们推算,这样浩大的工程,仅用三年零九个月就成完工,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武则天捐脂粉钱两万贯,以加速了工程的进度,其名称用“奉祀祖先”之意。奉先寺的主尊名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共11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面长4米,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结跏跌坐在八角形束腰莲花须弥座上。造像庄严、睿智、温和、慈祥,这是理想化了的社会圣贤的形象。
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好了,各位,龙门石窟的讲解到此即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参观游览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我们三十分钟后准时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玩得开心!我们待会儿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6
万水千山总是情,来点掌声行不行?(游客配合鼓掌)好的,谢谢!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很高兴能和各位一同前往洛阳龙门石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州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那么我呢?就是此次行程的导游员,我姓赵,大家可以叫我赵导或小赵都可以。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咱们此次行程的安全大使王师傅了,王师傅有多年的驾车经验,技术娴熟,所以咱们的安全问题大家大可放心。我和王师傅都很高兴也很乐意为大家提供服务。在此次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尽可能地向我们提出,我们会乐于接受,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大家,您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最后,希望大家在此次游览过程中,忘记烦恼,忘记领导,开开心心参观,快快乐乐游览!
接下来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已经踏上旅途了,行驶在正少高速上,途径新密、登封、伊川,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就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居古代城区在洛水之阳而得名。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翔实的文献,先后曾竟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早,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多发生在这里,许多历史名人多活动在这里。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也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您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您必须来看洛阳了。
而最能代表洛阳的就是洛阳“四宝”了。
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由于其花型花色雍容华贵,而被称为“花中之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对当时赏花胜景的真实写照;宋代诗人苏辙为了观赏牡丹,更是“花从单叶成千叶,家从汝阳迁洛阳。”了;民间艺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唱词,道尽了牡丹的国色天香。每年4月15日至25日都会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花海人潮,热闹非凡,希望大家到时再游洛阳。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7
皆様、こんにちは。友達を歓迎して、龍門洞窟へ観光に行きます。私は__×と申します。__X観光社のガイドです。皆様にガイドの説明をしていただけると幸いです。まず、旅行者の友達に龍門洞窟の概況を紹介します。
龍門洞窟は洛陽市の北13キロのところにあります。ここは龍門山、喷鼻山の両岸が固くて、伊水が中から流れています。遠くから眺めると自然の門のように見えます。これは「伊闕」と呼ばれています。隋帝皆郷洛陽の宮郷門は伊闕に対しています。現代の帝王は実龍皇帝を自称して、また龍門と呼ばれています。龍門エリアは、青山が堅固で、伊水中流、飛虹臥波、風光壮秀です。唐の有名な詩人はかつて「洛陽の郊外の山水の勝、龍門の首焉」と言いました。龍門山色は古くから洛陽八景の第一と言われています。世界的に有名な龍門洞窟は伊河両岸の崖の上に彫刻されています。北の長さは約1キロで、北魏と唐の皇室貴族の願いが最もよく似ているところです。あらすじには、仏教がなぜ洞穴を掘って像を作るのかという友達がいます。多面的なので、北魏時代の仏教はわが国で広く普及されています。仏教の経典によると、仏像を作ることは功徳を広く積み、仙人界に入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ことです。さらに、汎博の下層の老翁については、識字は難しいです。まして、梵文の経典を読むということはやめてください。石窟像は慈悲深い仏像を作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と__の内容のイメージ曲は観地に阐发して回収して、更に宏扬の仏法の教化が使います。わが国にも多くの仏教の造像芸術が展示されています。龍門一帯には大小さまざまな溶洞があり、洞穴の造像にも役立ち、保存にも役立ちます。そのため、北魏の孝文帝が洛陽に移転した時から、龍門洞窟は最初に建築を始めました。全部で400年以上も続いています。この中北魏と唐晨は二回建築の下潮です。北魏は秀骨の渾身の姿、幅袍の大袖を造像しましたが、唐の時代には造像体が一杯で、顔が丸くてつやつやしていて、線が劣美です。後で私達が見学する時、みんなはこの2つの晨代造像の異なっている風格の特性を体得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龍門洞窟の代表的な洞窟は、賓陽洞、古陽洞、蓮の花洞、万仏洞、奉先寺などです。はい、友達たちは歩きながら話しています。龍門洞窟の中で一番代表的な洞窟である奉先寺に行きました。龍門山腹の間に開削され、唐下宗年間に完成しました。本尊は盧捨の大仏で、三体の仏陀の中の报身仏で、揺れが終って建立して仏果の身を得ることを指して、意味は光り輝いて衆生をあまねく照らすのです。17.14メートルを通して、頭の下4メートル、耳の長さは1.9メートルで、結跏は蓮の花の玉座の上に落ちました。龍門洞窟の中で最大の仏像で、武则天がかつて皇后の身分で、脂の粉のお金の2万貫を寄付したため、想念者は“仏陀は男性ではありませんて、男性でも女性です”の言い方に従って、摩武则天のイメージ、仏を形成して女性のイメージを形成して、肩式の袈裟を身にかけて、首の上で螺旋形の髪を巻いてまげて、顔の容貌は美しくて、口角は小さく上げてある人はそれを「東洋の受沙」と呼んでいます。
皆さん、東と西の二つの山に蜂の巣のような大きさの仏壇がまばらに散在しています。この中には2345個の仏壇があります。10万個余りの像が作られています。碑文には2800個余りの本が書かれています。仏塔は40個余りあります。その数は我が国の三大石窟の首にあります。国の重要文化財の護衛ユニットだけではなく、20__年11月に「天下遺産名録」が登録されました。
盧舎那仏の両側はカナンの葉と阿難の両__で、カナンの葉が見たところ世の移り変わりに満ちています。両側には二人の菩薩がいます。頭には宝冠をつけています。素の服を着て、瓔瓔を掛けています。
北の両側には天王、力士がいます。天王、力士の足首はどうしてこんなに黒くてつやつやし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公式伝説では、天王、力士の足首を抱いた人は幸いで、多くの観光客が身をかがめて試したので、「普段は鼻を焼かず、一時的に足を抱え込む」という面白いことわざが思い出されます。大師感があるかどうかは分かりません。奉先寺の計画は皇帝が文武百官を呼びかけているように、唐の国力の強大さを反映しています。盛唐彫刻芸術の代表でもあり、人類美術史の杰作でもあります。永遠の芸術魅力と美学価値があります。
はい、旅行者の皆様、龍門洞窟がここまで案内してくれ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8
友達、次は龍門洞窟西山北端の一番目の大窟潜溪寺を見学します。潜渓寺は唐高宗の初年彫刻である。洞窟内の像は一仏、二弟の子、二菩薩、二天王です。主像阿弥陀仏は中に座って、体の各部分の割合は均等で、顔はふくよかで、胸は隆起して、表情は静かで慈悲深いです。両側は観世音、大勢から菩薩体躯までの割合が適当で、豊満で温厚で、表情が穏やかで、人情味に富み、唐初彫刻芸術の長足発展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阿弥陀仏と観世音、大勢至菩薩を合わせて「西方三聖」と呼び、仏教の浄土宗に祀られているアイドルです。
隋唐時代は中国仏教の発展のもう一つの繁栄期であった。仏教の学風は「南北、禅の義均弘を破る」情勢の下で、南北仏教徒達の絶えない交流と相互に影響して、以前の各種の仏教の学説に対する総括と総括を完成して、それによって仏教の中国化の傾向を更に明らかにさせて、仏教の像を作る芸術に清新さと活力を満たしました。したがって、造像芸術において北魏時代とは違った造像スタイルの変化が発生しました。潜溪寺の造像は盛唐のような豊満で優雅な造像スタイルの序曲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が洛陽に遷都した後、意義が大きく、徹底的な漢化改革を実行しました。最高指導者による政治的改革は、当時の皇室貴族が開墾しようとした仏教の石窟造像に一定の影響を与えたに違いない。次に私達が見学する目的陽の中穴の像を作る風格と服装は孝文帝が文化上の反映に変えたのです。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9
皆さん、こんにちは。楽しい旅行社の監督です。今日はみんなを連れて龍門洞窟に観光に行きます。観光する時、皆さんに詳しく紹介します。
龍門洞窟は洛陽市城の南に13キロあります。ここは香山と龍門山の対峙で、伊河が中から流れて行くので、遠くは天然の門閥のようです。だから昔は「伊灍」と呼ばれていました。龍門洞窟には何千何万という仏像がありますが、その姿はそれぞれ違っていて、美しいです。
龍門洞窟について面白い話があります。隋朝、隋の楊広は洛陽の北側に登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遠くに煬を見て、伊灍を見て、「これは真龍天子の門戸ではないか」と喜んで言いました。やがて、隋帝は洛陽を打って東都を建てました。皇居の正門は伊灍に対しているので、人々は伊勢門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彫刻は龍門洞窟で、とぎれとぎれに400年の長い間かかっています。統計によると、東西両山には2345の洞穴があり、仏塔は70余りあります。龍門洞窟はまた古い碑林と称して、碑文の題記の2860余りがあります。龍門洞窟の全山の像は11万余りで、最大の仏像はル捨の大仏で、高さ17.4メートル、高さ4メートル、耳の長さは1.9メートルです。一番小さい仏像は蓮の花の穴の中で、それぞれ2センチの高さしかなくて、人々に微彫刻と呼ばれています。
龍門洞窟の珍しいところも数え切れないほどあります。次は観光を始めます。
龍門洞窟を見物する時は注意してください。
1.彫刻像に手を触れてはいけません。
2.文明を重んじ、汚い言葉を使わない。
3.軽い声で話しても他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外国人の前で中国人の文明風貌を展示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30
尊敬する観光客の皆様:
皆さん、こんにちは
今日は龍門洞窟をご案内することができて光栄です。
洛陽という古い都市の歴史文化と史跡について、初めて知っていただくために、洛陽の歴史と龍門洞窟の大体の状況を紹介します。龍門洞窟は市内から13キロの龍門は洛陽の南にある天然の門戸です。ここの両岸の香山、龍門山が対立しています。伊水中流は天然の門闕のように遠くから眺めるのです。「世界的に有名な龍門洞窟は伊河両岸の崖に彫刻されています。北魏孝文帝が洛陽に遷都した時から建造を開始し、東魏、西魏、北斉、隋、唐、北宋に至るまで、累計で大規模な開削は約四百年余りで、現存する洞間2345個があります。碑銘は2800枚余りで、仏塔は70席余りで、造像は11万尊に近いです。その窟の間、像作りと題記の数の多さは中国石窟の冠に位置し、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とともに中国三大仏教芸術の宝庫と呼ばれていま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務院は1961年に龍門洞窟を全国第一陣の重点文化財保護機構として確定しました。20__年11月、ユネスコの第24回世界遺産委員が「世界遺産リスト」に登録されました。
知らないうちに、私たちはもう龍門洞窟のふもとに来ました。まず伊水西岸に沿って西山を見物します。
今私たちが見ているのは千仏窟です。千仏窟は一つの部屋の大きさしかなくて、高校三年四メートルです。両側の石壁には無数の小さな仏像がびっしり並べられています。これらの小さな仏像は三、四センチの大きさですが、小さいのは二センチしかないです。彼らの背丈は小さいように見えますが、全部細かく彫刻されています。数は多いですが、きちんと並んでいます。
次に、龍門洞窟で一番有名なところ、奉先寺に行きます。ここには全部で9つの仏像がありますが、その中で一番大きな仏像があります。この仏像は、身長17センチです。14メートル、頭の高さは4メートル、耳の長さは1。9メートルの雕刻工は极めて巧みで、大仏の座る姿は端正で、颜は优しくて、両耳は肩を垂れて、服のしわさえ、皮肤の筋はすべて雕刻して明らかに见えます。他の8つの仏像も背が高く、形が様々です。全体から見れば、奉先寺の洞穴は雄大で壮観で、気勢がみなぎっています。周りの薄い霧に加えて、更に神秘的に見えます。まさに神来の筆です。
時間の関係のため、龍門洞窟の西山の説明は至るところ終わって、みんなに自由な時間を残して、龍門洞窟は更に多くの美しい景色があります:東山の上の石窟、香山寺、白園はみんなは更に事細かに観賞に行くことができます。